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玲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转变及原因

2016-03-16曹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莎菲丁玲时期

曹琳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丁玲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转变及原因

曹琳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五四时期,追求思想进步的丁玲笔下涌现的是莎菲、梦珂这样冲破封建禁锢的女性形象;左翼时期,追求革命的丁玲笔下刻画的是丽嘉这样陷于革命与爱情两难中的女性形象;抗战时期,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丁玲着重描写的是贞贞、陆萍这样勇敢无畏的革命新女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有一个转变过程,而转变的原因又与丁玲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丁玲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转变,探讨其转变的原因,来深刻感知这位与时代同进步,关心时事的伟大女性,深刻感受其小说的魅力。

丁玲;女性形象;转变;原因

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的短篇小说,其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尤其为人称赞。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女性形象的刻画都符合其时代要求,如:五四时期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梦珂、莎菲;左翼文学时期陷入爱情与革命两难的丽嘉、美琳,深入革命群众的三小姐;抗战时期坚贞不屈、服务群众的贞贞和陆萍。这些女性形象都是丁玲每一时期对于女性的一种独到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时期的女性都有其特色。

丁玲是一位紧跟时代步伐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她的一生都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其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创作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丁玲三个时期的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转变的过程及其原因,使我们对于这个伟大的女性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一、丁玲短篇小说三个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

(一)五四时期

丁玲的处女作《梦珂》显示出了她卓越的天资。五四运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炸裂了中国的封建壁垒,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带来一股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一批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女性在这一时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展示自己的才华,丁玲便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丁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阶级家庭,受新思潮的影响,大胆地逃出封建家庭的樊笼,只身来到北京,追寻自己的梦想。可是事实并未如她所愿,北京的受挫使得她在五四退潮时期产生了一种对于前途迷茫的忧郁,这些经历都为她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打下了很深的情感烙印。

丁玲在五四时期先后创作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自杀日记》、《在黑暗中》等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是在五四新思潮的感召下创作出来的。这一时期,丁玲描写了一批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新时代女性。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特征:她们都希望冲破家庭的樊笼,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的生活,但是又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莎菲便是这一时期女性形象的代表,丁玲五四时期所描写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莎菲式”的伤感。这些无助可怜的女性形象,都跟她的人生经历、家庭以及她所遇到的爱情相关。《梦珂》中的大表哥是那样的风度翩翩,唤醒了梦珂懵懂的爱情意识,很快地便俘获了她的芳心。可是事实却是那样残酷,这个她倾心的绅士在他谦谦公子的外表下暗藏了一颗肮脏龌龊的心,这是多大的讽刺。这给梦珂幼小稚嫩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创伤,直接造成了她爱情的幻灭,前途的沦丧,走上了一条令人唏嘘的道路。梦珂的结局无疑令我们愤懑,但是这确实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命运。通过梦珂,丁玲向我们展示出一个柔弱的女性即使追求思想进步,仍然摆脱不了被摆布的命运,但其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勇气值得我们赞叹。

