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误看选择问句中的“是”
2016-03-16李影
李 影
(中国传媒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
从偏误看选择问句中的“是”
李影
(中国传媒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
摘要:文章试图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外国学生对选择问句“你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你是喝汽水,还是喝咖啡?”等的应答情况入手,讨论在汉语教学中将“是……还是……”作为选择问句的基本形式进行教学是否合适。文章通过成分删除、添加等分析方法,联系选择问句的预设问题,并借鉴以往对“是”的研究成果,认为“是”虽然常常出现在选择问句中,但是其主要作用不是作关联词语。“是”与“还是”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当通过形式手段将选择问句的关系外显时,主要依靠的是“还是”。因此在教学之初将“……还是……”作为选择问句的基本形式似乎更为合理。
关键词:偏误;选择问句;“是”;“还是”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中“是……还是……”常常被作为一种典型的选择问句形式进行教学,但是我们发现无论选择项是否是体词性成分,学生在两类答句中都倾向于使用“是”。如,“我是韩国人/我是喝咖啡”等。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这类选择问句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即在教学之初,选择问句中是否应该包括“是”?是不是应该以“……还是……”作为选择问句最基本的类型而回避“是……还是……”?
二、选择问句研究
现代汉语选择问句一般用“[是]……还是……”“是……是……”“[还是]……还是……”等形式*本文只讨论有关联词的选择问句形式,对于仅靠语调构成的选择问句暂不讨论。本文语料主要选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CC)、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吕叔湘《现代汉语800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以及在汉语教学中搜集的例句。一般格式为作者加作品名称,如果作者不详则注明语料库来源。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联系起来。因为选择问句特殊的构造形式,学者们依据选择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结合语境等因素,对选择问句中前后项的省略情况进行了考察并概括出了省略规则,特别是选择项为两项的情况*吴振国:《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删除规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5期。*邵敬敏:《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而以选择问句的形式特点和省略规则为参考,不少研究还对选择问句进行了跨语言的比较*柳英绿:《韩汉语选择问句对比》,《汉语学习》2004年第6期。*柳彦玲:《汉维选择疑问句的对比》,《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期。*福井启子:《汉日语选择问句对比》,《消费导刊》2009年第12期。。此外,从预设角度考察选择问句,可以看到选择问句的预设是相应陈述命题的开放性的选言。*戴耀晶:《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用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如:
(1)你可知道,叫花子是黑道中人,还是白道中人?(吴越《泰国十日谈》)
(2)你是喝汽水,还是吃冰淇淋?(来自教学)
例(1)的预设可以是:叫花子是黑道中人/叫花子是白道中人,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它的应答“叫花子是穷苦人……”证明其预设是开放的。例(2)的情况类似。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汉语选择问句属于多值变量疑问句。*戴耀晶:《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用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总体上讨论现代汉语选择问句,基本涵盖了选择问句的主要形式,然而对各类形式的差别并未过多分析,对于各类形式在使用上的差别也未多作考虑。如:
(3)a.是要吃茶叶,还是豆油、活鱼、污泥或者生米?(杨楠《苦恼的小宝贝》)
b.*是要吃茶叶,是豆油、活鱼、污泥或者生米?*b根据a改写。
说明选择问句的不同形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换的。因为不同形式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差异,而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由“是……还是……”这一形式引发并展开的。
三、选项性质不同的两类选择问句
现代汉语选择问句中的“是”一般被看作是关联词语*邵敬敏:《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常与“还是”配对出现。回答时,一般不连“是”字,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吕叔湘:《现代汉语800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02页。。这主要涉及选项为体词性成分的选择问句。如:
(4)A:你是上海人,还是苏州人?
B:我是苏州人。/苏州人。*例5问题及第1个回答引自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02页;第2个回答是笔者自省的语料。
当选项为非体词性成分时,如果没有特殊的语境要求,应答一般不出现“是”。如,
(5)A:你是吃面包,还是吃饼干?
B:我吃饼干。/吃饼干。*如果选择问句前后选项的动词相同,回答时动词也可以省略,如:(5)可以只回答“饼干”。(来自教学)
通过观察留学生的语料,我们发现,学生在应答时一般可以用完整形式准确回答体词性结构作选项的问句,可是当选项为非体词性成分时,他们往往会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是”。如:
(6)A:你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
B:我是韩国人。(来自教学)
(7)A:你是看电影,还是看电视?
