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志》及裴注时误积微识小录

2016-03-16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乙未魏书庚子

张 宇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三国志》及裴注时误积微识小录

张宇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文中,有多处时日讹误,主要表现为年号讹误、年误、季误、脱闰、月误、日干支误、失序、综合讹误等。

《三国志》;《三国志注》;时误

中华书局点校版《三国志》对系时讹误未能一一校出,笔者不揣谫陋,现作补校如下:

1.(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十二月,军还谯。[1]32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是月己卯朔,月内无辛未。”[2]31未言“辛未”该如何处理。笔者以为,辛未前当脱“冬十月”三字。正史史书一般是“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而于每年之中又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表述。”[3]15即记时时凡是于某一季度中首次出现的月份,前都应冠是季之名。据此,正文十二月前未书“冬”,当有误。元人郝经于《续后汉书》卷二五是处改为“冬十二月”,这种改法符合了史例,但仍无法解决“辛未”问题。笔者以为“十二月”前疑脱有“冬某月”。是时除十二月外,冬季只剩下十月、十一月。是年十一月丁丑朔,无辛未。十月丁未朔,辛未二十五日。故辛未前疑脱“冬十月”三字。

2.(黄初二年)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

《魏书》曰:己亥,公卿朝朔旦,……

《魏书》曰:十一月辛未,镇西将军曹真命众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

己卯,以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十二月,行东巡。[1]78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十月戊戌朔,月内无己卯,疑为‘乙卯’形近之讹,乙卯十八日。”不确。笔者以为己卯脱十一月三字,是月丁卯朔,己卯十三日。因“己卯”前所注《魏书》已明言“十一月辛未”,辛未五日,本身即在己卯前。又《三国志注》注文,尤其是《本纪》中的注文,凡是言日期的,皆为依时而注,此处注文明言“十一月”,可知己卯前脱“十一月“三字。

3.(黄初)七年夏五月,帝病笃,乃立皇太子。丁巳,即皇帝位,……癸未,追谥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壬辰,立皇弟蕤为阳平王。八月,孙权攻江夏郡。[1]91-92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五月辛丑朔,丁巳十七日,月内无癸未、壬辰二日。《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二’同误。下接‘八月’条,疑上脱‘六月’,六月庚午朔,癸未十四日,壬辰二十三日。”[2]32此处所论颇为允恰,但需要补充的是“八月”前当脱“秋”字,如此方与史例合。卢文弨亦言:“癸未及下壬辰皆不当在五月中,下八月上亦少‘秋’字。”[4]105

4.(太和四年)五月(武宣卞太皇太)后崩。七月,合葬高陵。[1]158

案:卷三《明帝纪》云:“六月戊子太皇太后崩。……秋七月,武宣卞后祔葬于高陵。”是年五月戊申朔,无戊子。六月戊寅朔,戊子十一日。魏收《魏书》卷一百八之二《礼志二》亦言:“魏武宣后以太和四年六月崩。”[5]2761可知当为六月。

5.(青龙)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己亥,复置朔方郡。京都大疫。丁巳,皇太后崩。乙亥,陨石于寿光县。三月庚寅,葬文德郭后。[1]104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正月辛巳朔,戊子初八日,己亥十九日,月内无丁巳、乙亥二日。卷五《后妃传》仅作‘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下接‘三月庚寅条’,疑‘丁巳’上脱‘二月’,二月庚戌朔,丁巳初八日,乙亥二十六日。”[2]33笔者以为丁巳前定脱“二月”二字,卷五《后妃传》“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后引《魏书》注曰:“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西陵。”是年三月庚辰朔,无壬申。正月辛巳朔,亦无壬申。惟二月庚戌朔,壬申二十三日。而三月文德郭后即已入葬,故此处当为三年二月壬申,据此则恰与丁巳、乙亥前后相合,故此处当脱二月。

