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君毅生活之肯定

2016-03-16许敬辉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唐君毅人格理想

许敬辉



唐君毅生活之肯定

许敬辉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唐君毅生活之肯定中发现生命就是要实现一种价值,人必须肯定自己自身之善,世界才有希望。他注意到许多现实中的心境,如宁静、孤独、失望、烦恼、懊悔、悲哀、留恋、冲突等等,每一种都给予同情,然后指出其背后深藏的积极意义,于是可以体会到人间之善、对人之相信,打破隔膜,扩大爱的江河,更由此而知科学、文化、艺术、哲学之价值,而重建人生。

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生活之肯定;哲学

唐君毅先生是中国最著名的20世纪人文学者之一,是现代新儒家的巨擘。他具有宗教情怀与悲悯意识,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流互动与剧烈冲突的背景下,用全部心血和整个生命护持着族类和人类的道德理性、文化理想,积极推动、参与文明间的沟通、理解与对话。他充分肯定各大人类文明的原创性,充分尊重世界各民族宗教精神与文化的合理内核,希冀包容不同的价值理念。他随时体验、密切注视商业、工业、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价值,批评并警惕随着物欲的泛滥与神性的消解,人与天、地、人、我之间发生的异化——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并直面人的精神信仰和生存状态的危机。

唐君毅先生一生驰骋于东西哲学领域中,为建立一个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世界而殚精竭虑,埋头笔耕,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著作,在现当代中国哲学界几无人能与之比肩。他的众多著作,因涉猎范围广,所关联的内容又极为博杂,故不易划分,众说也不尽相同。唐君毅先生去世前的半个月,曾为其写于五十年代初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的第十版作一自序,在这篇序中,他将自己的主要著作概括为四类:第一类为“泛论人生文化道德理性之关系之著”,如《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心物与人生》《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等。第二类为“评论中西文化、重建人文精神人文学术,以疏通当前时代之社会政治问题之一般性论文”的合集,如《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也包括《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这本书。第三类为“专论中国哲学史中之哲学问题”,如心、理、性命、天道、人道之著”,此即大册《中国哲学原论》(分为《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第四类为“表示个人对哲学信念之理解及对中西哲学之评论之著”,如《哲学概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述四类著作,在写作的时间以及所涉及的内容方面,都相当集中,十分明显地构成了唐君毅先生思想的不同阶段和他一生著述的几个丛集。

一、问题的缘起

唐君毅先生融贯三教、会通中西,创造性地建构了“性”“道”一元、“体”“用”“相”多面撑开的文化哲学系统,“道德自我”作为这一系统中心。“心之本体”外在化、客观化为人类文化活动的各层次、各侧面、各系统,包括家庭、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等等,包括东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各方面的成就。然而,唐君毅对人与心的关注,又使得他以超然的觉悟突破自我障蔽。

《人生之体验》一书便是他突破自我障蔽的开始。所谓“人生之路”,意在面对具体真实的生命存在,疏解人生的各种矛盾,拯救生命的各种痛苦,开启人生的理想之路。唐君毅的自我否定,意味着其学术风格由述学式转向体验式。“体验”乃是“透过生活体验感知所及而回返于生命之自身”的活动。固这种转变实质上是使学院式的哲学研究向生命的真实感受回归,是情理合一、知行合一的思考方式的确立。然而,不能说明唐君毅由这种转变所呈现的生命形态的变化,转而反省到此乃不健全的人生,必须回归现实世界,把整个理想、生命贯注于现实世界,以促进人类理想社会的实现。

当时,唐君毅和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被战争的炮火逼至中国的西南角,虽不能拼杀疆场报效国家,但都拿出全部的精神顾念整个民族的灾难,试图用理论来证明中华民族与其文化,虽经过几千年的考验,但愈遇困难,愈能发扬光大,进而说明中国文化精神之至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所要寻找的无疑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支点。

唐君毅更想从哲学本身来贯彻这一思想,试图在人类精神、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上去阐明中国文化的特点,从中西哲学、文艺的比较研究中,适当地安排中西文化各自应有的地位,寻找中国精神的支点。在他看来,人类的苦难,在于崇尚暴力,不重理性,故要发扬哲学的价值,以开发人类的理性;而哲学中,只有重人格、精神及爱的哲学,才最能使人类的理想提高。他自信能贯通中、西、印先哲的学说,以新的体系阐扬重人格、精神及爱的哲学,并想藉此清除现实世界的残忍、冷酷、欺骗与丑恶,以解除人类的苦难。

