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新模式下进一步完善綦江区政务服务
2016-03-16董丽莎
董丽莎
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
在“互联网+”新模式下进一步完善綦江区政务服务
董丽莎
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也是一座党加强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一步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与互联网技术、思维和资源的融合创新,提高政府服务化水平,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本文以綦江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问卷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供参考。
“互联网+”;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也是一座党加强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办好事、不添堵。笔者了解调研了全市区县政务服务的现状和綦江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情况,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与互联网技术、思维和资源的融合创新,提高政府服务化水平,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1 当前政务服务的现状
21世纪初,在“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引下,我国开始了行政领域全面广泛的探索和改革,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做为新生事物的行政服务中心在经过了一段没有经验可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过程后,又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比较优势及资源禀赋,“有效、便捷、管用、科学”的发挥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我区行政服务中心只能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标准和规定。
1.1强化集中办公
为了方便企业和个人办理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中心入驻具有行政审批职责的区级单位部门35个,设置服务窗口98个,在近5000余平方米的场地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
1.2清理审批事项
按照国家、市、区的相关要求,綦江区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对全区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清理规范,取消了行政审批事项31项,承接市下放审批权限的事项92项,保留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451项,减少清理申报材料580个,镇街可受理的服务事项达65项。
1.3三级联动服务
为了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区构建区行政服务中心、街(镇)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级实体服务大厅,建起区级、街(镇)、村(社区)三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
1.4创新管理方式
通过制定出台针对行政审批部门、工作人员、窗口服务的相关管理考核办法,规范工作作风;加强与周边区县的交流学习,提高服务质量。
2 当前政务服务的不足
綦江区政务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要想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传统观念影响服务水平
面对“互联网+”,有不少人思维还停留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一是互联网思维和“政府为中心”的思维的对立。互联网思维的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在政务服务中,体现为更多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实际中有些人有意无意的忽略用户体验;二是技术至上思维。有些人认为只要提高技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务服务的水平就会提高,民众就会满意;三是担忧政府服务过载。政务服务要产生好评,势必会增加用户体验,有些人担心诸多体验会对政府产生不利影响。
2.2条块体制阻碍数据共享
虽然不少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进驻中心,但是数据汇集和联通上还不很着力,“条”“块”信息分割仍然存在,建设领域并联审批流程还不够完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如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分窗口还未进驻。与其他区县、市级等信息交流平台还未构建,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务服务水平的提高。
2.3政务管理缺乏到位措施
管理理念上,存在要么管得过死,要么完全放松;管理技术上,对新的管理手段不熟悉,忽视部门内部关于“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在管理资源上,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三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制度建设有待加强,规范标准未落实到位。
2.4网络技术落后不利发展
目前,我区由于信息技术水平和软硬件限制,网上数据整合、信息共享、资料流转、网络审签、分级审批和联审联办都无法正常进行,区级、街(镇)、村(社区)中心未形成联网,企业、个人基本上只能到服务大厅办理,还未完全开放利用网络和手机客户端办理。
3 完善政务服务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互联网+”战略的延续,有着深刻的战略意涵,对推动政府自我革新,形成内外双向驱动力,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注重实效和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对完善政务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纠正错误思维,重塑服务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打破固有的“政府中心”思维,建立起“用户至上”理念,在政务服务中,更多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上重视需求、考虑问题,明确谁才是服务主体,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识别和及时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提升服务品质;纠正“重电子、轻政务”的“技术决定论”思维,树立“互联网+政务服务”虽然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电子基础设施的兴建及相关物理网络的连接,但更离不开人的思维观念的重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的思维。
3.2打破“条“”块”分隔,搭建共享平台
“互联网+政务服务”核心是要实现部门数据共享,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度和民众的满意度。“条”“块”分隔的体制构架影响互联网的互通机制。打破“条”“块”信息分隔的状态,前提就是数据汇聚和联通上着力。要以各部门职能为基础,整合孤立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构建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将汇聚的数据统一到云平台上,联通横向纵向层级的信息系统,搭建跨区、市乃至全国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多渠道实现“一网通办”,做好政务服务个性化精准推送。特别是行政审批服务方面,要清理下放到位,提高行政审批效能,避免“前店后坊”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注意避免个人和企业信息泄露。
3.3引进专业人才,提升管理水平
互联网思维与政府传统观念不同,要提升政务服务管理水平,必须引进与“互联网”思维一致的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人才,既要注重“互联网+”的安全与秩序,也不能忽视“互联网+”开放、共享、跨界等本质特征,实行放管结合,通过大数据技术关联分析、交叉挖掘提炼,发掘公众需求。政府也可采用PPP合作模式,向拥有云平台的运营企业购买服务,但仍需储备与“互联网”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3.4加强技术投入,增强服务效能
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离不开网络电子技术力量的支撑。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对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整合行政和社会资源,并联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街(镇)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体系,推进我区行政审批系统接入市级行政审批系统工作。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真正将政务服务送到家。
[1]牛海燕.关于“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的实践和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2)
[2]重庆市綦江区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关于报送2015年工作总结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