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化产业带动延安红色文化发展

2016-03-16杜超锋

关键词:红色文化延安文化产业

杜超锋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用文化产业带动延安红色文化发展

杜超锋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近十多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延安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能够带动延安经济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

[关键词]文化产业;延安;红色文化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3.017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个重大战略任务,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转型期同样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从“十二五”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十三五”的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作用,所以用文化产业带动延安红色文化发展正当时。

一、为何要用文化产业带动延安红色文化发展

(一)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发轫,在最近十多年获得蓬勃发展,甚至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已经占到GDP总值的8.5%,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强。[1]

在我国,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出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列出了文化产业的一系列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说法,“十二五”规划中,规定了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十八大则要求“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三五”规划中的经济转型中,就涉及支柱产业的替换。为了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国家也制定了不少相关政策,例如,优化文化产业的组织政策,促进各地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的政策,提升文化产业技术水平的政策,繁荣文化市场政策,文化产业倍增计划,金融支持政策,科技融合政策等。

(二)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功能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功能,这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第三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文化产品以及服务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不可一味地迎合市场要求,而失去了文化产业的文化性,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将文化融入到文化产品及服务中,突出文化的熏陶作用,注重社会效益,两者兼顾。总之,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用文化产业带动延安红色文化发展,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延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革命精神的传承。

(三)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其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延安境内共有各类文物遗址点9262处,革命旧址445处,其中市区168处、县区277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17个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革命旧址中党政军驻地旧址111处,重要会议旧址21处,重要战役旧址25处,文化旧址26处,金融商业旧址22处,医疗机构旧址20处,院校旧址58处。目前,延安已建成革命纪念馆9个,对外开放革命旧址20余处,馆藏革命文物3.2万余件。”[2]延安革命旧址和文物数量在全国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级别最高、影响最大,具有至高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也由此奠定了延安作为全球炎黄子孙的朝圣地、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的重要地位。[2]

从物质层面来看,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博物馆、中共中央驻地旧址、领导人故居旧居、会议旧址、战争遗址、国际友人旧居、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陕甘宁边区及西北苏区党政军机关旧址、抗日战争二战区旧址、工厂及公营企业旧址、院校旧址、新闻出版文化卫生机关旧址、金融贸易农场机场等旧址、其他革命纪念地、其他革命遗物和扩展型资源。从精神层面来看,主要指精神文化产品,包括延安精神、理论论著和文艺作品等。[2]

延安红色文化与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是相互融合的,故当地的文化资源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诸如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说书等民俗文化,以及特有的黄土风情都是发展延安红色文化的有利资源。

二、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延安红色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就

1.红色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快。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65亿元,同比增长了28.7%,2013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77亿元,增长28.8%,2014年全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1.4%。[3]从近几年延安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量上来说,延安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量是逐年增长的,而且是快速增长,可见,延安文化产业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2.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公司。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公司有延安市参与合作成立的陕文投、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延安怀玉民俗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黄土地演义集团等。这些公司实力雄厚,人才众多,对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熟悉,文化内涵挖掘深,其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其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有力地传播了延安红色文化。

3.产出了一些优秀的文化产品。2012年6 月30日,由延安市委、市政府,陕文投集团,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我们在延安》,作为“七一”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该片从日常视角把观众带回到延安时期,再现了历史现场,反映了延安精神,播出后产生了巨大反响。大型舞台情景剧《延安颂》在延安的常态化上演,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效应。该剧共五部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历程,讴歌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诠释了延安精神。陕文投集团副总经理、延安文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振林在启动仪式上指出:《延安颂》的常态化上演,不仅能够为国内外游客带来全新的红色视昕盛宴,而且能够在繁荣延安高端红色旅游演出市场,延展红色旅游产业链,打造一流红色文化品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让红色文化永律生机,世代传承。[4]由延安延安怀玉民俗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延安民俗文化影视城,以“延安文化”为核心,集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现代文化于一体,游客结合仿造建筑和民俗文化,感受、了解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大型舞剧《延安印象》重点向人们叙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4.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增值快。据延安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102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增长速度比全省高11.5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达5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5]到了2015年,据延安市旅游局局长马彦平介绍,2015年延安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收入19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6]可见五六年来,延安接待游客数量迅猛增长,红色旅游收入也稳步快速增长。

