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迪·史密斯国内外研究述评

2016-03-16朱正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白牙后殖民史密斯

朱正玲,孙 妮

(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扎迪·史密斯国内外研究述评

朱正玲1,孙 妮2

(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战后移民浪潮在英国的兴起,英国移民文学也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关注视野。作为21世纪黑人青年移民作家的代表,扎迪·史密斯的作品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综述分析。与国外史密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相比,国内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对史密斯的研究应该走出“后殖民主义”的局限,重视其作品的美学和文学本体价值,揭示其独具的文化特性和审美个性,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后英国移民文学的研究。

扎迪·史密斯;英国移民文学;国内外研究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原名萨迪·史密斯(Sadie Smith),1975年10月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区的汉普斯特德。在作品创作方面,小说、随笔和书评集,每个领域都表现突出,斩获诸多奖项。在社会生活方面,她既是作家,又是编辑,还热心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随着第一部小说《白牙》在2000年的出版,扎迪·史密斯震惊英国文坛,好评如潮,除了入围布克奖,还几乎包揽了当年度英国的所有文学大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的小说奖、“惠特布莱德图书奖”最佳小说一等奖、“卫报杰出图书奖”一等奖、“共同体作家图书奖”一等奖,以及“贝蒂·特拉斯克奖”,等等。《白牙》出版当年就成为英国和美国的畅销书,还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并于2002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一、国外研究状况概述

扎迪·史密斯一直是英国移民文学研究中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之一。处女作《白牙》出版后即被《纽约时报》列为2000年十大好书之一,《时代杂志》还把这部作品收入了《1923-2005〈时代〉百部最佳英语作品集》。尽管《白牙》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在文学评论界则褒贬不一,一些评论家声称被史密斯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喜剧对话所吸引,另一些则抱怨小说冗长、故事繁多混乱,不知所云,且小说的叙述技巧一直成为众多学者挑剔、攻击的对象,许多学者甚至怀疑史密斯使用幽默语言从后殖民视角处理多元文化和杂糅的能力。2002年,克莱尔·斯库尔斯(Claire Squires)所著的《扎迪·史密斯的〈白牙〉:读者指南》,是最早研究史密斯的专著,该书主要介绍史密斯的生平以及她的处女作《白牙》的主题、风格和接受情况。同时作者在最后一章还列出一些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她完全认同小说的成功和价值,尤其是史密斯在小说中表现的复杂的多元文化和杂种性关系,“史密斯能出神入化地安排小说的角色,同时又避免宣传虚假、神圣的政治正确性,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小说家所能做的处理最微妙事务的能力,她能将小说提升到一个远远超过当代大部分小说的高度。”[1](P67)作为出版界的资深人士,斯库尔斯在该书中夸大了这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认为这是一部“在未来十年将被持续阅读和研究的小说”。[1](P92)

史密斯经常被贴上“英国黑人作家”的标签,而其本人却一直反对将她的作品归属为黑人文学,她严厉谴责这样的事实:黑人作家就应该代表他们的群体,因而被拒绝享有白人作家同等的自由。事实上,扎迪·史密斯自己是半英国、半牙买加血统,其跨种族背景很显然会影响她对《白牙》的创作。这部小说因此被称为多元文化伦敦的缩影,也被誉为“新千年第一次出版轰动”。[2](P213)继《白牙》的轰动之后,在随后出版的《签名收藏家》、《论美》和《西北》中,史密斯继续将叙述的笔端聚焦于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性别和种族人群的生活场景,用轻松幽默的笔触表现种族、宗教等沉重的话题。同时篇章结构也独具匠心,情节结构一环紧扣一环,表现出冷静而客观的叙述风格。正如有学者所言“这个作家既写杂交性,也写日常生活实践”。[3](P11)史密斯也一度认为她的创作只是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随着史密斯在西方文坛的崛起,对其作品的解读和评论也多了起来。特雷西·沃尔特斯(Tracey L. Walters)编写的《扎迪·史密斯:评论文集》,收录了学者们从多重视角评论史密斯前三部小说《白牙》《签名收藏家》和《论美》的文章,这部文集包括世界各地的批评家探索史密斯在小说中如何处理种族、身份、后殖民、英国性,并探讨其将黑人女性刻画成“妈咪、女族长和无耻下流女人的刻板印象”[4](P123)的创作动机。这部文集也显示了作为当代英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史密斯及其作品的文学价值。菲利普·托优(Philip Tew)的《扎迪·史密斯》,一书是迄今为止有关史密斯最详细的研究资料。菲利普在该书中对史密斯的生平、作品以及文学和文化的关系做了全面的介绍,同时对史密斯前三部作品《白牙》《签名收藏家》和《论美》前期的评论和接受情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其中有许多在托优看来“都是基于非文本的假设和评论家意识形态上的野心”。[5](P118)托优还在2013年编辑出版了《解读扎迪·史密斯:第一个十年甚至更多》。这本评论集共收录了12篇文章,对史密斯迄今出版的四部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理解。足见英美文学界对史密斯作品的重视与关注。

