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山里的“苗灵”
——对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丧葬文化的探究

2016-03-16冉红春杨雪礼文山学院政法经济学院云南文山663099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广南县苗族

冉红春,杨雪礼(文山学院 政法经济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深山里的“苗灵”
——对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丧葬文化的探究

冉红春,杨雪礼
(文山学院 政法经济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摘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丧葬文化的调研,探究苗族丧葬文化所蕴含的信仰及其产生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丧葬文化;挂篱笆

文山州广南县黑支果乡的苗族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该乡的部分苗族村寨近几年才实现“三通”(即通水、通电、通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广南县黑支果乡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得以延续至今。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揭开“哆啰剎,苗子死了挂篱笆”的“神秘面纱”,本文通过对黑支果乡的几个苗族村寨(包括东瓜林、木贵、银厂坡、马碰等)的实地调查与走访。重点采访了广南黑支果乡马稍村民委东瓜林小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杨正良(53岁,他是苗人眼中比较出色的“巫师”),深入了解到该地区苗族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

一、丧葬的主要过程和环节

(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开始——为亡灵开路

按照广南黑支果乡苗族的惯例,如果寨子里死了人,不论是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从死者断气开始,家人就忙着为其准备后事,并且所有儿女尽可能都要在场,和乡邻一起为死者梳洗穿戴完毕,然后用3张纸钱烧给“阴间的鬼”,意在请求神灵收留死者,并且把死者的尸体从床上移到堂屋中停放,头朝神龛脚朝外。这里并不像汉族那样直接殓于棺材里,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担架,用毛毡盖住尸体。紧接着就要选出主持此次丧事的家长为亡灵开路。选家长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若死者为女性,则要选“堂房”(即死者的堂兄或堂弟)来当家长;若死者为男性,则选其亲哥亲弟当家长,待一切人员配备妥当后,便到了第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为亡灵开路。

所谓“开路”,就是送亡灵去寻找他们的祖先。杨正良老人便是专为亡灵开路的巫师,他用一个木盆,一把草纸折叠的伞和一只小鸡,并且一边吹芦笙一边为死者诵经(吹一会芦笙,然后再为死者诵经一段,吹芦笙与诵经交替进行)。诵经的内容主要讲苗族祖先传承下来的故事传说:从前阎王老爷是主要掌管地狱的鬼神,有一只狡猾的赖蛤蟆在阎王老爷手下做事。有一天,阎王派赖蛤蟆到人间视察,看看天有多高,地有多宽。可是赖蛤蟆却偷懒,躲在井底睡大觉,回去复命时,它告诉阎王,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地也只有四五个牛脚印那么宽。阎王知道赖蛤蟆一派胡言,一怒之下决定打死它,可赖蛤蟆却逃脱了,后来充满怨气的赖蛤蟆便私自打开了地狱的牢门,放任鬼怪作乱人间。最后在玉皇大帝的帮助下,阎王杀死了赖蛤蟆,收服了恶鬼,人间得以太平。从此,人鬼殊途,各自生活,互不打扰。诵经完毕,开路就算完成了,这是“苗灵”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二)在爱与惧中徘徊——挂篱笆

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为死者“开路”过后,为了能让亲朋好友对死者遗体进行最后的缅怀,于是把死者装入一个用金竹编织的笼子里,悬挂于神龛之前,房梁之上,以供亲友吊唁,并且下葬之前不能入殓,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的讲究。若要把停放于客厅的死者遗体请入“篱笆”中,首先得请几个芦笙匠环绕死者吹芦笙,过程极富有表演性,表达了对鬼魂的恐惧,意在压住鬼魂以防鬼魂作乱。

广南黑支果乡苗族 “挂篱笆”这一丧葬习俗的来源,据杨正良老人讲述:“以前我们的祖先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寨中人死后,人们就会带上锅碗瓢盆来分人肉吃。直到有一天,有一家苗人,老两口只有一个幺儿,生前对他疼爱有加,后来老幺的爹娘死后,老幺十分悲痛,于是用六根芦槎制成一把芦笙。芦笙响彻山野,特别壮阔,寨中人纷纷闻声而来,欲分肉而食。但幺儿感念父母之恩,就对乡亲们说,我爹娘生养我十分不易,所以我不能让他们尸骨无存,你们要吃肉,我明天会杀一头牛给你们,你们就帮我安置好爹娘的尸体,众人被老幺感动,便同意了。夜晚临近,大家担心幺儿会害怕,经过商议,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用金竹编一个笼子把尸体挂起来,并用三根麻绳交叉绑住笼子,再盖上麻布,防止死者半夜吓人。就这样,第二天老幺杀了家中的牛分给寨中人,并和他们一起安葬了二老,从此以后,苗族人一直沿袭这一旧俗至今”。“挂篱笆”的仪式,既表现出子孙后代对死者的留恋,也表现出人们对鬼魂的敬畏与恐惧。