6.(青龙四年)冬十月己卯,行还洛阳宫。甲申,有星孛于大辰,乙酉,又孛于东方。十一月己亥,彗星见,犯宦者天纪星。十二月癸巳,司空陈群薨。乙未,行幸许昌宫。[1]107-108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十一月庚子朔,月内无己亥。”[2]33是月确实无己亥,但《十七史疑年录》却未说明“十一月己亥”当如何处理。笔者以为此处“十一月”三字当为衍文。《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曰“(嘉禾五年)冬十月,彗星见于东方。”吴嘉禾五年等于魏青龙四年,则“己亥彗星见”之事当系于十月下,“十一月”为衍文。十月庚午朔,己亥三十日。又《宋书》卷二三《天文志一》、《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妖星客星》皆承误。

7.(景初二年)秋八月,烧当羌王芒中、注诣等叛,凉州刺史率诸郡攻讨,斩注诣首。癸丑,有彗星见张宿。

《魏书》曰: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

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于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冬十一月,录讨渊功,太尉宣王以下增邑封爵各有差。[1]112-113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景初历》建丑,是月庚寅朔,癸丑二十四日,月内无丙寅。《资治通鉴》卷七十四“魏纪六”作‘壬午’,亦无。《晋书》卷一《宣帝纪》在司马懿破襄平前‘有长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疑即癸丑之彗星,则‘丙寅’为‘甲寅’之讹,甲寅二十五日。”[2]34不确。

《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渊传》:(魏明帝景初二年)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宋书》卷二三《天文志一》:景初二年,司马懿围公孙渊于襄平。八月丙寅夜,有大流星长数十丈,色白有芒鬣,从首山北流坠襄平城东南。

《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魏明帝景初二年,宣帝围公孙文懿于襄平。八月丙寅夜,有大流星长数十丈,白色有芒鬣,从首山东北流,坠襄平城东南。

据此观之,则《宣帝纪》中“长星”当为丙寅大流星,非癸丑彗星。笔者以为丙寅当系于九月下,前注《魏书》已言“九月”,以《景初历》是月庚申朔,丙寅七日。《宋书》、《晋书》承做八月,同误。《公孙渊传》作八月亦误。

8.(正始二年)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众拒之。六月辛丑,退。己卯,以征东将军王凌为车骑将军。[1]119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六月癸酉朔,不得在己卯(初七日)前,失序。‘己卯’阁本作‘己酉’,是月无己酉。”[2]34笔者以为此说可待商榷,或许并非简单的失序,亦有可能为“己卯”前脱“七月”。是年魏恰闰六月,七月壬申朔,己卯八日。此处主要因为是年闰六月,致七月朔日与六月近,故脱去后,校者第一反应多误以为失序。又“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众拒之”之时当存疑,是处系于五月下,而《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曰:“夏四月,……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五月,太子登卒。是月,魏太傅司马宣王救樊。六月,军还。”则《吴主传》以朱然四月围樊,五月司马懿救樊。又《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引干宝《晋纪》曰:“六月,(司马懿)督诸军南征,车驾送津阳城门外。”则是处以六月救樊。《晋书》卷一《宣帝纪》则以五月朱然围樊,六月司马懿救樊。《资治通鉴》卷七四《魏纪六》则以四月朱然围樊,六月司马懿救樊。众说殊异,未详孰是,姑存疑。

9.(嘉平三年)四月甲申,以征南将军王昶为征南大将军。壬辰,大赦。丙午,闻太尉王凌谋废帝,立楚王彪,太傅司马宣王东征凌。五月甲寅,凌自杀。[1]119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四月丙子朔,甲申初九日,壬辰十七日,月内无丙午。下接‘五月甲寅’条,以时间而来,疑‘丙午’为‘丙申’之讹,丙申二十一日,合序。”[2]35诚如是论,又可略举一例以为印证。《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注引“《魏略》载凌与太傅书曰:‘卒闻神军密发,已在百尺,虽知命穷尽,迟于相见,身首分离,不以为恨,前后遣使,有书未得还报,企踵西望,无物以譬。昨遣书之后,便乘船来相迎,宿丘头,旦发于浦口,奉被露布赦书,又得二十三日况,累纸诲示,闻命惊愕,五内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处。……’”文中言“又得二十三日况,累纸诲示,闻命惊愕,五内失守,”据此观之,王凌得信在二十三日,则司马懿至少在是月二十三日之前即已知王凌“谋废帝,立楚王彪”事,而丙申二十一日,恰属其前,故此处当为丙申。

