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走基层”的几个问题

2016-03-16唐薇频

关键词:民生群众

唐薇频

(长沙晚报 区县新闻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6)



浅论“走基层”的几个问题

唐薇频

(长沙晚报 区县新闻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6)

[摘 要]“走基层”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运动。它既是改革新闻工作的新举措,也是培养锻炼新闻工作者的大课堂,更是我国新闻战线优良传统的光大和发扬。广大新闻工作者对“走基层”不光要有满腔的热情,还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建立科学的机制,使活动常态化,因为“走基层”是新闻人毕生修炼的基本功和永恒的课题。

[关键词]“走基层”;群众;民生;社会效果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3.004

2011年以来,我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舆论工作新风扑面,受到广泛好评。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1]在践行“走转改”的过程中,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做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但也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不能准确把握“走基层”的本质要求,没有遵循“走基层”报道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从而把“走基层”形式化、简单化、模式化,使“走基层”报道走入一些误区。

一、走哪里?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基层

对城镇居民来说,基层在社区;对学校来说,基层在班级;对科研单位来说,基层在研究室、课题组。”[2]前教育部长周济对基层的阐释是:“基层应该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的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企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3]

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要走的“基层”,并非简单的地域概念,也不是行政层级概念。它是一个具有更深层含义的政治概念。但不少新闻工作者理解中的“基层”,仅限于工农兵阶层,一提到走基层,往往只想到“上山下乡”。这导致其他行业的基层一线的报道很少见,特别是工业、社区、医院等这些重要战线的基层报道。诚然,农村和边远山区确实需要新闻工作者更多的关注,那里有不少值得挖掘、报道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但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街道社区是关系社会

走哪里?顾名思义,“走基层就是到我国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中去。相对于中央媒体来说,省(自治区)即为基层,而相对于省级媒体来说,市、县则是基层。对农业来说,基层在村庄、农户;对工业来说,基层在车间、班组;对部队来说,基层在连队;稳定、民生幸福的基层。另外,奋斗在我国科技战线上的典型人物有不少故事,同样是新闻富矿。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行业的第一线,记者“走基层”就会出现盲区。

医生是怎么工作的,看病为什么这么难?群众既了解又不完全了解。北京同仁医院是享有盛誉的三级甲等医院,每天车水马龙,运转规模巨大,非身临其境是无法体会医务人员的努力和付出的。《北京日报》的记者直面群众最关切的热点,从早上6时到晚上12时,跟班同仁医院最有名的眼科、耳鼻咽喉透镜外科,从门诊、手术、午餐到急救,以大量数据、细节、故事再现同仁医院4000多名医务人员高节奏的一天,传递了医患关系正能量,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人民日报》来到有20万职工的大同煤炭集团,聚焦于“黑色煤炭绿色开采”、“有限资源无限利用”和“传统产业现代理念”,写出来《要当五百强更要五百年》的好报道。而《科技日报》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德实验室,探访“高能镍碳超级电容车之源”。《解放军报》则选取国庆日这个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走进了第二炮兵某勤务团铁路运输营。

由此可见,“真正的基层,并非狭义的农村和街道社区,而是广义上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一线,是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最前沿,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平凡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模范人物。这才是我们今天记者走基层活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4]为什么要“走基层”?因为鲜活的新闻素材产生在群众之中。只要是有群众心声的地方,只要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地方,就是新闻工作者该去走的基层。换句话说,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基层。新闻工作者“走基层”,就是要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二、怎么走?用脚走,更要用心走

2016年春节,《财经》记者撰写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一文轰动一时,后被认定为虚假新闻。近期,类似的唱衰农村的假新闻屡见不鲜,一些并未深入基层的记者,将臆想而出的内容作为农村的真实写照,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无可争议的是,“走基层”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必要的职业训练。但目前有些媒体和记者的“走基层”仍是一种“形式主义”,惯于走马观花,把“走基层”当成一种运动而不是常态,开辆车,拉一个团队,一两个小时走一个点,开一个座谈会,问几个数据,和老百姓聊天时除了问几个客套问题,再也不知道聊什么,和群众交心更无从谈起。

“走基层”到底该怎么走,如何避免产生新的形式主义,如何“走”出实际效果?“走”,不光是行走,还要眼光真正关注基层,心走进基层,思想走进基层。要展现基层的“整体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改变浮光掠影的习惯,真正地扎根群众,真正地扎根生活,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新闻”。

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在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客克自治县蹲点采访半个多月。为了反映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记者扛着摄像机,跟着当地乡干部接学生的队伍每天走12个小时,攀悬崖,趟冰河。连续播出5期的《皮里村蹲点日记》,激起全国上下对皮里村的巨大关注,最终不仅促成解决了皮里村的交通难题,还引来全国各地的如潮爱心。在这组蹲点报道里,如果记者没有真正“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没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就无法获得丰富鲜活的素材,就无法“走”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诉求。

“走基层”要走出深度、厚度、广度,就要关注基层群众的思想实际,特别要多和基层群众交流。《农民日报》记者在去基层采访的路上,在北京南站注意到一个打电话的小伙子。经过交谈发现,这个谈吐不凡的小伙子,正是典型的新生代外出务工者。于是记者深入采访了这个小伙子,刊发的报道对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极大的鼓舞和启发。《海南日报》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和一名村支书在台风中一起赶路,被这名村支书“教训”了一顿。记者不仅没有在意,反而把这名有思想、敢于说真话的村支书的“教训”原文照登,生动记录了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2016年农历新年前夕,长沙县开慧村村民自发举办了一场演讲比赛。以传统的新闻题材眼光来看,一个村的演讲比赛似乎难登市级报纸版面。但《长沙晚报》以独到的新闻敏感触摸到了演讲比赛背后新农村新农民的思想实际,记者一边听演讲比赛,一边趁休息间隙与演讲村民聊家常,最终这场村级演讲比赛以《长沙县开慧村举办村民演讲会晒喜事乐事感人事》登上市级党报头版。毫无疑问,这样的“走基层”报道内涵更丰富,内容更鲜活,视野更宽阔,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关注谁:既要关注小民生,又要关注大民生