唐君毅通过反思现实的隔膜、无常、冷酷、荒凉,确立了一个爱的形上本体,试图以普遍之爱将宇宙人生导入美善之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与思考中,他的目光开始投注于人生,全面阐释作为“天地之心”的人,具有超越精神的人,他在对生命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直陈人生理趣。

唐君毅认为,人生之目的是由自己了解自己,而实现真实的自己。故人首应使自己心灵光辉,在自己生命之流本身映照,以求发现人生的真理。其次便当有内心的宁静,与现实世界宛若有一距离,由是而自日常的苦痛烦恼中超拔而感一种内在的幸福。进而,便是由此确立自我之重要,知如何建立信仰与工作之方向,自强不息地开辟自己的理想,丰富生活的内容。再进而,便是在人与人之生活中,人类文化中,体验各种之价值。最后归于对最平凡之日常生活,都能使之实现一种价值,如是而后有对生活之真正肯定。

二、智慧与真理

唐君毅在《人生之体验》一书中曾比喻智慧是“心灵的光辉,映着水上的涟漪,生命是脉脉的流水”[1]18。人生的智慧是不待外求的,因其不离自己生命之自身。当发展一个“自觉生命自身的心灵”,如是将有人生之智慧。人应当反省自己的生活,映放心灵的光辉,来求自觉之生命。并从“在树荫之下绿野之上的牛,在静静的反刍”来体会人的反省,反省时当对于自己之生活经验,以反刍的精神来细细咀嚼其意义所在,如此,便将渐有人生之智慧。他用“正好像一熟习的字,你忽然觉得不像,你愈看便愈觉不像”[1]19,来比喻人愈对自己反省便愈将觉自己与其生疏。

唐君毅提出必须对宇宙人生生疏,与其有距离,然后自己心灵的光辉才能升到生命之流上,而自照生命之流上的“涟漪”。在欲对宇宙人生生疏真了解之先,要常觉一切都有无尽意义的潜藏,一切于自己都是生疏不可测。

唐君毅比喻真理犹如朝朝海上涌出的初日。而当觉着任何真理是陈旧时,便需要反省陈旧是在心灵的自身,对于真理永远有新发现的欢悦。并强调不要厌倦重复呈现于心灵的真理,于是,一样的真理每次相逢时,启示都是新的意义,犹如朝阳每日披上不同的霞彩。

唐君毅提醒我们,应当永远认识真理之新意义,而获得新真理,便会觉得所认识的真理之范围会逐渐扩大。当接触真理世界时,应当说真理呈现于自己的心,让真理呈现于心,对于真理只有低头信受。真理需要的是深心的体玩,这正表明所得之真理的知识必须渗融于生活之中。他说:

真理的知识犹如生丝,当浸润在充满意味的生活的水中之时,自然条条清澈,宛转如画。但一朝生活的源水与之相离,知识也将如生丝之胶结。纵有能分析的思辨力去耐心细绎,也不能回复在水中时那样清澈了。对于在体玩中印证过的真理,只须尽量开张心之门户,让其沉融于生活之中。同时,不必和处将所认识的真理以教训的态度来告人,而当去宣露那呈现于心中的真理,让人自然的看见。不须用力举示真理,真理自己会举示自己,而投到人的胸怀。[1]20

唐君毅认为每一真理都是一中心,真理世界有无穷的真理,故真理世界有无穷的真理中心。孤立的语句表达真理常能使真理放射其意义于各方面,而占据一精神的空间。在真理世界本身,一切真理是互相融摄而有一绝对的真理为中心。这绝对的真理中心是求真理的心之归宿,即在你爱真理态度之本身。无穷的真理在爱真理的态度笼罩之下互相渗贯,因爱真理的态度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是前后自相渗贯的。故包含无穷真理的真理世界本身之中心,即潜藏在爱真理的态度里。

三、宁静之心境

在唐君毅看来,人类灵魂最高的幸福是他的宁静。在宁静中,思想情绪在其自身安住;其性灵生活在默默地生息;其精神在潜移默运,继续地充实自己;其人格之各部交互渗融,凝而为一,以表现于自己心镜中,而你的心灵之镜光能自相映射[2]14-15。

