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义分析的“现代汉语”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2016-03-16许艳平
许艳平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基于语义分析的“现代汉语”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许艳平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语义是语言的灵魂,语义分析关涉到语音和文字,联系着语法和语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基于语义分析设计“现代汉语”课外作业,需要把握好三种策略:第一,利用语义穿针引线,使形、音、义融为一体;第二,利用语义追根溯源,对语法、语用现象进行解释;第三,利用语义启发诱导,使静态分析变为动态思考。与此同时,课外作业设计还要把握两个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关键词:语义特征分析;“现代汉语”教学;课外作业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程,其目的在于:“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1]与此相应,“现代汉语”教材不仅讲解理论知识,还提供配套练习,以供学生课堂、课外训练之用。这些练习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启发性不强,难以指导课外实践;同时,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几个部分被拆分开来,训练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启发思考、整合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设计课外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当然,每个教师面临的情况不同,采取的做法也会不同。笔者的做法是,以语义分析为线索整合语言知识,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外作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分析汉语、运用汉语。
一、语义及语义分析
所谓语义,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词语、句子)所负载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意义”解释为:1)语言文字及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2)价值;作用[2]。可见,语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语言文字所表示的内容”。当然,语义的内涵比较宽泛,不同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划定不同的研究范围,会对语义形成不同的认识[3]。一般来说,“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语义是指词语、句子所承载的意义内容。
语义涉及很多因素。首先,语义是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与语音、形式联系在一起;其次,语义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与外部世界和使用者密不可分;最后,语义还存在义项、语义特征等因素。多种因素交织,使语义分析变得十分复杂。随着现代语义学的不断发展,语义分析的复杂程度还将不断增加。
就“现代汉语”教学而言,语义分析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语义与语音、形式之间的关系。如同音同形词、同音异形词等的意义分析就是这方面的内容。第二,语义与外部世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今天星期天”这句话表面是说“今天就是周日”(对应某年某月某日),但是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显示出不同的含义。第三,语义义场、语义的演变及义项的微观分析等,主要包括词的单义与多义分析,词的同义、反义、类义义场分析,词的概念意义和色彩意义分析,词的语义特征分析等。尤其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它着眼于词义的微观层面,对意义的分析较为精细,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解释很多语法、语用现象。请看:
“找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来自于何勇的一首歌《姑娘漂亮》,似乎显得偏激,让某些同志感到不爽。(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325270100mt04.html)
为什么在“找女朋友”和“养条狗”之间进行选择,就“显得偏激”,就会令人“不爽”呢?原因很简单:“狗”这个词带有[+贬义]特征。汉族人有一个传统观念:狗很重要,但它终究是看家狩猎的东西,地位很低下。如果把人与狗相提并论,就是对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侮辱。因此,“找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找个男朋友,不如养条狗”之类的说法带有贬斥色彩,不容易被人接受。
二、基于语义分析的“现代汉语”课外作业设计策略
语义是语言的灵魂,它虽然复杂,但不可回避。如果撇开语义,只关心语音和形式,那么语言就只剩下一具空壳;如果脱离语义,语言运用的原理和机制就无从谈起;如果不结合语义,“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板块就是脱节的,难以整合起来。因此,基于语义分析设计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1.穿针引线,将形、音、义融为一体。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受描写语言学影响很深,重拆分轻整合,难以反映语言的整体面貌[4]。同样,教材中的配套练习也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语音部分只练习发音,文字部分偏重于字形,词汇部分多关注语义,语法部分多分析结构形式,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即使做了教材上的配套练习,也难以将知识活学活用。这说明,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需要更新语言观和教学观,重新整合知识,还语言以整体面貌。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认为,语言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相结合的符号[5]。索绪尔所说的“概念”就是语义,“音响形象”就是语音。