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二十一)

2016-03-16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平原君孟尝君史记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二十一)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人物大辞典》主编:段国超、丁德科

副主编:李克让、程正江、崔康柱、曹强

撰稿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列):丁德科、王东明、王忙有、王亚玲、王炳社、王麦巧、王晓红、马雅琴、韦爱萍、白建西、田晓荣、冯望岳、叶玲、仝梅菊、成荣强、李克让、严安政、张晓明、张念红、吴占文、何新国、杜振虎、岳庆华、段国超、党艺峰、贾巨川、贾耀林、郭楚伟、崔康柱、梁建邦、曹永贞、曹书生、曹强、程正江等。

毛遂

毛遂,战国时赵国士人。亦称毛先生。赵公子平原君门客。赵惠文王九年(前290),秦围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求救于楚,使平原君为使与楚合纵,需20名随员,在门客中选得19人,毛遂自荐为随员。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连锥头都露出来),非特其末见而已。”毛遂竟与平原君往楚。至楚,平原君与楚考烈王(熊完)谈合纵利害,自日出至日中未决。毛遂乃按剑历阶而上。楚王叱毛遂说:“胡不下!”毛遂按剑而前说:“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掌握)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秦将),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今湖北宜城西南)郢(今湖北江陵北),再战而烧夷陵(今湖北宜昌东,楚先王陵墓所在地),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wū,厌恨)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说:“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楚王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同意出兵救赵。平原君至赵,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为禹所铸,是三代传国之宝;大吕,周王室宗庙中之大钟)。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平原君虞卿列传》2366-2368)

孟尝君

孟尝君,战国时齐贵族。姓田,名文。靖郭君田婴之子,亦称薛公、薛文、文子。以礼贤下士而闻名。其母出身微贱。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认为他长大不利于父母,让其母除掉他,而其母却暗自把他养大。他后来问父亲:“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父答:“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他反问道:“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其父无言以对。他又说:“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以后,他又对父亲说:“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觳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因此父知其贤,使其主持家事接待宾客。自此,门客日进,闻名于诸侯。诸侯使人请田婴立孟尝君为太子,田婴许之。其父卒后,孟尝君继父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为薛公,故又称为薛文。当时,各诸侯国的贤者以及因罪逃亡的侠客,皆慕名而来,食客达数千人。孟尝君不分贵贱,待遇皆与自己平等。有一次,孟尝君待客夜食,一人挡住灯光,客怒以为饭食与别人不同。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食客羞惭,自刎。因此,士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赴秦,门客劝其勿行,不听。后听苏代劝喻,乃止。齐湣王三年(前298),孟尝君奉命使秦。秦昭王欲使其为相,后听人劝谏乃止。后囚孟尝君,商量要杀掉他。孟尝君即求救于昭王之宠姬。宠姬要孟尝君之狐白裘衣。这件裘衣在进见秦昭王时已献之。孟尝君问计门客,有位能为狗盗者乃夜潜入秦宫中盗回所献裘衣,又献给昭王宠姬。因宠姬求昭王,孟尝君得以获释。孟尝君急驰去,夜半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北)。关门至鸡鸣才可出客放行,其宾客中有能为鸡鸣者以学鸡鸣,引得关内鸡齐鸣,遂得出关。秦昭王悔释孟尝君,派兵追之,已去远矣。

孟尝君路过赵国,在平原君家中做客。当地人出观之,见孟尝君身材短小而笑之。孟尝君怒,其门客击杀数百人而去。

孟尝君至齐,齐湣王使为齐相,主持朝政。孟尝君怨秦,欲联韩、魏攻秦,后听苏代劝谏乃止。孟尝君之舍人魏子为其征收封邑之税赋,征收多次而不见收回的钱粮。孟尝君问之,魏子答道,把收来的税赋私自借给当地的一位贤者。齐湣王七年(前294),有人在齐湣王面前毁谤孟尝君将为乱,加之田甲劫持齐湣王。齐湣王对孟尝君产生疑心。孟尝君出走。此时,魏子所借粟之贤者则上书言孟尝君不会作乱,且自杀以明孟尝君。齐湣王大惊,调查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孟尝君返国后,称病辞职,回封地薛以养老。