在孤独中,你生活于所有的时代,而在群众中则生活于当时的时代。孤独的一个人在一个人与没有之间蕴藏着无限,而在群众中,不能认识世界的无限,因此只注意别人如何认识世界,你只觉他人的世界在你之外,故你的世界被限制了。在孤独中,面对着苍茫的宇宙,所见所闻所思的一切在孤独之时会表现为心灵的图画。唐君毅比喻画轴的展开依着心灵内部的天枢,心灵的光辉自天枢纵横四射,运行浸润于无穷的画境,孤独永远不会使人寂寞[1]22。

唐君毅提出,宁静使人充实、孤独使人无限、凝视使人在最平凡的事物中认识最深远的意义。

唐君毅把安定的心灵比喻为太空,任白云舒卷,明月去来,永不留痕迹,总是空阔无边,寂然不动。不要说等到自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心就安定了,因人生总是有新的问题。也不要说等到重大问题解决时,留下小问题将不会如此扰乱心性,因当重大问题解决了后,小问题便成为大问题。亦不能等到某一时,心灵才求安定,因等待的心理之本身是向外驰逐的,他自己便会创造出无尽的烦恼。如要求安定,必须从当下就开始安定。

他认为,心灵在有的依恋与无的空虚间颤动,当反观这心灵中之韵律,这韵律便是当下的诗境。若真能如此反观,将暂时忘了失望的苦恼,因能反观的心自身是安定的。人只要有暂时能反观失望而自身安定的心,便证明是可以渐渐从失望中摆脱出来的。暂时的安定便可以扩张自己成永远的安定,因为他们是同质的。假如在失望中不能由反观失望而获得真正的安定,仍可以保持自己的乐观。如果将能承担自己一切的命运,而超越了命运,由此静观便可以由另一途径获得真正的安定。

我们不要为过去的事烦恼,那是上帝已经写定的历史;不要为未来的事烦恼,未来之事尚未来,未来的自己会承担其自身的遭遇。对未来做准备的事是现在之义务,但准备工作之进行中是没有烦恼的。假如此外尚有现在当前的事使自己烦恼,便当分析烦恼之事的内容,至于完全清澈,必可求得一比较好的方法去解决之。这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宇宙间唯一最好的解决自己的烦恼之事的方法。当真在用一种方法解决烦恼之事,认真处理当前的事之过程中也不会有烦恼的。他说只要在当前的事中找着一生命活动之方向,必不会有烦恼。

唐君毅认为不要懊悔自己的过去,因为时间之流永不会逆转。如果你的懊悔,是因你觉得过去犯了罪恶,做事未尽责任,这是一伟大的忏悔,这可以把你带到真正之宗教道德生活去。人的懊悔通常是觉得过去某事产生之结果不好,而憎恶那结果,于是懊悔做那件事。在此,便要想当时的自己只能见及此,现在的自己当原谅当时的自己,而且或许以世事之参伍错综,当时的自己不如此做会发生其他更坏的结果。人需要承认过去之不可挽救,一方在精神上似有一种退让;然而同时自烦恼中超拔解放,而感另外一种精神的胜利。故一个能不懊悔过去的人,被称为伟大的善忘却者。

人能避免烦恼,然而世间有不能避免的真实的悲哀,如离别、死亡等,那怎么办?唐君毅回答,真实的悲哀来了,当放开胸怀迎接他。烦恼只是扰乱了心灵,真实的悲哀洗去其他的萦思,净化了心灵,将更亲切地了解世界了。

当谈到苦痛之忍受时,唐君毅认为当人无法超脱烦恼失望及其他一切不能避免的苦痛时,是不令责备,因人有无可奈何的时候。但应当知道人心灵之深度,与他忍受苦痛之量成正比。

说快乐与幸福时,唐君毅说人不能忍受过多的苦痛时需要快乐,但快乐应该是严肃的,需要在快乐中保存内心之宁静,那是精神的高贵之最好的象征。一切快乐与幸福之生活中,均有一种生命力之饱满之感,可以转化此生命力,为自己精神上升之生命力。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在于所能体验自己内部生活之价值与意义。

