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是什么?

2016-03-16李德顺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

李德顺

文化是什么?

李德顺

要把握文化的本质,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哲学层次上看,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变自然,使它适合人的生存发展,带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痕迹。文化具有人本性、历史性、主体性三大特性。在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需要提升两个自觉,即中华文化主体的自觉和中华文化总体精神的自觉;剔除两个毛病,即忽视主体和把中华文化精神肢解化、片面化的毛病。建立文化自信,要排除西化论和复古论这两种倾向。

文化 人化 主体性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最近这些年号称有“文化热”。文化研究的文章、著作、讲座都非常多。但是有一个问题,讲来讲去总是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到底“文化”是什么?曾有一个省的领导,决定组织全体干部学习,叫“文化大讲坛”,请了国内很多文化名人去讲。讲完以后,干部们反映仍是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他们说,文化人应该做什么事比较清楚了,但我们这些非专门搞文化的人,和文化建设有什么关系?怎么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文化?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来谈谈。

我是搞哲学的。我认为要把握文化的本质,还是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一、文化的本质

(一)从哲学层次上看,文化的本质是“人化”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首先注意的现象。后来各学科的人来解释和应用文化概念,基本是朝自己学科的方向去讲。搞史学的人讲文化,就是历史的底蕴和脉络;搞文学的人认为,文化主要是审美修养;搞伦理学的人讲文化,基本就是讲道德情操;搞政治的强调文化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似乎文化怎么都能讲,从每个角度都能讲。所以有人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这是从形式上看,文化似乎可以无所不包。

因此当文化“热”起来以后,人们喜欢把什么东西后面都加上“文化”二字。吃吃喝喝是饮食文化,穿戴打扮叫服饰文化。甚至前些年刚开始发展旅游的时候,有人说北京常找不到厕所,于是就有文章说需要发展厕所文化。总之,文化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在一起。那么,结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比如说盖房子,当你把它提升为建筑文化的时候,你给盖房子这个事情增加了什么?强调了什么?于是,我们就不得不从这个角度来问一问:文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化”概念,有大中小几种不同的含义和层次。比如民间说某某是个“文化人”,与邓小平说“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的“有文化”意思相同,指的就是有知识,受过教育,老百姓叫“识文断字”。这是最狭义的“小文化”概念。大一点的,就是把日常精神生活的生产和消费,如“四有”等都包括在内的精神文化,叫“中文化”概念。十五大以后中央所主持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指这个层次,发展文化产业也主要在这个领域。但要理解文化的一般本质,我觉得还得着眼“大文化”,也就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整体。

广义的文化有很多种定义。去查国际上权威的大百科全书、教科书、词典,查出来有260多种定义。这些定义表述不同,有的是因为学科层次不同。比如,比较早的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定义: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①转引自覃文广:《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页。我国《辞海》给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只要是人类创造的,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叫文化。

但以上主要是从外延上说文化。那么文化的内涵,它内在的本质是什么呢?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克虏伯概括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②克拉克洪等著:《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这个提法后经梁漱溟改成中国说法:“文化是人的生活样式。”那么“样式”是什么意思?美国学者巴格比强调它是“社会成员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但其中不包括来自遗传性的那些规则,即生物的、生理的规则不算文化;德国价值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凯尔特,把文化更进一步表达为一个用来区别于“自然”的概念:“自然产物是自然而然由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文化产物是人们播种之后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③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社会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也就是说,凡是自然的、天然的不是文化,只有那些受人的影响而造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后来,20世纪90年代初修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时候,我们考察了前人给文化下的各种定义,认为马克思说的“人化自然”是定义文化最好的一个词语。所以我们最后用的表述是:文化即人化。

从词源上说,文化(culture)这个词的词根是“耕种”。“耕种”是什么意思?土地是天然的,人去改变土地,从这个行为开始,就有了文化。文化就是这么来的。文化的核心、本质即“人化”。没有人的时候没有文化,有了人之后,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天然的、自然的东西,使它带有人的烙印,使它适合和反映人的生存发展,这种现象、过程、规律及其成果,就叫文化。所以,文化首先是个动词。中国古人有“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文”字在中国古代也曾是动词,指“使什么东西更好看、更有条理、更合理、更协调、更鲜明”。这个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变自然,使它适合人的生存发展,带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痕迹——它的全部内涵,就是广义的文化。

