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初期的邓小平和陈云

2016-03-16郭金雨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陶铸陈云改革开放

郭金雨

(陈云纪念馆,上海 201715)



改革开放初期的邓小平和陈云

郭金雨

(陈云纪念馆,上海 201715)

邓小平和陈云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两个人。他们打倒“四人帮”,共同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相互支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在矛盾面前,时刻以改革开放大局为重。 正是有了邓小平和陈云两者之间的彼此合作和相互补充,产生分歧时又以改革大局为重,才使得改革开放的步伐得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陈云;改革开放;经济

2015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6月12日,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用“开国元勋”、“杰出贡献”以及“卓越贡献”等字眼对陈云同志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还就改革开放后陈云对邓小平工作的积极支持进行了重要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陈云同志坚定维护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同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这些话,既是对陈云的高度评价,又是对有关邓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之间关系的流言蜚语的有力地回击,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纵观1966年文化大革命至1995年陈云去世这段历史,不难发现,邓小平和陈云之间关系的主流是合作和补充,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因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分歧。

一、打倒“四人帮”,共同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陈云看来,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应被立即提上日程。同时,他还认为,党和国家要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取得一个崭新的面貌,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性,就必须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党内外冤案、假案、错案的平反,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

(一)积极支持邓小平复出。1977年3月10日到22日,中共中央在京西宾馆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陈云顶着政治压力多次提出要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提出:邓小平同志与1976年4月的天安门事件是没有关系的,让他重新回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上来参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1]由于他的发言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向背,同时,陈云又拒绝对发言稿进行修改,因此,未在会议简报上刊登。但陈云等人的意见还是不胫而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造成了很大的舆论。

在舆论的压力和叶剑英、李先念的促进下,华国锋在会议上表态,“四人帮”批邓另搞一套,对邓小平同志的诬蔑之词,都是他们篡党夺权的表现,经过中央调查,邓小平同志与天安门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在适当的时机应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2]听到华国锋的表态后,陈云以大局为重,提出:打倒“四人帮”后,我和华国锋同志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时机成熟之时,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3]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恢复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

(二)平反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极左思潮大泛滥,党纪国法被肆意践踏,形成了社会性的政治迫害,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期间,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和各部委有29885人,占总数的16.7%。虽未正式立案审查的,但被错误关押、批斗和株连的干部更是不计其数,被迫害致死的干部就有6万多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搞的是“株连式”的路线斗争,制造了大量的集团性冤假错案,全国有近2万起,涉及干部达几十万人,牵扯群众的数量更大。[4]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政治包袱。

中央政治局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主张后,又提出了干部和群众对党内是否安定团结的顾虑。他认为要打消此种顾虑,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一些重大冤假错案作出相关的平反决定势在必行。他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产生的冤假错案,应当由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妥善处理,但对于影响大或者涉及面广的案件,应由中央考虑并做出决定。[5]

陈云平反冤假错案的提议,邓小平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比如在对待陶铸问题上。1978年4月21日,陶铸妻子曾志写信给陈云,请求中央复查陶铸“叛徒”的问题。她指出:1977年10月,曾就此事致信中央,但石沉大海,至今未收到回复。作为一名一生为革命奋斗的革命者,死后还要戴上“叛徒”的帽子,令人百思不解。她请求陈云“秉公直接过问”。[6]收到来信,陈云非常重视。4月24日,陈云就此事致信华国锋等中央领导同志,并附上曾志的信。陈云在信中指出,陶铸问题有关许多省级、部长级干部的政治命运,因此,搞清楚陶铸问题,势在必行。建议陶铸问题由中央组织部负责,并与专案组一起,将此问题再重新审查,加以核实。[7]邓小平圈阅后,作出批示,指出:陶铸问题的处理结果过重,中央组织部应该复查。11月,邓小平批阅了专案组《关于陶铸问题的审查结论》,将标题改为《关于陶铸同志问题的报告》,并在最后批示:陶铸为党和人民作出重要贡献,即使在监狱中仍进行斗争。对于他叛徒一说,是再需要深究。对他的问题,中央组织部应该拟出结论,并上报中央审定。[8]在邓小平和陈云的积极推动下,12月,中共中央就对陶铸问题作出了陶铸平反。邓小平和陈云携手推动冤假错案的平反,对于全党解放思想,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陈云携手领导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推动了一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调整的政策,为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转移党的工作重点以及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相互支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和陈云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得各项事业进展的比较顺利。