从2003年至今,共出现数篇研究扎迪·史密斯的专题论文,分别从政治文化和后殖民等视角探讨史密斯作品中的多元文化、英国性、种族歧视和身份认同等多重主题,以及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E.M.福斯特等文学大家对史密斯创作的影响。

(一)政治文化视角

2003年夏,罗拉·摩西(Laura Moss)发表的《日常杂糅的政治性:扎迪·史密斯的〈白牙〉》,主要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白牙》中的杂糅主题,揭示有色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生存困境。2006年,在《扎迪·史密斯〈白牙〉和〈签名收藏家〉中的际遇和姿态:多元文化身份的典范?》一文中,作者乔纳森·P.A.塞尔(Jonathan P.A.Sell)研究《白牙》和《签名收藏家》中的多元文化身份主题,论述了史密斯希望建立一个超越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多元文化社会的理想。两篇文章都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白牙》展开研究。

(二)后殖民主义视角

还有一些评论家从后殖民视角研究史密斯的小说。皮拉尔·多明格斯(Pilar Cuder-Dominguez)2004年发表的《贝纳丁·埃瓦里斯托和扎迪·史密斯作品中的伦敦种族图谱》一文从后殖民视角探讨史密斯《白牙》和埃瓦里斯托几部作品中的英国性,认为传统的白人英国性将被多种文化杂糅的新英国性所取代。作者指出两位年轻英国女作家的混血背景有助于阐述新的英国性,强化这个新概念以表达对弱势群体而不是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基督徒的关注。在多明格斯看来,“她们阐述的新英国性超越了后殖民的内容,最终的理想是揭开‘白色建筑’的神秘面纱,号召人们阶级斗争和种族斗争一样重要。”[6](P188)

2005年春,安德鲁·福曼(Andrew Furman)在《当代异教作家作品中的犹太性: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一文中,探讨非犹太教作家能否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犹太身份,指出史密斯在《签名收藏家》中通过半犹太、半中国血统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探讨介于越来越难定位的种族、民族、宗教和阶级边界塑造一个可行性身份的困难,揭示少数族裔人群在美国等主流文化社会找不到身份和位置的迷茫和痛苦。福曼指出“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就可能意味着一个新趋势的开始,越来越多非犹太作家的作品中将会出现犹太性。”[7](P15)

(三)比较的角度

2007年9月,尼克·本特利(Nick Bentley)的《重写英国性:朱利安·巴恩斯的〈英格兰,英格兰〉和扎迪·史密斯〈白牙〉中的虚构国度》,将《白牙》与《英格兰,英格兰》中的英国性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两部作品的形式技巧和主题内容来展现英国性的不同表现形式。《英格兰,英格兰》是基于前提和假设对传统的英国性进行哲学上的解构,而《白牙》则试图建立新的英国性模式来适应国家在世纪之交的多元文化建构。作者从文本中也意识到“无论是通过形式还是主题,要揭露建构新英国性所带来的文化焦虑都不是件容易的事”。[8](P501)2008年,凯瑟琳·沃尔(Kathleen Wall)发表题为《道德、知识和对美的需求:扎迪·史密斯的〈论美〉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一文,将史密斯和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指出《论美》和《星期六》两部作品都将对“美”的探索和“知道与存在”的探索联系在一起,并讨论美与真理和正义的关系。“史密斯的小说涉及道德、性格和美丽,而麦克尤恩关注世界的经验、知识和美丽。”[9](P786)

法特玛·凯尔帕克利(Fatma Kalpakli)的《英国小说家和印度民族主义:玛丽·玛格丽特·凯伊、詹姆斯·雅各·法瑞尔和扎迪·史密斯作品的对比研究》一书分别探讨凯伊、法瑞尔和史密斯三位作家作品中印度民族主义这一共同特点,从而探究不同作家由于种族、阶级、性别、宗教和教育的不同在作品中所展现的对印度民族主义的不同态度。凯伊和法瑞尔都主张削弱和淡化印度民族主义,强调英国统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但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反,史密斯在其小说中却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持“更客观的态度”。[10](P194)