(二)“化人”是“人化”的一部分

在强调文化即人化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文化的另一层含义:“人文化成”。这个含义我们把它简化成“化人”。化人是人化的一部分。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在改造自己。人类拿什么来改造自己?怎样改造自己呢?就是拿人类改造自然的全部实践经验和成果来哺育人、培养人、提升人,使人更“人”。就像榨芝麻油时,先榨出一点油来,然后把芝麻泡在油里,这样能榨出更多的油。人们改造世界的方式、改造世界的过程、改造世界的成果,可以区分出有形的和无形的。无形的往往是文化更重要、更实质的东西。

总之,给文化下定义,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人化”;用两个词来说,就是“人化”“化人”。化人是人对人自己的人化。

讲文化的时候,需要讲“以文化人”。但是“以文化人”的前提是用“文”。“文”是怎么来的?是人化来的。我们在实践中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要让人掌握文化、学习文化,但是拿来教人家的、培养人家的东西,本身却是违背人的生存发展规律的,是以某些人的特殊需要为尺度,硬加进来的某种意志或力量,并不是用人化整个世界的有效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可见,讲文化固然可以朝两个方面讲。特别是对于具体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来说,你的“文化化”,是越来越接近人,还是越来越远离人?应该说,对于整个文化精神实质的理解,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承认、对人的尊重。

(三)研究“文化”需要研究人的本质和特性

谈文化一定要注意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责任。把对文化的理解提升到这一点上来很重要。文化涉及人的本质和特性。比如讲“人”的时候,传统的理解是把人两分:肉体加精神。现在许多理论包括西方哲学,惯于把人仅仅看作“有精神的肉体”。那么,人的精神从哪里来?很多人就把它归结到神、上帝、先验理念等等神秘的根源上去。因为精神的东西不可能是出生时随着肉体带来的,文化也不是生物遗传来的。要讲清楚精神的来源,就更要理解为什么说“文化是人的生活样式”。

文化首先是人的自己生存发展的现象。人即文化,文化即人。前几年有个争论很有启发性:克隆羊多利曾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立即联想到可不可以克隆人?人们从道德的、宗教的、法律的、政治的等方面展开争论,非常激烈。因为触动了人类传统的生存理念、道德理念和价值理念。争论到后来,有十个自然科学家联合发表声明,指出人是历史文化的生命,而历史文化是不能用技术复制的,所以用技术复制的不可能是人。就是说,技术复制的可能只是“人体”或人体器官而已,不可能是“人”。这涉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比如,我们要是能够复制爱因斯坦,多制造些高智商的人,该有多好啊!但是,你用爱因斯坦的细胞复制出一个人,他可能只是长得像爱因斯坦,却不可能重现爱因斯坦的经历。复制出来的这个人能再发现一遍相对论吗?不可能了!如果不发现相对论,这叫什么爱因斯坦呢?所以,肉体可以复制,但是作为一个“人”,他的生命过程是个社会历史文化的过程,这是不能重复的。所以我说,就人的文化属性来讲,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为什么人是最宝贵的?其中有这么一个理由,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记得好莱坞拍过一个电影,故事是:纳粹灭亡前夕,一帮顽固的纳粹党徒用他们元首希特勒的细胞复制了24个小希特勒。他们设计了培养筛选方案,让这24个小希特勒经历希特勒本人成长的过程,然后一个个地淘汰,最后留下一个最符合希特勒本人的那个,用他做元首,重振纳粹事业。你看,他们也知道光靠生物技术培养不了希特勒,还得靠相同的生活经历。于是他们就把小希特勒送给家境相似的24对夫妻去寄养。按照计划,希特勒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就得派出杀手杀掉这24个养父……这么一杀人,整个故事的性质就变了,最后变成了好莱坞的一个侦破片。案子破了,纳粹们都被抓起来了,复制小希特勒的计划也就泡汤了。其实,就算纳粹们没被发现,按照计划最后培养出一个长大了的希特勒,他还能再写一本《我的奋斗》吗?他还能再发动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吗?显然也不可能。就是说,他显然成不了再版的阿道夫·希特勒。