唐君毅认为人类灵魂最高的幸福是其宁静[3]26。我们当努力保存内心的宁静,并必须能突破已有的内心的宁静,并愿经度一切生命之狂涛,唯有在逆浪翻腾中,仍能安定地掌着心灵之舵,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宁静,此宁静表现精神之独立与自由。

四、自我之确立

在无穷的空间、无穷尽的时间中,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便当想到自己能认识广宇悠宙之无穷尽性,心也与广宇悠宙一样的无穷尽。人的生命之本质来自无始之始、终于无终之终,如是之生命是一亘古所未有,万世之后所不能再遇。

唯一之你,必须信仰唯一最后的东西,为你精神之所归依,而生命之流永绕着它环流[1]27。愿意信仰就是唯一的证明。反省自己生活中所最爱的、认为最好的,只要真正把其化为信仰的对象,而明白认识其中所包含的价值之自身时,其必将引导去信仰更高价值的东西。信仰就是提升自己价值认识由低向高的力量,应该种下一信仰于心田,看其如何提升自己之价值认识,使自己精神发芽滋长。

人必须为实践自己的信仰而工作,在工作中信仰的内容获得了他客观的形式,发现了他的身体。信仰在工作中把它自己凝结而更坚固,故必须信仰工作,即是信仰它自己。必须信仰自己的工作,必须自认自己的工作有绝对之价值。因人是唯一无二的,故其工作亦是唯一无二的。如是,将自认自己的工作自身有绝对之价值;信仰成绝对的信仰,在其自身完成它自己了。只当为实践自己信仰而工作,为信仰完成它自己而工作,工作隶属于信仰,信仰隶属于自己唯一之自己。工作之意义在于其本身,必须反观唯一自己在逐渐开辟、扩大,那是自己唯一之获得,别人永不能夺取之获得。

羡慕嫉妒他人,是因想同他人一个样子。然而真是想同他人一样,而后有羡慕嫉妒吗?非也,因他人并不羡慕嫉妒他自己。羡慕嫉妒他人,因你是你自己而又想同他人一样,你自己造出内在的矛盾,才产生羡慕嫉妒。羡慕嫉妒人,其本意是要扩大自己,误认了自己之所有为自己,觉他人所有多于自己,以为扩大自己之所有,同他人一样即是扩大自己,如是便有了羡慕嫉妒。但扩大自己之所有,不等于扩大自己,是自己内部的空虚,逼迫自己去求充实他。应当回到唯一的自己,扩大真正的自己,将远离一切的羡慕嫉妒。

什么是真正的自强不息?在唐君毅看来,无论何时不要念自己之有所得。自强不息依于无穷之价值境界,是要实现无穷之价值理想。无穷的价值理想之实现,从何处开始呢?唐君毅认为:

在生活中一定有自己认识未实现之价值理想,努力实现他便是开始。当你已经实现时,新的价值理想自会呈露于自己之前,犹如登上先望见的山时,再前山的境界便不复渺茫了。无穷尽的价值境界依着次序展开,只在有无穷尽的努力是可以穷尽价值境界之无穷尽性的。无穷的价值境界不在心以外,实现无穷的价值只是实现无穷的自己,便将有真正的自尊。[2]36

要努力去实现无穷的价值理想,必须不怕生活之内容丰富,生活兴趣成为多方面。人在不同的价值理想间,各方面的生活兴趣间免不了冲突或矛盾,当如何解决?唐君毅提出唯一的解决法,是反省当下时间空间中,所容许实现的最好的理想,可满足的最好的生活兴趣[4]30。当下的时间空间中,一定有他唯一能容许的、所欲实现的比较好的理想,或欲满足的最好的生活兴趣的,只要耐心去发现。如此,生活才有了重心,心灵才不复是一梦游者,而在实际宇宙中生了根,同时赋予实际宇宙以精神的意义。心灵生根于宇宙,赋予实际宇宙以精神的意义,心灵才成为实际宇宙的主宰,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环境会完全不允许实现任何的理想来满足任何的生活兴趣,那便明了努力于理想之实现,努力于生活兴趣之满足的意义,亦即在此努力自身。只要真正的努力,有充分自觉的体味,将会发现理想已经实现在开始努力的一刹那,生活兴趣在此一刹那中完全满足。如果遇着对你同样好而绝对冲突的理想在同一时空内,要求实现之,并不能分出其先后之次序,而环境又只允许其一,便需耐心衡量比较,慢慢发现其中之一是比较好。必将觉得仍当留下生命去实现那比较好的理想。

