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柯的规训社会思想探究

2016-03-16许艳艳李晶晶

关键词:福柯自由权力

许艳艳 李晶晶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福柯的规训社会思想探究

许艳艳李晶晶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权力问题一直是福柯探讨的核心所在。他从微观权力的视角解构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并指出“权力/身体”与“权力/知识”的相互连带作用促成了规训社会的产生,人们时时刻刻生活在权力的“监控”与“自我监控”下。对福柯眼中的规训社会进行探究,使人们对福柯的权力思想能有清晰准确的理解,以积极地看待人生、看待社会,实现人生自由。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社会;自由

0引言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他解构一切现代文明,社会里的边缘群体(如精神病人、囚犯、同性恋者)是其重点关注对象。在福柯看来,历史是权力斗争的舞台,整个历史都被权力网络覆盖,权力是他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规训性权力。福柯说,在人类历史中,人类并非从战斗到战斗然后逐渐进步至一个由法治终于取代战争的普遍互惠状态;人类把它的每一个暴力装置在规则制度里,因而从宰制再到宰制[1]。他认为,我们普遍生活在看似自由实则到处充满禁锢的规训社会中,在这里,所有的身体都在权力的“监控”和“自我监控”下活动,人们却浑然不知。那么,人到底该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呢?这正是福柯所要解答的。

1规训社会的基石

1.1规训社会的权力逻辑

在福柯眼里,权力是规训社会形成的基础,正是由于权力关系的存在,才造就了多样的社会形态。福柯的权力观来自尼采,他批判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认为权力只是对事物的复杂冲突形式的策略性命名,并没有某种固定的理论。

第一,权力是指物质间的某种关系,这与尼采的观点不谋而合。权力分为引力和驱力、统治力和臣属力、施力和受力,这截然相反的两种力的争斗就是物质间的关系。福柯眼中的权力永远是关系中的权力,它不再专属于某人或某集团、某组织,它只在自己的场域中嘻戏争斗。

第二,权力具有生产性。“权力通过不计其数的点来实施,它在各种不均等和流动的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实施”[2]。权力具有生产性,“我们不应再从消极方面来描述权力的影响,如把它说成是‘排斥’‘压制’‘审查’‘分离’‘掩饰’‘隐瞒’的,实际上,权力能够生产”[3]。刑罚并不是以惩罚罪犯、追究责任为目的,而是为了生产出能够适应当时经济政治发展需求的肉体。权力是社会的基石,各种各样的权力形式就是在权力的对抗中产生的。

第三,权力是相互交错的网络,具有不稳定性。权力是物质间关系,日常生活中任何有差异性的两种力都会构成权力关系,它们互相厮杀,互相角逐以争高低。这样,权力的互动构成了相互交错的关系网,从而,权力关系不再是界限分明的上下两层的关系,因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传统地位也并不是不可撼动的。

第四,权力是无主体的。福柯在其早期作品《词与物》中,就宣布了人之死,人是现代知识和话语的产物,人是被建构出来的。在1969年《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再次强调,陈述并没有一个生产性主体,完全是匿名的、自治的,它绝不参照我思来运转。这样,话语与主体无关,主体不是话语的起源,相反,它是话语建构的产物。但1970年,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讲中放弃了话语的自律性,他指出话语的形式同某些外在的控制和排斥原则相关,继《疯癫与文明》之后,他再一次将话语与权力联系起来。在此,他继承了考古学中的人之死,认为权力也是无主体的。因此,理解权力问题时无需关注谁掌握了权力,而需要关注的是权力机制如何发挥作用,怎样运转,话语又是怎样在权力机制中形成的,如此,才是真正理解了权力。