所以说,从“文化是人的生活样式”来看,我们需要理解,“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肉体生命,而是历史文化的生物,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讲的人,是一种有“社会生命”的人。“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79页。人的“社会生命”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它是人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之上的第三生命。一个人所在时代的全部社会关系造就了他,他的生命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是不能重复、不可复制的。人的社会存在影响了他的头脑,形成了他的意识和精神生命。人的精神不是肉体的直接反映,不是个子高的人境界就高,能吃、肚子大的人头脑就丰富。我们精神中的很多东西,也不是外界物直接进入到脑子里的。比如我的审美感知,不是来自山川河流、桌椅板凳;我的七情六欲,不是外界物搬迁进来的,而是我的社会存在、社会经历的反映和表现。所以,人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生物,这是一个根本的视角。

二、文化的形质与特性

(一)文化的三大特性

从本质上理解文化,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具有“人本性”。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概念,只有有了人,才有了文化。没有人的时候,当然有世界,有自然界,但是没有文化现象。

第二,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样式,表现为人的生存发展历史过程本身。所以讲文化一定要有历史感。越是隔断历史、掩盖历史,就越是没有文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建筑文化”意味着什么?盖房子,原来只是遮风避雨、保证安全就行。现在盖房子,我们不但追求适用、安全,还追求审美、环保、节能,等等。盖房子要盖出文化来,就要把人类最初在树上生活到下地再到住山洞,从没有房子到有房子,从草房、泥瓦房到钢筋水泥房,把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所追求、所得到的东西体现出来,才叫有文化,不然就只是搭窝盖房子。今天这些理念和技术,就是从盖房子的历史中演化发展过来的。达不到这个历史的高度,就不能说是有文化的。

有一回在某省一个记者问我一个问题:在这里过去有一个古迹,“文化大革命”中给毁了。现在地方政府想花很多钱把它重建起来。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争论很大。您怎么看这个事?我说,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要重建?他说我们这里想发展旅游业,赚钱。我说,那么要让我来考虑建,就保护原址,在原址旁造一个沙盘,并写好一个说明,告诉人们原来是什么样,什么时候为什么建的,什么时候为什么毁的。我们不能总是这样:建的时候说它重要,说建就建;毁的时候说它没意思,说毁就毁。其实那是割断历史、掩盖历史,是很没文化的。我们有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地方领导干部特别热心翻修古董或者再造古迹。结果是,造出来的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文化。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样式,不是你做了什么,更是你怎么做。

第三,文化还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一种文化是谁的文化,是什么人的生活样式。文化不是以个人为主体,而是以人群,比如族群、民族、国家或者行业为主体的。这个人群在其特有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是谁的文化,就有谁的生命和历史特征。

文化“主体性”的真正哲学意义,在于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样式,首先联系着人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如果承认他的文化是他的生活样式的话,那么,他保持什么样的文化,首先是他的权利和责任。你不能用别人的标准肯定还是否定他,更不能剥夺他的生存权利和责任。

曾经有一场国际争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了,有一些人说冷战结束了,现在全球化,全世界可以统一了,因此全球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也应该统一起来。于是由宗教界首先搞了个“全球伦理宣言”。他们是想把各大宗教中最经典、最有普遍意义的那些观点汇集起来,作为全球伦理的标准规范,但是没有成功。接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动各国专家,打算起草一个“全人类普遍价值宣言”,但也不成功。因为在欧洲起草了,拿到北美被否定,北美修改了以后,南美又不认账,南美改过了后,亚洲又不同意,亚洲改了,非洲还是不赞成,最终统一不了。最后一次有关的专家会议,是1998年春天在北京召开的。当时我刚调到中国社科院,就参加了会议。会上,刘奔(当时《哲学研究》的副主编,现在已经去世)、万俊人和我三个人,作为中国研究价值哲学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后来成了会议决定性的结论,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决心终止了起草“宣言”的行动。

我们的意见是:全人类的普遍价值是有的,但强行规定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当时我打了个比方:“全人类普遍价值宣言”仿佛是想打造一个伦理政治方面的“世界语”。基督教《圣经》上巴别塔的故事,表明写《圣经》时的人们,就已经感到人类语言分割所带来的苦恼。如果全世界的人们只用一种语言,该有多好!可以减少多少麻烦,多少误会,多少血案!要是全球语言能够统一,那好处是不用说的。但是,当有人创造出一种“世界语”,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除了世界语言爱好者们,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区采用它了?没有。为什么不采用?因为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第一载体,首先涉及语言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谁有权利要求人家放弃自己世世代代使用的母语,谁能够为人家放弃母语以后带来的损失代价负责?可见除了一个民族自己愿意改变语言以外,其他人没有权利这样要求一个民族,也没有谁能够承担其中的责任。所以“世界语”至今也还行不通。当然,这不意味着人类语言不能统一。其实这么多年来,人类语言一直在统一着,有很多语言,比如体育语言、艺术语言、科技语言等。在新一轮全球化中,金融语言也正在统一起来。事实是,在人们平等的交往实践中,语言自然会慢慢地统一起来。因为,这是大家都需要的。通过平等交流可以寻找共同的语言,然后形成统一。相反,凭借意志和权威指派出来的“统一”,却总会侵犯人们的正当权利和责任,因此遇到最大的屏障,最终必然失败。可见,文化的存在,首先是主体权利和责任所在。

