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综述
2016-03-16姜丽丽
□文/莫 坤 姜丽丽
(宿迁学院商学院江苏·宿迁)
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综述
□文/莫 坤 姜丽丽
(宿迁学院商学院江苏·宿迁)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改变,我国提出鼓励和推广承包土地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的农业政策无疑更好地印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真正现代化形式的到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家庭农场的规模、家庭农场的优势、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详细了解家庭农场的运作情况。
家庭农场;文献综述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0日
一、家庭农场的规模
郭熙宝、冯玲玲(2015)在《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践》中提到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制造业—农业工资比及劳动—资本价格比的提高。经济发展程度是各国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基本因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驱力归结于制造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工资水平而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前提条件是农村劳动力流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家庭农场的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技术进步也成为家庭农场规模不断变大的最有利手段。但是美国的经验表明,当一国实现了工业化强国之后,不再由劳动—资本价格比和制药业—农业工资比决定家庭农场规模的变化。刘维佳、邱立春(2009)在《基于DEA模型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评价与分析》中运用DEA评价分析方法,文中以2008年度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了几十户典型机械化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有效性与机械化程度。相关数据表明,辽宁省多数机械化家庭农场既不存在明显的规模有效性也不存在显著的技术有效性,其中耕地面积在133.33hm2的家庭农场规模的效益最好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杨培、王磊、张楠、赵海燕(2016)在《国内外家庭农场规模研究综述》中指出家庭农场是以中国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三五”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从家庭农场的概念、特点入手,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此提出了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并以规模效应为切入点,比较国内外对于家庭农场规模研究的异同探寻其本质规律即通过土地流转来发展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探讨国内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王刚、全广明(1984)在《试论国营农场的家庭农场规模问题》中指出,随着家庭农场这种特殊的农业表现形式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两个问题:(1)什么是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2)怎样确定适度规模?要回答这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必须深入考察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问题。该文试图从生产力系统论观点出发,对家庭农场的规模问题做一些粗浅分析,以就教于专家和国营农场的广大实际工作者。高照(2015)在《基于农业分类的家庭农场规模的研究》中尝试将农业按投入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类,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经营不同农业类别家庭农场的规模,具体衡量标准分别为种植经济作物的纯收益、外出劳务性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技术员工的净收入水平。鉴于家庭农场经营不同的农业类型收入标准应该更趋科学、合理。
二、家庭农场的优势
屈学书、娇丽会(2014)在《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和条件分析》一文中指出家庭农场是我国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从土地制度改革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角度来看,重点分析了我国经营农场产生的原因。说明了一些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主要包括了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家庭农场经营优势、诱惑性制度变迁优势、适度规模优势和产权优势。提出了工业化发展、社会保障体制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条件。
黄延廷(2011)在《我国农地规模经营中家庭农场优势的理论分析》中从家庭农场经营比雇工农场经营更有效率、农业生产规模与农业产出效率关系、农业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规模关系、家庭农场经营对家庭农场的生产优势做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制定以及执行较为严密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等几个方面。文章认为,要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必须转变经营意识,配套实行土地流转、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措施。李雅莉(2011)在《农业家庭农场优势的相关理论探讨》中从农业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规模关系、家庭农场经营比雇工农场经营更有效率、农业生产规模与农业产出效率关系、家庭农场经营易于制定以及执行较为严密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等几个方面对家庭农场的生产优势做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希望能为我国的农地规模经营起到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李星星、曾福生(2015)在《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动因与出路研究综述》中指出家庭农场在我国迅猛发展呈未来主流经营模式之势,学术界对此展开大量研究。根据我国最近研究成果,对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动因与出路进行归纳与评述。通过梳理有关研究可以发现,与小农、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模式相比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家庭农场模式的显著优势。其发展动因源于农户为获得更大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逐渐强烈,加上政府的积极推动,共同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发展的出路在于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确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且各地发展很不均衡,加之其本身的复杂性,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分析,实证分析较少,需进一步深入探究。姬超(2016)在《现代农业产域中的中国家庭农场及其组织优势——基于河南省Y市家庭农场的田野调查》中强调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规模适度,其前提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体系。在现代农业这一全新领域中,农业生产和经营组织的形态要求因时、因地进行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家庭为主体农业经营体制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相继出现。根据河南省Y市家庭农场的田野调查:家庭农场既是对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有益补充,也是对传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效继承。各地政府有必要借助土地流转手段适度引导,激励真正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从事家庭农场经营。同时,促进各式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形成有活力、多元化、合作化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三、家庭农场的发展
屈学书(2014)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中提出只有工业化的不断进步,才能使生产力不断扩大,才能使国家富强,快速通向现代化生活,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各种先进水平还不够拔尖,我国很多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落后,还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形式的小农生产模式,很多地区很少运用农业科技、大型农业机械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而拖慢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其他还有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大程度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在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土地规模小、分布较广、小农意识强、农业收入低等弊端,新型工业化要求必须适当改进现行农业生产关系,以达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王春来(2014)在《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中结合在浙江、广州等地调研中了解的实际情况,认为家庭农场的潜在特性表现为以经营主体为农户、经营方式为适度规模、生产目标为利润最大化,家庭农场的兴起与发展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家庭农场应作为农业生产环节的主体,也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单元;自然禀赋、生产传统、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获得等因素共同决定了“适度规模”,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下应该以替代相对稀缺资源为创新投入点来实现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需要正确认识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规模化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共存的现实,不能“拔苗助长”,“四化”建设同步推进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带动农村人口稳定转移、促进家庭农场达到适度规模的主要途径。