(四)叙事风格

对史密斯作品独特叙事风格的探讨也是一些评论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2000年11月,A.N.威尔逊(A.N.Wilson)的《一部创造了一位40岁人生步行者的小说》就是一个典型,他在该文中论述了《白牙》对英国传统喜剧叙事风格的继承。弗雷德里克·路易斯·阿尔达姆(Frederick Luis Aldama)在其著作《后殖民和拉丁小说的用户指南》中辟出专门一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将史密斯的《白牙》与另一位印裔英国作家哈里·昆兹鲁《印象派》的叙事风格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位作家叙事风格上的异同比较来探讨他们各自描绘的后殖民故事世界。

2012年,安娜·格蒙雷瓦(Anna Grmelova)的《“我们谋杀以剖析”:扎迪·史密斯〈论美〉中美的享受与理论阐述》,从互文性角度探讨E.M.福斯特和伊莱恩·斯卡瑞小说对史密斯创作的影响,探讨史密斯源于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以及斯卡瑞的《论美与公正》的创作灵感如何造就了她第三部小说《论美》的伦理视野。因此,“作为对他人的关注,史密斯在她的小说中展示美的伦理意义以表达她对艺术大师福斯特的无限敬意。”[11](P84)可见,不仅史密斯作品展现的重大主题倍受关注,甚至其创作风格也成为国外学界研究的对象。

二、史密斯研究在中国

国内学界对扎迪·史密斯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从中国期刊网检索研究史密斯小说的文章仅有二十余篇,且以介绍性内容为主。根据现有资料,国内尚未出现专门研究史密斯及其作品的中文专著,只有两部内容涉及到史密斯作品的介绍性著作。一部是瞿世镜和任一鸣2008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表的《当代英国小说史》,另一部是2010年刘文荣在上海文汇出版社发表的《当代英国小说史》。瞿世镜、任一鸣在其著作中对史密斯给予了高度评价,“1975年出生,当时年仅25岁的扎迪·史密斯以一部处女作荣获多项重要文学奖项,在当代英国文坛实属罕见。”[12](P391)

2004年,刘乃银在《当代外国文学》上发表的《扎迪·史密斯和她的处女作〈白牙〉》是国内最早研究史密斯的期刊文章,该文主要对史密斯2000年出版的处女作《白牙》作了详细的介绍与评述,指出“《白牙》以喜剧的笔法,描写后殖民时代多民族多文化的英国社会,试图处理新环境中的身份和道德问题”。[13](P135)作者在该文中注重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以及艺术风格。2009年,罗峰在《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的《从〈白牙〉到〈论美〉:英国文坛新秀扎迪·史密斯及其创作》一文,对史密斯的出生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她前三部小说《白牙》《签名收藏家》和《论美》的创作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让读者对这位少数族裔作家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史密斯研究打下了基础。但这类文章都以介绍性评述为主。

随着史密斯在文学界影响力的提高和研究资料的增多,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史密斯作品展开深入研究。2005年,钱程在《外语研究》上发表的《试论扎迪·史密斯〈白牙〉对多元文化的探索》,从种族关系和民族身份的角度分析该小说,揭示新移民在当今白人社会的困惑与焦虑,展现史密斯提倡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主题。2007年,李琼在《外国文学》上发表了《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评扎迪·史密斯的〈白牙〉》,分析英国移民族群在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的身份认同问题,指出其将“从单向同化、全盘英化或追求民族本真,走向一个流动复合的身份概念”。[14](P54)2010年,王卉和姚振军在《世界文学评论》上发表的《〈白牙〉中对‘英国性’的重新定义》,从政治文化视角探讨了对“英国性”的重新定义,通过史密斯小说中三个文化背景迥异的英国移民家庭的故事构建了多元文化的新英国性。2011年,马红旗发表于《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迷惘与挣扎——〈白牙〉的“离散”主题分析》,从后殖民视角探讨小说中的“离散”主题,指出“‘离散’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世界普遍的、不可回避和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15](P71)同年,马彦蕾和李志豪合著的《扎迪·史密斯小说〈论美〉的互文性解读》,则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探讨史密斯的《论美》在情节、主题和人物上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的借用和模仿。2008年以后,出现了数篇研究扎迪·史密斯的硕士学位论文,还有1篇有关扎迪·史密斯作品的博士学位论文提到了《白牙》的文体风格。这些论文大都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支撑来研究,《白牙》所展现的文化杂糅和身份认同等主题。对史密斯的研究,已开始由初步的评介逐步转向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为战后英国移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扎迪·史密斯受到国外学者和评论家的关注,但国内学界对其研究相对薄弱,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核心学术期刊上虽也出现了几篇较有深度的研究文章,但基本上局限于对其小说置于后殖民文化语境中常规主题的研究或对个别作品的评论。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在批评内容和视角上出现趋同现象,并集中在其成名作《白牙》,主要从种族关系、文化杂糅和身份认同的角度研究该小说。史密斯的其他重要作品,诸如获《犹太人季刊》小说奖的《签名收藏家》,摘获英国女作家最高奖项——橙子文学奖的《论美》以及新作《西北》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至今没有出现论著对史密斯迄今四部小说的整体研究。因此,对史密斯其人其作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三、研究趋势与展望

