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困境与建构

2016-03-16谢爱武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两性意识大学生

谢爱武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省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3)



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困境与建构

谢爱武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省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510053)

性别意识深刻地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成长。当代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被唤醒,但传统性别意识根深蒂固;平等意识模糊,形式平等与现实体验冲突;主体意识不足,自我消隐或边缘化。针对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困境,可以从普及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推广社会性别意识;增强平等意识的现实体验,明确两性平等意识;培养四自精神,增强女性主体意识三方面,建构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困境;建构

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的主体,随着招生比例的扩大,女大学生在校比例逐年增加,2007年,新入学的女生比例为52.9%,已超过男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1]2014年全国高校727万毕业生中,女生比例超过52%。[2]作为女性群体中的精英,女大学生的成长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也影响到后代的培育,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性别意识深刻地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成长

性别意识是对男女两性角色、价值、关系的一种认识,随着社会性别分工的出现而产生。传统的性别意识认为社会性别分工是源于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这种生理差异决定了两性的关系和角色定位,表现出男强女弱、男优女劣、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gender)是西方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开始逐渐引入到中国。它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ex)而言的,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由社会文化构建而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强调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其核心价值在于宣传男女平等意识。正如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3]而社会性别意识(gender consciousness)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现象,重新审视两性关系,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从而求得一种新的性别平等,将性别意识化、组织化、社会化。[4]

性别意识深刻地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学业、婚恋和择业,制约着女大学生的成长。

性别意识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专业选择,学业成绩。在广州女大学生的调研报告中,有32.7%的女生读大学是为了“提升自己,嫁个好老公”;[5]选择的专业多是文科类,体现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女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于男生更优秀。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和良好的比例为62.4%,比男生高9.7%,而女生努力获得优秀学业成绩的原因是为了和普通男生在将来的择业中进行竞争,隐含着对传统的性别歧视的无奈和认同。

性别意识制约着女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家庭。在广州女大学生的调研报告中显示,近40%的女生对“嫁人就嫁高富帅”持中立或赞同的态度,22.5%的女生对“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持中立或认同的态度。[4]在现实中,女大学生的征婚现象日益增多,而且择偶的首要标准大部分是要求男方经济基础好,有车、有房等;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大部分女生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虽然大多数女生认同家庭和事业兼顾,在家庭和事业冲突之时,大部分女生认为回归家庭更重要,说明现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仍受传统的性别意识制约。

女大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直接受到性别意识的限制。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2009年9月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是遭受性别歧视,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人民日报》等调查发现,9成左右女大学生在求职中遭遇性别歧视。杨慧对2014届大学生的调查也发现,有86.18%的女大学生在求职应聘中遭受性别歧视。[2]而且由于女大学生对传统性别意识的认同和容忍,再生和强化了就业歧视。[6]

二、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困境

传统的性别意识仍在制约着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建构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才能促使女大学生们真正地从男女不平等的关系中走出来,引领现代女性充分地去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但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来说,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正遭遇着以下困境:

(一)社会性别意识被唤醒,传统性别意识顽固

在马克思妇女观的影响下,随着西方社会性别理论的传入,“男女平等”观点的广泛宣传,90后女大学生们的社会性别意识被唤醒,但是传统性别文化的“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男尊女卑”的观点,以及性别刻板印象所认为的:男性就应该坚强、勇敢、果断、有力,而女性就应该是柔弱、文雅、同情的观点,在女大学生中仍然很顽固。普遍地认为,两性应该具有的不同特质是由男女先天的生理差异造成的,很少人去质疑这二者的差别是否真实、是否应该,更少去思考这种性别角色定位和关系、以及性别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建构的。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是90年代以后的事,主要引起了女性工作者、女权主义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但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这是一个盲区。在调查中发现,很少的女生听说或者了解社会性别理论,大多只知道男女平等,要求她们主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性别,主动消除性别的文化壁垒是困难的。

加之,现代的社会性别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困境,让位于传统的“男优女劣”。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中,传统的性别意识根深蒂固。经济学某教授提出的“众人合伙娶老婆论”,就是“重男轻女”不平等的男权逻辑使然,把女性视为工具,当作市场的商品,把婚姻作为交易,通过婚姻的市场化来解决光棍问题。多妻制凭借权力和资本重新复活。狂热的淘宝女性消费产品集中于服饰、化妆品和母婴产品,也折射出了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映了女性保持外表的吸引力,生育和照料家庭的角色定位。新儒家文化倡导的“回归家庭是对女性最好的安顿”。成功学所体现的价值观:男人成功在于可以供养妻子在家,女人的成功在于嫁个可以让自己赋闲在家的男人,等等,这些无一不显性或隐性地强化了女大学生的传统性别意识。

