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free talk”行动研究
——以某省属院校英语专业大二课堂为例

2016-03-16李细姣

关键词:行动研究口语教学

李细姣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大学英语课堂“free talk”行动研究
——以某省属院校英语专业大二课堂为例

李细姣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本文探索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free talk活动的有效途径。笔者利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课堂等手段进行行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free talk应包括准备-演示-提问-评价四个环节,是一种有效的外语课堂教学手段。

〔关键词〕free talk;行动研究;口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精读课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一些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利用英语课前10分钟进行free talk活动。笔者通过与授课教师访谈及课堂观摩,发现该活动未能解决大多数学生难以“开口”的问题,且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参与进来,只是把free talk当成是一项作业去完成;二是学生自身口语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英语时存在一定的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Horwitz& Toung,2003),学生对自己没信心,害怕说错、出丑,在众人面前开口用英文表达会感到十分紧张(张迅,2007);三是教师未能对此项教学手段进行规范指导及监督。因此,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开口用英文表达的通常仅仅局限于几个对口语自信、胆子较大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合理的,对整个班级学生英语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由此看来是使用free talk的方法不恰当。

二、研究目的与思路

1、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关注如何规范free talk活动,有效利用free talk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内容的逻辑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实现free talk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2、研究思路

(1)Free talk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free talk活动是在教学中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的一种课堂交际活动,通过在台上向教师及其他学生表述或演讲自己的阅读成果来实现。它是一种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口语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及其他同学的监督下进行的活动。该活动可以灵活进行,可以是课前、课中或课后。具体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该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内容准备阶段,台上演示阶段,学生提问阶段,师生评价阶段(王小简,2008)。有效利用free talk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获得教师的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每位学生的口语。因此,笔者以为free talk活动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口语表达中积极性差、信心不足及指导不够三个问题,它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2)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动研究源于美国,后由John Collier(1945)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就其定义而言,众说纷纭。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师参与科研的方法,是以实践为取向的课堂教学研究(王蔷,2002:4)。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进行系统的观察和不断的反思,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和采取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数据,分析和评价效果,继而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教学研究呈现螺旋状持续发展下去,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王蔷,2002:4-5)。它旨在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学效果。

教学行动研究作为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发展的过程,包括计划、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McNiff(1988)把这几个环节描述为五个具体步骤(王蔷,2002):

第一步,发现问题: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提出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第三步,制定方案: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其解决问题。

第四步,收集、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第五步,反思:反思方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发现新的教学问题,为下一轮的研究做准备。

McNiff(1988)指出行动研究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系统性及实验性四个特征。它使得教师能够与研究人员一起参与到实际的研究当中,通过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生为实验对象,展开系统的、公开化的研究(王蔷,2002:14)。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学行动研究重在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是一种切合实际、实用性高的研究方法。它不仅能提升教师专业自主性,而且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行动研究法来探索free talk四个环节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是非常适合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某省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二年级某行政班25名学生。该班学生每周有一到两名学生在综合英语课前进行free talk。此环节为学院所要求,内容为教师自由安排。该班学生于暑假期间阅读外文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学生可选其中任意章节作为个人free talk的内容,并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展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全班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摩(附件一)、课后反馈(附件二)的方式开展研究。问卷采取个别问卷(附件三)与集体问卷(附件四)两种方式,即对进行了free talk的5名学生进行个人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份;对全班25名学生进行了一般性综合问卷调查,有效问卷25份。同时,对授课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优、中、差,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3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录音;该授课教师亦为此班班主任,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等较了解。

四、步骤与分析

1、发现问题

Free talk是一种口语训练的形式。大学精读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在与所研究班级授课教师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目前该班大部分学生普遍上都存在难开口的问题。为此,学院要求教师将精读课前的10分钟充分利用起来,开展free talk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随后,笔者随机选择了该校英语专业大二某班级2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11月23日进入该班级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实地观察。

