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3-16崔治忠
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创造性吸收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蕴含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应的价值理念,有利于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通过批判性吸收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中的其他优秀价值理念,有利于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借助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这一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载体,有利于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文化;价值理念;批判继承
当前,全社会正在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能否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美德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1]。通过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继承,有利于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培育方式;借助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这一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载体,有利于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化与对其的批判性继承
在近代中国发展历史进程当中,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文化一度被视为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原因,成为批判和打倒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显学。那么,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到底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有学者主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农耕文明和封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因此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是相冲突的;有学者则主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许多内容与现代化能够相统一,如民本思想与民主政治可以融合起来,“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生态伦理学是一致的,诚信、敬业、乐群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等[2]。在笔者看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并不冲突,前者在某些方面还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需要清楚地看到,传统道德文化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要,无法有效规范人们的全部行为举止。因此,需要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创新必须要重视道德文化的历史性、价值观念的操作性、价值践行的实效性。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僵死的历史遗迹,而是绵延不断存活至今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认识必须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脱离现实生活的道德理念就是学者们建构起来的“纸上故事”。例如,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农耕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脱离现实教条式地死守传统道德文化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由此就丢弃传统,毕竟传统当中还有许多适合当下需要的价值元素。在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有些价值理念过去是精华,现在则可能是糟粕,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有些价值理念原来是精华,现在也应该继承,但必须有所损益、有所发展。例如,忠孝不再是愚忠愚孝。忠应该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责,孝应该是在保障个人平等和权利的基础上对长辈的尊敬与赡养。有些价值理念原来很重要,但始终没有展现现代意义上的价值诉求,对此要在继承的同时加入具有时代性的价值内容,如民本、正义、诚信等价值理念。民本思想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时代发生了改变,仅仅强调重视人民是不够的,还要把民主、平等、权利等价值内容融入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同样,正义不仅仅是仁义、道义和侠义,还需要明确正义的确切涵义,并加入民族正义、国家正义和全球正义的内容。诚信不仅仅是内心的真诚无妄和言行一致,更是契约基础上的相互信任和践行承诺。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分为道德雅文化和道德俗文化。前者是理论形态的道德文化,后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雅文化通过思想学派和经典书籍得以传承,表现为对人性善恶、伦理纲常、德性养成的理论分析。俗文化通过通俗读物、神话故事、谚语箴言等形式流传于民间。道德雅文化的优势在于对道德理念的精致阐释,道德俗文化的特点在于对实际行动的有效引导和规范。道德雅文化固然高深,但往往难以落到实处,不易为普通群众所掌握。道德俗文化虽然生动有效,但往往偏离道德规范的最初要求。同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逻辑关联就会使群众难以接受,如果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就有可能失去其原本具有的深刻内涵。这就需要处理好深刻与通俗、精准与有效之间的关系。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创新不能只关注道德雅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思想,还应该有效利用道德俗文化中的各种资源和传播渠道,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传播先进价值思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传统道德文化“活”的精神,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当中。
二、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对应价值理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维度十二个方面的价值理念有些直接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有些虽然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但也是重要的价值主张,如平等、公正、富强、文明等。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对优秀传统道德理念不能直接拿来就用,还需要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赋予这些优秀价值理念以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使其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效发挥价值规范和价值引导的作用[3]。
