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画产业的“本土化”创作分析
2016-03-16孙作范
孙作范
(哈尔滨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我国动画产业的“本土化”创作分析
孙作范
(哈尔滨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6)
[摘要]尽管中国动画经历了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并借助CG技术使动画片的产量超过了已往的任何一个时期,其中也出现了一部分深受观众喜欢的动画作品,但却始终没能成功地跨入国际动画市场。文章通过对中国动画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的总结及相关论证,着重阐述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复兴还有赖于剧本题材、艺术表现、衍生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本土化”。
[关键词]动画;动画产业;本土化
自2006年国家10部委首次联合提出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政策以来,我国的动画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CG技术的推动和支持下,动画片创作数量有飞跃式的增长。其间,一大批广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电视、电影相继问世,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帽儿山的鬼子兵》、《魁拔》(共三部)等。但是,作为动画产业代表的动画大片却仍未能走出国门,未能在国际动画市场上产生影响。
回顾中国动画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动画大师们曾先后创造了两次动画创作高峰。在第一个创作高峰之初,因受国外评委误将《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当作苏联作品的刺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率先提出“探索民族风格之路”。从动画短片《骄傲的将军》开始,一大批借鉴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表现手段的动画作品相继诞生,如1958年借鉴剪纸、皮影等表现形式创作的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借鉴水墨表现技法创作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以及借鉴折纸技艺创作的《聪明的鸭子》等。这些动画片不仅深受国内观众喜爱,而且在各类国际动画活动中屡获殊荣,中国动画也因此被国际动画界誉为“中国学派”。其后虽然经历文革浩劫,但自1979年为庆祝建国30周年而创作的宽银幕动画大片《哪吒闹海》开始,中国动画进入了第二次创作高峰。《三个和尚》《阿凡提的故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以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的动画片相继问世。其中,共有29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1部影片在国际获奖。可见,中国动画要想走向世界,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新认识和总结两次创作高峰的成功经验,切实推动动画产业的“本土化”,即民族化创作。
一、剧本题材上的“本土化”创作
法国动画导演雅克勒密·杰雷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讲课时曾说:“一部好电影的成功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个好的故事,第二是一个好的故事,第三还是一个好的故事。”可见,剧本题材直接关系到动画片创作的成败。
中国动画片的创作除了要关注现实生活,还应在中国广博而悠远的传统文化宝库中深挖那些既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等。由迪斯尼推出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足以说明中国的传统故事同样能够被当代人接受和喜爱。“1988年,法国巴黎,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一堂,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四十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这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影响。
2015年,暑假热映的《大圣归来》,虽然并不是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的翻版,但大圣从五行山下脱身的故事架构却是源自传统的,大圣斩妖除暴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延续以往的,只是其中又加入大圣极具人性的、温情的一面,从而使其性格更加丰满、感人。这些也是它取得票房佳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让中国的经典传统故事以动画片的形式获得重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不仅可以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帮助中国年轻的一代重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艺术表现上的“本土化”创作
随着CG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动画,尤其是美国动画的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视觉效果更是日益炫目。尽管中国动画人借助已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也创作出了不同以往的动画作品,但由于科技的差距,以及动画片资金投入的差距,中国动画在制作技术方面很难超越美国等发达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就一定暗淡无光。
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是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为我国的“本土化”动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使得不少民间美术被人为淘汰,然而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点仍然存在。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就愈能反映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2]若能将这些濒危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恰当地运用于动画片的艺术表现中,既能回避我们在动画制作技术上的不足,又能充分地展示中国民间美术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还能让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美术在动画创作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几年前,《魁拔》虽然因其故事的生动、制作的精细已在动画迷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但其影响却远不及《大圣归来》。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太过鲜明的日本风格所致。而《大圣归来》虽然是采用现代电脑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创作的动画片,但是其主要角色大圣、江流儿、师傅、傻丫头、妖怪夫妻、土地公公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见,艺术表现的“本土化”对动画片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三、衍生产品上的“本土化”开发
众所周知,动画产业的收益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票房和收视率,更主要的是依赖于动画所带动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
在动画的衍生产品开发上,除了一些常见的产品形式,也可根据动画的题材特点、剧本故事的地域特征,采用一些“本土化”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如泥塑、剪纸、皮影、木偶、风筝、织锦等,使之不仅可以进入常规的动画衍生产品市场,同时,还能进入一些地方或区域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从而使其衍生产品更具独特性。这也是推动中国动画片走出国门的另一种手段。
综上所述,中国的动画产业在剧本题材创作、艺术表现选择、衍生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朝着“本土化”方向迈进,这也是中国动画重新崛起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韩卫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理论前沿,2007,(2).
[2]李鑫.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J].艺术百家,2007,(3).
责任编辑:谷晓红
“Localization” of China’s Cartoon Industry
SUN Zuo-fan
(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Abstract:Chinese cartoons have experienced decade of rapid development. With CG technology,the production has surpassed all records and there are popular works. However,they have not enter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yet. By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it is argued that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cartoon industry requires the script themes,artistic expressions,and derivative products. All these aspects should be localized.
Key words:cartons;the cartoon industry;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3.025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3—0105—02
[作者简介]孙作范(1964-),男,黑龙江呼兰人,教授,主要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