B:我是看电视。(来自教学)
与(6B)不同,(7B)中“是”后接的是谓词性成分“看电视”。如果不考虑(7A),“我是看电视”也是可以说的,“是”重读时,表示强调、肯定,有“的确、实在”的意思。这样的应答往往是受语境影响,强调做的就是这一项,而非其他。然而根据(7A)生成的语境和预设(你看电影/你看电视/你看书等),这里应答中出现重读的“是”似乎并不合适。同时,根据学生习得汉语的阶段来看,他们在接触选择问句“是……还是……”时,通常还未掌握“是”重读表肯定的用法,因此即使应答句符合汉语语法规则,那么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巧合,而无法断定(7B)的应答在此处就是可取的。同时,因为类似的理由,我们也无法将此处的“是”看作是对“我看电视”所表达事件的判定*张和友:《“是”字结构的语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焦点标记“是”通常标记的是对比焦点,而非自然焦点,并且一般不标记动词后的受事成分*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所以这里的“是”也不宜分析为标记结构中某一焦点成分的焦点标记(focus marker)。
通过观察语料还可以看到,当选择问句以“还是”连接时,基本不会出现(7B)这样的情况,即主谓语之间没有“是”。如:
(8)A:你喝咖啡,还是喝可乐?
B:我喝咖啡。(来自教学)
此外,当“还是”连接两个主语不出现的谓词性成分时,应答一般也不会出现“是”。如:
(9)A:坐火车,还是坐汽车?
B:坐火车。(来自教学)
这使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一种可能,(7B)这类应答形式的出现可能是受到(6B)应答形式的影响。因为“是”作判断动词的用法往往是学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时最先接触到的,而(6B)这类应答形式又是完全符合汉语句法规则的。因此,学生很可能由于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而生成(7B)。但是(8)、(9)这些语料的存在说明(7A)这类选择问句中出现的“是”可能也对(7B)这类应答形式的生成产生了影响。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针对(7A)类,我们在教学之初是否可以仅以“……还是……”作为典型的选择问句形式,而暂时回避“是……还是……”这一形式呢?同时,因为(6A)、(7A)形式上基本一致,仅用“还是”是否也可以构成选择项为体词性成分的选择问句?
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考察(6A)、(7A)中“是”的性质*选择问句当然不只(7A)、(8A)两类形式。首先分析这两类,主要是因为本文的问题是从这两类形式引发的。事实上因为“还是”前后既可以联系完整命题,又可以联系有省略的结构,而疑问点的不同、是否有相同项以及相同项的句法位置差异等因素都可能会对选择问句的表层结构产生影响(参见邵敬敏、柳英绿相关论述)。。
四、“是……还是……”中“是”的性质
(一)对(6A)类“是”的讨论
在(6A)这类选项为体词性成分的选择问句中,“是……还是……”的性质如何,非常值得考虑。邢福义指出“是”“还是”除了表明选择关系以外,还得兼做句法成分*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0页。,也就是说,“是”是判断动词带宾语“韩国人”“中国人”,“还” 作状语。我们基本赞同(6A)类选择问句中第一个“是”是判断动词的看法,但是对于在(6A)类选择问句中“是”是关联词语,表明选择关系这一点,我们认为似乎还需再考虑。
首先,当两选项为体词性成分时,第一个“是”可以不出现,而只用“还是”连接两个选项,如:
(10)A:什么下坡路?
B:我说不清楚。
A:事业还是感情?(石康《心碎你好》)
(11)伟大的母性,还是兽性的本能?(朱永安《狼女》)
(10)、(11)选择问句的两个选项都是体词性成分。根据上下文语境,前一选项之前可以并且只能添加表示判断的动词“是”*(10)(11)不同于因省略动作动词而生成的以体词性成分为选项的选择问句。根据生成语境,(10)、(11)一般只能在体词性成分前补出判断动词“是”,而后者往往既可以添加“是”,又可以添加实义动词,也可两者同时出现。如,不知道他们在中国吃什么呢,中国菜还是西餐?(微博,引自BCC语料库)这一类我们会在下文进一步讨论。。如:
(10’)A:什么下坡路?
B:我说不清楚。
A:是事业还是感情?
(11’)是伟大的母性,还是兽性的本能?