富强是中华民族的执着追求,也是中华文化在民族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虽然富强不等于富裕,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富裕。传统道德文化非常重视国富和民富的统一,主张通过富民保民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安定[4]。孔子在回答鲁哀公问政时指出,要通过“省力役,薄赋敛”的方式使“民富且寿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国强民安。同样,荀子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国富是民富的必然结果,指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这些观点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理念的全部内涵,但藏富于民的观点仍值得借鉴。
推崇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在本体论方面,《周易》追求“太和”,《老子》主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佛教主张“因缘和合”“圆融无碍”。在认识论方面,传统哲学重视对宇宙万物的整体认知和动态把握,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诠释世界的生成发展之道。在社会管理和政治统治层面,《国语》重视“和合”,《论语》强调“中庸”,《礼记》主张“中和”。和谐不是追求趋同,而是在不同事物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状态,即“和而不同”[5]。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和谐主要指国家层面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稳定有序,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显然,这与传统的和谐理念不尽相同,但传统道德文化执着于和谐价值目标的态度和广泛使用和谐思维方式的做法仍然值得提倡与秉承。
在为民族生存和发展而斗争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培育了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屈原的《离骚》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张,陆游主张“位卑未敢忘国忧”,顾炎武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思想,等等。此外,我国历史上也涌现出一大批激励人心的爱国英雄。虽然这些爱国思想和英雄人物的根本动机与价值归宿是为了忠君报国或维护封建王朝的政治统治,但爱国思想体现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密切相关性,突显了个人价值追求在国家和民族层面的高阶目标,这是现阶段爱国主义仍然要秉持的。同样,爱国英雄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敢于牺牲的气概和为国家民族奋斗不已的精神仍然值得后代人继承和发扬。
敬业是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理念。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先民就提出了敬德保民的观点,后来形成了敬业乐群的价值理念。例如,被认为是儒家学说十六字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就体现了敬业思想。其中,“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有专心致志、不偏不倚的意思。古代设立学校培养学生,“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其中的“敬业”虽然专指学生一心向学,但也拥有专一用功的普遍涵义[6]。孔子主张“执事敬”,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朱子全书》卷二)。韩愈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劝学解》),这些观点要求人们集中精力专门从事自己的事业。在传统社会,敬业主要指专心于学业和农业生产;在当代,敬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但忠于职守、专精钻研仍然是敬业的基本含义。具体来说,敬业就是要求人们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本职工作上来,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非常重视诚信。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诚不只是学习、修为、处事方面的诚实守信,更是内心的真诚无妄。诚实守信是真诚之心的外在表现,真诚无妄是诚信的内在根源。子思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显然,子思已经将诚上升到本体的高度,并把诚视为人们立物、立事、立人的根本。后来,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进一步巩固了诚的本体地位,提出了“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集·通书》)。二程对“诚体”思想做了进一步诠释,他们认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不同于诚,“信”指的是在与他人交往时遵守诺言,讲究信用。孔子指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杨泉认为:“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物理论》)“诚”与“信”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只不过“诚”偏重于心性,“信”偏重于外在表现。传统的诚信是德性主义的范畴,主张通过尽性尽心尽言实现内在德性的外化,最终达到个体身心的平衡、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市场经济当中的诚信基本上是一个功利主义的范畴,诚信是节约交易成本和规范市场秩序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当前,我国正通过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用式的诚信,而且要继承传统诚信的优秀内核,通过反躬自省培养个体的真诚无妄之心[7]。
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中,友善主要表现为仁爱。仁爱思想是儒家的核心主张之一,也是中华传统道德本质特征之所在。传统道德文化将个人置于社会关系当中分析人的本质和属性,因此,个人的修身养性和外在事功都离不开与他人的联系。在传统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正是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了整个国家和社会。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不管是儒家主张的仁者爱人、君子以仁存心,还是墨家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爱人如爱自己,都突出了人际关系友善的重要性。当前,随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和复杂,这就迫切需要提倡传统的仁爱思想,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友善。
三、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其他优秀价值理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了富强、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价值理念外,传统道德文化还包括许多其他优秀价值理念[8]。例如,个人身心层面的良知、羞耻、刚毅、正心等;家庭伦理方面的孝悌、勤俭、温顺等;人际交往层面的礼让、恭敬等;社会规范层面的公忠、廉洁、节义等;世界伦理层面的和合、美美与共等。这些价值理念虽然不能完全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方面价值理念,但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补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普通百姓心灵的思想载体。这里,笔者以民本、正义、忠孝、勤劳、节俭、谦让、廉洁等理念为例进行说明。