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孟尝君乃遗秦相魏冉书,让其劝秦昭王伐齐,吕礼因之逃走。齐湣王十五年(前286),齐灭宋,湣王更加骄傲,欲驱逐孟尝君。孟尝君逃至魏,魏昭王以其为相。孟尝君即联合秦、赵、燕共伐破齐。齐湣王逃至莒(今山东莒县),卒。齐襄王立,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归属。后齐襄王又亲近孟尝君,召之归国,使其终卒于薛。谥为孟尝君。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孟尝君列传》2351,《秦本纪》210,《秦始皇本纪》279)

孟轲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姓孟,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春秋鲁公族孟氏之后,受业于子思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为诸侯所用,晚年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子荀卿列传》)他在孔子思想之基础上,兼言仁义,以“仁政”为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他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滕文公上》),“制民之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他提倡“王道”,反对“霸道”,“以德行仁者王”。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倡言“保民而王”,以土地、人民、政事为诸侯之三宝,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 “良能”。他从性善论出发,进一步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功夫,“养心莫善于寡欲”,要“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要“善养吾浩然之气”,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之境界;“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把“事天”和“知天”都看成是尽量发挥其善性的过程。他还进而断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上》)把治学归结为要找回自己散失的本心,提高心性修养问题。这种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对后世儒家哲学的演变和发展影响很大。历代封建统治者视其为孔门儒学之正宗。唐韩愈定孟轲为孔子道统的唯一继承者。宋儒喜言心性,以孟轲性善说为本。元至顺元年封其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其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著作编为《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篇,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南宋朱熹将其著作《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同为儒家经典。现在行世的注本有东汉赵岐《孟子注》、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白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子荀卿列传》2343,《十二诸侯年表》510,《六国年表》727,《燕召公世家》1557)

墨翟

墨翟(前478—前392),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为“墨子”。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宋昭王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曾习儒术,因不满其“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等国,宣传其“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制止了多次战争,其中止楚攻宋与公输般论战最为有名。政治上主张“尚贤使能”(《尚贤中》),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反对贵族世袭制,反对儒家之亲亲尊尊,要求不偏富贵,不避贫贱,天下同义。认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意识到劳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奢侈享乐的生活。反对厚葬久丧、靡费财物的习俗。提出“非命”,认为“天命论”,“暴王作之,穷人术(述)之”(《非命下》),“此为天下之厚害也”(《非命中》)。强调要用“强”“力”来改变生活境遇,认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非命下》)认为攻伐为“天下之巨害”(《非攻下》),但不反对诛有罪之君的正义战争。他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物理、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其学派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重视身体力行,在当时为世之“显学”之一。《墨子》一书,是后人对他的言行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今存53篇。通行注本有清孙治让之《墨子间诂》。其他有关墨子言行的记载,散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抱朴子》等古籍中。(《孟子荀卿列传》2350,《鲁仲连邹阳列传》2466)

聂荣

聂荣,战国时齐国著名烈女。一作聂嫈(yīnɡ)。轵(zhǐ,今河南济源)深井里人。其为著名刺客聂政之姊。初因其弟聂政杀人,为避其仇,遂与母亲及弟弟往奔齐国。后出嫁。韩烈侯三年(前398)三月,其弟聂政为严仲子报仇,仗剑独行,至韩国刺死韩相侠累,然后自割面皮,挖眼,毁容,破腹出肠而死。韩烈侯曝其尸于市,悬千金求杀侠累者姓名。久之,无人知晓。她闻知此事后,猜知死者当为其弟聂政。便立刻起程入韩市。见死者果然是其弟聂政,遂伏尸哀哭。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张扬其弟姓名。韩市众人皆言,此人杀死了我们韩国相,韩王悬千金求其姓名,你难道没有听说吗?为什么还敢前来认他呢?她应声答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复)自刑以绝从(从坐罪),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闻其言,韩市众人大惊。荣三次放声高呼苍天,终因抑郁悲恸而死于其弟聂政尸体旁边(《战国策·韩策》则云其自杀于聂政尸旁)。

荣死后,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假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含忍)之志(为勇躁轻生),不重(惜)暴(曝)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扬)其名,姊弟俱僇(1ù,戮)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刺客列传》2525、2526)