10.(魏正始五年)夏四月朔,日有蚀之。[1]120

案:是月丙辰朔,钱大昭《三国志辨疑》卷一言此处脱丙辰二字,确论。又《晋书》卷十二《天文志中》言“五年四月丙辰朔,日有蚀之。”《资治通鉴》卷七四言“夏四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可为证。

11.《帝集》载帝(高贵乡公)自叙始生祯祥曰:“……惟正始三年九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未直成,予生。”[1]138

案:正始三年九月朔为丙寅,二十五日为庚寅,故此处为误。正始二年九月朔为辛未,二十五日为乙未,此处当为正始二年,以“二”“三”相近易误之故。又高贵乡公曹髦卒于甘露五年,时年二十,以此推之亦为正始二年,故此处当为正始二年。

12.《魏书》载哀策曰:“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1]167

案:此处“三月壬申”当为“二月壬申”。据《魏书·明帝记》:“(青龙)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己亥,复置朔方郡。京都大疫。丁巳,皇太后崩。乙亥,陨石于寿光县。三月庚寅,葬文德郭后。”[1]104《十七史疑年录》曰:“正月辛巳朔,戊子初八日,己亥十九日,月内无丁巳、乙亥二日。卷五《后妃传》仅作‘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下接‘三月庚寅条’,疑‘丁巳’上脱‘二月’,二月庚戌朔,丁巳初八日,乙亥二十六日。”[2]33笔者以为丁巳前定脱“二月”二字,卷五《后妃传》“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后引《魏书》注曰:“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西陵。”是年三月庚辰朔,无壬申。正月辛巳朔,亦无壬申。惟二月庚戌朔,壬申二十三日。而三月文德郭后即已入葬,故此处当为三年二月壬申,据此则恰与丁巳、乙亥前后相合,故此处当脱二月。*此处论断可进一步参见拙文:《〈三国志〉及注札记十四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据此可推知文中“三月壬申”当为“二月壬申”。

13.(魏明帝景初二年)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1]254

案:此处“八月”当为“九月”,详见前文第七条。是月庚申朔,丙寅七日,壬午二十三日。

14.(沛穆王林)太和六年,改封沛。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四千七百户。林薨,子纬嗣。[1]582

案:沛穆王林薨于甘露元年,此处系于景元下误,“林薨”前当脱甘露元年。

15.东海定王霖,……嘉平元年薨。[1]590

案:《三国志集解》云:“《齐王纪》:‘嘉平二年十二月甲辰,东海王霖薨。’此作元年误。”[4]504《三国志集解》言二年误元年,当为是,然十二月甲辰误,据《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嘉平二年)十二月甲辰,东海王霖薨。乙未,征南将军王昶渡江,掩攻吴,破之。”[1]124是月戊寅朔,甲辰二十七日,乙未十八日,二者失序。或甲辰当为甲午,以“辰”“午”略近之故,甲午十七日。

16.(蜀后主延熙)七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向汉中。”[1]898

案:《三国志集解》是处作闰二月,认为“宋本作闰月误。”[4]747不确。此处当为闰三月,蜀延熙七年与魏正始五年同闰三月。

17.(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征皖城。闰月,克之。[1]1119

案:建安十九年闰四月,五月无闰。“五月”当作“四月”。《资治通鉴》卷六七是处同,亦误。

18.(建安)十九年五月,……是岁刘备定蜀。(孙)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1]1119

案:“权以备已得益州”处前脱“二十年”三字。文中言“(孙)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事,时为建安二十年,可见《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又,是处前有十九年事,后有二十一年事,惟不见二十年事,亦可为证。

