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题名变迁看作者创作与读者接受
2016-03-16徐林
徐林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从《红楼梦》题名变迁看作者创作与读者接受
徐林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红楼梦》一书的题名经过几次大的变迁,每种题名各有其意蕴,或揭示主旨,或暗伏主线等。题名的变迁也与曹雪芹创作时的心境、意图、小说观念息息相关,更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变化和读者接受程度密不可分。
曹雪芹;《红楼梦》;题名;创作;环境;接受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另外也叫《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及《金玉缘》和《大观琐议》。《红楼梦》的题名如此繁多,且每种题名都自有其深刻意蕴,与小说主旨、作者创作及读者接受也有某种必然联系,题名的变迁也与曹雪芹创作时的心境、意图、小说观念息息相关,更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变化和读者接受程度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创作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成,而不同的题名正是在此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也说明曹雪芹将毕生心血和精力倾注于《红楼梦》的创作,十年成书,十年创作,十年思考,十年成长,这是曹雪芹一生中最好的十年,因此,这些不同题名不仅是《红楼梦》主题的诠示,还是曹雪芹因阅历增加对人生的不同思考,更是读者阅读和接受《红楼梦》的不同选择。
一、种种题名各有其意蕴
《红楼梦》甲戌残本第一回中提到此书前后共有五种题名,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关于题名的先后顺序,历来争议颇多,据沈治钧考证,五种题名出现的先后顺序为:《风月宝鉴》——《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红楼梦》。另外,甲戌本《凡例》中有一段话分别对除《情僧录》外的四种题名作了解题,“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可见,四种题名各具其意蕴,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风月宝鉴》,此题名有明显的功能意义——“劝惩”。小说中贾瑞与王熙凤故事中最重要的道具即是风月宝鉴,“鉴”即镜子,通过贾瑞正照和反照的不同反映达到劝谏教化的目的。此外,《风月宝鉴》也是读者解读时的方法参照,从反面看,逆向思考也许能发现其中真意。《石头记》,以石头视角叙事,是作者自况,也是补天石在红尘中的一番游历。石头结构全篇,是小说的线索,且具有多重隐喻性和象征性。此题名为许多专家学者推重,有关问题学界多有探讨故此不再赘述。《情僧录》之“情”、“情僧”形象正与宝玉之“情不情”、宝玉形象在内在精神意蕴上契合,这一题名看去虽俗不可耐,实则内蕴深厚。警幻仙姑视宝玉为“意淫”,即是情僧之情的高度概括,而“情”正是作者最着力要表现的内容,“情僧”更是有悠久的传统,“僧之重情,源于俗人平常心,也由于佛家慈悲心”,既“超越尘世,不以俗事为念、遗世”,又“与同道互相依恋,眷眷之心、人间情怀”,宝玉形象即是情僧,他和黛玉的知己之爱,对众人的平等关爱之心,以及对个体人生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注,对人生道路的执着探寻,始终相信希望,相信真美善。宝玉形象不仅“集情僧形象之大成”,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更具有永恒的意义。《金陵十二钗》,为“闺阁昭传”。既是作者先进思想(男女平等,颂扬女子才胆识)的体现,也是创作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问世传奇”)的表现,更是作者悲剧意识(青春女儿毁灭)的绝佳载体。小说中以十二钗为首,塑造了一大批美丽可爱的女儿,她们才华横溢、能力超群,但却走向“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红楼梦》,题名源自蔡京《咏子规》,“千年冤魂华为禽,永逐悲风听远林。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断肠楚辞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另有“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是书作者藉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假多即幻,幻即是梦”,小说的诗化倾向显而易见,“梦”与“幻”的思想意蕴更彰显无遗。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亦是作者创作意图的表现。《金玉缘》与《大观琐议》是传播过程中的改名,“改名的原因主要是为对付书报检查机关,逃避文网”,题名与书中部分内容或情节有关涉,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但曾受到部分读者的喜爱。
《红楼梦》一书多种题名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作者自身创作及社会环境读者接受息息相关。作者创作的内因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社会环境变化是题名变迁的催化剂,而读者正是选择与接受题名的检验者。
二、作者创作与题名变迁