通过课堂观摩并结合教师访谈,笔者了解到,学院及教师要求进行free talk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然而,在实际口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演讲者草草准备,演讲过程中英语表达不连贯,演讲内容结构模糊,缺乏逻辑性。台下的听众根本不认真听,低头干自己的事情,教师也未进行干预。这样下来,非但听者学不到东西,浪费了时间,演讲者也是如此。最后,free talk教学手段无法有效利用起来,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能由此得到提高,free talk的作用没能达到学校和教师的预期效果。

2、提出方法,制定方案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笔者制定了如下行动方案,就free talk内容准备,台上演示,提问以及评价四大步骤提出明确建议,还包括采取各步骤的理论依据。

(1)内容准备

第一步,从Pride And Prejudice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同时其他同学也可能会感兴趣的章节作为演讲内容。 之所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及其他同学可能感兴趣的材料,是因为这样容易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较好地参与到课堂(王云海等,2006)。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肖川,1998;詹朋朋,2001)。语言的习得与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密切相关。学习者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才能促进语言习得(曹巧珍,郭浩儒,2005)。因此,让free talk演讲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是为了让其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建构,以促进语言吸收量。此外,如果学生对某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其“情感过滤”会随之降低,学生会自然而乐意地关注和使用正确语言形式来表达真实的意义(孙倚娜,2003)。故而,选择感兴趣的章节作为演讲材料还可以降低“情感过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及积极性。

第二步,按照老师的建议及要求制作PPT。PPT必须涵盖以下内容:key words/phrases 以及two questions。除此之外,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根据章节不同特点增加图片或重要信息以帮助听众更好理解。

彭青龙(2000)指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是仅仅作为旁观者,而不加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指导,尤其是方法论上的指导可以促成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飞跃。因此,教师对speaker提出建议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效果,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袁笠菱,2005)。“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它指的是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丰国欣,2009)。学生利用制作PPT,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有助于听众对语言材料的理解,促进“可理解性输入”。因为语言输入的材料只有被注意,才可能被理解,从而被吸收(詹朋朋,2001)。

第三步,按照老师的建议,主要把其中难词改成易词,把长难句改成简单容易理解的句子。熟读演讲内容,保证上台脱稿。

把其中难词改成易词,是为了能保证“可理解性输入”,同时能促进speaker积极学习目的语。Free talk内容的写作过程是的学习者充分注意语言形式,确保学习者能从语言中获得足够的语言吸收,因为语言输入的材料只有被注意,才可能被理解,从而被吸收(詹朋朋,2001;孙倚娜,2003)。

(2)台上演讲

台上演讲时,speaker要注意:一是发音要标准,尽量让听众听得懂;二是声音响亮,以保证美味听者都能听得见;三是语速适中,使得听众能跟得上speaker的速度;四是举止得当,与听者进行眼神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更愿意听,也更容易听懂,从而保证听众的“可理解性输入”。

(3)提问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有效地锻炼学生,提问环节speaker要设置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设计要求:第一个为封闭式问题,即与原文相关,听众根据free talk内容获得,答案唯一;第二个为开放式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可允许有多种答案。封闭式问题旨在“预热”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开放式问题旨在让学生进行更深度的交流。这两种问题的结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口语课堂教学(彭青龙,2000)。

(4)听众的任务——评价

Speaker演讲结束后,听众(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并打分。由学生自主发言及教师点人回答两种方式进行。最后,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Swain(1985)的“可理解性假说”倡导,如果“有外在压力的输出”的机会,而不是任何其他种的输出机会,语言习得就会加快和增强。(彭青龙,2000)因此,有了这个环节,很多学生为了能回答出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会选择认真地听speaker的演讲,从而有利于free talk的有效进行。

综上可知,此次行动研究中实践的free talk是以输入为基础的输出。在保证大量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可理解输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客服恐惧心理,增强信心,提高口语,促进口语教学(孙艳,王大伟,2003)。

3、收集、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free talk方案后,同学们的表现都有很大进步。

首先,每个speaker都能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章节,按照教师的建议及要求完成PPT制作,除了设计key words及two questions外,还能够自主增加characters及story line等内容的设计与介绍,不再向以前一样只是把个别生单词写在黑板上。此外,speaker采用容易理解的的词句进行free talk,因此台下学生都能抬头关注PPT及speaker的演讲。有24名学生(96%)表示,对于free talk中要求的要点提示及问题设置,不难准备。且有2名学生表示该环节非常有必要。仅1名学生觉得此项要求有点困难。

