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的影视翻译

2016-03-16余樟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多模态字幕

余樟亚

(上海电力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209)



多模态视角下的影视翻译

余樟亚

(上海电力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影视作品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符号资源的互动产生意义,本质上是由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占据主导地位的多模态文本。影视作品的多模态性促使影视翻译关注多模态的角度下的大众传播效果。在我国,影视翻译的发展经历了默片、配音片和字幕片等阶段。文章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根据不同类型模态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分析了各阶段影视翻译的特征、局限性和受众的接受情况,以期为新时期影视作品的翻译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影视翻译;多模态;配音;字幕

一、引言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影视作品的多模态性在于它是以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占据主导地位,由多种符号资源(如图像、文字、旁白、音响等)互动共同产生意义的多模态文本。[2](P2)影视翻译主要涉及作为听觉元素的影视语言的艺术再创造,如配音和字幕翻译,以便与视觉元素相互融合协同构成影视多模态文本。从我国引进第一部外文影片以来,影视翻译的发展大体经历了默片、译制片和字幕片的阶段。作为声音元素的影视语言,其翻译应符合它自身的特点,包括语言与画面的整体和谐,语义的准确贴切,语言模式的口语化、通俗化和凝练性。[3]同时,影视翻译也应通过各模态的协同运作使译制作品的观众与原版作品的观众获得相似的艺术视听享受。因此,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能够为国内影视翻译的译制和影视多模态文本的创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多模态视角下的影视翻译理论

1.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学者关于不同模态在影视翻译的传播效果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Zoe Pettit[4]指出电影《钢琴课》中配音与字幕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这说明视觉模态传递的讯息可以起到定义或修改语义、创造细微语义以及增加语义内涵的作用,从而影响语言或文字讯息如何被观众理解。[5]基于多模态文本的特点,探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译者对源语文本进行编译的得失,指出字幕翻译应达到文字与画面视觉、对白声音等模态互相配合,实现交流目的;此外,从电影主题类型、结构场景、人物视角、片名和海报的多角度互动分析,探讨电影静态画面及动态画面的多模态意义。[6]Hurtado和Gallego[7]通过建立并分析口述影像的语料库,探讨了叙事和电影镜头语言如何利用多模态的手段进行翻译。本文试图从多模态理论的视角研究影视翻译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和传达话语意义的规范,探讨多模态理论对影视作品观众对影视翻译的接受性的解释力。

2.研究框架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在影视作品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影视作品是其制作人借以传达讯息的物质存在,即传播源。制作人欲通过传播源影响讯息的接受端,即观众。为使影视作品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欲传达的讯息和创作意图,保证受众能够顺利接收讯息以引起所期望的效果,制作人则须调动和综合运用传播源端的各种视听模态资源,即传播的媒介。显然,影视翻译作为视听模态传递讯息的组成部分,必须融合到整部作品的多模态文本中才能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从而影响整个作品的成败。

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话语意义的分析涉及其产生的背景、发生的情景、内容、形式和传播的媒介等层面。[1]由于影视文本的多模态性,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影视作品的文化、情景、内容和媒介等层面揭示其讯息的来源、发生、内容、形式和传播媒介,进而为研究影视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启示。在文化层面,文化背景是影视作品讯息产生的来源地。影视人物进行交流的传统和形式的决定因素是宏观的文化背景,即作品中人物的意识形态,以及作品本身所根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文化是影视作品中所有情景的无形注解。在情景层面,影视作品中的情景是其所代表和反映的文化的映像,同时也是影视人物对白意义产生的背景和沟通基础;在内容层面,讯息采用一种或多种符号系统(如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等)表达意义,影视语言和画面展现出自身的规律和艺术特点;在媒介层面,承载着讯息内容的媒介通过观众的听觉通道(听到对白语言、音效等)和视觉通道(看到人物的身体语言、字幕文本、情节画面等),借助特定的传播渠道(影院、电视、网络等)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受众的接收端。受众在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认知心理等影响下接受和消化讯息。影视翻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当与时代发展、受众的接受程度和精神需求相适应。[8]然而,由于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不同的传播模态和渠道的敏感性和接受认可度存在差异,所以,获得的讯息和观影感受也就不可能一致。这也正体现了影视多模态话语的魅力,以及影视艺术多样性的魅力。

三、多模态视角下的影视翻译实践及评析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视作品的引进促使影视翻译的产生,影视翻译又反过来促进了国外影视作品的引进和国内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影视翻译根据字幕的有无可以分为:配音片,即译制片;原声无对白原语字幕,即默片;原声对白原语字幕片,多为影院采用模式;原声对白双语字幕片,多为影院和网络传播采用模式。