《红楼梦》一书题名众多,其背后的缘由众说纷纭,合理推测原因多是曹雪芹在“披阅十载”的过程中因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心境逐渐发生变化;此书创作的意图也因此而改变;这也是其小说创作的不断进步。
(一)题名变化与作者心境。
《红楼梦》的创作历时多年,“曹雪芹三十岁,开始创作《石头记》初稿”,由此可知,曹雪芹构思创作在乾隆九年(1744),此时曹家已彻底败亡,巨大的社会落差造成的震撼与深思非付诸笔端不能倾泻。然此时曹雪芹仍处于而立之时,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给书稿命名为《风月宝鉴》意在总结家族败落原因(子弟淫乱)并提出解决办法(反照宝鉴,反思教训)。着重写风月之情,青春儿女的爱情,正是此时作者心境的折射。之后,曹雪芹在继续创作中将自己代入作品,假借石头为己代言,并“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且“半生经历,绝似‘石头’”,因改名《石头记》。这是作者思想的一大飞跃,石头幻形入世是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社会的寄托,更是作者自身理想的梦幻超越。而《情僧录》也是作者深思“情”这一亘古命题后的托名,因此并未用作正式名称,作者虚拟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实际上是自己心境变化的过程,此题名更具有原生性和永恒性。后来又“题曰《金陵十二钗》”,许是为颂扬旌表女子,表现己与正统思想对抗的男女平等思想,为“闺阁昭传”,表达自己更深沉的性别思考——男性不如女性。进而发现女子命运的悲剧,领悟人生之如戏如梦,并更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他否定了一切传统但始终积极探寻,梦与幻正是其迷茫思索的状态,“惊破红楼梦里心”,更名《红楼梦》。题名的变迁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社会、人生、情感积极思考探索并不断深化的心路历程,是创作不同阶段心境的折射。
(二)题名变化与创作意图。
首先《风月宝鉴》一名更多带有才子佳人小说命名的色彩。曹雪芹在书中多次指出才子佳人小说的弊病,正因如此他才要翻新创作摆脱其程式化,那么《风月宝鉴》的创作初衷可能是一部新颖可观的新型才子佳人小说,并且小说中许多叙写包括“颂扬女子才情的总体精神”也与才子佳人小说有颇多渊源。其次,《石头记》与《情僧录》的题名更具有真实感和固定性,二者命名模式相类,是作者同一意图的两个方面,可一起讨论。石头的记载与情僧的抄录指出小说故事之真实可信,曹雪芹也多次在文中表白“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而小说也“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作者将自己深沉的思考渗透进朴实简洁的题名中,其超越性的象征隐喻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再次,《金陵十二钗》之名与作者为“闺阁昭传”的意图密不可分。金陵、十二钗分别是小说发生地及小说主要人物的提要,题名的概括意自不待言,但还与作者进步的女性观相关,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对女子的喜爱赞叹颂扬,是女性的一曲人性赞歌,一群鲜活的女儿形象典型也超越时空与万物同在。最后,《红楼梦》是综合上述几种创作意图后的定名,体现作者创作的不同思考历程。从最初的超越才子佳人小说到真实记叙再到“闺阁昭传”最后定名《红楼梦》,“总其全部之名也”,红楼这一意象常与儿女风月相关联,梦与幻的超越性正与石头、情僧的写实相对,并且用《红楼梦》曲十二支及判词预示“十二钗”的性格命运,题名既综括其它命名的题旨,更典雅清新,因此长久使用流传至今。
(三)题名变化与小说创作。
作者创作意图是主观性的构思,落实到具体的小说创作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包括小说的创作观念,文体及语言的选用,创作方法等,《红楼梦》的题名变化即是其较为典型的例证。李清宇认为各种题名的变化与曹雪芹小说观念的成长相关,《风月宝鉴》即“谕劝惩”,《石头记》和《情僧录》即“实录其事”,《金陵十二钗》为“问世传奇”,《红楼梦》是“戏与梦同”,此看法颇有见地。其实这种种题名的变迁也是小说自身规律的逐步发展,曹雪芹具有创作的天才,他敏锐地感觉并捕捉新的小说创作因素(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等),将其灵活运用,从《风月宝鉴》的浅显到《石头记》、《情僧录》的丰富再到《金陵十二钗》的思想进步最终产生《红楼梦》这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他自觉吸收小说创作经验并对其创新发展的结果。此外,曹雪芹有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他综合历代文体,将诗、词、曲、话、骈文、谜语、酒令等种种体制融入小说创作中,形成《红楼梦》浓重的诗化风格,虽文备众体但又具明确的小说特征,可见作者对各种文体之熟悉与运用纯熟。另外,曹雪芹自成一家的创作方法也使题名不断发生变化。《风月宝鉴》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因袭之作,但在创作方法上已有很大创新。《石头记》、《情僧录》题名的写实色彩正与小说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相吻合,真实记叙,如实描写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显现。《金陵十二钗》题名更表现出创作方法上的个性化,书中每个人物都各有特色,即使有主次之别,但因人物创作方法的圆熟,依然活现于人前。《红楼梦》题名更是创作方法上集大成的产物,既考虑全篇结构,又重视人物身份性格,使小说浑融一体,自然天成。
三、社会环境与读者接受