如果梦珂是丁玲女性形象塑造的开端,那么莎菲便是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创作的高峰,她以其巨大的时代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描写了一个患有肺病、但仍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新时代女性,莎菲是典型的五四退潮时期愁苦郁闷的女性形象的代表,表现在她对于爱情、友情以及未来前途命运的态度上。对待爱情她是矛盾的,一方面她讨厌别人对她过分倾慕、迁就(表现在她对于苇弟的态度上),另一方面她又十分迷恋男子俊朗的外表和绅士的风度(表现在对于凌吉士的倾慕)。她心里清楚地知道,凌吉士这个她所痴迷的男子在他姣好的外表下藏着怎样一颗她瞧不起的心灵,可是她还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丁玲通过对莎菲进行细致的心理刻画,使我们看到了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灵,感受到了一个女性对于爱情和情欲的痴迷,以及她在情欲和理智之间的复杂的心理斗争。对待朋友,她没有过分的亲昵,即使对她最好的朋友,她也显得那样陌生。在她心里,她一方面乞求朋友对她真挚的关怀,另一方面却又讨厌朋友对她过分的怜悯,她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女性。对于自己的未来,她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想静静地等待着死亡,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同她的肺病有一定的关系,但很大程度上则是时代的影响。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唤醒了她们这一批追求进步的女性,可是当五四退潮,国家出路的渺茫也带来了个体的感伤,这样的感伤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就造成了“莎菲式”的苦闷与矛盾。这一形象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从莎菲和梦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们对于爱情和自由的大胆追求,尤其是莎菲,大段的内心独白,对于爱情的炽热的追求,我们可以感受女性强烈的个体意识,茅盾认为:“莎菲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女性形象所代表的进步意义。丁玲这一时期还创作了一些类似莎菲这样的女性形象,可是在艺术成就上并没有超越《莎菲女士的日记》,冯雪峰曾说:“他认为创造了梦珂和莎菲形象的丁玲,创作上已进入危机,而摆脱危机的最好出路‘和青年的革命力量去接近,并从而追求真正的时代前进的热情和力量’”。[2]正如冯雪峰所说,下一时期丁玲的创作发生了转变。

(二)左翼时期

1929 至1930年期间,丁玲与丈夫胡也频先后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鲁迅忠实的信徒,随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丁玲的人生在此刻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她开始接触并信仰中国共产党,接触革命文学,编辑左联刊物,这一思想的转变使得丁玲的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她笔下的女性不再带有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感伤,不再沉溺于自己狭小的圈子独自苦闷,不再整天做着爱情理想的美梦,而是开始接触社会,接触工农群众,感受革命的重要性。因此,此段时期丁玲笔下的女性面对的最大问题是革命和爱情的冲突,《韦护》《一九三0年春上海一》《一九三0年春上海二》便是其中的代表。

《韦护》是丁玲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后写得最为出色的左翼小说,小说中刻画了丽嘉这一女性形象。她漂亮,有知识,有理想,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爱慕他的男性,可是她都瞧不上眼,甚至带着鄙夷的目光对待他们。韦护,这个被人们玩笑的称为革命的好同志的“绅士”,以他的学识、胸襟、气度一步一步争取到丽嘉的心,获得爱情的两人都十分珍惜这段感情,蜗居在一起享受爱情的甜蜜。丽嘉在韦护那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爱情,她视韦护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珍惜着韦护对自己的誓言,而韦护却在此刻进入了两难选择的境地,爱情和革命事业,必须舍弃一个,最终韦护决定抛弃自己心爱的丽嘉,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时的我们可能会怪罪韦护的无情,会同情丽嘉爱情的悲剧,可是丁玲却在小说的结尾给了丽嘉一个光明的未来。“唉,什么爱情!一切都过去了!好,我现在一切都听凭你。我们好好做点事业出来吧,只是我要慢慢地来撑持呵!唉!我这颗迷乱的心!”[3]此刻的丽嘉,面对韦护的背叛,没有显得过分沮丧和伤心,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生活,选择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从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已经发生了转变,她们不再感伤,而是积极面对生活,投身于社会,希望自己创造出自己光明的未来。

作为左翼作家联盟的一员,丁玲觉得自己不能再囿于自己的小天地,于是遵照左翼的要求,将自己的写作战场由城市转向农村,描写了一些思想进步,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女性。《田家冲》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田家冲》一共描写了三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幺妹、姐姐和三小姐。姐姐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姑娘,她的不平凡之处在于她不甘困于农村,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书中多次刻画出姐姐勤劳、认真务实的劳动场景,也多次对姐姐那有着远大理想的内心进行剖析,使得姐姐这一人物形象身上闪烁着理想的光辉,这便是农村进步女性的代表。幺妹是稚嫩孩童的代表,天真烂漫,她的形象也寄托着作者对于新一代农村女性的希冀。三小姐是丁玲着重刻画的女性,她是封建地主家庭的小姐,可是却对自己的家庭有着极大的反叛。她信仰共产主义,同情农民,体恤劳动人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她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代表。她愿意以她的智慧善良去抚慰劳动者受欺压的心灵,并希望从中找寻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志。

