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突破与历史的观念
——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
2016-03-16丁晓妮
丁晓妮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7)
学术的突破与历史的观念
——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
丁晓妮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7)
关于“民国文学”的讨论和研究实践,自陈福康教授、张福贵教授提出以来,近年伴随着李怡、张中良等诸位教授的大力推动而渐趋成形,参与者众,研究成果蔚然可观。李怡的《作为方法的“民国”》(以下简称《作为》)一书,可说是对这一研究理路的全面阐释。
一、现代文学研究突破的关键点
为什么要提倡“民国文学”研究?基于民国文学研究的“国家历史情态”和“民国机制”会对当下的现代文学研究形成怎样的突破?“民国机制”研究如何展开?在《作为》一书中对这些问题都有讨论。可以说,基于现代文学的研究现状,谋求研究格局的改观和获得新的学术增长点,是“民国文学”研究发生的内在动力。由此引导我们来审视一个问题,即如何完成一次学术突破?在本书中,突破的关键词是“主体性”,而对既往研究的大胆质疑和概念梳理则是实现突破的方法。
从“作为方法的亚洲”“作为方法的中国”到“作为方法的‘民国’”,竹内好、沟口雄三等前辈的研究,最重要的启发在于学术思想的主体性追求。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而言,主体性追求是必须强调的学术立场。回顾1980年代以来,蜂拥而入、潮起潮落的西方理论带给中国学术的冲击,看似成果颇多,但冷静审视外来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背后,会发现用任何一种外来理论生硬解读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学,都有削足适履之嫌。就像《作为》列举的“民族国家”和“公共空间”理论,始终无法越过历史现实和语境的差异,因而在解释现代文学时难免左支右绌,漏洞不断。
坚持学术探索的主体性,立足于中国的历史现实本身,才能有效破除西方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制约和“问题殖民”的尴尬,才能廓清种种外来理论的遮蔽,迫近历史与文学的真实,才能真正实现现代中国学术的建构。正是基于主体性的坚持,李怡教授提出“国家历史情态”的研究,在这一思路下,可以“更完整地揭示百年来中国文学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避免对既有的外来观念形态的直接袭用……返回到最朴素的关于近百年来中国国家与社会的种种结构星元素的分析清理当中”①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34-35页。。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迷局中,通过“民国文学”的研究直面历史细节,丰富历史感受,探讨文学背后的国家历史情态和民国机制,当是实现学术研究的“主体性”追求的有效途径。
对“主体性”的自觉和坚持导向对已有研究的质疑。这是实现学术突破的必备环节。既需要对本学科的总体把握和充分了解,对研究现状的自省和审视,更需要学术勇气和学术眼光。“任何研究范式的创立和改变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必须要对固有的思想方式进行证伪,而过去的思想范式在对历史的有效解释之中却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理据相连、推理周密的逻辑链条。要寻找缝隙击碎这些链条,其承受的阻力可想而知。”*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53-54页。
概念梳理是实现学术突破的有效方法。李怡教授近年来重视语词概念的清理和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嬗变,《语词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一书集中阐释和梳理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数十个概念、关键词和问题。在本书中,研究者首先对现代文学学科的基本命名“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进行辨析,梳理“新”“现代”等基本概念,发现命名背后的时代思潮和理论背景,因此展开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适用性的质疑。
“新文学”带有强烈的“感性本质”,“新和旧的比照从来没有一个确定不移的标准”*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23页。,因此作为学科命名是不够严密和规整的。而“现代”的使用,在建国之后,则主要来自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对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分期*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25页。,政治意味浓厚,分期背后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文学立论的主导话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大问题则在于无法解决20世纪前后的分歧和差异。*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30页。三种叙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带有预设性的历史价值判断,使得论述成为“抽象的‘历史性质’的论证”*李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而这,恰恰是《作为》一书警醒并极力谋求突破的关键点。
二、 “民国机制”研究路径的探索
作为突破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的“民国机制”研究,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大课题,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史料多、学科广,体量庞大。因此,如何进行民国机制研究,把这样的一个宏大思路具体化,是《作为》一书花了较大篇幅来解决的问题。
