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2016-03-16□文/余兵
□文/余 兵
(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河南·信阳)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文/余 兵
(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河南·信阳)
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以河南省为例,探索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机制,提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路径。
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9月19日
一、研究背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
2015年9月,河南省财政厅下达2015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3.72亿元,支持实施14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从2013年开始,河南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培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及特色村。三年来,河南采取竞争立项方式选定并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共430个,投入财政资金近59亿元。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实施,对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一体化等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自“十八大”以来,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一直是两大热门话题。旅游产业强烈的关联效应和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多样性使二者的衔接成为了可能。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抑或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待旅游业发展,无论是对乡村旅游还是对新农村建设来讲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既有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研究,又有助于新农村建设方案的优选。
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性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1年以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性,以及其延长的产业链,使得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方面,形成极强的关联互动性。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机制
(一)建设“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建设“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可以说,建设“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乡村旅游”则是深化“新农村”的阶段成果。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对此,河南省在建设“新农村”中,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明确提出“环境美、产业美、道德美、生态美”目标,建新村、改旧村,尊重自然,借势造景,把大自然放进村庄,把文化融入村庄建设,打造出了一个个独具特色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美丽新农村。如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近几年把建设“新农村”与打造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村民齐心协力,建设成了美丽的新农村,乡村旅游发展火爆。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新农村”的更高标准。一般说,符合“新农村”验收标准,不见得能够开展“乡村旅游”;而能够搞起“宣传旅游”的乡村,一定是水平高、亮点多、内涵美的“新农村”。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高级阶段,坚持让越来越多的乡村以净为基、以美为形、以人为本,就会形成“乡村风景”的特色旅游文化效果。如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主旨,投资3,000万元,使26个示范村基本实现了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优化等目标,其中西河村、田铺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新农村”的更高标准。
(三)“新农村”融合“乡村旅游”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新农村”融合“乡村旅游”,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在农村具体化的表达和最温馨的篇章。不仅为全面小康社会增添了新内涵、赋予了新标准,也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发展确立了新坐标,增强了必需的发展动力和后劲。“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新农村”建设融合“乡村旅游”发展,才能够不断实现华美转身,带动投资、扩大消费、促进发展、造福农民群众,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风貌,进而让农民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以“新农村”融合“乡村旅游”就会展示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四、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
(一)政策因素的推动。由于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现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11月,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工作会议在西峡县召开,贯彻落实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2013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富民强省的大局出发,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2015年10月,“河南省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在洛阳栾川隆重召开,河南省旅游局寇武江系统地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并对下一个阶段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着力抓好“七个工程”作出了重要部署。河南省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发展。
(二)要素供给的促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离不开旅游供给要素的支撑。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交通条件的改善、接待住宿设施的建设、景区的日常运营管理,都需要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大量投入及支撑。良好的旅游供给反过来会催生新的旅游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共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河南省旅游局已经建设了河南乡村旅游网,及时更新乡村旅游资讯,实现在线预订,同时在全省选择了五个特色旅游村作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试点。新型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消灭乡村,但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导致部分乡村的消失,特别是城市群的发展将进一步压缩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这一方面将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逐步短缺,全面升值;另一方面将促使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市场需求。城镇化是手段更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品质。城镇是人的城镇,旅游可以带来人流、产业、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粘合剂。新型城镇化重点在二三线乡镇,乡村旅游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了,乡村旅游是解决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正是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扩大了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激发了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
五、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实现路径
(一)消除瓶颈,政府主导。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察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二)长远规划,科学策划。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三)文化灌注,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古、始、真、土”特点,在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古村落,开展古村落观光游。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特点,在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信阳在采茶季节推出的“做一天茶农”,深受游客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
(四)保护第一,永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庄,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乡村的真实与质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从而迅速走向衰败,旅游这棵“摇钱树”为村民带来的好景不长,反而给村庄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飞,曹珍珠.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5.7.
[2]顾婷婷,严伟.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4.4.
[3]余凤龙,黄震方,曹芳东,吴丽敏,陶玉国.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4.8.
[4]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6240041047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Q N-073)
F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