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主题及其局限性
——以《脸上的红月亮》和《遥拜队长》为例
2016-03-16魏雅榕
魏 雅 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主题及其局限性
——以《脸上的红月亮》和《遥拜队长》为例
魏 雅 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摘要:《脸上的红月亮》和《遥拜队长》作为日本战争文学的杰出代表,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日本国家以及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小说批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反映了作家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主题具有局限性。日本战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模糊甚至淡化法西斯军国主义对被侵略国家以及人民的伤害,而着重强调法西斯军国主义对日本国家以及人民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战争文学;反思主题;利己主义;法西斯军国主义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涌现出大量反思战争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对日本人反思二战起到些积极的作用。国内学术界也大量关注日本的战争文学,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通过战争文学作品的分析,认为日本战争文学反思的主题既不是反对侵略战争,也不是反对战败,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描写战争的残酷以及带给普通民众的心理创伤。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意识[1]。虽然学术界认识到日本战争文学存在局限性,但对这种局限性的认识却不深刻,过多地从文化角度或者历史角度进行阐述,没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来深刻揭示局限性产生的根源。基于此,本文以《脸上的红月亮》和《遥拜队长》为例,试从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主题的角度,分析日本人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并分析其局限性。
1《脸上的红月亮》揭示了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摧残,暴露出战争期间人性的利己主义
野间宏作为“战后派文学”第一人,在日本当代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脸上的红月亮》是野间宏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者用曲折、阴郁的笔调,通过穿插倒叙和心理刻画等创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摧残,暴露出战争期间人性的利己主义。
小说重点描述了亲历者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和精神折磨,通过描述被战争卷入的普通人由于战争而扭曲的人性,剥夺了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可能性。小说在控诉战争的基础上,剖析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思想。
小说的主人公北山年夫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力图回归正常的生活,渴望获得新的人生。但是战争的阴影却给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映衬到堀川仓子脸上的斑点如同一轮红月亮,总是唤醒北山关于战争的记忆。在战争中北山原有的人生观以及行为准则败给了生存的本能,为了活下去,在行军途中,面对体力极度衰竭而倒下的战友,他不敢或者说是不愿意用他仅剩的微弱的力量扶战友一把甚至说上一句安慰的话语,而是默默地从他的战友身边走过,他成为了对战友见死不救的冷漠的人,这对于正常的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战争将人置于人性天平的两端,这种保存自我的本能,残酷地揭露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战争结束后,他力图开始新的生活,努力想要融入社会,寻求与他人的沟通,但是亲历过战争以及对于战友的罪恶感导致他不停地进行“自我拷问”,无法相信自己,丧失了正常的交流能力以及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变得只关心自己的生存,无法再去爱别人。
北山和堀川的关系看似是一条爱情的主线。其实北川对于堀川的感情不能称得上是一种恋情,而是一种同病相怜的相互取暖的感情流露。堀川对于死于战争的亡夫的爱和美好的回忆让北山看到人性中温暖光辉的一面,但是同样也映照出他自己的不堪和自私。堀川一方面安慰了饱受战争精神折磨的北川的内心,但是却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北川关于战争的存在。北川无法给予堀川幸福和爱,而他同时也感受到了与堀川之间无法逾越的某种鸿沟,而这鸿沟恰恰是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在这里,堀川不仅仅只是堀川,而是相对于北川而言的其他人的总代表,性格被扭曲的北川不仅仅无法与堀川进行情感上的交融,也无法正常融入到其他人当中去。人与人之间再也无法相互靠近,从而走向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无法进行自我救赎,最后演变成对于人的不信任和强烈的否定。战后人性中变得只有自我,从而走向了极端的利己主义[2]。
2《遥拜队长》揭示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对人民的迫害,对战争的合理性提出质问
井伏鳟二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小说《遥拜队长》,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轻快、诙谐、戏谑的笔调体现滑稽的哀愁和苦涩。小说塑造了一位深受军国主义毒害、精神错乱的可怜、可悲、可笑的狂人形象——原陆军中尉冈崎悠一,揭示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对人民的迫害,对战争的合理性提出质问。
我们试从“遥拜队长”这一绰号的描写,窥探对战争绝对狂热、对天皇绝对崇拜的主人公冈崎悠一的形象。作者在小说中这样描述到:“遥拜队长尤其喜欢遥拜,即使是在运输船上,只要从收音机里听到有关战况的好消息,便会召集部下在甲板上列队向东方遥拜,三呼万岁。”“哪怕从收音机里听到日军轰炸中国大陆某一城市的消息,也会召集部下在甲板上向东方遥拜。听了中午的新闻遥拜一番,到了傍晚听到回放同一条新闻,只要是日军打了胜战,又得遥拜一番。”遥拜队长的口头禅是“灭私奉公”,由于上等兵友村说了句“战争是费钱的玩意儿”,便遭到他的毒打而丧命,而他自己也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健康和一生。即使是疯癫以后对于母亲买来的香烟,他也奉为“天皇御赐的香烟”。无论是疯癫之前还是精神错乱以后,冈崎悠一没有觉悟和自省,这样的疯狂,不是病理性的疯狂,而是心理性的疯狂。作者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塑造了冈崎悠一可悲可恨的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总代表形象。