关键概念的定义。“民国机制,从清王朝覆灭开始在新的社会体制下逐步形成的推动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诸种社会力量的综合。”民国机制概念的外延,“可以分解为种种结构性因素,如法律形态、经济方式、教育体制、宗教形态、日常生活习俗以及文学的生产传播过程等”*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49页。。这就提出了讨论民国机制的具体领域,使得进一步的研究获得了操作性。
回到现场,是民国机制研究所强调的研究态度。“不理解具体历史情态的特殊性,我们就无法正确地理解许多的历史现象。”*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43页。只有回到现场,才能够发现历史的丰富和复杂性,避免“从单一视角出发,可能出现的‘臆断’和‘失度’的现象”*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68页。。如近年来学界流行的对“五四”的批判观点,认为“五四”“断裂了传统文化”,“偏激”地“全盘西化”,尤其是在一些具有留学欧美背景的学者当中,尤其看到此论点的盛行。这样的结论,都是来自于对历史的简单化、刻板化解释,甚至人云亦云。
发掘史料,则是回到现场之必需。如地方性文学报刊的打捞、整理和研究工作,完成“地方性知识系统”的建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217页。,有利于从新的角度和立场上拓宽现代中国文化的研究空间。
本书的第三部分“民国历史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是民国机制研究的具体展示,从一些关键问题切入,如《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空间》《辛亥革命与中国文学“民国机制”的国体承诺》《五四:文学的“民国机制”的形成》《含混与矛盾:国民党展示文艺政策的一个特点——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谈起》等。以《含混与矛盾》为例,从政策制定、文本细读到张道藩的解释、让步等行为,透析出“官僚知识分子在价值观念上的自我矛盾与冲突,折射着三民主义思想与集权政治的矛盾性结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113页。,集中展示了“史料考证与思想研究相互深入结合”、“将外部研究(体制考察)与内部研究(精神阐释)结合”*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69页。的研究方法。
和当下许多研究不同,借鉴和引用理论,不是本书所看重的。“作为方法的亚洲”、“作为方法的中国”、知识社会学、以及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等经典理论的引用,主要意义都是思路和方法上的,而不是直接用以解读具体事件和文本。这对于热衷于用某一种理论来解释文学现象的研究者,是有益的启发和提醒。
三、现代文学研究的史观重构
从研究表层的策略方法进入,具有决定性的是研究者对历史的思考,换言之,史观决定了研究的走向。张中良教授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历史和文学的交叉学科,历史品格是其立身之本。”同时,他指出,“从这门学科正式确立的1950年代之初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观占据支配地位长达数十年之久。”*张中良:《“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总序之二: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5页。并不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观没有意义,而是当我们回溯和反省现代文学研究历程时,不断会发现单一史观带来的局限和制约。正如汤因比所说,“现实本身是一片混沌的神秘经验整体,历史思想只要一启动,就会把现实打碎,加以重新组合,被分解之后的对象不过是复杂现象的某一侧面而已”*[英]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3页。。造成的后果则是“既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充斥了一系列的预设性判断,从最早的‘中国新文学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五四新文学运动实施了对旧文学摧枯拉朽般的打击’……”*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18页。当一种来源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史观对现代文学的阐释空间已经用尽,后来的研究者出于求真求知的热情和“对历史细节的追问”,突破和创新便势在必行。
要重建一种史观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后现代思潮流行的当下,当雅斯贝斯提出“历史的破碎”时,意味着没有任何一种史观可以统领和整合所有的历史事实,历史正在变得前所未有地模糊,这是对所有面向历史的研究者提出的难题。
作为与国家民族历史结合紧密的现代文学研究,史观的立足点,仍然是现实关怀,即解答当下的问题,包括文学的命运、国家民族的发展、国民性格等。从极端政治化的“十七年”和“文革”,到新时期充满激情地呼唤主体性和审美经验,到1990年代学术规范的建立和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无一不是对现实的回应。对民国文学的关注,也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民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对文学的态度、文学发展的样态、作家的现实生存及选择等,仍然可以对当下现实构成启示,照亮我们的现实处境,回答我们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他们独有的“民国气质”,他们“以强大的现代道德力量对专制体制内部形成渗透和冲击”的努力,更是对当下知识分子的强大引领和召唤。*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83页。换言之,国家民族出路、民主政治建设、传统与西学关系、国民性格剖析,等等,这些民国文学中的重大话题,到21世纪的中国仍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周维东:《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19页。这是民国文学必须持续深入研究的现实动因,也是构建史观的现实基础。