(一)推动国民经济调整。1978年6月,访日团、港澳团和西欧五国团向中央汇报了国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国外环境后,中央领导同志兴奋不已,当场表示要抓住机遇,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以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认真总结了1949年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了国外的成功经验。会议总结报告号召,我们要利用大量的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要使经济发展速度比之前设想的还要更快,以实现现代化。之后,中央决定将8年基本建设投资从设定的4000亿增加到5000亿,10年引进800亿建设资金的目标要在最近三、四年完成一半左右。对此,陈云持保留态度,认为:引进资金,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对的,也是必须的。但引进大规模的国外资金,国内也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但事实上,我们是没有这么多配套资金的。[9]现在看来,陈云的意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当时却没有得到重视。

12月1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上再次提醒大家,头脑要清晰,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项目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拥而上。如果各方面都上,则会使生产和基本建设有缺口,就会影响农业、轻工业和城市建设。陈云的发言,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使其引进800亿的思想得以动摇。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陈云的意见得以采纳,800亿引进计划得以搁置。同时,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于1979年3月正式成立,陈云为主任,负责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为缓解1979、1980年连续两年财政赤字带来的压力,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决定从1981年起,用3到5年的时间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十分赞同陈云的意见。3月23日,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做好三年经济调整。经过三年的调整,我们的经济定会有新的生产能力。[10]

为进一步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加深人民对调整国民经济的认识,改变调整工作进展迟缓的局面,陈云在1980年12月16日至25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对于这个讲话,邓小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陈云同志的讲话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我完全赞成。他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总结了过去我们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是今后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邓小平在讲话中还多次提到陈云的意见,说:我同意陈云同志现阶段调整是重点的观点。今后即便是改革也要服从于调整,不能阻碍调整。[11]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陈云支持倡导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功。1981年底,许多方面都基本实现了调整前预定的目标,为后来的全面改革打下了物质基础。

(二)科学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内干部对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作出恰当的评价发出了强烈的呼声。同时,国际上也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关注。

1979年,中共中央把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上议事日程。邓小平在审议起草小组拟出的历史决议提纲时,提出了三条总原则: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同志的功过是非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决议宜粗不宜细,以便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12]

后来,起草小组在向陈云汇报时,陈云表示同意邓小平为决议起草提出的三条意见。同时,他还指出,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不仅是对毛泽东个人,对我们党的整个历史也至关重要。因此,评价毛泽东以及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要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不是刻意回避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之后,陈云又提出:增加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间的28年历史。他认为:从党的整个历史出发,把毛泽东在重要关头发挥的重要作用梳理清楚,才能更全面系统的认识毛泽东的功绩,从而为更好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提供证据。[13]邓小平多次提起这个意见,并对其表示认可。在一次谈话中,他说:陈云建议专门加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党的历史,以更加全面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坚持毛泽东思想。这个意见很好,请转告起草小组。[14]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担任过重要职务的两位领导人,对待此问题认识一致,对于坚持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澄清全党的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在邓小平与陈云的指导和帮助下,1980年6月,决议草案最终得以形成。

