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伏瓦“女性生存论”的意义与局限

2016-03-16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第二性男权

霍 伟

(信阳农林学院 文学艺术教学部,河南 信阳 464000)

波伏瓦“女性生存论”的意义与局限

霍 伟

(信阳农林学院 文学艺术教学部,河南 信阳 464000)

波伏瓦《第二性》中的“女性生存论”这一思想既有理论意义,它从较为全面的角度考察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开启了女性探索自身出路的自觉时代、开创了“女性批判”的先河、刷新了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也有现实意义,它指导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为女性的自我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制度的改善提供了现实启示。但这一理论亦有其局限性,它没有完全跳出男权主义的泥淖,也没有正确看待男女的地位问题,同时在对女性解放途径的探索上,波伏瓦的部分观点也不完善。

波伏瓦;“女性生存论”;意义;局限

法国学者西蒙娜·德·波伏瓦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在《第二性》中,她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阐释了女性的“他者”地位,认为女性的处境是社会文明和男权主义的产物,得出了“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说是逐渐形成的”[1]30这一结论,探讨了女性自由和女性解放的途径。《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最健全、最理智、最有智慧的一本书,被推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它,不仅有利于对波伏瓦的理论进行学理上的把握,也有利于在实际中认识女性的生存状况,指导女性在现实中塑造健全人格,赢得全面发展。

一、理论意义

(一)全面考察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开启了女性探索自身出路的自觉时代

在波伏瓦之前,也有对女性问题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但他们在研究女性在社会中所处不平等待遇的问题时,通常将答案指向现有的社会秩序,其研究较为孤立、片面,有失偏颇。而在《第二性》中,波伏瓦从生物学、心理分析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男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异化,考察了女性的社会历史处境与生存现状,研究了女性成为受支配的“第二性”的社会根源,揭示了性别压迫的秘密,并为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构想。其《第二性》由此被称为“是关于女性的第一部具有理论色彩、自成体系的著作”[2]601。

波伏瓦的理论同时也开启了女性探寻自身出路的新时代。此论一出,后世许多研究者尤其是女性研究者层出不穷,他们或沿着波伏瓦的思路,或受波伏瓦思想的启发,对女性问题有了更多更细致的思考与探讨。《第二性》传到美国后,学者贝蒂·佛里丹出版了《女性的奥秘》一书。该书中,作者针对二战后许多女性毫无事业心,无心关注国家大事、科技发展的事实,认为女性应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这样才不会任由男性摆布,才有可能摆脱对男性社会的依附性。这一点就受到了波伏瓦有关“女性气质”和“他者”观点的影响。另外,一些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也受到了波伏瓦的启迪。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更关心女性在现实领域内的诉求,其关注的焦点是对社会生产领域更广范、更具体的改变,她们强烈要求改变传统的劳动分工方式,从而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者反对、批判一切“男女有别”的观念与制度,通过开展激烈的、势如破竹般的女性运动争取男女的绝对平等与女性的绝对自由。这一派别的观点与实践试图将女性变成男性化的女性,从这一角度上讲,他们违背了波伏瓦女性理论中有关承认男女差异的学说,以至于把女性主义的发展带到了困境之中,使得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歪曲与误解,但也使得波伏瓦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

(二)开创了“女性批判”的先河

《第二性》中,波伏瓦以五位男性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了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及体现出的男性思想。波伏瓦认为,男性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遮蔽了女性的真实性,让女性无法真实地了解自身,无法把握自己的处境,使得女性在不断的自我矛盾中被动地接受男权社会施加的影响。在此,波伏瓦第一次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做了分析。这种通过批评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力图展现真正的、现实的女性形象,从而揭示出女性的真实和本质的批评方法,被称为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这一方法启发了一大批女性主义者。他们在波伏瓦的启发下通过揭露作品中男性意识对真实女性形象的歪曲理解,并以自身的经验来对这些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女性阅读,进而在作品所描绘的时空中竭力辨别和寻找社会现实所折射出的男权意识,探寻真实的女性处境。此后,一些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完善并发展了波伏瓦的理论,如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和杰梅茵·格里尔的《女太监》都沿用了波伏娃的思路和批评方法。