“走基层”应该把目光、话筒、镜头对准谁,应该把荧屏、版面留给谁?这个答案是很清楚的,应该把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一线的群众。但要警惕的是,过多地注意弱势群体,过分地渲染某些人的苦难和人生坎坷,导致一些媒体的“走基层”报道成了“访贫问苦”专辑。虽然这样的报道展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也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对民生疾苦或弱势群体的关注仅仅是民生视角的一个局部或侧面,不应该成为“走基层”的全部内容。讴歌改革创新一线的辉煌,颂扬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反映城乡群众的所思所盼,追踪社会热点和难点,解读党和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鞭鞑社会丑恶和腐败,同样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关注的重点,这才是更高层次上的民生实际,也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流和着力点。[4]

北京市民向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12345”反映,为了上趟厕所,西城区木犀地北里7排的5户居民需要带着凳子、打着手电,甚至点上蚊香。《北京晚报》的记者没有把这条线索当成一般的市民投诉,简单采访市政的回复了事,而是选择在晚上亲身体验居民各种“如厕难”,写出的报道《这儿的人上厕所需全副武装》引起巨大反响。当问题获得解决后,记者又全程跟踪,体现市政“急百姓所急”及居民的喜悦。这组报道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北京正在加快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老旧小区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记者在这个背景下敏锐抓住这条新闻线索,把这个现代社会最简陋的厕所,当成“走基层”的生动课堂,也推动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走基层”既要关注一般意义上的小民生实际,更要关注深层次的、更高层面的大民生实际。湖南卫视的“新春走基层”直播节目之所以成为新春期间的一个王牌,就是因为其关注的是大民生。以2015年春节为例,湖南卫视走进的是湘西龙山县“惹巴拉风景区”。湘西龙山位于老少边穷地区。从腊月二十八到大年初二,《湖南新闻联播》连续5天开辟15-20分钟的专栏,直播土家族人的幸福新年,芒果TV同步进行多机位直播。《直播惹巴拉》让受众在感受当地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刻领略到土家族文化之美、人情之美和湖南的自信之美。湖南卫视的“新春走基层”使这个养在深闺的土家村落走出大山,成为湖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潜力股”。中宣部在《新闻阅评》中评价《直播惹巴拉》是深化“走转改”的实际行动,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宗旨的生动体现。如果当初只囿于访贫问苦的惯性思维,那么这组“新春走基层”报道只能解决几户家庭的暂时困难;而湖南卫视显然站得更高,看得更深。这就是“走基层”关注“小民生”和关注“大民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四、为什么?社会效果是“走基层”的终极目标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广大新闻工作者已经达成共识:“走基层”既要有内容,也要有形式。但我们必须明确:内容高于形式,“走转改”活动的终极目标和着力点,始终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

那么怎样“走”出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呢?我们必须认识到,“走基层”,不是一般意义的下去了解情况,而是要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转作风”,也不是一般的联系实际,而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新闻宣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走得近、交流得多,才能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解决为大众还是为小众、走上层还是走基层、跑热门还是跑冷门的问题。[5]“改文风”,也不是简单的不说套话空话,而是必须带着新闻敏感,挖掘并抓住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从而在“走基层”中更好地回应群众的关切,写出、说出人民群众真正关注的麻烦事、操心事、乐意事,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用到为群众办实事上。

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走基层”活动的实质内涵,应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媒体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践行“三贴近”原则等问题。它针对的是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假大空”、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等顽疾。而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仅靠表面上的花架子、表面功夫和一段时间的活动是无法实现的。新闻媒体必须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媒体为谁服务的思想问题。

只有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切实端正为基层服务的态度,才能把“走转改”活动贯彻在实际工作里,蕴藏在长效机制中,新闻报道也才具有感染力和引导力。“走基层”必须常态化,新闻工作者被民生疾苦和普通群众的真诚质朴震撼,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职业态度、职业追求,用更生动鲜活的形式再现群众一线的火热生活和丰富思想。这样一来,“走转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才能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真正达到统一。

不得不提的是,接地气“走基层”不仅仅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的重视。因为这种“走基层”报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有效方式。通过这些报道,各级各部门可以感知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感知国家政策落实的程度,感知基层群众最真实的想法,从而为推行各项惠民政策寻找最好的路径,为经济发展或社会治理找到最佳结合点。

总之,“走基层”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运动。它既是改革新闻工作的新举措,也是培养锻炼新闻工作者的大课堂,更是我国新闻战线优良传统的光大和发扬。广大新闻工作者对“走基层”不光要有满腔的热情,还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建立科学的机制,使活动常态化,因为“走基层”是新闻人的毕生修炼的基本功和永恒的课题。

(责任编辑 陶新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EB/OL].[2016-04-18].http://news.china.com/domesti cgd/10000159/20160221/21563913_all.html.

[2]李立功.谨防“走基层”报道的误区[J].声屏世界,2013(8):19-20.

[3]周济在2007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01-05.

[4]杨琴.记者走基层活动重在取得实际效果[J].今传媒,2012(7):122-123.

[5]刘云山:在深入基层中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EB/OL].[2016-04-18].http://www.mj.org. cn/zsjs/sxjs/wxjl/201110/t20111008_130403.htm.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6)03-0016-04

[收稿日期]2016-05-17

[作者简介]唐薇频(1977-),女,湖南湘乡人,长沙晚报区县新闻中心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