如果说《韦护》中的丽嘉是在爱情破灭之后被迫去开创自己的事业,那么《田家冲》中的三小姐便是忠于自己的事业。此时的丽嘉与三小姐已然成为了革命年代下追求革命事业的代表,这一转变不仅给丁玲带来了很大的荣誉,也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抹亮色。

(三)抗战时期

丁玲这位女性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过大悲大喜,走入她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1936年丁玲来到延安,在延安无产阶级文学的熏陶下,在抗战文学的时代洪流的召唤下,丁玲逐渐地转变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者。此时丁玲笔下的女性无疑都是革命女性,她们坚贞、勇敢、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身上具有我们所崇敬的优秀的品质。《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是其重要代表。

《我在霞村的时候》描写了一位虽遭受凌辱却依然自强不息的女性形象,这是丁玲首次塑造一位并不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因遭到日本人的蹂躏而成为了全村唾弃的对象,在这段艰难的历程中,她学会了坚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苦难病痛也要坚持自己的事业。从贞贞这一形象上,我们看到一个女性的坚强(即使她患有性病),我们感受到一个残缺的女性的伟大,贞贞的坚强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贞贞,丁玲报以无限的理解和同情,我想丁玲也是在借贞贞的形象告诉广大妇女,遭人践踏并不可怕,缺乏信仰,麻木落后才是真的可怕。文中的最后,贞贞确定了自己的目标,选择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学习深造,书中这样写道:“我想到了延安,还另有一番新的气象。我还可以再重新作一个人,人也不一定就只是爹娘的,或自己的。别人说我年轻,见识短,脾气别扭,我也不辨,有些事情哪能让人人都知道呢?”[4]从贞贞的这些话中,我们也同作者一样在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是信仰的力量,这是追求进步的力量。

丁玲此时的另一部力作《在医院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革命女知识分子的形象。陆萍是一位有着专业知识的护士,被组织安排到一个偏僻的山村进行工作。初来的她热情高涨,对待一切工作都那么充满干劲,很快她便发现现实条件与她的专业知识产生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她多次向上级反映,甚至与其争吵,都不能改变村里落后的医疗条件,直到一场外科手术的见习彻底浇灭了她的热情。后来与一个伤兵的谈话才使她豁然开朗,重新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陆萍是战争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她的遭遇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困惑,当自己的专业知识无从施展时,当自己的理想遭遇现实的冷遇时,当自己的革命热情被无情的现实条件一点点浇灭时,我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丁玲用陆萍的例子告诉广大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要放下自己的牢骚与埋怨,扎根于集体之中,扎根于广大工农群众之中,将自己的知识与现实条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当地实际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

从五四时期的梦珂、莎菲到左翼时期的丽嘉、三小姐再到抗战时期的贞贞、陆萍,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时期不同的女性形象,也可以看到其巨大的转变过程。这些女性在身份、地位、思想、政治觉悟方面都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从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女性的成长。马克思主义历来都把女性解放问题看作是整个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性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5]丁玲笔下的这些女性在社会的进步中一步步地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展现自我的价值,赢得人们的尊重。

二、丁玲的个人生活经历对其小说女性形象转变的影响

丁玲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同时地备受争议。她三个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的不同风格,每个时期不同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都与她自己的遭遇和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五四时期,丁玲逃脱家庭的束缚,来到北京找寻自己的梦想,北京的清贫生活使她对自己的未来、前途感到渺然无望。这时的她信奉的是无政府主义,故在情感上存在着一些小资产阶级悲伤的情调。与胡也频、沈从文的相识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道路,当沈从文和胡也频大步走向文坛时,丁玲还默默地局限于她自己的情感天地,过分的闲暇使她变成了一个沉静的人,由于凝静看到百样人生,看到人事中美恶最细致的部分,领会出人事哀乐最微小的部分,胡也频的相伴,培养了她的感情,心灵与智慧已经成熟到透明如水。她等待着写作的机会,“成功”与“荣耀”也同样在等待着她。随着《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一个女作家由此应运而生。