总之,波伏娃所开创的妇女形象研究的批评方法将引导今后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以女性的视角出发,对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的审视,从而发现其隐含的男权意识,揭示女性的生存境遇,为进一步提升女性自身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利契机。

(三)刷新了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

1986年《第二性》正式在中国出版后,其女性主义思想对中国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刷新。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根深蒂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女性以温婉、顺从、谦卑为至真至善,以牺牲自我、相夫教子、坚守名节为至德至美,但却少了自信、自强、自立,忽视了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中国的历次妇女解放运动,实际上都是男性发起的社会运动的附属物,女性问题总是在男性改造社会时才有幸凸显,所谓的“妇女解放运动”说白了即是作为主体的男性发起的对作为客体的女性的解放运动!

《第二性》传入中国后,其中的一些观点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波伏瓦认为,应该在承认男女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倡导男女的和谐发展及人格的平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思想对传统观念中女性是“此等的、从属的、被动的、他者的”论断无疑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冲击波,它刷新着中国固有的性别文化,特别是“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说是逐渐形成的”[1]80这一观点,使得人们开始自省自身处境,同时,也开始反思和批判社会和历史。他们开始研究、批判传统时期的男权社会下的性别歧视,社会主义新时期下的无性别文化,以及当代的女性生存状态。人们也开始相信,正确的性别观念应该是承认性别差异、尊重平等的两性文化。伴随着这种不同以往的社会性别观念的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一大批女性主义研究者的成果也应运而生。

二、现实意义

波伏瓦的“女性生存论”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思想理论的层面,她在为女性不平等地位作理论阐述时,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女性思想及女性社会地位的发展方向,也为解决当下社会中仍然存在的、被忽略了的妇女问题提供了指导,如女性的受教育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职业问题等。

(一)指导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于美国,波伏娃的“女性生存论”是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导火索,对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波伏瓦强调女性应超越生理局限,更多的去关注政治、法律对女性自由的束缚等观点,促进了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为女性的自我发展提供了现实启示

在《第二性》中,波伏瓦认为,造成女性“第二性”地位、“他者”身份的原因,除了无处不在的父权制文化,传统女性对“他者”身份的可悲认同,也是原因之一。

波伏瓦认为,女性要摆脱“第二性”的地位,“他者”的身份,自身的努力不可小觑。在波伏瓦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管窥出女性摆脱“他者”身份,走向健全发展的方式:自我认同与自我教育。所谓自我认同,指的是女性应该接纳自己美好的与不完善的部分,看到自身的价值,做好自己。不能因为社会性别歧视的存在,而让自己沦陷在矛盾、无助的境地之中。此外,女性要勇于承认两性的差异,但更应看到两性人格的平等,认识到女性的潜在能力。要认识并挖掘自身的潜力,形成一定的能力,从而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为了发展自身的力量和才能,形成其个性和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自觉的自我控制,这是女性参与自我发展的一种最高形式。这主要是强调通过女性自身素养的提升来健全自身的人格。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等。女性要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母亲、妻子、管家或者劳工的角色,也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女性不应该只局限在家庭之内,而应该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事业。作为女性,一定要坚定信心,不断完善自己,认识自身对社会的价值,克服自卑、依附等心理,健全自己,发展自己。建构独立、主动、积极、勇于创新的主体性人格,主动承担起对自身和他人的责任,克服“自欺”和“自恋”的心理,将自己的命运从所谓的“天主”、“神父”的“手中”解放出来,通过参与实践形成理性、坚强、自立、开拓及创新的精神,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人生的意义。