唐君毅认为人只在生命存在之际,不能真了解生命之意义。只有自觉地走到生命之边缘,而在生死之际挣扎了解死生之际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生命之意义,犹如只有走到海边的人才能真了解大地。若真正了解内心之矛盾冲突,将觉所感一切内心矛盾冲突皆所以更充实内在的自我,而使生命力量更强。

人永远努力实现理想,求生活兴趣之扩张,然而两个东西拖着你,一是留恋,一是疾病。一度存在的东西便是永远存在的。人的生活不重来,过去的欢笑、喜悦、豪情,永远在人心之深处,灌溉生命之苗,但人需要努力现在的生活、未来生活,不能只留恋过去。疾病呼召人的精神,从外物的世界到人的身体,凝注人的精神于身体之中,然而其同时使人感到自己的身体,对精神是种束缚,是赐予精神之痛苦。人的精神因而认识充实革新自己,以求得自由之必要。“人的精神于是在不知的境地,开始做充实革新自己的工作,把内部渣滓自行倾泻,如是在病后总感到一新生命的开始”[1]33。

五、价值之体验

我们努力实现价值必须体验价值,必须在自己存在的事物中,现实的事物中去看出价值,发现价值。必须把当前宇宙视作充满价值之实现的境地。必须知道凡是存在的东西,在其原始之一点上都是表现一种价值的。必须自现实的存在中去发现价值,在产生一切罪恶的事物中去发现价值,其所以能存在之最原始的一点仍依于一种价值。在最平凡的人与人相处间,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与在人类高尚的文化努力中,当同样求了解体验其价值。

在根本上,人善“善”,善以其自身为善,善自己肯定它自己;人恶“恶”,恶以其自身为恶,恶自己否定它自己。善最后是要胜利的,真如是信仰,将不会感觉世界永远充满罪恶了。唐君毅说:

只要你好,世界便可变好,因扩大你的好,便成世界的好,世界之好坏不系于世界,而系于你自己。好坏的种类虽不同,好之为好总是一样的;坏之为坏亦是一样的。反省当下自己的心境,你在取好、在向好、在相信可以变好的,如是,当相信世界真可以变好的。[1]35

人格的建立始于自尊,真正的自尊者必同时能了解他人亦为一自尊者,故必能尊人,而对人有谦恭礼敬的。真正的自尊,出于自己对于自己向上精神之自觉,自觉自己之向上精神通于无尽之价值理想。然而,人有如此之自尊时,同时也自觉自己未实现这些价值理想,自觉自己有未实现之更大之善,于是会自然地想到,也许有许多更大之善已经实现在别人之人格里。我们相信别人人格是独立的人格,永远有实现更大之善之可能,必须对别人此种向善之可能谦恭礼敬。

当人的根本人生态度是向善的时,第一念必是想他人亦与自己同样的好善,必是常常希望看见他人之善,将先从好的角度去看人。我们是先有那原始的对人谦恭礼敬、对人相信之态度,而后能发现人之值得我对他谦恭礼敬、对他相信之处。要想发现值得对他谦恭礼敬的人,须有自然发出的对谦恭礼敬的态度;要想发现可相信的人,须先有愿相信人的态度。人与人间的嫌隙常由彼此疑虑而生;人与人彼此复疑虑着:别人对我已经有不可解之嫌隙,于是使彼此之嫌隙成真不可解。彼此疑虑造成更多可疑虑之事实;彼此互信,也造成更多可互信之事实。

对人应当宽恕,因此也许他人之对你不好,不同于你,由于他在努力于你所未见的更大的善。世间有最不宽恕他人的人,你也最难宽恕他,但是当你能宽恕最不宽恕他人的人,努力使最不宽恕他人的人成为宽恕者时,你的宽恕成最伟大的宽恕。

