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6-03-16杜启文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价值

杜启文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6)



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杜启文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6)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时存在思想意识有所偏颇和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高校应明确价值导向,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探索高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就业;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化调整,工作岗位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正确定位自己,增强就业能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这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倡导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的劳动,这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做出正确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通过对价值的本质和规律的论证来说明社会的生产关系。劳动是人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前提基础,是人的价值批判的客观标准,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手段。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劳动过程和择业过程中的生动体现,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了人们对劳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劳动价值观体现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谈及的劳动价值观主要是大学生面临就业时表现出的劳动观。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利于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激发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明确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加强自我探索,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有利于大学生立足社会现实,正确定位,理想地看待客观因素对就业的限制,树立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职业理想,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在就业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以乐观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心理态度应对就业过程当中的困难和挫折,顺利就业以获得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有利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完成。

二、 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特征

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加上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丰富的就业创业选择,为其学以致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实现平台,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严峻的考验。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竞争与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上的竞争力。但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宽松,条件优越,自我中心,个人素质存在许多与就业形势不相称的地方,在就业过程中的劳动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征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西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我国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受之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由一元化趋向多元化。“我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伦理道德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价值观,强调的是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甚至是舍生取义。但市场经济却迅速地建构起了以趋利为特征的社会价值观,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和实效。”[1]这些对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和物质性,不再以劳动和劳动贡献作为价值评判的唯一标准,从一开始选择所学专业到毕业的就业方向,都是以能否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以及能否给自己带来实际物质利益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奉献的价值。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大多会选择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及工作环境宽松、待遇优良的工作岗位,这不仅会影响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所以大学生很难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个人本位的目的致使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偏颇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和其它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想倾向极其容易被社会思潮所左右而出现错误倾向。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本位、以个人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往往有着更加明确的自我意识,看重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追求个人利益,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显得焦躁不安,充满困惑与苦恼,在择业的知与行的矛盾中进行着痛苦的选择,甚至徘徊和迷惘。”[2]在就业抉择和就业岗位上,大多数大学生责任意识相对淡漠,缺少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体现自我价值,但是又常常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弱点,不能正确合理定位自己,高估自己的能力,择业期望值很高,这就降低了大学生职业的选择能力。

(三)劳动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劳动意识的淡薄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劳动意识淡薄,轻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一般主要是劳动教育的缺失引起的,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家庭教育受升学的影响,家长过多关注的是子女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子女热爱劳动习惯的培养,没有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家长多受传统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子女的工作必须是体面的,这就无形中拔高了子女的就业期待值,导致大学生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此外,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承担了子女成长过程中应承担的劳动义务,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剥夺了学生的劳动体验,使学生丧失了劳动意识,养成了好逸恶劳、懒惰散漫的生活习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此外,学校也受升学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劳动价值观和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以及劳动锻炼,这致使大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社会实践。此外,劳动教育的缺失也会让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减弱,不仅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并且也减弱了自身就业的竞争力。更有甚者,如今社会的价值导向一般把成功描述为物质财富丰裕,缺乏对普通劳动者的认可、尊重和赞扬,这会误导社会舆论,影响大学生对成功定义的判断,在选择职业时偏向高薪体面的工作。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中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树立有赖于社会环境的净化,就业政策的调整,家庭学校教育的加强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仅从高校的层面来看,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就业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相统一。

(一)明确价值导向,增强高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抵制不良倾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3]高校要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并且注重劳动价值观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在大一入学期间,学校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大学生根据个人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人生观和专业出发,明确方向,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期间,要开设有关就业的素质课程,提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就业形势。大四毕业将至,要引导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正确对待就业选择上的成败得失,保持一颗平常心,抵制不良倾向,切忌急功近利,迷失方向。

2.高校要丰富教育内容,提高职业素养。在人才辈出的社会,要引导大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既不能赤手空拳也不能秀拳花腿,要有真才实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竞争合作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除了价值观的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多学习求职技巧,包括准备充分的求职材料,学习求职礼仪,打牢就业基础,并学会客观评价自己,以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心态来实现新的社会角色的转变。

(二)强化责任意识,凸显高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人性化

1.高校要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及时纠正就业时存在的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角色的察觉程度,是职业人应该具有的优秀职业素养。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时过分看重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忽视奉献这一问题,高校要强化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个人不仅对社会有正当索取,更要肩负对社会的责任,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就业时必须坚持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自觉处理好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个人利益和集体、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和社会为本位。

2.高校要整合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资源和创业资源,对贫困生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援助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其实现就业目标。高校要在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合理定位自己,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立足现实,志存高远;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和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创业理想,促进大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业。并且在创业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创业优惠政策的支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业环境,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三)整合教育资源,探索高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1.高校要积极探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探索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要利用好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展劳动锻炼,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锻炼,组织大学生去农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劳动锻炼中包含着积极的生活体验,只有亲身体验了劳动锻炼,才会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此外,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可以开展宣讲正确劳动价值观和提高就业技能的活动,开展相关的讲座、专家报告会等就业指导活动,如模拟面试、简历制作大赛等,采取交流、讨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宣传劳动光荣,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增强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感和生动性,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求职能力和就业水平。

2.高校要利用好报纸、微信、微博、QQ群、校园官方媒体等纸媒和新媒体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加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导向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如何选择榜样,如何宣传榜样,如何解释榜样,是高校就业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慎重设计的教育内容。”[4]高校要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宣传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的普通劳动者,给普通劳动者以足够的肯定和尊重,而不是把成功的标准定为有权、有钱。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模范光荣事迹的宣传,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职业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四、结语

高校在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中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自身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人本位倾向严重、劳动意识淡薄的缺点,在就业时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日常生活中加强劳动锻炼,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1]郭妍.论当前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35-37.

[2]唐海珍,张桂群.对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思考[J].大学时代,2006(7):46-47.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鹿晓红,张志华.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施教体系建设[J].教学研究,2011(6):38-40.

2015-10-13

杜启文(1991-),女,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2-9846.2016.01.012

G641

A

1672-9846(2016)01-0055-04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价值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