(三)最后的祭奠——正客

所谓“正客”就是为死者进行丧葬祭祀活动,亲朋好友前来悼念。“正客”当天主要有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上祭”。这天表亲带上祭品来吊唁,家长必须携家人出门跪迎,然后家中女眷便拉着来访女眷到篱笆前相拥痛哭。而芦笙匠们与男客则在门口围着一个插有小树的方桌转圈,转着转着男客会向桌上放钱,金额不等,俗称“挂礼”。

第二件事是“起称”。简而言之就是把死者的遗体从房梁上送到屋外,直到最后下葬入土为安。所选的方向要依据太阳的朝向,选定一个特定的时间,用五根去尖留叶的小树和一把茅草搭成一个伞状,做好后就把死者请到屋外的伞下,做好抬上山的准备。

第三件事是杀牛。广南县黑支果乡的苗族有杀牛祭祖的习俗,在杀牛过程中,分工明确,总管负责敲牛,头厨负责杀牛,家长负责把牛交给死者。这期间芦笙匠也要不停地吹奏,结束这个过程后,就要在乡邻的帮助下让死者入土为安了。

虽同样是土葬,但广南县黑支果乡的苗族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殓入棺材中再抬上山,而是把棺材与篱笆中的尸体分开,直到入土的前一刻再入殓。苗人讲究横向而葬,绝不能纵埋,说是古礼,未曾知晓缘由。

(四)孝心的延续——赴山

“赴山”也称“赴丧”。在死者入土后的第三天,家人子孙要到其坟前进行最后的祭拜。这时男子要带九根“芭茅”,女子带上七根“芭茅”,成交叉状插于坟前,意为为死者做宅门,拦园子。用三个小竹筒,第一个装着水和三个火炭,第二个装有酒,第三个装着肉,一家人跪在坟前。长者嘴里喊到:“今天是满三天,您的洗脸水,酒和肉都准备好了,园子大门都为您做好了,子孙也来看您了,望您安息,早归极乐”。

(五)祈求先灵的庇佑——烧灵

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相信“灵魂不灭”。正如杨正良老人说:“人死后去到阴间,他就会想到自己现在一无所有,没办法当家,于是就会有人建议他,回阳间问子孙要。在当地的苗族看来,这就是子孙后代多病多灾的原因,是被先灵‘吵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烧灵’”。

“烧灵”即焚烧灵魂之意,也是安抚灵魂的途径。按照旧俗,烧灵的时间一般为死者死后满三年,现在多为满13天(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一是经济条件,二是为早日祈求先灵的庇佑)。在“烧灵“的当天,要杀一只黑狗或黄狗,若死者为女性,则选女婿为背灵人;若是死者为男性,则选孙子为背灵人。背灵人需要环绕坟墓转三圈,然后用背带把坟上的三团泥土背回家。此时家长和芦笙匠要编一灵牌在半路上迎接,回到家后,也要像对死者生前一样,先带他到火塘边烤火,然后到床上再到鼓边,寓意子孙后代敲锣打鼓迎接先灵,最后请到堂屋的方桌上进行祭拜。祈求先灵安息,不要打扰后代,并且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六)永世隔绝——奉上牛鬼蛇神

这一过程其实和“烧灵”相似。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认为“烧灵”过后子孙后代仍然多病多灾,是因祖先来向他们要“牛鬼蛇神”所致。所谓“牛鬼”,就是要杀一头牛;“蛇神”,就是守门人(即纸糊的假人)。若死者为男性,则要杀一头没有缺陷的公牛,不能用黑的或花的;若为女性,则只需杀一头没有缺陷的小公牛即可,而守门人是用衣裙做成的儿媳模样。

这期间,芦笙乐不断,也是后人送死者的最后一程。奉上“牛鬼蛇神”,就代表从此以后人鬼殊途,永世隔绝,过各自的生活。

二、苗族丧葬习俗反映的文化信仰

(一)视死如生

从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丧葬文化中为亡灵开路的过程来看,当地苗族把死看作另一种生的开始,带有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色彩。从开始时烧纸钱买通旧鬼收留亡灵,到为亡灵诵经开路,引导他们与祖先团聚,直到烧灵和奉上牛鬼蛇神。当地的苗人认为,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进行和人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生活,所以才尽其所能为亡灵创造如生前一样的环境条件。

(二)尊卑等级

广南县黑支果乡苗族丧葬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性别的死者,其所对应的祭礼不同。若死者为女性,选堂子主持葬礼;若死者为男性,选亲子主持葬礼。在“烧灵”时,死者为男性要杀一头没有缺陷的大公牛祭祀,死者为女性只需要一头小公牛等等。这些不同,体现出比较明显的男尊女卑。