(二)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尺度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到一个问题:文化究竟有没有优劣之分?很多人已经知道,在文化的问题上,不能轻易地说谁的文化好,谁的文化坏,谁的文化先进,谁的文化落后。这个道理是英国大学者汤因比研究出来的结论。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人类各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只是形式、样式之间的不同,彼此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不可搞文化歧视。这个结论,使各种文化沙文主义、专制主义、霸权主义遭到打击,因此很受欢迎,在世界上也已形成了一定共识。

文化是主体的生存样式,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各有各的特点,没必要争论。拿吉祥物来说,咱们中国的吉祥物是龙和凤,美国是驴和象。在有的美国人看来,龙和凤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生物,是中国人汇集了很多动物的优点想象出的。而在西方文化里,龙还是个丑陋的、残暴的、凶恶的动物,是个负面形象。在我们看来,象在中国的地位还好,比如“万象太平”。但是驴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就不高了,没有哪个中国团体会以驴为标志。这些有必要争论吗?几种偶像都是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反映的是民族的生活样式。理解这个偶像就是去理解这个民族的生活追求。所以,轻易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说长道短,企图用“优”的淘汰“劣”的,很容易发展为文化侵略。

但是这样一来,文化就真的没有优劣之分了吗?就不需要改革,不需要进步,不需要发展了吗?这里的关键,还是要弄清主体。我们的意见是(汤因比也有此意):对于不同主体而言,不能以某一文化为标准来比较谁先进,谁落后:但是对于同一个主体而言,其文化必有优劣、先进落后之分。这就是,要看文化是不是能为主体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资源(智力资源、道义资源)和制度资源(体制空间、机制活力)。能提供的,就是先进的、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有待改革的文化,哪怕它是多少年来的强势传统。

这就是说,先进与落后,是相对于同一文化主体而言的,不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对比衡量。比如:现在这种天气,你穿什么衣服“先进”,穿什么衣服“落后”?马上进入冬天,要穿棉袄了,如果你还穿着背心短裤,就落后了。“落后”不是因为别人要批评你,而是因为这对你自己不利。同时,也不能简单说“现在只有穿棉袄才先进”。因为相反的是,现在南半球正是夏天。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就像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合适一样,要依主体而定。

总之,文化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但不是拿某一主体的文化去衡量一切文化。每一个文化主体都需要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文化,这是文化主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而且一种真正有活力有优势的文化,一定是一种不断地改造自己,不断创新的文化。

三、文化的自觉自信

(一)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琳琅满目。我们对它首先要有文化自觉。我觉得,当前我们在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需要提升两个自觉,剔除两个毛病。

一个自觉是中华文化主体的自觉,一个毛病则是忽视主体。特别要注意,当你谈文化的时候,谈的是谁的文化?比如当谈中华民族的文化时,它的主体是不是整个中华民族?有人爱说中华文化就是炎黄文化,但炎帝、黄帝和蚩尤本是兄弟,蚩尤是我国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当你说中华文化就是炎黄文化时,不仅忘记了蚩尤,还忽视了新疆和西藏各民族的祖先。这可能就割裂了中华民族主体,把少数民族排除在外了。有人讲中华民族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这个就更不合理了。因为只是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段时期,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况且,如冯友兰先生讲,历来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实行的其实是“外儒内法”,也就是对大家表面上倡导儒家的仁义道德,自己私家奉行的其实是法家的“法、术、势”。总之,有时候我们说着“中华、中国”,说来说去却说成了中国的某一时段的某一些人。这是一个很不自觉的毛病。今天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有近14亿人口,切记不要割裂中华民族,更不要搞大汉族主义。