作为牙买加裔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作品涉及众多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冲突、流散问题、身份认同等,超越了种族和性别、东方和西方的二元对立,关注在种族和文化之上的人类共性,显示出无边界的人类关怀。这样一位作家值得我们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注重探讨史密斯作品的多重后殖民主题,很少关注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其作品中涉及的第三世界移民妇女及女性亚文化等问题。此外,史密斯小说描写角度多变、叙事风格多样,既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也运用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手法来描写人物,还大量使用了各种非标准英语,如伦敦方言、牙买加克里奥尔英语和年轻人语言等。因而,今后史密斯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会成为史密斯研究值得深入的课题。从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进而转向其内部研究,以探究史密斯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1]Claire Squires.Zadie Smith’s White Teeth:A Reader’s Guide[M].London:Continuum,2002.

[2]Dominic Head.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British Fiction,1950-200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Laura Moss.The Politics of Everyday Hybridity:Zadie Smith’s White Teeth[J].Wasafiri,2003,(39).

[4]Tracey L. Walters Ed. Zadie Smith: Critical Essays[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cations,2008.

[5]Philip Tew.Zadie Smith[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

[6]Pilar Cuder-Dominguez.Ethnic Cartographies of London in Bernardine Evaristo and Zadie Smith[J].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2004,(2).

[7]Andrew Furman. The Jewishness of the Contemporary Gentile Writer:Zadie Smith’s The Autograph Man[J].MELUS,2005,(1).

[8]Nick Bentley.Re-writing Englishness:Imagining the Nation in Julian Barnes’s England,England and Zadie Smith’s White Teeth[J].Textual Practice,2007,(12).

[9]Kathleen Wall. Ethics,Knowledge,and the Need for Beauty:Zadie Smith’s On Beauty and Ian McEwan’s Saturday [J].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2008,(2).

[10]Fatma Kalpakli.British Novelists and Indian Nationalism[M].New York:Academica Press,2010.

[11]Anna Grmelova.“We Murder to Dissect”:Enjoyment of Beauty versus Theoretical Rigour in Zadie Smith’s On Beauty[J].Brno Studies in English,2012,(1).

[12]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3]刘乃银.扎迪·史密斯和她的处女作《白牙》[J].当代外国文学,2004,(3).

[14]李琼.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评扎迪·史密斯的《白牙》[J].外国文学,2007,(2).

[15]马红旗.迷惘与挣扎——《白牙》的“离散”主题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

责任编辑:张 庆

A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Zadie Smith

ZHU Zheng-ling1,SUN Ni2

(1.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China;2.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With the rise of the post-war immigration wave in the UK,the British immigration literature also goes gradually into the vision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young black immigrant writers in the 21stcentury,Zadie Smith’s works have no systematic research review up to now. Compared with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research on Smith abroad,domestic study is still at its primary stage. The study of Smith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literary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instead of the only “post-colonialism” aspect,so as to reveal its unique cultural features and aesthetic personality,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develop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of the post-war British immigration literature.

Zadie Smith;British immigration literature;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2016-01-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子课题,课题编号:12BWW05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SK2015A786。

朱正玲(1980-),女,安徽庐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孙 妮(1958-),女,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1004—5856(2016)10—0093—04

I106.4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0.021

猜你喜欢

白牙后殖民史密斯
守凌犬
再解复数的“后殖民理论”*
奇奇·史密斯作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自我小,天地大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扎迪·史密斯的《摇摆时光》
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