(二)平等意识模糊,形式平等与现实体验冲突

两性平等的内涵、具体标准是什么,是抽象的人格尊严的平等?还是具体的权利、机会、结果的平等?是绝对平等?还是相对平等?如何理解平等与公正、差异与和谐的关系?这些在女大学生的认识中是模糊的。不知道自己的人格尊严是否真正受到侵犯,享有的是哪些具体的权利、机会和结果的平等,不清楚国家法律、政策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比如在性伤害和面对性别歧视如何来保护自己,等等;还表现出僵化的平等意识,盲目追求无差异的等同,在学习生活中处处要求自己像男性一样,把自己塑造成铁娘子、女强人、女汉子,刻意抗拒自身的女性形象。

“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被广泛宣传,男女老少耳熟能详,也有许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以保障,但平等的政策保障在现实中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性别歧视无处不在,尤其是女性就业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这种形式和现实体验的冲突更加模糊了女大学生的平等意识。

(三)主体意识不足,自我消隐或边缘化

主体意识是人自立为主体并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认识,表现出自主性,能主动地行使主体的权利并承担主体义务,在思维上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足体现在对自身女性的主体地位、能力和价值的认识不足,在社会生活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女性的责任,不能充分地行使女性的权利,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以自我消隐、逃避或边缘化的方式存在,表现出主动性、能动性较低,依附性强。

90后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相对80后的家庭经济条件更好,父母的文化素质更高。受普遍认为“女孩要娇养”的观点影响,家庭给予女生较多的生活照顾和经济支持,甚至包括将来结婚生子,父母都将给予大量的帮助,使得90后女生在经济上、生活上对原生家庭有更多的依赖。在职业的选择上大多也是依赖于家庭和社会关系,依赖于学校和政府给予女性的政策倾斜,一旦找不到满意的职业就回归家庭,依赖丈夫。而校园选美和美女文化的出现、过度的瘦身、减肥,打造完美身材,过分强调外在美,女生把自己的身体商品化的现象,也正是“女为悦己者容”,依附于男性的表现。毕婚族(59.2%的女大学生愿做毕婚族)、[5]急嫁族的现象也折射出女大学生对女性弱势的认可,对家庭的回归和依赖。

这种对家庭、对政府、对学校、对男性的过度依附,使女生减低了生活的主动性,遇到困难与挫折首先想到的是依赖于外界的帮助来解决,而更少通过自我能力的提升去应对,导致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对广州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65.8%的的女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不足达不到创业的要求,但是这些女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休闲方式却表明他们并没有为之付出努力,课余的大量时间并没有用来提升自己,娱乐是其课余生活的主选项。[5]

过度的依附使女大学生不能主动地担当责任,充分地行使作为女性主体的权利和履行义务,也不会去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来实现自我,更不会创造性地、能动地去适应和改变环境,导致主体价值的减弱和逐渐丧失。

三、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建构

许多的研究从多个角度、不同路径来帮助女性建构社会性别意识,包括学校的教育,法律政策的制定、推行和实施,传媒导向的转变等,给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提供了广阔的路径选择。

针对目前女大学生主要的社会性别意识困境,我们认为需要从社会性别意识的推广、两性平等意识的明确、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三方面入手,采用合适的途径应对。

(一)普及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推广社会性别意识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性别成熟前的准备期,也是在性别教育中固化科学性别意识的最佳阶段。[4]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是推广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1.开设社会性别意识课程,在全体师生中开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

社会性别意识的推广需要具有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者,对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可在教师培训中开设相应的社会性别意识课程,消除教师带有性别偏见的传统观念,避免性别盲视和潜意识的性别歧视,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性别课程,在大学生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形成社会文化建构、动态发展的社会性别观。学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相关的教学经验,展开社会性别的教育。要避免将性别教育变成女生的礼仪课。性别课程并不仅仅针对女生,也要面向男生。不仅仅有女性学课程,也要有男性学课程,促进两性的相互了解,进行全面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社会性别视角,避免社会刻板印象的强化,消除错误的性别教育。

