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农作物发展初探
2016-03-16张永春
张永春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渤海国农作物发展初探
张永春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渤海人的先祖很早就开始了“五谷”——即麻、黍、稷、麦、豆等的种植,到了渤海国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品种都有增加。不仅如此,在勤劳、智慧而富有创造性的渤海人的努力下,渤海国农作物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谷物加工器具也不断更新,提高了粮食的加工效率。农作物的发展,促进了渤海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上升。
渤海国;农作物;历法;加工
据《渤海简史》中记载,渤海国的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松嫩平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府、鄚颉府、长岭府、涑州。西南部的鸭渌府和东部现在牡丹江、珲春河、穆棱河的渤海腹心地区的上京、中京、东京和率宾府,南部的南海府。这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利于渤海国农作物的种植。
一、渤海国农作物种植的生态环境
渤海国辖区幅员辽阔,《新唐书》卷219载:“地方五千里”。也就是说渤海国所管辖的土地,东可到达今天的锡霍特山脉及日本海,西部及中西部可深入到今松辽大平原腹地,东南是今长白山地及咸镜山地,北面即今小兴安岭南麓和三江平原中部。由此可知,渤海国地域广袤、地形复杂。广阔宽敞的平原、大小起伏的盆地、水草丰美的草原,构成了渤海国种植农业作物所需求的重要的地形条件。
渤海国辖区大都处于中高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当时渤海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有较多降水的温暖时代,[1]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是保证渤海国农业作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渤海国辖区水利资源丰富,众多河流流经渤海国领地,其中就有黑水(今黑龙江)、那河(今松花江)、鸭绿水(今鸭绿江)、忽汗水(今牡丹江)等。为渤海国辖区内农业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片土地经过江河的冲积形成平原低地,这些平原低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极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农作物种植不仅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还需要采用先进的历法。历史上的渤海建国,虽然晚于日本、新罗、高句丽等国,但在历法的使用方面十分积极。每当唐朝推出新的历法,渤海国都能及时采用。渤海国时期,运用先进的历法,科学地掌握农时和节令,适时地起垅播种和夏锄、秋收,这样一来,确保了渤海国农作物的收成,也满足了渤海人的生存需求。[2]据有关的文献和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渤海国农作物的种类、品种、产量、加工器具等方面都较之前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二、渤海国农作物生性和品种的特点
据《隋书》卷81《东夷列传》载:“……靺鞨……土多粟麦穄。”《新唐书·北狄传》也有“……靺鞨有粟麦”的记载。《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七·食货考第四》记:“谨案《隋书·东夷传》及《唐书·北狄传》皆谓靺鞨土多麦。《柳边纪略》云‘宁古塔产小麦是也’,吉林省以小麦为特产。又案《柳边纪略》云宁古塔有大麦。”《魏书卷100·勿吉列传》载:“勿吉……有粟及麦穄。”[3](P3)从渤海国辖区内农作物具有耐寒性和耐旱性的特点等史料来看,渤海国辖域内粟、麦、穄等粮食作物在我国很早就开始种植。
1.粟、麦、穄等作物生长习性
粟就是人们常说的谷子,性耐旱,生长期短,适于寒冷、干旱的北方种植。据《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七·食货考第四》记:“谨案:《柳边纪略》云,榖有粟,小米也。”粟去皮后为小米,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等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不仅如此,据《魏书·勿吉传》载:“土多粟、麦、穄,……嚼米为酒,饮之亦醉。”从该史料可知,粟、麦、穄等粮食作物还可以用来酿造酒。
麦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麦具有耐旱、生长期短的特点,适合在东北北部地区种植。麦主要用来磨面食用,也可以用来制糖或酿酒。《诗经》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说明小麦在很久以前就种植了。今天渤海人的故地黑龙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李时珍《本草纲目》:“注云穄又名糜子,糜子乃黍属。”及《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七·食货考第四》的瑾案:“说文穄,糜,也。又糜,穄也,黍之不粘者。”可见,穄是糜子的一种,或者说是黍的一种。黍去壳后,就是黄米,其子实煮后有粘性,可以用来酿酒、做糕。有一句俗话“六十日还家”,意为从种到收只需六十天,虽然有些夸张,却也反映了穄和粟、麦一样具有耐旱且生长期短的特点。
2.农作物的种类及品种
渤海国当地很早就有了“五谷”——即麻、黍、稷、麦、豆等的种植,而且粟、麦、穄等旱田作物成为渤海人主要的粮食作物。到了渤海国时期,农作物的种类及品种又有了增加,其中以稻的出现最为重要。
渤海国的辖域,出现一种新的作物——水稻。据《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七·食货考第四》:“瑾案:稻一名稌,堪作饭,作粥。有水、旱二种。南方下湿,宜水稻,北方泽土,宜旱稻。”水稻的种植环境广泛,南北方都可以种植。随着渤海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稻已经成为渤海国有名的特产,尤其是卢城的水稻。据《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七·食货考第四》载,卢城即中京显德府的卢州(今桦甸县东面)。《吉林通志》载:伊通河一带产稻最佳,粒长色白。俗名“本地鲜”。据考察伊通河是渤海国卢城故地,这一带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利于种植水稻。由于水稻产量远远高于旱田作物,水稻很快就成为渤海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渤海国的农业产地除了卢城外,《渤海史稿》中曾推测:“中京地所在的海兰江流域,东京所在的图们江,珲春河及上京所在的牡丹江中游流域,也有可能出现水稻的种植。”[4](P121)渤海人种植水稻是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种植史上的一个创举,不但打破了寒地种植水稻的记录,而且为整个东北亚水稻种植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渤海人的先祖很早就开始使用麻。