1.默片

我国引进较早的外国影片类型是默片,观众主要通过影院和电视的渠道收看。默片不是完全无声,它有场景的背景音效而没有人物的原声对白。当情节需要时,短暂的时间间隔内会出现完全与影片情节画面独立分开的位于屏幕中央的外文字幕,通常一部普通故事长片的字幕多达上百条,[8]国内观众看不懂外文字幕,于是就有了翻译的需求。根据多模态理论,默片多为滑稽短片,主要的艺术形式是讽刺、诙谐和幽默,通过语言以外的其它手段(画面,人物的形象、表情和动作等视觉模态)来传递情节意义,基本完成传达目的,即使观众不能理解字幕也不足以丧失对主要意义的把握。然而,默片的缺憾在于讯息传递过度依赖视觉模态的局限使之无法表达较为深刻的思想主题,同时,叙事情节被无法预期的字幕出现而干扰,使观众一个模态上接受的刺激不连续,因而获得的观感也是单调的、断续的、不够畅快的。

2.译制片

20世纪中期,配音无字幕片(或称“译制片”)开始起步。八、九十年代,国内影视译制处在译制片的辉煌时代,译配了众多优秀的影片,如《简爱》《佐罗》《追捕》等,这也让某些配音演员的声音成为观众心中的“偶声”。[8]同时,当时某些优秀国外影视作品的引进和播放平台在选片、翻译、配音以及制作等方面都到达了较高水平,为观众带来了众多经典译制作品。观众眼中看到的异国乡土人情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而听着熟悉、悦耳的同胞的声音又使观众多了份亲切感。国内观众开始热衷于通过影视作品接触和感知外来文化。

然而,随着大量国外电影涌入国内电影市场,观众对影视作品需求的迅猛增长给译制片的制作质量带来了挑战,译制片开始受到众多质疑。此外,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更青睐于原汁原味的原声电影,影片开始出现字幕,而译制片配音成为可有可无的再加工附带产品。[9]

从多模态的角度分析,译制片的接受度下滑主要是由传播源的不同模态之间以及模态与所传递的讯息之间的冲突所造成。首先,配音与对白口形不同步以及音效的损失等,造成观众视听模态间的冲突,以致观众对于配音台词的可信度产生质疑,某些背景音效的缺失使观众获得的讯息的丰富性也相应缺失。其次,配音者的“舞台腔”导致作品人物语调的升降、语气的轻缓、语速的调控等伴语言形式没有真正与人物融合,削弱了“艺术再创造”的价值。再次,由于观众对于影片出品国家及其文化的日益了解,以及影片中情节画面所传递的讯息,使观众自身对于人物的理解与所听到的配音对白产生冲突,造成观众对于配音的反感和对台词内容的质疑。最后,剧本翻译对于讯息的破坏也是译制片衰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配音中存在艺术加工是必要的,然而翻译原则的偏颇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10]如涉及低俗内容的对白无论是否符合人物和情节的需求,都进行删改,然而,这种删改的效果是粗糙的,让观众对于删改有所察觉,使观众产生被操控的感觉,部分剥夺了观众的鉴赏权。

现今,影院播放的配音电影多为引进的动画片。对于青少年儿童观众来说,听原声看字幕才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配音电影不仅使他们接受讯息的效果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观片感受。因此,为最大程度的保证讯息得以传达,消除文字符号、减轻视觉模态负荷的译制片才是对这一群体最佳的传播方式。

3.字幕片

同影视事业一样,影视作品的译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随着对外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国内观众对西方国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了解逐渐增多,引进影视作品大都采取原声对白配字幕的形式播出,与配音译制并存的翻译模式是字幕翻译。现阶段,绝大多数影院采用的是原声对白配字幕的放映模式,网络传播的影视作品也多为原声对白配原语、译语或双语字幕。字幕翻译与其他类型翻译不同,其具有语际信息传递、语篇的简化或浓缩、口语转换为书面语的特点。[11]