五四时期,丁玲的作品的主题主要是爱情和伤感,此时的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怀揣着办文学杂志的梦想,但却整日为生计发愁,过着较为清苦的生活,与胡也频的爱情使丁玲在此时得到一些安慰,故“莎菲”是这一时期女性形象的典型,她有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小资产阶级感伤的情调,对待爱情却是爱情至上主义。

随着丁玲与胡也频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丁玲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她越来越向无产阶级靠拢,向革命文学迈进。随之文学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小资产阶级的女性不再是她主要刻画的对象,有着革命精神、追求进步的女性是她着重刻画的典型。与冯雪峰的相爱对于丁玲思想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她从这个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那里学习了解到了更多有关左翼文学的知识,有关共产党及革命文学的知识。在80年代的回忆中,丁玲强调的不是冯雪峰文学才能对她的吸引,而是他们在政治思想上的共鸣。从这可以看出政治思想已然成为丁玲的文学作品创造的重要因素,故丽嘉等在爱情和革命中徘徊的形象是此刻丁玲刻画的重点。1931年,胡也频遇害,丁玲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可是她的反应却异常镇静。丁玲的性格在此次悲剧中发生了重大转变,沈从文写到:“在熟人中就可以看出她这种不将悲痛显出,不要人同情怜悯的眼神,原近于一种矜持。”[6]丁玲自己认为在此之前,自己只是思想左倾,也参加了左联,但并没有像胡也频一样参加具体的政治活动,只是专心创作。但在这后,她完全变成另外一种人,成为左联的一个重要领导人、实干家。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就变成了一个忠于革命的女青年形象。

1936年,丁玲结束了三年的南京囚禁生活,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真正地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她之前对于革命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过它。初来延安时,她特别想见革命文学战士成仿吾,可是见面之后她却大失所望,成仿吾并不是她想的那样风度翩翩,而是一个务实的农民革命家形象。这说明她对于革命还没有深入了解,从此她在延安接受无产阶级文学的熏陶,她开始真正的了解革命,深入工农群众,创作无产阶级文学。故在抗战时期,丁玲创作的小说背景均是抗战状态下的农村,女性形象都是坚贞不屈的革命女性象,这样的转变与丁玲在苏区接受的无产阶级的文学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丁玲丰富多彩的一生为我们创作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女性形象,而这些女性形象都具有着那个时期的时代特色,这些人物形象是我们文学史上一笔伟大的财富。

[1]茅盾.女作家丁玲[J].文艺月报,1933(1).

[2]冯雪峰.丁玲文集后记[C].天津:天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4]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2)[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李辉.沈从文与丁玲[M].湖北大学出版社,2005.

Changes and Reasons of Women Images in Ding Ling’s short Stories

CAOLin
(XinjiangNormal University,Urmuqi 830000,Xinjiang)

In The five-four period,Ding Ling pen pursuing ideological progress created the female image of Safi,Meng Ke who break through feudalism.In the leftist period,Ding Ling pursuing revolution created the image of Ritz Carlton in the dilemma of this revolution and love.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Ding Ling advocating the proletariat literature described Zhen Zhen and Lu Ping who are brave newfemale in the revolution.From the above,we can see tha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female images are different,the reason ofwhich is related toDingLing’s own life experience.In this paper,byanalyzingthe changes offemale images in DingLing’s short stories,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are explored tothe perceive this great woman goingwith the time and keepingup with the current affairs,and the charmofthe novel is greatlyfelt.

DingLing,the image ofwomen,change,reason

I207.42

A

1671-5004(2016)04-0038-04

2016-4-2

曹琳(1992-),女,河南济源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莎菲丁玲时期
情感与理智的博弈
——试评莎菲女士的精神斗争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莎菲:现代“作女”形象分析
谁动了莎菲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叙述人形象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自我而任性的“新女性”
——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清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