岳正华、杨建利(2013)在《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中较为完善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也就是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规模差异较大、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等显著特征。其发展问题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大的机遇面前资金短缺、主体缺失的问题也日益显著,资金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参考国外的经验刻不容缓,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土地权属关系要明确,新型的农场经营机制要构建,只有这样才能为之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王贻术(2015)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中提到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家庭农场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率、最可靠的生产经营方式,目前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都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并且在21世纪的今天,其重要性正在被重新发现和认识。从我国国内情况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业生产重新采取了农户家庭生产经营这一最传统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组织形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均田到户”的农地产权配置方式,形成了严重超小型、高度分散的土地经营格局,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王建华、李俏(2013)在《我国家庭农场发育的动力与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中指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为例,探讨家庭农场的发展动力及实际运作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在实际发展中还面临着融资困难、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地方政府干预过度、支农政策不平衡等一系列困境。从准入认定、扶持管理、合作与激励、社会化服务、职业农民培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积极构建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相关措施。
四、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
郭云涛(2009)在《家庭农场的资本、市场与经济效益》中表明以广西L县N农场种植户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为例,指出家庭农场微弱的资本存量深刻地约制着其网络位置的获取能力,使得它们在同行业的利润分配、市场风险的承担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从而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进而认为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各经营主体依据自身资本,采取各种策略性行动,争取更好位置斗争的社会场域。骆乐(2014)在《从国外农业经济DEA的应用谈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效益评价》中提到针对我国家庭农场评价体系尚未成熟的状况,借鉴国外农业经济DEA方法的应用经验,分析国内家庭农场经营效益的评价现状,对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效益可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从家庭农场的规模化评价、经营效益的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了国外农业经济DEA应用中可借鉴的经验:家庭农场的评价应对农场生产经营中的各因素进行精细化划分;需将各因素等效为数值的形式输入DEA评价系统;研究系统需要不断地优化改进,以期最终实现家庭农场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张术(2014)在《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性》中提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发展路径之一,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与土地流转制度,在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家庭农场从单纯的为农民创收致富的经济效益,向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方向发展。研究认为,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路径上,具有农业内容与生态内容、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发展、农业与生态互相支持等方面的统一性,实现了生态型与经济型农业的创新。李宇飞(2014)在《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育与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诸城市家庭农场典型模式的调查》中指出在建国初期,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广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型农业制度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推广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国家对于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为以后的家庭农场制度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国内甚至国外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一方面通过出色的经营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地扩大经营范围,以便达到核心的规模效益。这就导致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农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买卖集中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集中经营,形成了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生产集约化程度达到一定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实体。具有以家庭为单位,市场为导向,以商品生产为目标等特点。韩苏(2014)在《浙江省果品类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与效益研究》中提到农业生产经营不仅要强调规模,更要适度。可以说“适度规模”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适度经营的规模也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生产力水平、作物牲畜特点的不同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浙江省果品类家庭农场为例,从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的生产要素、家庭农场的经营结构和经营模式等角度出发,分析浙江省果品类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同时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果品类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浙江省果品类家庭农场的生产最优规模:果品类家庭农场小规模的最优经营面积为1.33~2公顷,中等规模的为4.67~6.67公顷或8.67~10公顷,大规模经营的为26.67~33.33公顷。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论是我国的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足以支撑我国家庭农场的进步与发展,在从家庭农场的规模、优势、发展和经济效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问题与优势并存,不能否认我国的家庭农场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发展的还是相对落后,但是正因为我们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借鉴前人的经验,正所谓每一个伟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发展家庭农场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现已成为国际主流农业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才能不掉队,并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郭熙宝,冯玲玲.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践[J].国外农业,2015.5.
[2]刘维佳,邱立春.基于D EA模型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评价与分析[J].理论研究与探讨,2009.12.
[3]杨培,王磊,张楠,赵海燕.国内外家庭农场规模研究综述[J].三农研究,2016.14.
[4]王刚,全广明.试论国营农场的家庭农场规模问题[J].农业技术经济,1984.6.
[5]高照.基于农业分类的家庭农场规模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屈学书,娇丽会.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和条件分析[J].三农问题,2014.2.
[7]黄延廷.我国农地规模经营中家庭农场优势的理论分析[J].统筹城乡,2010.5.
[8]李雅莉.农业家庭农场优势的相关理论探讨[J].农业发展,2011.7.
[9]李星星,曾福生.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动因与出路研究综述[J].农村发展,2015.5.
[10]姬超.现代农业产域中的中国家庭农场及其组织优势——基于河南省Y市家庭农场的田野调查[J].三农问题,2016.3.
[11]屈学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农业发展,2014.1.
[13]岳正华,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
[14]王贻术.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15]王建华,李俏.我国家庭农场发育的动力与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
[16]郭云涛.家庭农场的资本、市场与经济效益[J].人类学,2009.2.
[17]骆乐.从国外农业经济D EA的应用谈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效益评价[J].农业经济,2015.1.
[18]张术.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性[J].吉林农业,2014.4.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指导项目:“宿迁市家庭农场借助微商电商发展绿色农业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614160029X)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