1.2规训社会的诞生

“规训”一词是福柯权力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那么,何谓“规训”呢?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给出了答案:规训是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规训’既不会等同于一种体制也不会等同于一种机构。它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行使权力的轨道。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术、程序、应用层次、目标。它是一种权力‘物理学’或权力‘解剖学’,一种技术学。”[4]规训权力的实施手段极其简单:仅凭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等就可以实现对肉体和心灵的控制,从而生产出符合当时法律规范的遵守社会秩序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更有效地说明规训社会的形成及特征,福柯以“边沁的环形监狱”为例进行分析。边沁绘制的环形监狱是这样的:监狱四周环绕着环形建筑,这个环形建筑内部被隔开,并划分成多间小囚室,每个囚室有两扇窗户,一个朝内,一个朝外。在环形监狱的中央,耸立着一个瞭望塔,这个瞭望塔上安装着一个大窗户,瞭望塔内仅仅需要安排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每个囚室内的情况,然而,由于逆光,囚犯本人却看不到任何其他人。因此,被监视者看似处在充分的光线下,行动自由,殊不知这光线和自由恰恰使他们比以前更容易且有效地被捕捉。由于他们迫切想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加之无法看到瞭望塔内的情形的现实,一种想象的监视就确立了,这使他们每天小心翼翼地行事。这无形中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直接造成监视权力的持续性、自动性和长久性。因为被监视者担心的是瞭望塔,而非瞭望塔内的人,只要瞭望塔存在,他们就会感觉无时无刻都在被监视,就是说,权力是依赖机制而发挥作用的,是非主体化的。二是“监视”与“被监视”转变为“自我监视”,正是这种“自我监视”才造成了普遍的被驯服。福柯断定,这种经济有效的权力机制注定会渗透到整个社会,规训社会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环形监狱,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环形监狱中,受到这种机器的干预、改造。

2规训社会的纽带

2.1权力与身体的关系

权力是规训社会的基石,权力造就了一切社会形态,而权力又离不开身体,福柯将权力/身体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福柯的身体观念同样来自尼采,但是福柯的身体明显不同于尼采。较之于尼采,福柯认为身体只是被动而驯服地对世界进行铭写,是刨除了意志的纯粹肉体。为此,尽管他分享了尼采的“身体的可变性”观点,但福柯眼中的身体只具有反射性,总是受到各种权力的任意操纵与摆布。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指出惩罚总是涉及身体,而身体只是被动地刻写惩罚的痕迹,福柯并没有提到身体内部的抵抗力量。在他看来,身体只是被控制、支配的对象,完全没有自主性和稳定性。

在此,福柯抛弃了主体论,认为身体而非意识是来源的处所,历史的变迁可以在身体上找到痕迹,因此,主张关注身体。《疯癫与文明》一书记载下了福柯首次对身体的认识,他论述道:在17世纪,对于疯人的禁闭主要是对身体的管制。但是,随后他放弃了尼采的意志哲学,用主体的概念取代了身体概念。需要注意的是,福柯的主体是反人文主义的,他一再强调,人和主体是被建构的。考古学时期,福柯的“主体”观念是排除意识的,其实这与福柯的“身体”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随着1975年《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的问世,学科(知识)生产的主体被权力生产的主体取代,身体概念取代了形而上学的认识主体,它是被动、臣服的,在这里,身体和主体是同质的,都是权力的产物,而正是这种臣服的身体才为规训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2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规训社会形成的另一条纽带是权力/知识。福柯说:“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3]权力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相互连带作用,促成了本身的发展及相应领域的出现。对于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权力关系,学者们强调权力关系对肉体的控制和干预,这促成了有关肉体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在福柯看来,肉体惩罚是一种精心计算的仪式,其包含着一整套“权力经济学”,一系列的军事机器(巡逻队、禁卫军等)和公开处决仪式等是权力制造的“知识”。在18世纪后半期,改革者们要求惩罚要“人道”,这种惩罚强调对人们日常行为的改造,它追求精细和周密的司法、刑法测定,在18世纪晚期,出现了“符号—技术”惩罚和制度化的惩罚的知识形式。“符号—技术”学主张对一切行为编码,并让其深深地嵌入民众脑海中,让其意识到犯罪得不偿失,因而能自觉遵守法律,这种惩罚强调事先警告而非事后报复,强调对灵魂的教导而非肉体惩罚。不过,这种惩罚方式实施难度大,最终被制度化的惩罚——主要形式是教养所和监狱取代。其实,早在古典时代,就存在着针对人体的“微分权力”,它润物无声地反复作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使其按照它的意愿变化着。从17世纪开始,这种“微分权力”逐渐扩展至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了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并相应地产生了一套监视原则——这种权力是以生产为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传播教育和提高公共道德标准。相比暴力机制,它既经济又高效。于是,这条监视原则作为一条普遍原则在整个社会内起作用,比如遍布各大场所的监视镜头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又出现了“生命权力”的新权力模式。它关注的是生命,它的目的是将驯服的人作为整体的大众来管理。它根本关心的是生育、出生率和死亡率,福柯称这种生命权力为人口的生命政治学。这样,“性”的知识被发掘出来,不再是谈论的禁地。