19.(吴黄武)六年春正月,诸将获彭绮。闰月,韩当子综以其众降魏。[1]1134

案:是年闰十二月,疑脱“十二”二字。

20.《吴录》曰:(吴赤乌十二年)六月戊戌,宝鼎出临平湖。八月癸丑,白鸠见于章安。[1]1147

案:赤乌十二年六月丁巳朔,无戊戌,疑为戊辰,戊辰十二日。八月丙辰朔,无癸丑。又是年闰八月,乙酉朔,癸丑属之,为二十九日,此处当脱“闰”字。《宋书》卷二九《符瑞志下》同,亦误。

21.(神凤元年夏四月)今月十六日乙未,大行皇帝(孙权)委弃万国,群下大小,莫不伤悼。[1]1434

案:孙权卒于神凤元年夏四月,是月庚午朔,乙未二十六日,此处当脱“二”字。

22.(魏明帝太和二年)六月,诏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秋九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于石亭,败绩。乙酉,立皇子穆为繁阳王。庚子,大司马曹休薨。冬十月,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1]94

案:《十七史疑年录》曰:“九月丁巳朔,乙酉二十九日,已是月末,月内无庚子。《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同误。疑系在‘十月’条下,十月己亥朔,庚子十四日。《通志》卷七作‘七月’,七月戊午朔,亦无庚子。”[2]32不确。《三国志·吴志》卷四七《吴主传》言:“(黄武七年)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又《通志》卷七:“六月诏曰:‘尊儒贵学,……以经学为先。’秋七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于石亭,败绩。乙酉,立皇子穆为繁阳王。庚子,大司马曹休薨。冬十月,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则吴魏战于石亭之时只能是七月、八月或九月三说。综合三文,疑原文当如下:

秋七月乙酉,立皇子穆为繁阳王。八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于石亭,败绩。庚子,大司马曹休薨。冬十月,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

七月戊午朔,乙酉二十八日。八月魏为戊子朔,庚子十三日。即正文秋七月误为秋九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于石亭,败绩”前脱八月,而“乙酉,立皇子穆为繁阳王”则误置于其后,此为综合性错误,惟此方合序。

23.(嘉平三年)秋七月壬戌,皇后甄氏崩。辛未,以司空司马孚为太尉。戊寅,太傅司马宣王薨。……乙未,葬怀甄后于太清陵。庚子,骠骑将军孙资薨。十一月,有司奏诸功臣应飨食于太祖庙者,更以官为次。[1]124

案:《三国志集解》云:“《晋书·宣帝纪》:‘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潘眉曰:‘戊寅上当有八月,此阙文。’”[4]143《十七史疑年录》曰:“七月甲辰朔,壬戌十九日,辛未二十八日,月内无戊寅、乙未、庚子三日。《晋书》卷一《宣帝纪》:‘秋八月戊寅,(司马懿)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资治通鉴》卷七十五《魏纪七》亦作‘八月’,八月甲戌朔,戊寅五日,乙未二十二日,庚子二十七日,是。此‘甲戌’上脱‘八月’二字。”[2]35此处脱“八月”之结论是正确的,但他们皆以《晋书·宣帝纪》作为首要材料似为不妥。《三国志·魏志》卷二八《王凌传》注引干宝《晋纪》曰:“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疠,甚恶之,遂薨。”则早在《晋纪》中就已经明言司马懿死于八月,唐修《晋书》当为承袭。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牛继清、张林祥.十七史疑年录[M].合肥:黄山书社,2007.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卢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张林祥]

2016-03-25

张宇(1987—),安徽省宿州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学。

K236

A

1003-4307(2016)03-0136-04

猜你喜欢

乙未魏书庚子
庚子春节感怀
战“疫”庚子春 担当看人大
庚子迎新名家作品邀请选
庚子吟絮(六则)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乙未短章
乙未秋寓洞廊崖
“羊”溢新春 起航乙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