(三)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主管全党纪律检查工作。当时,一些地方走私贩私、投机诈骗、贪污浪费等行为猖獗,部分领导干部采取姑息态度,贪污索贿、盗取国家财物、投机倒把,滥用职权。1982年初,名为《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信访简报》送到陈云面前,陈云看后马上做了批示:为了整顿党纪,我建议要从重处治,判刑几个,甚至杀几个,并对其进行登报曝光。之后,陈云又将该《简报》送给几位中央常委批阅。邓小平表示同意,同时,还在陈云批语中加了“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八个字。[15]1982年1月11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就中央常委几位同志的批示进行了讨论、部署和落实。同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指出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损坏了党的形象,要雷厉风行地加以解决。邓小平在此次会议上,又再一次强调:对于此类犯罪行为,要从快从严从重,一定要拿出气势。[16]截止1983年4月,全国有19万件立案审查案,被开除党籍的党员达到8500人,有效遏制了走私贩私、投机诈骗等歪风。在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的督促下,经济犯罪分子得到惩处,使得改革开放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保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三、矛盾面前,大局为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区域越来越广,深入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邓小平和陈云在一些问题上也产生了分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开办特区问题。对于邓小平倡议试办特区的建议,陈云是赞成的,但他认为中国现在还不是大量试办特区的时期,应总结经验,循序渐进。陈云认为:将汕头、厦门、珠海、深圳作为试办经济特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宜添加其他地区。[17]1982年1月,他在《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上做出如此批语: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致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将此文件转交给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邓小平看后,批示: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后来,打击经济犯罪就成为了党和国家经济领域的中心任务,同时,特区还被要求必须遵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本来促进发展的下放的一些权力被取消。后来,邓小平发现,随着特区权力的取消以及长时间的打击经济犯罪,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给打乱、放慢,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久,邓小平在与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指出:既然实行改革开放,就必须建立经济特区,一些沿海城市也可以适当开放,享受特区的某些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18]会后,姚依林、宋平受邓小平的委托,将谈话的主要情况向陈云做了汇报。陈云同志时刻拥护党中央的决定,表示同意。

1992年7月21日,陈云在李先念追悼会上,指出:李先念和我虽然没到过特区,但我们一直关心着特区的发展情况。表明了自己对于改革开放的支持,对于开办特区的支持。从中也可以看出,对待开办特区问题上,邓小平鼓励多开办一些,而陈云则认为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特区数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也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积极支持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支持和推动农村和城市改革,支持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于陈云反对改革开放、反对开办特区一说给予了有力回击。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的侧重点是“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计划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属,计划和市场都是办法,哪种办法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可以利用哪种方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可以为资本主义利用,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应用,两者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陈云则坚持80年代提出的“鸟笼比喻”关系,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他认为:市场经济是鸟,计划经济是笼子,鸟无论如何活跃,都必须关在笼子里面飞,否则鸟就飞跑了。即,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进行的,市场的调节功能不能随意脱离计划的指导,只有在计划的范围内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陈云的“鸟笼”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历史证明,陈云的“鸟笼比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和保障。就目前来说,无论叫计划还是规划,或者叫国家干预,“鸟笼”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看出,两人都认为市场经济在中国是可以实行的,只不过一个市场经济多一点,一个市场经济少一点。

(三)经济建设速度。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倾向于台阶式飞跃思想。1991年8月,邓小平在回顾改革开以来的十年时说: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我们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认为坚持改革开放还是日后的重点。没有过去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飞跃,经济调整就无从谈起。稳定固然重要,但不能压倒一切,过分强调就有可能让我们丧失发展良机。经济过去十年是波浪式前进,以后可能还是如此。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即可。针对经济发展模式,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隔几年就有一次大的飞跃。也就是会在某一阶段,快速发展几年,有问题及时处理,之后再继续前进。同时,他还指出:经济发展注重稳定是需要的,但也是相对的。如果弄不清“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问题,则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由此可知,邓小平认为,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进行台阶式发展,而不能过分求稳定。陈云则强调一直以来他认定的“综合平衡”。其中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平衡,是其思想的主线。与邓小平不同,陈云在稳定和发展两者更加倾向于稳定。他说:“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20]由此可见,陈云强调在稳定中求发展,不能操之过急。

正是有了邓小平和陈云两者之间的彼此合作和相互补充,产生分歧时又以改革大局为重,才使得改革开放的步伐得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6][7][11][16] 《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8页,第1450页,第1480页,第1480-1481页,第1606-1607页,第1723页。

[2]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4] 中共中央组织部:《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促进和推动组织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拨乱反正(中央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5][13]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第284页。

[8] 蒋永清:《邓小平亲自批示平反的冤假错案》,《人民政协报》2014年8月21日。

[9] 李正华:《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15] 《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第287页。

[10] 《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112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292页。

[14] 《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17][20]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第320页。

[18][1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第203、373页。

2015-10-10

郭金雨(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陈云生平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陶铸陈云改革开放
陶铸《悼亚楼同志》诗
陶铸在广西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