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高校的必修课,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材很少从社会性别意识视角切入分析,缺少对性别差异的分析,忽视女性的独特性,而且部分内容强化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常见的描述有:男性比女性更有自信,更富有活力,但更容易急躁;女性则更热情、内心舒畅感更明显,但更容易多愁善感。几乎所有的教材都强调大学生应该“接纳自己的性别特征”,隐含了对传统性别文化所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认同。在某些论述上,存在性别意识的误导,如将对自己身体相貌的不满归结于生理原因“男生特别重视自己的身高,女生也更加重视自己的相貌”,这种性别意识的生理归因,导致性别意识改变的无力感,进一步强化传统的性别文化。[7]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师队伍的建设都需要具有社会性别的视角。

(二)增强平等意识的现实体验,明确两性平等意识

对男女平等的内涵理解的模糊不仅仅是大众的疏以认识,男女平等的理论探索有待深入。男女平等的观点提出以后,理论界对其内涵的解析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要用“性别公正”代替“男女平等”。[8]理论上的争议导致大众对男女平等标准认识的模糊,女大学生们也不例外。

帮助女大学生科学认识两性的差异,能够尊重差异,做到两性和谐相处。男女平等是包含了男女差异的平等,传统的性别意识就是将男优女劣、男高女低归因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导致无力改变、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意识。现代的社会性别理论否认了社会性别的生理归因,强调社会文化的构建。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生理差异势必影响到两性的心理,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两性心理的,这需要科学地深入研究。帮助女大学生科学地认识这些差异,了解女性的独特性,保持独有的女性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女大学生平等意识的明确,需要形式平等和现实平等的统一,平等的现实体验才能够强化平等感。现实首要的是要消除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这需要政府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企业及用人单位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要重视社会效益,媒体也要树立男女平等的导向,避免两性不平等的信息潜意识输送和强化。

双性化的人格教育也有助于女大学生的男女平等意识的明确。传统的性别印象导致了男性化和女性化气质的划分。科学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特质(即双性化)时,其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性和工作效能较单性化的个体更好。培养女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消除性别印象,在人格上强化两性平等。

(三)培养四自精神,增强女性主体意识

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两性平等的现实体验自然会触发女性的主体意识,而“四自”(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的提倡和培养则是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内在动力,其中自强是核心。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够不依附于他人,真正的自立,才能够更加自尊和自信。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勤奋学习知识、努力挖掘潜能是自强的前提。大学校园生活是她们走向社会的桥梁,女大学生要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提升能力,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社团、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锻炼自我、发现自我、充分地展示自我;要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确立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定位,即使是在充满性别歧视的求职中也能脱颖而出。

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也需要学校、社会的全面参与与配合。妇联可以联合社会其他组织和企业给女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创业、就业讲座。如提供女大学生入职前的综合辅导、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宣讲,举办女大学生与各界女性精英的对话沙龙、举办女大学生的招聘活动、提供小额创业资金资助、举办综合素质提升的公益培训等,帮助女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当外在环境的诱导和内在自我的教育形成合力时,女大学生们才能走出社会性别意识的困境,摆脱传统的性别文化的束缚,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引领现代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地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

[1] 陈玲芬.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解决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4(3):222-224.

[2] 杨慧.大学生招聘性别歧视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5(4):97-103.

[3] 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 窦艳秋.浅析高校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1):82-85.

[5] 广州市妇女联合会.广州女大学生调查报告[OL].http://www.gzwoman.org.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zwoman/sflwj/201404/2641744.html

[6] 余秀兰.认同与容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再生与强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1(9):76-84.

[7] 方刚.简析高校心理健康教材社会性别意识之缺失[J].妇女研究论丛,2013(4):75-78.

[8] 阂冬潮.平等的中断——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男女平等与性别公正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6-33.

Predica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Female Student’s Social Gender Consciousness

XIE Ai-wu

(Party School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Guangdo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Guangdong 510053, China)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growth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aroused, but the traditional gender awareness is still deep-rooted. The sense of equality is still indistinct and formal equality still conflic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t and mostly disappears gradually or becomes marginalized. Aiming at the predicament of social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e can promote the social gender consciousness by popularization of relevant education, improv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quality sense to clarify the gender equality awareness, and cultivate the four-self spirit to enhance three aspects of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 a progressive social gender consciousnes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gender consciousness; predicament; establishment

2016-04-20

谢爱武(1970—),女,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G525.5

A

1673-0313(2016)04-0053-04

猜你喜欢

两性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