另一个自觉是中华文化总体精神的自觉,另一个毛病则是把中华文化精神肢解化、片面化。我觉得,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有一大特点,可以用《周易》里的两句话来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自强不息”代表阳刚,“厚德载物”代表阴柔。中华民族的先祖奉行的是阳刚与阴柔并行,刚柔兼济。但后来却一点点把它阴柔化了,尤其是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把“阴阳”与“上下”结合起来,上为阳,下为阴。这样一来,全国只有皇帝是上,为阳;各级臣民都是下,为阴;而皇帝又在天之下,为阴。于是整个中国都定位于阴柔化。这就偏离了,也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和谐了。其实,中华文化是“大象无形”、气象万千的。它得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面目也像大海一样,“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我们不要眼界过窄,把中华文化弄成某一家某一派的小家子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也要排除两种倾向:第一,一味向外看,即西化论。盲目地主张西方有什么,我们也要有什么,这可能是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路。第二,一味向后看,也即复古论。总说过去怎么怎么好,以为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回到过去。其实我们对过去无须过度美化和迷信。鲁迅说:古代圣贤为安邦定国说了很多好的话,但是没有一句是替老百姓说的。这个是指文人说的话。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只是文人说的话,要看实际生活。比如,刚改革开放时,年轻人穿上了喇叭裤,有人就说这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年轻人就争论说中国传统的裤子是什么样的,如果是缅裆裤,那你还穿吗?再往前到北京猿人、山顶洞人,那时还没裤子穿……中国传统的裤子到底是什么样呢?其实中国的服装是不断演进的,至少汉族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民族服装样式。自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就没有一直坚持下来的服装样式,什么都穿。争论到后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就是,艺术家发现敦煌壁画上的飞天美女穿的就是喇叭裤。于是喇叭裤一下子成了中国的“国粹”。所以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服装样式,就是我们汉族服装的特点,叫“大象无形”。不断地吸取、不断地改造,这是我们民族的真正精神。

(二)中国文化有权自信

中国文化善于海纳百川,大象无形。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造就现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比如汉族作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民族,就是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地融合形成的。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大象无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使中国文化延绵不息。中国人也会犯错误,也走过弯路,但是中华文化能使中国人自我净化、自我修正。所以我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完全应有自信。

有一定的忧患意识是好事。但现在有些人说起中国的黑暗面,说起腐败等等,咬牙切齿,痛心疾首,似乎天完全黑下来了,一切都没有希望了,就有些过头。我总是认为,当你说这些坏事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有多少人像你一样,同时在骂这些坏事,在批判、抵制这些坏事?我相信,跟你一样不喜欢、抵制这些坏事的人,总会比干这些坏事的人多。就像“文化大革命”时候不准人们说“文革”不好,说不好就会被打成“反革命”,大家噤若寒蝉。但即使是在那种环境中,朋友之间私下里说的都是“什么时候是个头”,“瞎折腾个什么劲儿”……反正我周围没有谁拥护“文革”。就是因为有这种力量,所以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一下子就结束了。你不相信有足够的正义力量,你就不理解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作为有骨气的中国人,我们应该自信、能够自信、必须自信!

(三)自信意味着担当

自信意味着什么?自信意味着担当!你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不光是因为她给你什么好处,你才爱她。那只是“候鸟之爱”。如果那里好就往那里飞,去享受人家的成果,并不是久留之地。真正的爱国应该这样:我知道我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是有我在,我就要改造它,使它好起来。这就是担当。自信是建立在肯担当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祈祷天降福祉或者靠别人来代劳,使它变好。这不是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东西。像鲁迅,他是批判传统文化很深的人,但是他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讲,立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要唤醒我们的担当意识。所以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要大家都掌握文化的概念和规范等一套学问,而是要理解中国人是怎么生活过来的,唤起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弘扬自觉的文化担当精神。

What Is Culture?

Li Deshun(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China)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we have to put itup to the philosophical level.In philosophical sence,the essence of culture is humanization.Human beings change the natur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eeds,make it suitable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so the nature has traces and signs of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Culture has threemain features:people oriented,historicity and subjectivity.On the issu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e should promote self-consciousness—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gene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we should eliminate two defects—ignorance of the subject and dismemberm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o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we should rule out two theories—the theory of“back to the ancients”and the theory ofWesternization.

Culture;Humanization;Subjectivity;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10.19468/j.cnki.2096-1987.2016.04.002

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当代文化等。本文系作者在武汉大学珞珈讲坛第一百四十六讲的演讲。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