由此来审视《作为》其背后的史观是怎样的?首先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用历史眼光来代替政治眼光。“为什么民国背景会被长期忽略呢?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眼光代替了历史眼光,人们往往把民国仅理解为政府,而民国政府因为腐败不堪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这样一来,民国就成为一个否定对象。谈现代文学与民国的关系,主要是谈当局对现代文学的限制压迫与现代文学对当局的揭露批判。”*张中良:《“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总序之二: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7页。政治主导学术研究,可能遮蔽一些历史事实,在极端时代甚至导致“一种历史记忆会排斥、驱逐另一种历史记忆,不但有虚假的历史叙述取代真实的历史叙述,甚至还会有对历史记忆的直接控制和垄断”*李陀:《七十年代前言》,北岛、李陀:《七十年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6页。,这尤其是研究者要警惕的。政治化的单一解读,忽略了在黑暗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抗争和奋斗突破了思想的牢笼,赢得了民国时期的文学辉煌。”*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70页。这重要的历史真实和背后宝贵的思想资源。民国机制研究,就是要反思和超越这一局面,重新发现丰富宏阔的民国历史细节,探讨与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多重交响。
尊重历史带来开放的研究视野。“不在执着于概念转而注重细节的挖掘与展示”*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19页。,看重对史料的发掘、考辨,所有阐释都立足于坚实的充分的历史材料。拒绝概念先导,拒绝一切预设的理论和价值判断,因此与古时“知人论世”的史观、庸俗马克思主义将文学简单化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史观划开界限。
四、“过程”研究和读者的期待
阅读本书,在触摸历史细节,丰富编织多层次多领域历史现象的同时,也许还有一个期待,就是在充分触摸历史细节之后,民国文学研究将会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结论?除了打破以往简单化、单线索的历史叙事模式,构建起来的是什么?
也许是习惯了接受每一份研究带来一个封闭式的答案,习惯于历史叙事从史实中提炼规律,习惯于把丰富的历史事实抽象为简要的理论。在这一点上,《作为》和以往很多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民国机制研究导向的是思路,是视界,是方法,是丰富性,但并不急于对文学现象得出简明的规律性的结论。本书所提出的“国家历史情态”和“民国机制”,目前看来,都不是终结性的论点。也正如李怡教授所强调的那样,“阐释优先,史著缓行”*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166页。。事实上,这一研究似乎正打破以往对历史现象进行简单归纳和总结的研究模式,可以称之为“过程”研究。注重的是对过程的发现,对细节的披露,对历史现场的还原,消解现代文学研究中存在已久、似乎不证自明的定性、判断和结论,由此开启一种全新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的学术趋势是,一方面是日渐严格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又是跨学科、多学科、破学科研究的滚滚大潮。关注结论的研究,是每个学科回答社会现实问题的必要,更是跨学科交流的必要。特别是当面对非本学科的普通读者的时候,简明扼要的结论自有其表达的便捷。那么,作为过程的研究,也必然需要时时来面对和回应这一要求,就是避免陷入表述的碎片化。民国机制研究虽然强调细节,但绝不是起于细节,终于细节。历史事件的内部是只能用思想加以描述的。*[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0页。要求研究者始终都有一个对民国文学总体的把握,有深刻的情怀和价值观的牵引,同时紧紧围绕着文学演进和思想史这两个中心,解释与现代中国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关键话题。即使是小的细节,其背后也必定要有大的关切和勾连才能进入民国机制的研究视野。
另外,民国机制研究,涉及到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不可避免要运用到以上学科的理论、史料和观点。目前看来,从事这一研究的还都是本学科的学者,未来也许可以期待展开多学科的合作;另一方面,民国机制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主动进入其他社会学科进行交流和碰撞,在其他学科的体系中获得研究可信度的肯定。
关键还在于,置身于整个中国的学术界,以民国机制和国家历史情态为关注点和方法展开的现代文学研究,将会对学术总体和其他学科形成怎样的启发?李怡教授说,目前此项研究“尚不能说架构起了民国历史文化现象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第4页。。这是否可以视作是民国机制研究的目标之一?我们期待看到,建立在民国的法律形态、经济方式、教育体制、宗教形态、日常生活习俗以及文学的生产传播过程等分领域研究之上的更为深广宏阔、有穿透性和整合性的文章著述。这也需要有志于此的现代文学研究者为此不懈努力,为了学术,为了中国,为了现实的人生。
(责任编辑:曾庆江)
A Review of “TheRepublicofChina”asaMethod
DING Xiao-ni
(College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4,China;SchoolofSocialandPublicManagement,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2016-08-27
丁晓妮(1978- ),女,山东烟台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
I206.6
A
1674-5310(2016)-12-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