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建设思考
2016-03-16陈卫峰
□文/陈卫峰
(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建设思考
□文/陈卫峰
(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国家第三批自由贸易区落定,陕西成为获准的七个省区之一,为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首先提出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对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发展建议。
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功能定位;发展建议
原标题: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建议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1日
一、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继第一批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第二批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四家自贸区挂牌成立后,2016年8月底,G20杭州峰会开幕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设立七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自贸区的获批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格局。上海自贸区为点,围绕长三角;津粤闽自贸区为线,围绕环渤海经济圈、珠三角、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海一线;第三批自贸区的设立为网状结构,涵盖辐射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陕西自贸区的批准设立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陕西省地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集中于以西安为中心,涵盖咸阳、宝鸡、铜川、渭南五地市的关中城市群。向北辐射榆林、延安能源重化工基地,向南辐射汉中、安康、商洛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以关中城市群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
(一)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基础。已经建成的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心节点,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和贯彻“向西开放”的战略前沿。陕西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良好的运行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交流的平台基本上都集中于陕西省和西安市,包括欧亚经济论坛、欧亚经济综合园区、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已建成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及综合保税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及航空城试验区,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及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都为关中城市群自贸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省确立以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和国际港务区三大片区作为自贸区实施主体。按照陕西省规划,自贸区建设的初步实施范围涵盖三大片区:西安片区83.35平方公里、西咸新区35.84平方公里、杨凌片区10.21平方公里。陕西自贸区的设计立足西安,辐射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关中城市群。
(二)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的比较优势。陕西省关中城市群建设自由贸易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中城市群地处陕西中部,包括五个地市。从地理位置上讲处于中国国家版图的中心,从区域划分上处于中国西部。与中东部省份相比,陕西省具有较为低廉的物流成本,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工业基础。境内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全国六大空港之一,陕西不沿边不靠海,西安内陆港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港。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为陕西自贸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作为全国三大科教中心之一,陕西省科技进步指数位居全国第七,拥有各级各类科研人员100多万,高等院校100多所,科研机构800多家。雄厚的科研和文化实力为自贸区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科技支撑。以陕西延长石油、陕煤集团、法士特齿轮、陕汽等大型国企为代表的品牌企业,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也为自贸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制造业产业支持。
(三)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系。2013年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区及重庆、四川、云南、广西西南四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西部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其中,陕西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居于中心位置,西安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和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关中城市群地区经济的发展。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成为陕西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经济发展的引擎。陕西自贸区的建立将会进一步强化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关天经济带的地位。伴随着重庆、四川自贸区的设立,以西安、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三角”经济带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及政策支持。陕西关中城市群自贸区的建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可以发挥出更多优势。为陕西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提高陕西对外开放度,打造经济新的增长极;可以优化原有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要素与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陕西经济的供给侧改革。
三、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发展建议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应该借鉴和参考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的有效做法,在政府监管上进行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向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以行政审批为主的行政管理方式。可以根据自贸区发展目的,对自贸区内通盘监管,使各个要素自由快速流动。政府应当按照规则办事,削减行政审批,清晰界定政商关系。在国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国外为企业争取合法权益。积极地统筹国内外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推进陕西自贸区发展。可以在陕西自贸区实行备案制,加强部门间合作联动。积极构筑服务平台,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陕西省应该扩大投资领域开放。降低交通运输、商贸服务、金融领域、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准入门槛,改革投资管理模式。积极搞好产业对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陕西省应围绕自贸区的产业形态,积极引进相关配套项目,增强研发转化与贸易服务。鼓励产业整合和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科技化、国际化。不断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按照区域划分,西安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及科技、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航空制造等先进制造基地。实现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交叉融合。西咸片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能源金融、服务贸易等产业。杨凌片区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金融、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良种繁育、大宗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物流等产业,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丝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实现原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结合陕西特点探索自贸区建设新模式。陕西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要参考已有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也要结合陕西特点,探索自贸区建设的新模式。陕西自贸区发展模式可以借鉴福建自贸区建设中的协同发展模式,结合自身特点,走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模式道路。可以采用协同发展模式,包括内生协同发展模式和外生协同发展模式。也就是在陕西自贸区内各园区在经贸功能上进行分工协作,以投资、贸易为主导,以金融领域合作为突破,全面对接建设中的重庆、四川自由贸易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城市、“西三角经济区”的无缝对接。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陕西、重庆、四川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四川自贸区将主打“科技型自贸区”。自贸区将使四川的科技和产业与全球对接的通道更畅通,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庆自贸区将依托口岸优势,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重庆将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建设国际性航空口岸,扩大机场货邮二次集拼和中转试点,大力发展快件集散、冷链物流、航空货代,实行保税物流区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陕西、重庆、四川三大自由贸易区同时获批,又都处于中国西部,同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地理区位和合作发展上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产业结构发展的互补性较强,对于陕西自贸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蒋宏钰.天津自贸易建设的定位分析与路径构想[J].天津经济,2015.5.
[2]林晓伟.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J].中国经贸,2015.1.
[3]邵长青.沪闽粤自贸区建设特色及天津自贸区发展策略[J].港口经济,2015.5.
[4]梁少毅.广东自贸区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
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陕西构建关中城市群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JK 2141)
F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