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
2016-03-16周霞
●周 霞
“共情”的力量
●周霞
做心理健康教师好几年了,回顾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概念就是“共情”。
“共情”是指深深地体会另一个人在其独特生活经验中的某一特定时刻的感受,共情能力是指设身处地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感情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走出自己的思维定势,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共情能力强的人善于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即使与他人产生矛盾,也能平和地以建设性方式去处理。共情可以说是利他行为的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具备共情能力的人能切身感受到他人的需要与苦恼,并能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无论对方年龄大小、社会地位如何。
在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我特别重视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与他(她)共情,让对方能感觉到我对他的尊重和接纳,特别是接纳他的缺点和不完美。
有一个女孩,到心理咨询室倾诉,认为自己满脸的青春痘很难看,为此特别自卑和苦恼,自我评价低,她说现在跟老师和同学说话时目光都不敢与人对视,脸上的痘痘成了她心中最大的痛。我并没有无视她的情绪而去劝她别为青春痘难过,相反,我选择与她共情,并进行了自我暴露,谈起了自己十六岁时的青春痘,谈到那时为小痘痘的烦恼和种种无厘头行为,谈得她终于笑了起来。见她放松之后,我又问她:“你真的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吗?”她想了想轻声说:“也不是,我觉得五官好像还不错。”是的,这个孩子五官清秀、皮肤白皙,一点青春痘,瑕不掩瑜。于是,我向她解释,她的困惑属于青春期很常见的体相烦恼,并且让她知道自己并不特殊,同学中有很多存在各种体相烦恼的学生,各有各的烦恼,但也各有各的骄傲。我还引导她与我共同分析,目前她可以做的积极有效的事情是哪些,无效的情绪和行为是哪些。最后我们定下目标,为了美好的未来,健康饮食,调理身心,做好自己目前有能力做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事情,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未来美丽的自己。
谈到求助的学生,我眼前浮现出很多苦恼的面孔:那几个烦躁的男孩、那个孤僻的女生、那些焦虑的高三学生,还有无助的学生家长……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无数次感觉到“共情”的力量,我知道他们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纳、理解,而不是大道理。
学校教育是要以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教学顺利的基础,而教师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又能让自己在工作中顺手许多。近来网络上关于师生冲突的报道屡见不鲜,特别是关于青春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小到鸡毛蒜皮的摩擦和纠纷,大到舞刀动枪。有调查显示,相当多的事件,起因是教师行为失当。这里所指的失当,并非教师的行为出现多大的纰漏,或是语言暴力,主要原因很可能在于,教师缺乏对青春期学生心理规律的了解和心理特点的把握,特别是缺乏共情能力,因此导致师生之间矛盾不断、冲突升级,最终酿成一些祸事。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接纳,青春期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虽然具备了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正处于追求个性独立的阶段,所以会更多地选择封闭自己,掩饰自己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掩饰自己对教师的依赖,甚至会选择用叛逆和攻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虚空和不安。他们对教师的抵触其实是因为面对变化的世界不知所措,或是希望建立自己的人际边界,而不一定是真的讨厌、想疏远教师。教师如果理解这一点,就会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柔软、更宽容一些,也更容易探索到一条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
某种程度上讲,师生之间就是一场博弈,这场博弈有很积极的意义,能够促进师生双方反思和成长。作为中学教师,只有了解心理教育常识、掌握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意识到与学生“共情”的力量并善加利用,才能在学生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智慧。
(作者单位:随州市二中)
责任编辑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