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太炎《订孔》篇看近代康有为创“孔教会”问题
2016-03-16赵宜聪
赵宜聪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从章太炎《订孔》篇看近代康有为创“孔教会”问题
赵宜聪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912年建立的孔教会,是康有为回到中国近代政治中心的筹码,在其“尊孔复古”的旗号下,实则是以孔子为幌子的保皇运动。康有为引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猛烈批判,以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作《订孔》一文批康有为将孔子和儒学列为独尊的地位。文章介绍了孔教会建立背景和分析《订孔》篇的内容,试图还原康有为与章太炎关于孔子的激烈论战。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孔教会;《订孔》;章太炎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大量读经尊孔的社会团体。北洋政府统治初期,利用清代遗老、封建儒生等保守中庸的学者相继组建“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尊孔团体。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加紧独裁统治需要实现帝制,更加提倡“保皇复古”的思想流行,同年10月7日,康有为、陈焕章等人在上海建立了以“昌名孔教、救济社会”[1]为口号的孔教会,其目的是对抗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对西方政治引入国民政府建设,而将儒家政治思想所摒弃的现象。
1913年和1916年,康有为以孔教会为基础掀起了两次“国教运动”,其目的在于将孔子列为教主,儒家升为儒教,儒教成为国家统治的核心使中国放弃资本主义共和制而转向成为政教合一,皇权低于教权的儒教化国家。1913年,孔教会为迎合袁世凯复辟,大兴儒教,在上海建立孔教会总会事务,并得到袁默许在全国设立分会,举行大规模祭孔活动,实则是破坏共和成果,在袁授意下于5月14日迫使国会同意将“中华民国人民有尊崇孔子及信仰宗教之自由,非以法律不受限制”写入《宪法草案》当中,虽然与定孔教为国教相距甚远,但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7年,由于府院之争,国会为调解黎元洪与段祺瑞争斗,调张勋调停,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康有为积极迎合张勋以孔教会为基础大肆宣传尊孔复古,建立政教合一国家。后因张勋复辟失败孔教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和唾弃,社会基础不断受到打击,随着康有为远离政治,孔教会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孔教会是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在民国政府政治措施不稳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团体,代表了以康有为“保皇”实则“保守复古”的阶级立场。近年来,关于孔教会问题的研究成为史学界和哲学界热门话题之一,研究主要集中放在孔教会的组织形式、历史作用、政治表现上。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干春松的论文《康有为、陈焕章与孔教会》以“儒家的宗教问题列为中国近百年来思想关注的热点问题,试图将创办的目的论述为儒家在近现代中国寻找一个合适的发展空间,认为孔教会是儒学在近代社会的转型。”[2]在其另一篇论文《清末民初孔教会实践与儒家现代转化的困境》中提出“以西方宗教的模式建立孔教会并试图立孔教为国教是康有为面对儒家现代化转化的重要措施,并提倡近代孔教会是对儒家在现代中国的发展有借鉴意义。”[3]蒋庆先生的论文《关于重建中国儒学的构想》提出,与康有为复兴儒教相同的观点:“儒教兴则华族兴中华兴,儒教衰则华族衰中国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伴随中国儒教的伟大复兴。”[4]杜维明先生的《认识传统——对儒教中国的回顾和反思》一文提出“儒家作为宗教是一个事实,极力重新认识传统对康有为建立儒教方式进行批判。”[5]李天纲先生在专访《谈孔教会的兴衰》中提倡对儒学封制化、宗教化的建议。提出儒教在近代的覆灭,康有为和孔教会要承担责任。[6]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张松之教授的《孔教会始末汇考》[7]与《康有为孔教会长任职考》[8]两篇文章都以资料汇编的形式将孔教会与康有为关系情况进行了梳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史所的宋淑玉《孔教会与儒学近代化》中认为,“孔教会是文化保守主义典型代表,该会力图以西方宗教思想来谋求开辟儒学复兴。提出了把传统儒学从政治制度层面和宗教化倾向剥离出来,有利于儒学的健康发展。”[9]以上文章都是围绕着康有为建立孔教会,试图将儒学建立为孔教的目的进行论述。
百年前康有为建立孔教会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哪些理论促使康复兴孔教,将孔教定位国教。实际在康有为“公车上书”时就建言提倡“道学”一科的理论,希望统治者用制度化的方式来保证儒家的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力。戊戌变法前期康有为做《孔子改制考》,以尊圣师保大教绝祸萌的观点,提出了两条道路:一是建立孔教会来处理教案对抗基督教在华势力,二是把衍圣公改造为基督教中的教主。[10]康有为认为王朝衰败的原因是科举制度,提出“国亡于无教,教亡于八股,故八股之文,实为亡国、亡教之大者也”。[11]在康看来恢复儒学传统的关键在于恢复儒家经典,认为儒家经典多是经过汉代刘歆所伪篡,有些是经孔子加工的文献,而论语是其七十弟子整理所成,只承认《春秋》是代表孔子为万世之作,成为教主的真正文本。