人当了解他人,以自己的心贯入他人的心。但是,人当先了解自己,因只能根据自己去了解他人,必须根据对自己的了解去了解他人,才能真了解自己。因在去了解他人时,在他人中才看见自己的影子。真能了解他人便能使自己为他人所了解,因自己的心是开的。人与人在某些事上,在一个时间中是可以不相了解的,人与人之间是有隔膜的。没有一种事情上的隔膜是永远的,只要大家都有真诚的心。

人应当谨慎自己的言语,那是自己灵魂的声音。人不能说诳,那是欺骗他人、欺骗自己。人应当节制自己的言语,因常常沉默是最大的言语,精神在不言语时会去寻找更好的表现工具,目光、呼吸、肢体等等都能更强有力地传递心灵的消息,给予真实的朋友[1]39。

人间最高的结合是爱的结合,爱是相爱的人的生命间之渗融者、贯通者,爱破除人与人间的距离、破除人与人间各自之自我障壁,使彼此生命之交流互渗,而各自扩大其生命。故爱里面必包含着牺牲,它是爱存在的唯一证明[1]39。人类个人与个人间的爱,最真挚有力的是父母对子女之爱,因这是生命原始爱流之顺流而下;最肫恳可贵的是子女对父母之爱,因这是生命原始爱流之逆流而上;最深长隽永的是兄弟姊妹之爱,因这是生命原始爱流之枝分派衍;最细密曲折的是夫妇之爱,因这是一生命原始爱流与另一生命原始爱流之宛转融汇;最复杂丰富的是朋友之爱,因这是不定数原始爱流之纵横错综。这五种个人与个人间之爱,人至少必须有一种曾真正体验,不然须忽然悟到超个人与个人间之爱。

唐君毅说:“真正的爱是爱他人的生命,同时爱他人的人格。”[1]40他人的人格是独立自主的,都是价值之实现者,都可实现无尽之善,上通于无尽之价值理想。所以爱里必须有敬,爱当同时包含敬,施于人的爱与敬必须平衡。敬人本于爱人,真爱人当使人成为更可敬,当努力帮助人实现其无尽之善,无尽之价值理想以完成其人格,这是对人最深的爱。爱通过敬,而成了最深的爱,而完成自己成为真正的爱。当爱通过敬以完成人之人格为目的时,对人之过失当不惜严厉的劝道。一切过失都生于流而忘返,人类的一切善行、善观念在本质上永远是互相流通、吸引、升华的,决不是互相分离。最好的劝导人的方法是先去发现人所认为善的,并承认之,而加以启发,所需要的是巧妙的暗示言语,常常能在人心不自觉的暗蔽处,开一道侧门,使人心灵之光自然反转来,流到其他的善之境界,而自己看见自己的过失。

当人敬他人人格时,或将发现他人人格中所含之价值远较自己为高,觉得他人的人格在提升自己的人格,觉得自己的敬只能达到他人格之边沿,望不到他人格之顶点,如是人的敬转变成赞叹与崇拜,这正是对个人的爱之一种最高形态。人的爱之发展,必须包括对伟大人物之爱时,爱才能至于最高;故需要心悦诚服的师友,终身归命的先知,足以使自己五体投地之圣贤豪杰,为自己崇拜赞叹之对象。尊敬人的人格、赞叹伟大人物之人格,当尊敬赞叹由人的人格所创造之文化,是尊敬赞叹其能努力实现极高的价值,是尊敬赞叹其精神,当自其在文化中所表现之创造精神看。如是,人将自文化中看出生命、将以文化之生命充实自己之生命、将觉文化之生命与自己之生命合为一体、自己的生命将与文化之生命同样广大,生命之开拓将随人类文化之开拓而日进无疆。

当自科学中,看人类如何以其思想弥纶宇宙、看人类如何想以其行动重造宇宙、看出人类之智力与人类之雄心。当自艺术中看出人类精神之最伟大的胜利,艺术的材料经过艺术家的心,声音颜色都成了人类心灵之象征。当自哲学中看出哲学家心灵之弥纶万象,哲学家以其心游泳于知识之百川而归于一中心观念,以这一中心观念说明世间一切知识何以可能,纵身真理之江海,举示人类知识境界中,万派朝宗之大观,如此才能了解哲学之价值。当自教育中看出人类最高之责任感,最卓越之牺牲精神,真正的教育家是真正的爱之实现者。因其爱的是儿童之人格,从中看出每一儿童都可完成其最高人格之发展,都可成为圣哲。人类之无尽的努力必须求无限与完全、至真、至善、至美为归宿。