法国哲学家泰纳曾说,“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红楼梦》种种题名的发展变化同样如此,与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后天时代动力紧密联系,社会环境和读者接受是题名变化的重要外因,这在清代及清之后都有较大影响,因时代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读者阅读和接受也有相应差异,这就造成读者对小说书名的不同选择,《红楼梦》即是经历几百年社会变化和读者选择而淘洗出的正式名称。
(一)清代的社会环境与读者接受。
《红楼梦》创作之后就在当时社会有传播,最初大概在层次较高的中上层知识分子中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可谓不胫而走者矣”这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世发现的《红楼梦》抄本上私家印章即可证实。传出本一概署名《石头记》且有大量脂砚斋、畸笏叟等的批语。因《红楼梦》一书未全部完成即开始传抄,所以在创作中产生的种种题名也传播开来,种种题名的出现也不排除是适应当时严酷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选择。清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文字狱频发,八股文钳制士人思想,清廷对书籍的印行传播管制较严,但清初出现的启蒙思想也得到发展,于清中叶出现一股反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尊重性情的文化思潮,袁枚提出“性灵”说,时代的氛围也使《红楼梦》的题名因此而不断改变,从《石头记》到《情僧录》更可能是为躲避文字狱而另立的引起读者深思的题名,也是对“情”这一文化思潮的突出回应,《金陵十二钗》这更具传奇性的题名既为吸引读者眼光,也是读者阅读时所深切感受到的女子之真善美,而《红楼梦》一名则在刊印本风行后广为流布,以其雅俗共赏的清新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传播刊印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改名为《金玉缘》和《大观琐录》,时间较为短暂,影响也不大。
(二)清之后的社会环境与读者接受。
自刊印本出后,此书已大致定名为《红楼梦》,又因此前抄本多题《石头记》,因此这两种题名被认为是一前一后,其它题名反而较少人知,现今的通行本已全部题为《红楼梦》。清之后的社会环境较动荡,时代氛围活跃,《红楼梦》的多种题名并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得到发展,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为便于传播定名为《红楼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读者接受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红楼梦》书名也由此前的多名而趋于一名,这不仅是此书被广泛接受详细阅读的过程,也是社会和时代逐步进步读者理解加深的过程。
[1]沈治钧.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2001(1).
[2]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3]孙逊.古代小说与宗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清宇.从红楼梦题名论曹雪芹小说创作观念的演进[J].文艺理论研究,2014(06).
[5]王庆云.诗证香山——唐诗意象与红楼梦几个书名的来源[J].红楼梦学刊,2002(2).
[6]王志良主编.红楼梦评论选[Z].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刘梦溪.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朱淡文.曹氏家族年谱简编[J].红楼梦学刊,1990(3).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10]刘坎龙.借鉴与创新——才子佳人小说对《红楼梦》影响举隅[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4).
Viewing the author’s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Reader’s Acceptance from the Title Change of“a dream of Red Mansions”
XULin
(College ofLiberal Arts,XinjiangNormal University,Urumqi830017,Xinjiang)
From“Temptress Moon mirror”to“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title of the“dream of Red Mansions”went through several major changes.Each title has different implication,revealing the subject or hiding mainlines.The change of title is alsorelated toCaoXueqin’s mood,intention,novel concepts closely,and is alsoinseparable with the changes ofsoci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readers’acceptance level.
CaoXueqin;“a dreamofRed Mansions”;title;creation;environment;acceptance
H314
A
1671-5004(2016)04-0059-03
2016-3-8
徐林(1991-),女,新疆阿瓦提人,新疆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