(三)对女性地位的提升、社会制度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波伏瓦为揭示女性的生存处境及男女的不平等地位,从各个方面考察了男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制约和束缚。笔者认为,波伏瓦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对女性生存处境的考察,对完善现代社会制度,促进男女平等与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以中国为例,贫困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很关注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女童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利。从波伏瓦的角度上讲,就要制定有利于女童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她们的权利,确保她们人格的全面发展,让她们成长为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波伏瓦认为,要真正使得女性摆脱对男性社会的依附,经济的独立是很重要的一点。这就需要社会为女性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让她们的价值得以体现。具体到现实的操作过程,可以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增设就业岗位,特别是抓住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发展地区的妇女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其特点的政策方针,切实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这既能够充分发挥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积累社会发展的安定因素。总之,社会要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女性的自身发展问题。这些对提升女性的地位,促进社会的有序、安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局限性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也敢于触及一些诸如同性恋、妓女等敏感问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比一般的女权主义者更全面、更深刻地阐明了女性问题,因此马上引起国际舆论的重视。”[3]189但因为受时代及个人阅历的影响,波伏瓦的女性生存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波伏瓦的女性生存论思想虽然揭示了男权制社会给女性施加的多种不平等,并呼吁女性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第二性”的“他者”身份,塑造全新的自我,但波伏瓦在论述一些问题时,还是陷入了男权主义的泥淖。比如,波伏瓦在对女性艺术家进行评论时,总体来说是以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为参照的,她对女性艺术家表现出一种轻视的态度。她认为从事绘画、雕塑、文学的人要有严格的初步训练,要付出艰辛的个人努力,但这些是女性艺术家无法做到的,她们“很快就会放弃”,即使有一些女性坚持者,也是在“自恋”中“装模作样”罢了。[2]488她的这种认识是不自觉地运用男性的文艺批评标准来衡量女性艺术家的结果,丛某种程度上说,它阻碍了波伏瓦对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波伏瓦生活的时代是被男权思想包围的,即使女性的再独立的思考,再明确的自我意识也会不自觉地浸染男权主义的思想。

从总体上看,波伏瓦分析男女的性格及社会关系时,她是将男性和女性放在敌视或对立的位置上来透视和考察的,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式不利于波伏瓦的初衷——女性要塑造真正的自我,从而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纵观整部《第二性》,不管是反对生物学上的女性弱者论,还是驳斥精神分析法中的歧视女性论,抑或是在分析女性的整个人生阶段,揭示造成女性“他者”地位的原因时,波伏瓦总是将男性与女性置于天平的两极,让人觉得男女有剑拔弩张之势。在一系列的对比研究后,波伏瓦在最后一章中指出,女性要与男性形成“手足”的关系,要在平等中求发展。笔者认为,这种阐述方式的跳跃性太大,有“讽一劝百”之嫌。

此外,在有关女性解放道路途径的探索方面,正如李银河指出的,“她(波伏瓦)更强调个人的努力,而非整体的行动,她认为,尽管现存的性别压迫是结构性的,解决问题却要靠个人战胜环境的努力。”[4]86尽管波伏瓦提出了女性的生存处境是男权制社会造成的,但她始终关注和在意的是作为女性的个人如何去克服、去改变自身的处境,而对外在社会并没有直接提出宏观的具体性的建构方式(这并不是说波伏瓦的“女性生存论”对制度建设没有启示意义)波伏瓦的做法是,通过对不合理的男权制文明的批判,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和关注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从而为更好地建构和谐的性别文化抛砖引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许正是波伏瓦的局限性,才为后代的研究者拓展研究空间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1] 波伏瓦.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郑克鲁:女性问题的透视与自省[J].学习与探索,2008(3).

[4]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15-12-21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女性生存论’下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研究”(编号:2015-QN-542)阶段性研究成果。

霍伟(1986-),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基础。

B565.59

A

1671-8275(2016)01-0017-03

之 者

猜你喜欢

第二性男权
Myth and Mechas
第二性的存在与超越
谈《简爱》中主人公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
《第二性》:女性的历史与现实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波伏娃与女性主义
从古典到西洋
文艺阐释学视域下的“第二性”浅析——以《三国演义》为例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制度文化原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