从多模态理论的角度分析,观众偏好字幕片的原因如下:一方面,相对于配音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字幕片将再创造的程度进一步降低。在听觉模态方面,观众可以接收到丰富的、个性化的原声对白及其伴语言信息,如演员的语气,音调的抑扬顿挫和高低,嗓音的音质、音色等,这些信息让观众从视觉通道看到了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完全同步的,译制片中出现的种种模态冲突在字幕片中不复存在。也就是说,观众离讯息的传播源更近了,不再接受由配音演员过滤后的讯息,减少了讯息传递的噪音,将讯息获得及其传播效果的决定权最大程度的还给了观众。另一方面,字幕片相对于配音片来说,需要观众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去看字幕。原声对白双语字幕片的字幕更是译语在上、原语在下两行同时呈现,使观众视觉通道相比之下需承受更多的负担。但是,字幕在荧幕上的表现形式,或称字幕的视觉语法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做法。字幕的视觉语法是字幕如何配合荧幕情节画面呈现人物对白含义的形式规范,涉及字符数,字体大小、风格,字间间距,字幕位置,字幕行长度、行数,多行字幕之间的布局、字幕更换速度,标点符号的使用,对白字幕的安排,同一行字幕是否允许一个会话轮次等。[12]字幕的视觉模态要分别与原声对白的听觉和情节画面的视觉模态协同配合,使观众视听通道的冲突降至最低,让观众以最小的注意力从字幕的视觉模态中获得的意义能迅速、持续融入到看画面和听对白的意义主流中,因此,观众在获得讯息上虽依赖字幕,但却又不因字幕影响观影感受。

对于外语水平较高的观众而言,如果字幕翻译质量低下,字幕的意义与对白、情节画面、甚至是文化情境不相吻合的时候,观众会因字幕含义和其他视听资源传递的讯息之间的冲突感到困扰从而影响观感。这类观众倾向于选择单语字幕片,即看原语字幕,或是双语字幕片,在原语和译语字幕中按需选择,或干脆不看字幕。双语字幕消除了字幕翻译的不利因素,观众不满意还有看原语的选择,作品的可接受程度就不再是由字幕翻译质量来决定。反过来讲,大部分国内受众还是比较依赖于字幕翻译,因此,作为讯息传播源的重要元素,字幕翻译的份量可想而知。

4.3D影片

从传播角度看,立体电影(亦称“3D电影”)通过加强对观众视觉通道的刺激使其获得真实感,以期拉近观众与讯息传播源的距离来提升观影感受。3D电影是二维字幕与三维画面的结合,观众看到的文本字幕是在较近的荧幕画面上展开的,立体的情节画面空间上成为文本字幕的背景。字幕的二维性使3D电影的立体感有如带文字注解的真实场景。二维字幕的大小、亮度、位置等布局设计影响着荧幕画面的整体性,字幕的准确性又影响着讯息的传达。有些推理、悬疑等题材影片,字幕出现时长受语速限制,使很多观众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理解。在注重视觉特效的同时,字幕的阅读成了“顾不上”的负担。[9]总之,观众在二维文本和三维动态图像的视觉冲击下对输入的讯息进行消化,有可能造成观众对于影片形式注意力的过度分配,从而减少对影片内涵的理解和欣赏的注意力。

总之,无论是影视翻译发展的历史过程,还是影视翻译的艺术再创造,都可以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进行解读。现期并存的译制片和字幕片两大类影片,在译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影视作品传播源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达讯息的多模态性和复杂性。影视作品使用多种模态协同运作传达讯息,每个模态的运用和配置都对整体的艺术效果构成影响。译制作品的翻译需进一步思考如何与影片展示的文化背景、情景情境、影片主题、人物性格等主要元素完美融合,因为影视翻译不仅是影视艺术欣赏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影响影视作品引进和对外传播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2]Kress,G.and Van Leeuwen,T.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Arnold:London,2001.

[3]孔繁英.现代影视语言的艺术特性[J].电影文学,2012,(3).

[4]Pettit,Z.Translating Verbal and Visual Language in The Piano [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7,(3).

[5]李妙晴.多模态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09,(7).

[6]何山燕.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Hurtado, J. & Gallego, S. Multimodality, Translation and Accessibility:A Corpus-Based Study of Audio Description[J].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3,(4).

[8]龙千红.电影翻译的动态观——中国电影翻译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于帆.电影配音仅是遥远的回声[N].中国文化报,2012-02-20.

[10]牟学苑.译制片路在何方?[J].电影艺术,2004,(3).

[11]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12]李和庆,薄振杰.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2).

责任编辑:魏乐娇

A Multi-modal View on Film-translation

YU Zhang-y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1209,China)

Abstract:Films and television works negotiate meaning with images,sounds,words and multiple sign resources. It is in nature a multi-model text dominated with visual and auditory models. This character directs the attention of film translation studies to multi-model perspective study on its mass media effect. In China,the film transl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stage of silent film,dub film,and subtitled film. With multi-model theory,the features,limitations,and the audience’s response have been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relation and function of different models. It aim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film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 words:film translation;multi-model;dub film;subtitle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3.027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3—0113—04

[作者简介]余樟亚(1978-),女,浙江景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评价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41329;上海电力学院全院选修课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108:A-0013-15-112。

[收稿日期]2015-12-17

猜你喜欢

多模态字幕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