在传统社会,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稳定取决于人民的生活状况。一个国家人丁兴旺、社会和谐,这个国家往往就是富强的。因此,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非常重视民众的力量。这反映到文化当中,就形成了浓厚的民本主义思想。《尚书》首先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判断,突显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政治主张,提醒统治者要时时关注自己的权力来源和统治根基。《吕氏春秋》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汉书》强调“王者以民为天”(《汉书·郦食其传》)。这些观点都突显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虽然传统的民本思想没有生发出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民主和平等,但尊重人民、信赖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4]。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而君子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讲正义。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那么,何谓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正是由于人有羞恶之心,才需要秉持正义,弘扬正气。义内涵于心灵就是个人利益服从于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不能违背人类最基本的伦常规范;表现于外就是践行天理和正道;表现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义衍化出仁义、正义、道义、侠义、节义等道德范畴,并通过典型人物和生动案例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血脉当中。但是,由于义的涵义比较宽泛模糊,人们对其理解和践行也就千差万别。有些人把哥们义气误以为正义,把胆大妄为宣称为侠义。这是传统道德文化当中糟粕内容的当下表现,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需要强调正义。只不过现在的正义是仁义和公正基础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恰当协调与有机统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庭是缩小的国家,国家是放大的家庭。在家里要孝敬长辈,在国家要忠于君王。忠孝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是人们学习和践行的最高道德规范。在宋明理学看来,忠孝甚至成为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忠孝观念的强调为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国家,养老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居家养老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养老模式。因此,传统孝道还需要我们继续提倡和秉承,但在尽孝方式和行孝内容方面需要变革创新,要探索适合当前国情和老人需求的行孝模式。同样,忠君已不合时宜,但仍需要忠诚、忠心。当前各类从业人员都应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勤劳、节俭、谦让、廉洁历来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并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得到了倡导和发扬。勤劳才能有收获,这是中国人信奉的朴实真理。中国人普遍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生产技术,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收获。同时我们的先辈坚信,只有勤劳是不够的,还需要节俭。在物质财富的积累方面,要注重开源节流,增加财富的产出,减少财富的消耗。《左传》中提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节俭不仅是一种操守,还是一种品行。司马光讲的“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就是提醒人们从一开始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尽管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仍然需要坚持和传承。
在传统社会,儒家把人理解为社会的人,一个人的本质要在社会关系中确定,而且是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9]。既然人离不开社会,儒家就非常强调个体对他人的谦让。谦让不仅是对他人的宽容和忍让,更是对他人的成就和帮助。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只有先立人达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成物成己,才能与他人结成君子之交。当前,随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影响的逐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和复杂,这就迫切需要提倡传统的谦让思想,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古代士阶层的志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实现这样的愿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书读得好才有机会做官,做官则必须清廉,中国历史上对官员廉洁的要求始终没有放松。《周礼·天官·冢宰》很早就提出了考核官吏的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个标准都包含“廉”字,充分体现了“廉洁”的重要性。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为官只有廉洁清正才能树立威信。当前,我们党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传统文化当中的廉洁思想无疑是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
总之,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鉴别区分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通过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实现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重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借助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载体,不断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民群众的善行义举。
[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王磊,王世荣.“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1989(1).
[3]陈秉公.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理论研究[J].理论探讨,2016(4).
[4]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
[5]赵金科,陈慧文.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4(4).
[6]崔治忠.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J].理论探索,2015(3).
[7]张怀承.论中国传统道德的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7(2).
[8]刘颖.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性[J].理论月刊,2016(7).
[9]袁久红,甘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J].东南大学学报,2013(5).
责任编辑:韦梦琦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5.002
B822.1
A
1009-0339(2016)05-0010-05
2016-1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KS125)、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038)。
崔治忠,男,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