1898年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看似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本主义政治团体保国会,实则在保国会中强调“保国”和“保教”相互并重的主张,提倡发展孔教,并提议将孔教定为国教。在对光绪皇帝上书时将《孔子改制考》缮录呈上光绪皇帝,还专门写了《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主要讲述立孔教目的:“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可以看出在呈见光绪帝时,康已经将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希望定立为“国教”。而《孔子改制考》一书实则是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大改革家,认为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的理想实行改制而托古人的言论创造出来的,从而将自己的改革要求假托在孔子名义之下,以此证明维新完全合乎“圣人之道”,在当时具有一定的鼓吹作用。
针对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当时争论颇多,遭到学者的批评与攻击,其对儒家经典系统的整理与解释是对西方文明的挑战,特别是康的《大同书》是对合理地推论对于现实政治的否定。在“公车上书”时期安晓峰提出要毁禁《新学伪经考》用辞曰:“康祖诒非圣无法,惑世诬民,较之华士、少正卯,有其过之而无不及,如此之人,岂可容于圣明之世?”[12]且当时与康同一时期的叶德辉等人对于康有为思想特别是孔教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如叶德辉说:“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德自命,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见,维新派内部已经有与康有为观点不同的声音。
随着孔教会的成立,尊孔复古大兴,与革命派提倡发展西方政治体制相左,为回击和对抗康有为的“孔教复国”的思想,章太炎著书《訄书》意在对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组织保皇会,继续走改良主义道路,而章太炎于1900年走上排满革命之路。康有为是保皇派的领袖人物,影响力巨大,己摆脱康有为的影响而以“逐满”为志的章太炎自然会将其视为政治对头。导致章太炎1903年被捕入狱的就是那篇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康有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支柱《訄书·订孔》,旨在动摇康有为的理论支柱,抵消其影响力,以反对保皇主义,坚持排满主义。
《订孔》实则是重新评定之意。订的是康有为的“新”尊孔伦。该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章氏否定六艺为孔子所作,并极力贬低孔子删定六艺的价值。后半部分章氏极力把孔子还原成为一个史学家,消除孔子头上的圣人光环。该文可谓针对性颇强,抓住了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中对孔子删定六经,与为后世立说的观点进行强烈批判。这些对康的强烈批判,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章太炎作《订孔》[13]开篇引远藤隆吉的话,其目的在于重订孔子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强调“孔子是中国祸本”的论点,开篇立意与康观点截然不同。接着对于远藤隆吉的《支那哲学史》引文进行评述:
惟孔氏闻望之过情有故。曰六艺者,道、墨所周闻。故墨子称《诗》《书》《春秋》,多太史中秘书。女商事魏君也,衡说之以《诗》《书》《礼》《乐》,从说之以《金版》《六弢》,(道家大公书也,故知女商为道家)。异时老、墨诸公,不降志于删定六艺,而孔氏擅其威。遭焚散复出,则关轴自持于孔氏,诸子却走,职矣。
该论述是说汉代时,先秦诸子中孔子的名望最高,那是因为孔子删定了六经,这种事情是在当时的老子和墨翟不屑于做的,而并非只有孔子一人能做,所以孔子不应该得到那么高的名望。但文中有两个明显的规避问题,没有谈到老子。墨子为什么不愿意删定六艺,并没有实在的证据基础,而且将孔子的名望只放在删定六经上明显有失偏颇。章太炎是在有意贬低孔子,其意图是驳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本书,康认为:秦焚书并未厄及六经,六经并无亡缺,本无所谓古文经,只有金文经,古文经是汉代刘歆为辅佐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同时六经皆孔子所作并非删定的观点。
章太炎由于对康有为进行批判一定要对康认同的观点加以驳斥:
《论语》者晻昧《三朝记》与诸告饬、通论,多自触击也。下比孟柯,博习故事,则贤而知德少歉矣。荀卿以积伪侯化治身,以隆礼合群治天下。不过三代,以绝殊瑰;不贰后王,以纂文理百物,以礼穿敹。故科条皆务进取而无自戾。其正名也,世方诸初识论之名学,而以为在苏格拉底、亚历山大德间(桑木严翼说)。由斯道也,虽百里而民献比肩可也。其视孔氏,长幼断可识矣。
该段将康有为崇拜的王守仁、曾国藩与孔子划等号,认为真正有学问应该是像荀子一样,推崇荀子的法治理论的思想,是真正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是立志改革的人应该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可以看出章在写该文时有些脱离历史事实,因为他并不是在写严肃的学术论文,而是写政治论文,如何能将孔子拉下神坛是章写作的首要前提。
针对儒家内部孔、孟、荀三者,章太炎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夫孟、荀道术皆踊绝孔氏,惟才美弗能与等比,故终身无鲁相之政,三千之化。才与道术本各异出,而流俗多视是崇堕之。近世王守仁之名其学,亦席功伐己。曾国藩至微末,以横行为戎首,故士大夫信任其言,贵于符节章玺。况于孔氏尚有踊者!孟柯则跪矣,虽荀卿却走,亦职矣(荀卿学过孔子,尚称颂以为本师此则如释迎初教本近灰灭,及马鸣、龙树特弘大乘之风,而犹以释迎为本师也)。
这段主要是表彰孟轲和荀卿而压制孔子,说孟子与荀子道术都超过了孔子,只是在“才和美”两方面不如孔子,而世俗对于人的评价往往看重的是才和美,而不是所谓的道术,导致孔子的名望反而高于荀子和孟子。这种观点实则与前文矛盾,前文谈到先秦诸子中孔子名望最高,是由于他删定了六经,在这又是说孔子的名望超过孟子和荀子,实际是由于孔子的才美高于二人。可以看出为了重新评定孔子和康有为尊孔划定界限,章太炎极力将孔子贬低为一个文献学家。其实为了与康有为唱对台戏,章太炎有意为之目的就是将康有为对孔子尊崇的圣人上拉下来。