添加“是”前后,选择问句的结构以及选项间的关系没有太大改变,这说明“是”作为关联词语,连接选项的作用并不突出,而“还是”在两类中都主要承担了连接选项的作用。那么“是”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在(6A)、(10’)、(11’)中的作用主要就是作句法成分,表示成分间的“等同、归类”等关系。
其次,虽然“还是”加体词性成分时,可以分析为副词“还”作状语修饰“是+体词性成分”,如:
(12)贺小舟还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她的爱忠贞不二。(刘维佳《时空补手》)
(13)真没想到养孩子是一辈子的事,照顾她到可以做母亲,仍然还是一个大包袱。(亦舒《野孩子》)
(14)饶兴礼当了干部以后,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还是个庄家人。(周维敷《他是庄稼人》)
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认为,在(6A)中的“还是”也是“还+是”。如果真的是“还+是”,那么“还”在这类选择问句的中的作用是什么?是连接两个选项的连词,还是仅仅是修饰后一选项的成分?如果“还”是连接两个选项的连词,那么(6A)就可以分析为“你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前后两选项的谓语结构完全一致,“是”在其中是判断动词。可是这样的分析却无法解释(10)、(11)的情况。因为当疑问点在谓语动词之后时,后项谓语动词本身有时可以省略。*邵敬敏:《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所以如果要省略动词,那么(10)、(11)中省略的应该是后项的“是”,而非前项的。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如果后项省略“是”,无论是(6A)还是(10)、(11)都不能成立。以(6A)为例*(8A)、(9A)如果仅用“还”连接,仍然是成立的,但不再构成选择问句。此时,“还”表示项目、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如,你喝咖啡,还喝可乐?/坐火车,还坐汽车?,如:
(6A’)*你是韩国人,还中国人?
相比之下,将“还”看作是修饰(6A)后一分句的状语似乎是合理的。但是,这样一来,(6A)就变成了没有形式标记的选择问句,因为“是”跟“还是”都变成了各自所在命题内的成分。这显然与我们的语感不符。因此,我们认为(6A)中“还是”仍然是连词*本文认为连词“还是”词汇化的程度虽然不一定像“但是”“可是”那么高,但是它与副词“还是”在词汇化的程度上也不会是完全一致的。比较:你那朋友是中国人,还是泰国人(吴越《泰国十日谈》)?VS楚江南说的不错,安念平到现在还是一个人,来去都是孑然一身……(历史穿越《火力》引自BCC语料库)相比之下,后一句中似乎更容易理解为“还”+“是+体词性成分”。。它与“是”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即“还是”作为连接两个命题的成分,其作用是使命题间的关系外显,但是与命题内部分析无关,而“是”是前一命题的构成成分,表示“等同、归类”。同时,根据这类选择问句的结构和语义特点,我们进一步推测,前后命题在结构上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后一命题中也应该有判断动词“是”,只是被省略了。因此可以看到,如果(8A)省略后一选项的动词,那么它与(4A)、(6A)的结构类型就完全相同。现将(6A)以及省略后项谓语动词的(8A)转写如下:
(15)你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
(16)你喝咖啡,还是可乐?
(15)、(16)的表层形式基本一致*这种提法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并不十分准确。事实上,“是”与典型的动作动词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别非常明显,所以在(6A)、(7A)前一选项的深层结构中,“是”和“喝”所处位置并不完全一致。,前项“是”与“喝”后都带宾语,而后项都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动词。两类的区别仅仅在于,(15)后项的谓语动词既可以省略又可以保留,而(16)后项的“是”因为与“还是”中的“是”同音而被删除。通过同时补出后项主语和谓语动词可以看到上述假设是合理的。如:
(15’)你是韩国人还是(你)(是)中国人?
(16’)你喝咖啡还是(你)(喝)可乐?
(16)这类选择问句,主语为相同项,以省略后项主语为常,但是考虑到音节和谐等因素,主语也不是一定非得省略。*邵敬敏:《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虽然(16)形式不常用,但是并不违反汉语语法规则。(16’)的后项主语和谓语动词都是可以还原的成分,“还是”联系两个完整命题。而(15’)的情况与(16’)并无二致,也能够作同样的分析。由此,可以断定(15)、(16)结构相同,(15)后项不仅省略了主语,而且省略了判断动词“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6A)类选择问句中“是”是前一选项内部的成分,主要用于体现“归类,等同”等关系,与连词“还是”不在一个层面上。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前项的“是”可以省略,如(10)、(11)。
(二)对(7A)类“是”的分析
(7A)类选择项是谓词性成分,疑问点在谓语动词之后。除了(8A)、(9A)以外,(7A)还可以通过省略变换出以下几种没有“是”的形式*前项有“是”时这些例句也能成立,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如:
(17)你看电影,还是电视?