(三)人神相通

广南县黑支果乡的苗族认为,神灵鬼魂世界和人的世界是相互依存互有所求,彼此融通的。人死后就转到了神灵鬼魂的世界生活,鬼魂也可以转世到活人世界。阳间和阴间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实体的有形世界,后者是感觉不到的无形世界。为了驱除恶鬼的骚扰,获得善鬼善神的庇护,生者必须供酒奉食,烧纸钱。一则使新鬼有能力买通旧鬼,在阴间得到妥善安置,免遭挨饿受穷之苦和棍打鞭抽之罪,二则让新鬼安心于阴间的生活,不再迷恋阳间,影响生者正常的生活。

三、苗族丧葬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历史教育功能

广南县黑支果乡的苗族通过让死者亡灵回归祖先故地的仪式,起到民族教育的意义。“这种仪式实质上是对民族迁徙历史和故地家园的一种缅怀和回忆,目的在于让后人牢记本民族的发源地,牢记先辈艰苦的迁徙历程和发展历史”[1]。换而言之,这也就是一种历史教育的问题,即把苗族的历史文化教育贯穿于葬礼中。在教育与丧葬结合的过程中,使其更加神圣和庄严,从而取得比较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黑支果乡的苗族丧葬文化中,不论是为死者开路,挂篱笆的故事传说,还是芦笙乐的内涵,都与祖先紧密相连。把祖先的行为和业绩熔铸于生者的观念和心理之中,用生者对死者的尊崇和继承弥补死者形体的消亡。

(二)弘扬孝亲传统

广南县黑支果乡的苗族通过葬礼仪式,体现子孙对祖先应有的孝心。在人死后不得马上入殓,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酷暑时节都宁愿忍受刺鼻的腐尸味,坚持挂在篱笆上三到四日,甚至十几日,这是生者对死者孝心的一种表达。另外,在丧葬习俗中,正客献饭,烧灵,奉上牛鬼蛇神等环节都需要杀牛祭。从目前黑支果乡的经济情况来看,每杀一头牛,都是一次较大的经济损耗。即使这样,也要杀牛祭祖,这是出于生者对死者的一份孝心。

(三)社会教化功能

哭丧,是黑支果乡苗族丧葬文化中一个非常壮观的过程。在正客那天,家中女眷出门迎客,手拉着前来吊唁的女宾客,到死者“篱笆”前失声痛哭,女性亲戚较多者,可多达十多人一起哭丧。那哭声,几乎响彻整个苗寨,哭的内容多半是追忆死者生前的美好品德,起到了鼓励生者热爱生活、养育后代、孝顺老人、互帮互助、勤俭持家的作用。通过哭丧这一仪式,强化了家庭的和睦和寨人的团结,塑造了淳朴人际关系,维系了良好民风。

(四)文化传承功能

在各民族的丧葬文化中,对于其礼俗的来源,人们普遍的回答是:“祖先传下来的”,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功能。文化的传承既表现在本民族的歌舞艺术、传统礼俗和人生观等方面,又表现在丧葬过程中,通过仪式对整个民族进行本民族的起源、迁徙以及发展等进行再教育,让每一位葬礼参加者都对本民族历史及传统文化获得深刻的领悟。广南县黑支果乡的苗族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葬礼中,传承着属于他们独特的传统文化。

(五)群体凝聚功能

广南县黑支果乡的苗族人死后,丧葬期间,寨中人不论各家有什么事都要以死者为大,人们借丧葬的机会,唱歌跳舞,甚至通宵达旦,人们的沟通交流胜于平常。这一丧葬活动,既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美德,也体现出葬礼的群体凝聚功能,对于强化村寨集体观念和民族意识,无疑具有客观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泽洪.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社会功能[J].孝感学院学报,2008(3):20-21.

(责任编辑 王光斌)

“Miao Ling”of the Mmountain: Research on the Funeral Culture in Hei zhi guo Village of Guangnan

RAN Hongchun, YANG Xueli
(School of Politis, Law and Economy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ward the excellen national culture, the paper researches into the funeral culture of Miao, and explores the belief and it′s social functions based on fi eld study of funeral ceremony in Hei zhiguo village of Guangnan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Key words:Guangnan; Hei zhiguo village; Miao funeral culture; gualiba

作者简介:冉红春,女,苗族,云南广南人,文山学院政法经济学院学生;杨雪礼,男,彝族,云南石屏人,文山学院政法经济学院讲师,硕士,该文指导教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2015 - 07 - 15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6)02 - 0109 - 04

猜你喜欢

广南县苗族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广南县耕地质量现状与保护对策
关于云南省文山州龙族斗武文化的研究
更正说明
丹寨苗族“祭尤节”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广南县总工会:“贷免扶补”工作成效显著
广南县公益林建设现状和策略探讨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