章太炎前半部分通过否定六经非孔子所作,后将孔子与老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进行比较,目的在于褪下孔子圣人光环。后文针对《新学伪经考》中孔子作《春秋》为后世立说的观点:
孔子,古良史也。辅以丘明而次《春秋》,料比百家,若旋机玉斗矣。谈、迁嗣之,后有《七略》。孔子死,名实足以伉者,汉之刘歆。
该段虽短但论述了孔子与《春秋》的关系,章太炎站在古文经的立场上,认为孔子是良史,是史学家的宗主,将刘歆作《七略》与孔子作《春秋》并驾齐驱。与《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批刘歆而鼓吹孔子是“制法之王”和“教主”的相互对照,[14]目的是将孔子贬低为史学家的地位,可见章太炎针对康有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通过分析《訄书·订孔》篇可以看出章太炎摆脱了康有为的影响,建立了自己以孔子为“六经的删定者”“良史”的形象,亦将孔子的学术谱系和历史之学与康有将儒学宗教化的方向截然相对,章太炎体现了降经为史的观点,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进行贬低。这与康有为构架的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孔子及儒学所代表的中国固有的道德文明史维持社会风化和伦理秩序的精神力量的观点相悖。这次论战实际上也是辛亥革命前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保皇派与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之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地位的一次论战,目的是打击对方观点立场,为自己学说找到合理的舆论。
康有为表面上提出“复古尊孔”,实则为实现某些阶级的自身政治目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代中国针对康有为建立孔教会理论的基础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进行批驳的文章很多,以章太炎的《訄书·订孔》篇最为激烈。展望历史儒家的产生就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表彰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15]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在中国经历两千多年的积淀,不应将其走向政教合一、宗教化的儒学,这是对历史潮流的倒退,是对中华文化的抹灭。
[1]康有为.孔教会章程[A].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下)[M].台北:成文书局,1978.
[2]干春松.康有为、陈焕章与孔教会[J].兰州大学学报,2008,(2).
[3]干春松.清末民初孔教会实践与儒家现代转化的困境[J].齐鲁学刊,2005,(3).
[4]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学的构想[J].中国儒教研究通讯,2005,(12).
[5]杜维明.认识传统——对儒教中国的回顾和反思[A].杜维明文集[M].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
[6]李天纲.谈孔教会的兴衰[J].上海书评,2015,(11).
[7]张松之.孔教始末汇考[J].文史哲,2008,(1).
[8]张松之.康有为孔教会长任职考[J].孔子研究,2007,(7).
[9]宋淑玉.孔教会与儒学近代化[J].史学月刊,2011,(7).
[10]康有为.孔子改制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黄明同,吴熙钊.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12]苏舆.翼教丛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3]章太炎.訄书·初刻本·重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4]康有为.新学伪经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5]班固.颜师古.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责任编辑:李新红
On Kang Youwei’s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ang Taiyan’s “Confucianism Modification”
ZHAO Yi-cong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Confucianism was founded in 1912 as Kang Youwei’s jetton for his return to the political center.In the mask of “respecting Confucius and returning to the ancients”,it is royalism in nature.He attracted severe criticism from intellectuals.Zhang Taiyan’s “Confucianism Modification” criticized Kang’s attempt of establishing Confucius as the only cultural icon.The background of this event and arguments around this issue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Kang Youwei;“Investigation on Confucian Restructuring”;Confucianism;“Confucianism Modification”;Zhang Taiyan
2016-01-14
赵宜聪(1991-),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1004—5856(2016)11—0119—04
K258;B25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