(18)看电影,还是电视?
(19)电影,还是电视?
(19)不同于(10)、(11)讨论的连词“还是”联系体词性成分的情况,因为(20)可以补出实义动作动词。类似的例句还有:
(20)尚君恒道:“据说在这黄冈城附近。”
水俊浩道:“城内还是城外?”(武侠小说《女王城》,引自BCC语料库)
(21)A:我最喜欢孩子们。我刚刚结婚,执政期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B:男孩还是女孩?(刘慈欣《中国2185》)
(22)今天咱们吃什么?牛排还是火腿?(人物传记《中国式人情隐规则:生活中的关系学》,引自BCC语料库)
根据语境,这三例都倾向于理解为省略实义动词形成的结构。以(21)为例,因为前文提到,刚结婚,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可爱的孩子,所以才有了(21)的提问。显然(21)前后选项都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动词。
通过(7A)与(8A)的对比不难看出,“是”出现与否,并不影响“还是”连接选项。这与(6A)情况类似,因此,可以推测(7A)中“是”与“还是”也不在一个层面上,“还是”连接两个命题,构成复句形式的选择问句。那么这里的“是”又是什么成分呢?
张和友将“是S1,还是S2”中的“是”看作是焦点化其后谓语或小句的成分,指出“是”的功用就是对其后事件小句所表达事实真实情况作整体确认。*张和友:《“是”字结构的语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如:
(23)是咬紧牙关继续坚持,还是中途停止就此放弃?
(24)是你来,还是我去?
这里的“是”不是句法上的必有成分,可以删除。*张和友认为表示语气断定的“是S”结构与其他语气断定型“是”字句具有一致性,即语义空灵,并非句法上的必有成分,而只是表明说话者的语气断定,在形式上可以删除;“是”相对于S的谓词而言是高阶谓词,是对S所陈述情况的断定。参见张和友:《“是”字结构的语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第45、187页。并且“是”前都没有主语。那么对于(7A)这种有主语的情况是否也可以这样分析呢?
如果只是考虑(7A)的前一分句,上述分析似乎是合理的。(7A)前一分句的底层结构可以理解为,“是+我看电视”,即“是”对小句所叙述的事件作出判断,只是到了表层线性结构上,主语才到了焦点标记“是”的前面。但是如果结合选择问句的结构特点以及选项在语义上的对比关系,我们认为,(7A)类中“是”虽然仍然是焦点标记,但是可能并不一定是聚焦整个小句的。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有可能焦点化与后一选项有对比关系的成分*选择问句的两个选项在语义上一般包含对立、差异、相容三种关系。邵敬敏认为体现这些对比关系的单位可以是词、短语或分句。。例如:
(25)您是要咖啡,还是要茶?(吴伯衡《埃里温星保卫战》)
(26)按照此论述,我们是追求有序,还是追求无序?(《解放军报》1989年11月10日)
(25)中两项的对比关系主要反映在“咖啡/茶”,(26)则主要在“有序/无序”。因为“是”不能插在同一句法范畴的最大投射和中间投射之内,所以“是”一般被加在包含这些成分的动词短语之前。(8A)、(9A)等形式的存在说明“是”在这里也不是必要成分。如:
(25’)您要咖啡,还是要茶?
(26’)我们追求有序,还是追求无序?