另一方面,冈崎悠一又是法西斯军国主义战争下的牺牲品,曾经淳朴的农村少年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成为了一名好战的军国主义侵略者。战争时代的教育畸形和冈崎的愚忠,最终将他推入到军国主义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冈崎悠一的两种形象,让人哀其不幸、怒其可憎。这样矛盾的角色塑造更加剧了人物的悲剧性,揭示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对人民的迫害和战争的残酷。
小说不仅描述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对战争参战场上的人的迫害,也刻画了战争后方人们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状态。冈崎悠一的母亲为了维持乡村生活的体面,用当女佣赚来的钱修筑了一根与家庭经济状况不符的水泥门柱。好强、虚荣的母亲因为儿子被推荐上陆军幼年学校而沾沾自喜;而面对疯癫后的儿子,坚强的母亲失去了精神的支撑,为儿子承担起所有生活的苦难。这样一个令人同情又具有意味又讽刺的母亲形象正是战争后方的日本人的代表。他们虽然没有参与战争,却也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命运被战争所左右,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在战争面前,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
作者通过遥拜队长冈崎以及他身边人的遭遇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对无辜的残害,对一切美好的破坏,从而暴露出战争的残酷,更加深刻地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民的迫害,从而对战争的合理性提出质问[3]。
3从《脸上的红月亮》和《遥拜队长》看日本战争文学反思主题的局限性
《脸上的红月亮》和《遥拜队长》两篇小说都是从反战的角度出发,描写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战争对人民个体所造成的伤痛,剖析了战争中人性的利己主义思想。小说都着力表现了日本人在战争中失去尊严地活着,以及挣扎在痛苦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的惨状。但是这两篇小说都没有对战争给侵略国人民带来的灾害和痛苦做出反省,也没有对侵略战争的本质进行深刻反省。
《脸上的红月亮》深入细致地描摹了北山年夫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了深达人物灵魂深处的内省式的情感,北山年夫因为对战友的见死不救而深感自责、痛苦和罪恶。但是这种内省式的情感、罪的意识却仅仅停留于对同胞的忏悔中第一层面,没有人去深入追问,发动战争的又是谁,谁要为这场战争负责。对于被侵略国家以及被侵略国人民的伤害之罪的第二层面,没有人反省和忏悔。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法西斯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中国二战伤亡人数超过3 500万,日本法西斯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沦陷区烧杀抢掠,致使无数人背井离乡。日本战争文学反思,无视这些痛苦,无视战争给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充分反映日本战争文学的局限性和利己主义。这也充分反映出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不够彻底。
在《遥拜队长》中,就算是作为反战代表人物的与十,对于战争以及军国主义的反对态度也并不彻底,他虽然口口声声地称冈崎悠一是骸骨,但是当冈崎悠一发疯向东方遥拜时,与十并没有抗拒,而是和其他人一样,十分配合地完成了这项暗示意味强烈的仪式。小说中出现的种种人物,没有一个人真正反思过战争正义性的问题,作者目光所触及的是:因一言而丧命的友村上等兵,因战争而疯癫的冈崎悠一,因虚荣而生活落魄的母亲。所有伤痛的标签都指向民族的内部。可见,日本战争文学所谓反思只是出于对民族同胞饱受战争痛苦的反思。这种反思只是希望减少战争或避免战争,其间也注入了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牺牲者与受害者的同情和怜悯。
日本战争文学所谓的反思,没有对侵略战争的本质做出剖析,没有深刻反省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这种反思是偏私的,狭隘的,缺乏彻底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的观念,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战争。究其原因,二战后日本虽然对军国主义进行批判,对战犯进行了审判,但终究不够彻底。部分日本人对军国主义认识不深刻,试图美化侵略,淡化侵略,试图以面向未来的做法抹去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局限性是日本的经济基础、岛国地理与文化传承共同促进的结果。日本地处岛国具有强烈的危机感,一心谋求强大,将发展壮大视为理所当然,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尊崇强者,对武士道精神有特殊的执念。因此,即使是对战争的反思,日本文人也没有摆脱军国主义的固有思维。与十虽然反战,对冈崎悠一的东方遥拜的配合正是那种所谓的集体主义的作祟,北山年夫也就不可能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痛苦[4]。
4结论
两篇小说作为日本战争文学的杰出作品,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日本国家以及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深远的影响。批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反映了作家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模糊甚至淡化法西斯军国主义对被侵略国家以及人民的伤害,而一味强调法西斯军国主义对日本国家以及人民带来的伤害。日本战争文学对战争的批判和揭露,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侵略战争的认识和反思,都是站在日本民族主义立场上而进行的,对侵略战争罪责的认识和表现还局限在第一层面上,甚至容易让人感觉他们是在强调日本“受害”。这种反思的不彻底性,或多或少地映照在现今的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中。可以说这种只注重内部伤痛而忽视外部伤痛的战争反思对于被侵略国家以及人民而言又是一种新的伤害。对此,我们应肯定其中积极的一面,警惕和揭露其中消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何建军.论日本战后派战争文学的主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2]唐承红.自我保存的利己主义——评野间宏的《阴暗的画》和《脸上的红月亮》[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
[3]林敏,刘腾.从《遥拜队长》看日本国民与战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4]刘炳范.基于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战后日本文学战争反思主题评析[J].济南大学学报,2012,(6).
责任编辑:李增华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3.058
收稿日期:2015-12-24
作者简介:魏雅榕(1986—),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3-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