聂政

聂政(?—前397),战国时著名刺客。齐国轵(zhǐ,今河南济源)深井里人。初因故杀人,为避仇人,遂与母亲和姐姐聂荣往奔齐国,至齐后以屠狗为业。时严仲子事韩王,与韩相侠累有隙。严仲子恐诛,遂出逃。四处访求可杀侠累之士。至齐国,闻政为人勇敢侠义,避仇而隐匿于屠夫之列。严仲子遂备办酒食,进献于其母面前。席间酒酣,又奉百金为他母亲祝寿。政奇怪严仲子奉如此厚礼,固辞不肯接受。严仲子执意进献,他说:“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cuì,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受)仲子之赐。”严仲子避开人对他说:“臣有仇……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指聂政母)粗粝(1ì,粗糙的米,指粗食)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则言:“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再三求他接受,终不肯。严仲子只好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其母死。聂政安葬了母亲,除丧服后叹道:“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yá zì,怒目相视)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默然)而已乎!且前日要(邀)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于是便西往卫国濮(pú)阳(今河南濮阳)严仲子,欲为其报仇。严仲子告诉他事情缘由,言欲让他刺杀韩相侠累,并想派车骑壮士帮助他。他说:“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侠累为韩王之委父),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于是他辞去车骑人众,仗剑独行至韩国。韩烈侯三年(前397)三月,韩国有东孟之会。一天,韩王及侠累正在会盟,持兵器侍卫者甚众。政至则直入,上阶刺杀侠累。侠累惊跑而抱持韩哀侯(一作韩烈侯),他追而杀了侠累,且兼中韩哀侯。当时侠累左右之士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后以刀自割其面皮,挖其眼睛,毁容,欲使人不好辨认。又自刺其腹,肠出而死。聂政死后,韩国将其尸曝于市,探问是谁家之子。后又悬金求其姓名,有能言杀侠累者予之千金。久之,未有人知。其姊聂荣闻知后,至韩市,张扬其弟聂政之名,伏其尸哀伤而死。

聂政姐弟死后,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含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扬)其名,姊弟俱僇(1ù,戮)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韩世家》1867,《刺客列传》2522、2526)

庞涓

庞涓(?—前341),战国时期魏将。早年曾与齐人孙膑同从鬼谷子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大将。涓知自己才能不及孙膑,极为忌恨,便诱孙膑入魏,假借法令处膑以刖(yuè)刑,欲使膑从此隐姓埋名。后来孙膑乘机逃往齐国。魏惠王三十年(前341),涓率魏军攻打赵国,赵向齐国求救。齐宣王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齐军用孙膑计谋,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东南)打败魏军,庞涓自刎身亡。(《六国年表》725,《魏世家》1845,《孙子吴起列传》2162)

齐王建

齐王建,战国末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姓田,名建。公元前264年,齐襄王田法章卒,其子齐王建即位。齐王建六年,秦攻赵,赵国粮绝,向齐国求援。齐谋臣周子说:“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hān)蔽(屏障)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齐王建拒绝了周子的建议,致使秦破赵后,迅速消灭了三晋及燕楚等国,然后从容发兵击齐。齐王建即位初期,由于君王后贤能,与秦国谨慎交往,对其他诸侯讲信誉,加之秦忙于对付燕赵等国,尚能维持齐国四十余年平安。公元前249年,君王后逝世,齐王建杀害忠良,听信奸相后胜。后胜实为齐国内奸,接受秦间谍贿金,派宾客入秦,宾客亦受贿成为秦国间谍,劝齐王建朝拜秦王,不修武备,不助五国攻秦。五国灭亡后,齐王建才匆忙发兵驻军西边疆界,并草率地与秦绝交,为秦最后消灭齐国制造了口实。公元前221年,秦避实击虚,从原燕国的南面进攻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沦陷,齐王建被俘并迁往共地。(《田敬仲完世家》1901)

【责任编辑 朱正平】

渭南师范学院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史记〉人物大辞典》编纂与研究(15SKSZ04)

编者按:地处司马迁故里的渭南师范学院是“史记学”研究重镇,学校研究团队编纂的《〈史记〉人物大辞典》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史记〉人物大辞典》涉及历史人物6814人,总计130万字。辞典的出版,将向广大读者通俗易懂地展示精彩纷呈、生动鲜活的《史记》人物画卷,为做人识人提供借鉴,也将为研究者提供借鉴。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史记》的普及、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现实作用,充分体现《史记》的现代价值。本刊摘百余词条,以飨读者,并请教于大方之家。

猜你喜欢

平原君孟尝君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毛遂自荐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脱颖而出①
毛遂自荐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