其次,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发音要标准,声音响亮,语速适中,举止得当,与听者进行眼神交流。也有学生未能全部做到以上五点。采用新方案进行free talk的4名学生(另外一名采用旧方式)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名学生在与听众眼神交流上需提高,但在PPT中增加了characters及story line;第二名学生语速偏快,但对人物的简单介绍很齐全,声音洪亮,与学生眼神交流;第三名学生综合表现很好,教师与学生都评价“You did much better than before”;第四名学生表现也很好,还自主增加了free talk的summary的环节。问卷结果显示,4名学生(16%)能完全听懂free talk内容;20名学生(80%)听懂了大部分;1名学生(4%)听懂了一半;没有学生几乎听不懂或完全听不懂。

再次,提问环节较之前增加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听众通过speaker的演讲内容来回答第一个封闭式问题,然后联系个人实际回答第二个开放式问题。从问卷可知,学生听完演讲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问题。其中12名学生(48%)能回答两个问题,12名学生能回答第一个问题,1名学生该题未做解答(可能因为遗忘,因为对其他题目回答很认真)。并且,以前此环节未见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新的free talk方案实施后,出现了两名学生主动举手抢答问题的现象。

然后,在听众评价环节,进行评价的学生能独立地、不重复地给予评价,他们的评价涉及到了speaker的语音、语调、语速、流畅度、肢体语言、眼神交流、PPT制作等方方面面。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此环节的氛围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交流更为贴切。学生表示在free talk活动中有多方面锻炼,有17名学生(68%)表示自己在口语方面的提高最大,另有一名学生说到自己锻炼最大的是自信心。另外,有23名学生(92%)喜欢free talk,1名学生(4%)没感觉(因为有时听不太清楚),1名(4%)不喜欢(因为准备起来麻烦)。

最后,从与学生的访谈得知,他们对于free talk的新方案多是支持的,因为他们更清楚应该如何做free talk,并且更能明白speaker所演讲的内容,做一名积极的听众。而资优生表示新方案对于他个人来说没有太大作用,因为speaker的英语口语及个人当天的状态是影响他能否认真听的主要因素。该授课教师亦为该班班主任,从与她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学生们在free talk中的表现较之前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个流程比较系统、规范,学生知道该如何进行free talk活动,同时也不乏新意,因为学生有空间进行个人设计的创新;二是两个问题设计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三是学生们能更全面的评价speaker。

2、反思

此次研究历时一个多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摩,笔者对学生在实施新的free talk方案前后表现及心理状态有了一定了解。该方案对学生的作用是积极肯定的,而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帮助相对较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free talk环节很容易,有的学生提到自己只花了半小时时间来准备。因此,下一轮的free talk行动研究可以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英语表达更流畅、准确的学生讲新闻故事等。

五、结语

Long&Porter(1985)指出,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对口语能力的提高起积极作用,并且学生参与演讲、辩论等课堂活动可以增加语言练习的机会,提高谈话质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Ellis(1994;1997)也论证了演讲等活动可以增加“输入”和“输出”的机会,从而增强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笔者所做的free talk的行动研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此次行动研究告诉我们有效的free talk可以成为学生们喜爱的一种口语训练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4.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Long,M.&P.Porter. Group work, interlanguage talk,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ESOL Quarterly, 1985,26:27-56.

[4]曹巧珍,郭浩儒.“值日生报告”行动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04):50-53.

[5]丰国欣.监控模型评析[J].外语教学,2007,(06):49-53.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000,(02):39-44.

[8]孙倚娜.认知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3,(03):20-25.

[9]孙艳,王大伟.输入与输出对口语发展的影响——两者教学效果的对照与研究[J].外语界,2003,(03):31-35+62.

[10]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国红)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简介]李细姣,女,湖北鄂州人,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4- 0130- 04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4.032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口语教学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方式的行动研究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纪录片为教材的大学口语教学探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