(二)延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红色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单调。延安红色文化产业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开发模式较单一,管理方式陈旧,文化创意开发、有些文化产品文化内涵体现较浅,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低,未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产业,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未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在红色景点多以售卖各种纪念品为主。其售卖的带有红色标志的帽子、体恤、玩具、小人书、纪念章等科技含量低,利润不高。

2.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缺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创意人才严重缺乏。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具有它的独特性,这就要求管理人才既要掌握文化产业及开发的规律,又要了解延安红色文化,只有这样延安红色文化才能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一些小型文化产业公司实力有限,难以吸引到专业人才。

3.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须根治“四种病”。延安大学张小兵教授认为,发展延安文化产业必须根治四种“病”,即“软骨病”、“心急病”、“自恋症”和“自毙症”。[7]“软骨病”就是个别导游向游客大讲所谓的野史、外传,拿陕北的一些陋习取悦游客,反映出个别文化从业者道德缺失;“心急病”就是文化产品制作求快。各地纷纷建立民俗村、文化园、表演场地,忽视布局的合理性,一些影视产品迅速拍摄完成,却少见陕北山水,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自恋症”就是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做出来的东西,感动了自己却占领不了市场,打动不了别人;“自毙症”就是有时候不尊重人材,一些人付出努力,做出成绩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打击人材创作的积极性。

三、对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政府要主导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延安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一方面政府要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为一些文化企业提供一些有利政策,帮助这些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规范融资渠道,健全市场体系,另外要坚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增强市场活力。最后,要强化政府领导职能,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

(二)企业要培养和吸纳人才

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红色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种类和数量较大,文化创意人才、文艺人才、管理人才、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等都非常重要。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解决人才问题,首先,在文化企业或公司内部培养人才,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挖掘人才,也可以选定一些职工在公司内部或外部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其次,和高校进行对接,在高校中挖掘所需人才。最后,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企业的经验,从外部吸纳先进人才,为我所用。

(三)企业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壮大自己

延安红色文化产业要发展,文化产业公司就要不断壮大自己,可以和国内外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把自己好的经验和产品或服务推出去,把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人才引进来,从而壮大自己。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这一趋势,拓宽销售渠道,“延安1938”与阿里合作的2016年年货展销会就是个很好的尝试,展销会当天马云来到“延安1938”展销会会场做宣传,现场延安特产热卖,而在线上,第二天淘宝的年货大礼包卖断货,一度缺货。

(四)企业要努力打造红色品牌

从市场经济效益方面看,品牌非常重要。良好的品牌有很好的品牌效应,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回报。从社会效益方面看,即从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看,好的品牌效应可以让延安红色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为延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至高性”。要努力把现有的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为红色品牌。同时要注重挖掘延安红色文化内涵,把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融入到红色文化产业中去,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延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延安红色文化在内涵上是统一的,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展延安红色文化是现实的需要,用文化产业带动延安红色文化的发展,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式,既能很好地传承延安红色文化,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张延兴,岳晓华,董佳兰.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1.

[2]曹玉章.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政法学院,2013:17.

[3]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我市两企业入选陕西省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EB/OL].[2014-04-17]. http://www.yanan.gov.cn/info/1280/140734.htm.

[4]陕文投.陕文投“延安三重奏”叫响红色七月[J].当代陕西,2012(8):29.

[5]延安市统计局.延安旅游市场全面升温 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EB/OL].[2010-04-27].http://stjj. yanan.gov.cn/contents/180/2174.html.

[6]郭青.延安旅游业成新经济增长极 去年旅游收入193亿[EB/OL].[2016-02-08].http://news.cnwest. com/content/2016-02/08/content_13584097.htm.

[7]干雄焱.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根治四种“病”[EB/OL]. [2012-02-28].http://www.ya123.com/yanews/show.

[文献标识码]G124 [中图分类号] 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6)03-0062-04

[收稿日期]2016-04-16

[作者简介]杜超锋(1988-),男,陕西商洛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延安文化产业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走进延安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