不难看出,福柯在分析权力关系时,始终没有离开知识这一因素。权力和知识是相互连带的,权力需要知识去维持它的运作,而知识也需要在权力领域内产生发展,即便是知识分子,其思想也无法摆脱权力的约束,知识必须得到权力的支持才可以有效地发生。正是由于“权力/身体”与“权力/知识”的相互连带作用,才造成了规训化社会的产生。

3规训社会的自由

福柯的规训社会简直让人窒息,让人看不到希望,人们只能完全被动地陷入铁板一块的统治中,成为规训社会这个大监狱中的一名囚犯,从此再无自由而言。

3.1权力与抵抗

福柯对规训社会持激烈批评的态度,并试图找到抵抗规训社会的出路。尽管福柯并没有给予过多的论述,但他认为权力和抵抗是相互依赖的,只要有权力,就会有反抗。正是因为有了众多相对应存在的抵抗点,权力关系才能成立,权力才具有了生产性。抵抗与权力是如影随形的一对,权力穿越到哪里,抵抗也随之到达哪里,它们自由畅快地在权力场域中嬉戏争斗。如果没有这些抵抗点,整个社会将会死气沉沉,又何谈权力的再生产,自然也就没有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权力与抵抗正是权力关系中不可分离的两面,正是因为这样,使我们相信即便身处规训社会,我们也是有希望实现自由的。

3.2规训社会与自由

福柯的权力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福柯的权力形式也是多变的,规训权力并不是福柯的终极权力形式。但是,无论哪种权力形式,权力的肯定性和生产性是固定的,无论是对身体的规训权力,还是对人口的调节权力。前者通过日复一日不断地训练身体而生产出符合法律规范、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对身体的生产,而后者则作用于整体的人口,使人口整体保持平衡,是对生命的生产。二者都体现了权力的肯定性和生产性,无论权力进化成何种形态,权力的生产性是不会变的。

其实自由的影子始终存在于这两种权力形态中。在福柯看来,权力与自由是相互依赖的,“(自由)同时既是其前提条件,因为自由必须存在以便行施权力;又是其永恒的支持,因为如果没有抗拒的可能性,权力将成为肉体强制的同义词”[5]。福柯的权力允许自由的存在,自由是权力关系的前提条件,这为人们反抗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提供了可能。福柯指出权力和抵抗相伴而生,权力无处不在,抵抗也就对应地存在。因此,人们脑海中固有的统治阶级和国家是权力的主导形式的观念是不正确的,统治阶级和国家并不能穷尽所有的细微权力,所以受压迫者可在社会各个角落反抗压迫性权力。福柯晚年,又为抵制规训社会、追求自由人生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存在美学。存在美学反对普遍化规范,提倡差异性,要求从他律走向自律,提倡自律性主体,能够自觉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权力关系中积极地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倡过一种真正自由的生活。

4结语

在批判继承尼采“权力意志”的哲学基础上,福柯提出了微观权力观。但福柯并没有给权力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他的权力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福柯描述的权力总是处在变化中,这也正是权力的开放性、多样性,但是权力固有的根本特性是积极的生产性和肯定性。福柯的微观权力不再专属于某些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关系并非权力的唯一的或主要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权力关系还是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权力/身体”与“权力/知识”的相互连带作用,造就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出现。但规训社会并非铁板一块,福柯认为,权力与抵抗是权力关系的两个方面,权力无处不在,抵抗也就无处不在,这使得自由成为可能。自由是权力关系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自由,那么福柯所提倡的权力关系便与君主时代的传统权力关系并无不同,那么抵抗也就不可能。福柯晚年又为反抗权力找到了一条新道路,倡导主体由被动、屈服、他律转向主动、自律,主张在积极的权力关系中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人的自由和自主性,正是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精神的终极关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规训社会的妥协。

参考文献:

[1]陈弘毅.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看后现代思潮[J].环球法律评论,2001,(3).

[2]王冬梅.福柯的微观权力论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09—112.

[3]徐国超.权力的眼睛[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陈炳辉.福柯的权力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4—90.

[5]刘光斌,童建军.权力与自由——福柯微观权力理论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66—72.

责任编辑:卢宏业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3.052

收稿日期:2016-03-05

第一作者简介:许艳艳(1990—),女,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B565.5;D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3-0124-03

猜你喜欢

福柯自由权力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权威、监视与游离——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福柯式解读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