六、生活之价值

唐君毅认为,当真以价值的眼光去看世界时,世界只是价值之流行境界,一切人生事业都依于价值之实现,当努力实现价值于其中。

和谐是宇宙之一种美,其价值要求具体实现其自己,创造出男女的爱情、子孙的身躯,要人类生命永远延续下去。故在男女的爱中,原无所谓生理要求,只是象征之符号,而依于和谐之价值之一种表现要求,而具有宇宙之意义。婚姻是男女之爱凝注成的形式,其要求依于男女之爱要求永远继续,互相构造,而日趋于深细,以实现两人格间最高度的和谐。这是实现两性间生命精神与生命精神之和谐价值,努力于此和谐价值之实现,便可超越男女之爱,因和谐价值之观念到了男女之爱之欲求之上,便能转而支配此欲求本身。

人为什么要名誉、要人尊敬?唐君毅说,是因为希望人能认识自己人格之价值,是希望人的心连结于自己的心,同分享自己人格之价值,是希望自己人格所具备之价值表现于他人心而普通化。价值普通化本身是一种更高之价值,为实现更高之价值而有名誉心。故要求名誉之本质在使人认识自己以为有价值之人格,要求权位之本质在使人奉告自己以为有价值谈意旨。人人有自认为有价值的意旨,要求他人共同奉行并见诸事业,于是有了政治活动、政治组织,其使命是实现此种更高之价值。

人生的一切努力为的什么?唐君毅认为,都是为实现一种价值。科学哲学实现真、艺术文学实现美、道德教育实现美或爱,宗教实现神圣,政治实现国家中的和谐,经济当实现一种社会的公平,以至饮食、男女、名誉、权位之要求都本于一种价值实现之要求。认识体验价值而实现之,实现价值亦即更能认识体验价值[1]51。

至此,唐君毅说,真理的世界是无尽的海,可以任人去航行。随处可以开始自己的航行,随处都可选择为绝对的中心。世间独一无二的人格,是宇宙一独立的中心,本当自己选择自己的航程,知道自己有更伟大的航程,只要拔起自己心灵之锚。他比喻:它茫无畔岸,你的心灵的船,将永不会同他人心灵之船冲突。只要你是真正的航行者,你可以同别人心灵的船,向任何方向违反[1]53。

总之,唐君毅在涵化中西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纯粹根据自己所感受的人生问题,所体验到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境,诸如宁静、孤独、失望、烦恼、懊悔、悲哀、羡妒、留恋、冲突、宽恕、满足等,以一种“静观自我”的方式来达到对人生哲学的阐发,展示出“道德自我”或人的本心本性的不同面相。在这里,便是理境与生命体验的融合。其实,这种由一己之人生体验所引发的哲思,更易推广到一切现实存在的人,即能由“救己”推扩为“救世”。因为“救世”是应从“救己”开始的。

[1] 唐君毅.人生三书·人生之体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单波.自通九——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张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 郑潮波.超越与理想:唐君毅哲学的主题[J].海南师院学报,1995(1):51-58.

[5] 张祥浩.唐君毅对西方思想的综摄和对儒学的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52-57.

[6] 张祥浩.评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1):53-59.

[7] 景海峰.唐君毅先生之生平与著作述略[J].深圳大学学报(人社科版),1989(2):105-115.

Tang Junyi’s Viewpoint of Affirmation to Life

XU Jinghu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In Tang Junyi’s viewpoint of affirmation to life, it is found that life means to realize a kind of value, and man must affirm his goodness to bring the world hope then. He noticed different state of mind in reality, such as peace, loneliness, despair, annoyance, regret, sadness, nostalgia, conflict, and so on. He showed sympathy for each of them and pointed the positive meaning behind them. Thus it makes people feel the goodness of human world and the trust in people, and then break the diaphragm to love the others more. Moreover, man can rebuild his life in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science, culture, art, and philosophy.

Tang Junyi;; affirmation to life; philosophy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10.3969/j.issn.1673-2065.2016.06.015

B151

A

1673-2065(2016)06-0088-07

2016-10-22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6ZX004)

许敬辉(1973-),男,河北永清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唐君毅人格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现状及方向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