《后汉书》卷85载:挹娄“有五谷,麻布”。《魏书》卷100载:勿吉“妇人则布裙”。布裙的布也是麻布。“麻”俗称线麻,属桑科植物,一年生草本,纤维整齐,通顺细长,强度高,弹性好,易于染色,可用来纺织麻布、搓绳、编渔网,种子可榨油。渤海国时期,麻的品种有了增加。“麻”类似乎已不限于“大麻”一种,在吉林、黑龙江等地还出现了茼麻。尽管大麻的使用范围广泛,但大麻所含有纤维成分少,做的布料质量差。而茼麻的茎杆经过多次的浸泡后,表皮即可脱离下来而呈纤维状态,既可以用来搓成麻绳,也能够作为麻布的原料。据后来的契丹人规定:东丹政权“岁贡”细布5万匹、麄布(即粗布)10万匹,[5](P150)据此判断,渤海国的“布”年产量相当惊人。鉴于渤海国大量出产麻布,茼麻种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大豆也是渤海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考古学者在东康遗址出土的陶瓷里发现了大量的碳化谷物,经中国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鉴定,是粟、豆、荏。接着又在年代稍早的大牡丹和牛场遗址也发现了大豆。这三处遗址都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遗址就在这里。因此,可以断定渤海国种植大豆。据《新唐书》卷219载:“栅城之豉”是渤海国时期有名的特产。“豉”即豆豉,俗称腊八豆,是一种用豆子发酵后制成的食品,可以用来做调味剂,又可加工成食品和饮料。据《新唐书》卷219载:“秽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亦曰栅城府。”《渤海国志三种》载:“东京龙原府,地当东经一百三十度,纬四十二度之交,今吉林之延吉县。”[6](P78)由此可知栅城府就是东京龙原府的别称,位于今天吉林省珲春境内的八连古城。今图们江和珲春河流域盛产优质大豆,一定与渤海国时期“栅城之豉”有很大的关系。
三、渤海国农作物产量及加工效率的提高
在勤劳、智慧而富有创造性的渤海人的努力下,渤海国农作物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度上升。考古学家“在发掘尼古拉耶夫Ⅱ号古城址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粮食穴,其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为50×100厘米,深50厘米,坑的底部是一层烧焦了的黄豆,其他空间堆满灰烬和木炭块,显然,这是烧掉的部分谷物和放在坑内的木柜残骸。”[7](P360)由此得知,渤海时期的粮食已经出现剩余,也反映出粮食产量的提高。另外,通过渤海国酿酒业的发展,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同时,渤海国谷物加工器具和方法不断更新进步。考古学家在渤海国诸多遗址中发现了大小不等的石臼。大多数石臼都是用大块的玄武岩或砂岩凿制而成,臼的漏斗剖面呈圆锥形,而且石臼的直径为18到20厘米,深20厘米。不仅如此,李延铁等在《黑龙江古代农业文化概论》中也曾写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了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手摇磨实物。手摇磨是用带有巢孔的玄武岩制作,利用磨盘的自旋转原理和玄武岩的天然糙面加工谷物。手摇磨对马鞍形磨谷器和石臼而言,是阶段性发展的标志。据А.И.克鲁沙诺夫等俄国学者的研究,“手摇旋转石磨的生产效率是碾谷碾子生产效率的2.5倍至6倍”。[8](P244)这些更加证实了粮食加工效率的提高。
自渤海建国后,农作物种植就受到渤海人广泛地重视。渤海人根据渤海国辖域内各地区不同的地势、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种植适应于该地区的农作物。在渤海国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平原地区种植以粟、稻、豆为主的农作物;气候较寒的地区种植耐寒性强的以大麦、小麦为主的麦、粟、豆、穄等早熟旱田作物。渤海国农作物种植依靠优越的生态环境、先进的历法以及渤海人的智慧与努力等条件,所以才会出现农作物的品种增多,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不仅满足了渤海人的生存和生活需求,还促进了渤海国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渤海人带来了无穷无尽地收益。渤海国的“卢城之稻”“栅城之豉”已经是名闻的土特产,这些都足以证明渤海国农作物的发展。
[1]吉野正敏.李伊萍.气候变动和渤海的盛衰[A].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渤海专号)[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1998.
[2]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3]方学风.渤海国农业生产发展资料的辑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3).
[4]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文物出版社,1984.
[5]叶隆礼.契丹国志:卷十四·诸王传·东丹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唐宴,黄维翰,金毓黻.渤海国记[A].渤海国志三种[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7]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А.И.克鲁沙诺夫.成于众.苏联远东史——从远古到17世纪[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李新红
Bohai kingdom crop development
ZHANG Yong-chu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Bohai human ancestors began very early “grain”:namely, hemp, millet, millet, wheat, beans and so on cultivation, the bohai kingdom period, crop planting species and varieties have a new increase. Not only that, the diligence, wisdom and creative efforts of people of bohai sea, the bohai kingdom crop yield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ing equipment of grain in the update progress, food processing efficiency has been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crops, promote the rise of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level of the bohai sea countries.
Bohai kingdom; Crops; The calendar; processing
2016-03-14
张永春(1991-),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1004—5856(2016)10—0117—03
K24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