而以下没有“是”的选择问句,也都可以在前一选项的谓语动词前加上“是”构成(7A)类。如:
(27)你早饭(是)吃包子小米粥,还是吃豆浆油条?(当代文学《圈里圈外》,引自BCC语料库)
(28)你(是)请我还是请他?(《黑酋》,引自BCC语料库)
(29)喂,你这孩子,我问你,你师父(是)姓马还是姓陆?(金庸《书剑恩愁路》)
(30)请问邢大施主在化缘簿上(是)写五十贯还是一百贯?(徐兴业《金瓯缺》)
(31)大人的忙我一定帮,可问题是你大人(是)要脏还是要人?……(李敖《北京法源寺》)
通过(27)-(31)可进一步确定“是”作为焦点标记,并不是句法上所必需的。
此外,“是”如果加在其他类选择问句中也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如:
(32)你(是)想告诉他还是不想告诉他?(武侠小说《女血神》,引自BCC语料库)
(33)到底怎么样?(是)打还是不打?(石康《心碎你好》)
(34)你说你(是)跟你爸爸亲还是跟你妈妈亲?(《读者》2007年合订本)
(35)肖宜神气真怪,好像怀里揣着把攮子,正在犹豫着(是)现在就给他一攮子, 还是再呆一会儿?(张洁《沉重的翅膀》)
(36)(是)自己喝还是要我喂你喝?(历史穿越《龙形徽章》,引自BCC语料库)
(37)(是)你上还是我上?(武侠小说《霸剑》,引自BCC语料库)
(38)……,(是)命重要还是礼义重要?(历史军事《空明传烽录》,引自BCC语料库)
(39)(是)去七里沟呀还是吃喜宴?(贾平凹《秦腔》)
(32)(33)中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构成对比,可以在前一分句的动词前加“是”。(34)、(35)的对比关系主要体现在在状语上,所以“是”出现在状语之前。与(30)对比可以看出,虽然(30)也有状语,但是因为不是构成对比的成分,所以“是”不能加在状语前面。这也说明,将“是”看作标记小句中某一成分的焦点标记是可行的。(36)-(38)的对比关系主要体现在主语上,因此“是”可以加在主语之前。需要注意的是,(36)-(38)与(24)非常相似。张和友指出在(24)这样的结构中,“是”的作用就是焦点化其后的小句,表示说话人主观断定的语气。根据“是”后所接成分的结构特点,我们基本赞同这一观点。不过,如果从选择问句的特点考察,我们认为,只将选项中在语义上形成对比关系的成分看作焦点也是可行的。以(37)为例,因为语境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预设。首先,可以预设:存在事件“你上/我上/他上……”等,这时它与(24)一致;其次还可以预设,某人做“上”这个动作,这时可以在(24)前加上“谁上?”。(39)中“是”焦点化其后的谓语,这与(23)类似,因此可以将“是”看作焦点化其后谓语,表示说话人断定语气的成分,即说话人“是”对整体事件作出断定。但是,因为“去七里沟”和“吃喜宴”能够形成对比,所以“是”也有可能是用于标记突出对比结构的。
综上所述,(7A)中的“是”虽然有可能是对小句所述事件的判断,但是根据两选项构成成分在语义上的对比情况,我们认为这里的“是”主要作用是焦点化前项中有对比关系的成分。而对其他类选择问句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是”的这一作用。同时,因为这里的“是”不是构成句法结构所必需的,所以“是”不出现也是可以的。
五、结语
由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共时平面上,虽然(6A)、(7A)两类选择问句中“是”在表层结构的位置相似,但是性质并不相同。前者是判断动词,一般是构成结构所必须的,虽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以没有“是”,如(10)、(11)。(7A)中“是”的主要作用是焦点化其后的成分,它不是构成结构的必要成分,往往可以不出现。同时,二者又有一致的一面,即“是”与“还是”在两类结构中都不在一个层面上,当通过形式手段将选择问句的关系外显时,主要依靠“还是”。因此,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不宜在教学之初就将“是……还是……”作为一个基本格式。在教学策略上,考虑以“……还是……”作为选择问句教学的基础似乎更为合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分析只是为了说明“是”在选择问句中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联系选择项,因而与“还是”不在一个层面上,但并不是为了强调“是”与“还是”在线性结构中不能共现。事实上相较于不出现“是”的情况,现代汉语“是”“还是”搭配出现的频次更高*姚双云:《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其中也不乏“是”必须出现的情况。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责任编辑:袁宇)
An Analysis of “Shi” from Errors in Replies to Alternative Questions
LY Y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pattern “shi…haishi…” as a basic form of alternative questions like “Are you Chinese or Korean?” and “Would you like soda water or coffee?” asked by foreign learners of Chines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y referring to presupposed points of alternative questions via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composition deletion and addition as well a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n “shi”,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although it often appears in alternative questions, “shi”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conjunction. Actually, “shi” and “haishi” are not on the same level. When the relationship of option between items needs to be expressed explicitly, “haishi” plays a more important part than “shi”. Therefore,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regard “…haishi...” as a basic form of alternative ques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errors;alternative questions; “shi”; “haishi”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李影(1982-),女,辽宁辽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博士生,主要从事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5-0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