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职业指导训练 架设就业金桥
——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刍议

2016-03-16李秀芳王建忠

河北职业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毕业生

李秀芳,王建忠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强化职业指导训练 架设就业金桥
——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刍议

李秀芳,王建忠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不能没有职业指导训练,但众多的求职人临近就业,竟然不清楚职业指导是做什么的。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强调将就业指导延伸为职业指导。并就职业指导训练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

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块;转变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以使高校保证人才出口畅通,同时就业率也体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和劳动部有关文件要求,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比例要达到80%以上,并逐步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就不允许上岗工作”已被社会用人单位所认可。高校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走向。

为积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提高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指导训练就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一、强化职业指导训练的必要性

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诸如决策、技巧、心理准备、方法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高校对毕业生缺乏应有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毕业生人数猛增,但同时社会的人才需求有限,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短期内不会缓解,但更令人担忧的是,有关部门在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严重缺乏就业指导。调查数据显示: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就业信息占40.7%,提供各种招聘会的占26.7%,制定优惠政策的占23.8%;需要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占55.3%,择业技能培训占18.3%,政策宣传占16.7%;需要就业单位明确就业标准占29.8%,提供单位的有关信息占24.3%,提供实习机会占13.1%。而另一份调查也显示有近一半(45.12%)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就业指导,只有一成多(11.05%)的学生进行过相关职业的实践活动,而学生对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的满意度也相对比较低(17.86%)。

(二)急于要把自己“送”进企业,但对现代企业知之甚少,这是大多数毕业生存在的“通病”

以往,企业录用人才往往单纯追求高学历、好专业,这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小于求造成的。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企业挑选人才的眼光提高了,企业开始全方位地考察人才,注重应聘者的人品,希望自己的员工踏实肯干,有较好的自理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独立完成工作;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情商,以便和团队一起工作。

(三)大多数求职毕业生不知如何结合自己的特点、所应聘职业的特点及企业的特点,为自己进行职业形象设计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尤其是职业生涯发展,不能没有职业指导训练。职业指导这门学科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一些发达国家,数以千万计的人都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指导训练,有些国家甚至从小学就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并进行相应地训练。但在我国,众多的求职人临近就业,竟然不清楚职业指导究竟是做什么的,这种现象和我国的现代化及我们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高等院校,强化职业指导训练就自然要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二、职业指导训练的主要内容

职业指导训练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求职就业,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其任务不仅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了解社会和职业,提高就业竞争意识,了解和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掌握就业和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同时,还将提供系统的职业适应性训练,学习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指导训练通常包括四大模块,十几个训练项目。

模块一: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与就业准入训练和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训练。

模块二: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训练、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训练、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训练。

模块三:就业技能指导。主要包括:个人形象设计、撰写求职简历、体验求职面试、掌握求职途径和制定求职计划等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模块四:创业技能指导。主要包括:创业条件分析指导、市场调查与分析训练、理财训练和撰写创业计划书训练。

三、职业指导训练的几点建议

从根本上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在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授知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手段,通过就业指导,大学生明白了学习的目的和目标,就会刻苦地学习书本知识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校开展得卓有成效,但总体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就业指导水平较低。为此,各高校应该通过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和方式,将高校就业指导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

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有所不同。就业是参加工作,对学校就业机构来说,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职业是一项服务于社会并为了个人谋生的工作,职业指导侧重于指导适合做什么工作,是对终身从事职业的指导。

据一项对2012届毕业生大型网上调查,有39%的毕业生认为职场生存和发展是他们最需要的指导;其次选择职业分析和面试技巧的毕业生占29%。这两方面占了毕业生总数的2/3。可见,无论从做好就业工作还是从毕业生的需求考虑,都应该大大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

(二)从群体指导向个性指导转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取集体辅导的方式,通过上大课传授求职知识。这是一种基本的、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今后还将长期沿用下去,并且需要进一步研制优秀教材,选择最适合的主讲人员,更多采用多媒体技术。但是,这种集体辅导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他们更需要结合自己情况的个性化指导。毕业生择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职业兴趣、个性特质、发展目标、能力特长都是不一样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分析每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帮助毕业生就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目前,北京部分学校的个性化指导工作已经起步或展开,如,清华大学成立了职业测评室,许多学生通过校园网完成了自己的职业测试。而更多的学校,其就业机构的主要工作则是提供需求信息、组织毕业生招聘会、办理各项就业及与就业相关的手续,无暇顾及成千上万名学生的个性职业指导。这种状况与国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有明显差别,也不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学校应该有一批人定期开展个性就业指导,社会上也应该有一些专业组织开展相应活动。目前,在高校,由于学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有限,普遍开展个性化指导还存在一定困难。解决的办法,除进一步充实学校就业机构力量外,还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级就业指导人员的作用。这样,才能加速从群体指导向个性指导的转变。

(三)从讲授指导向实践指导转变

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光说不练”的现象。即只是讲授、灌输就业知识,缺乏实操式训练,缺乏实践的培养和锻炼。课堂指导如何与实际结合,是当前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就业指导要引导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一项研究生求职竞争要素调查表明,在6个要素中,第一是专业,第二是社会实践。因此,要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习、勤工助学、就业实习等多种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体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经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激励大学生联系实际,适应社会需要。其次,在就业指导活动中,加入模拟训练、观摩面试等各式各样的实操内容,这种训练,可以较快地提高毕业生求职能力。总之,对于习惯了课堂生活的大学生来讲,在其就业教育中,加入活生生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而且可促进书本知识的掌握。

(四)从技巧指导向心理指导转变

调查显示,毕业生中,有信心找到满意工作的占37%,认为找到可接受工作的占50%,没有希望找到工作的占13%。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相当一些人心理压力增加,在求职过程中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同时,诸如攀比、盲目求高、自卑、自负、依赖、羞怯等心理常常使毕业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当前,大量教材和课堂上充斥着就业技巧之声,实际上,就业技巧只是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发挥作用。心理因素重于技巧,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极大地加强就业心理的指导。笔者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修养的过程。因此,应该从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就进行相应的教育,并给予其了解社会的机会,在毕业环节,再加以正确地引导,这样才能使毕业生能够积极、主动、自信地挑战就业市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1] 张梦欣.职业生涯360[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4-5.

2016-08-11

2015年河北省社科基金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干预策略研究”(HB15JY027)阶段成果

李秀芳(1969-),女,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