其实,语言单位落实在文字上,就有字形问题,放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中,还有组合搭配的结构形式问题。因此可以说,语言符号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中国古代,学者们非常重视以“字”为中心,研究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今天,我们的“现代汉语”教学既要吸收西方的先进理论,做到“洋为中用”,也要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做到“古为今用”。在课外作业设计这一环节上,也要充分考虑形、音、义三者的有机联系,尽量将它们融为一体。教师可以选用那些带有同音字、多音字、多义结构的语言片段,让学生写出语音,分析结构,解读意义。这种设计策略能够充分发挥语义的穿针引线作用,将语音、字形、结构形式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作业一:下面是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副奇巧楹联,请为其注音,为其断句,并根据断句结果解读其义: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朝”属于多音多义字,既可以读zhāo,也可以读cháo,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长”的情况与此类似。“朝”和“长”选择何种读音,就会产生何种意义。意义不同,它们与前后词语之间形成的结构不同,断出的句子也就不同。这样的作业富有趣味,能够让学生明白如下道理:形、音、义是彼此相连的,谁也离不开谁,运用起来需要全盘考虑。
2.追根溯源,解释语法、语用机制。描写语言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结构十分关注,对语义重视不够,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其代表性人物美国语言学家莱纳德·布龙菲尔德也承认:“在语言研究中对‘意义’的说明是一个薄弱环节。”[6]“现代汉语”教材受这种观念影响,也没有把语义放在应有的位置。它们虽然历经多次修订,增添了一些新成果,但是编写体系基本未变,仍然没有把语义与语法、语用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语法、语用是“现代汉语”课程的“重头戏”,也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无趣的部分。语法教学条条框框很多,作业繁琐而枯燥,学生容易厌倦;语用教学又常常是跟着感觉走,分析不够科学,作业没有深度,学生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语法、语用的内在机制,分析不够深入。
事实上,语法、语用与语义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语法、语用问题,往往可以用语义进行解释。可以说,语法是形式,语用是现象,语义是根本。在设计语法、语用板块的课外作业时,教师要尽量选取那些带有生活气息的语法、语用现象,避免那些不接地气的例子。因为语义与社会生活、人的认知经验等密切相关,有了生活基础,语法、语用现象就有了语义依据。设计策略方面,可以先抛出语法、语用现象,设置疑问,然后要求学生搜集类似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再启发他们结合社会生活解释原因。
作业二:坊间有一种说法:“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其中的“女博士”有何特殊含义?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词语经常带有性别标记“女”?哪些词语经常带有性别标记“男”?这是为什么?
这个题目讨论“男”和“女”经常跟什么词语搭配,看起来是一个语法和语用问题,实则是一个语义问题,追根溯源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人们不说“男博士”而说“女博士”,因为在古代,只有男子才能接受教育,女子不能上学,也不需要才学,只要性情温柔,能够相夫教子就行了。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博士”理所当然是男性,是女性就属于例外,需要添加性别标记加以说明,以表示某种特殊含义。类似的“男XX”、“女XX”等说法也可以从语义上进行解释。设计这种“刨根问底式”的课外作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又能够增强其传统文化修养,还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3.启发诱导,化静态知识为动态思考。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考察语言,都属于静态分析。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课程,仅掌握静态知识还不够,还要化静态为动态,把语言运用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分析说话人如何“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来调整语言[7],如何看对象说话、看场合说话、看时间说话。“现代汉语”课外作业,要多分析语言的实际运用。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先静态后动态、动静对比的策略,让学生先进行语义的静态分析,然后再结合语境等因素,重新审视语义,看看言语有无不合逻辑、不合情理之处,有无言外之意,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或者表达效果等。这种设计动静结合,层层推进,与语义的启发诱导是分不开的。
作业三:姚晓峰执导的电视剧《大丈夫》(第五集)中有这样的细节:美女顾晓珺要与一个老头子登记结婚。她母亲急得团团转,忙问丈夫该怎么办,丈夫表情复杂地说:“怎么办?凉拌!”请分析丈夫话语的含义,并结合剧情说说他何出此言。
此“拌”非彼“办”,丈夫充分利用了汉语形、音、义之间的微妙关系,采用了谐音别解的方式回答了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只是一种静态分析,不够充分,也不够深入。结合剧情来看,丈夫非常疼爱女儿,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得知女儿要去登记了,为什么还能如此淡定,甚至语含幽默呢?原来他早已“未雨绸缪”,把女儿的户口卡藏在了自己的裤兜里,随身携带,以防被“盗”。他虽然稳操胜券,但又要装模作样,目的在于吓唬老伴,让她幡然醒悟,彻底站在自己这边,共同反对这门婚事。结合剧情来分析丈夫的话语,变静态分析为动态思考,把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语境原则、合作原则、言外之意等知识点都激活了,学生就知道了丈夫为何要这样说话以及这样说话的用意何在。
三、基于语义分析的“现代汉语”课外作业设计原则
1.趣味性原则。与文学类课程相比,“现代汉语”课程比较枯燥,不太受学生欢迎。课外作业如果再是一副刻板面孔,就容易令学生厌烦。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外作业应该“洗心革面”、“内外兼修”,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做到语料生动,角度新颖,形式多样。
(1)语料生动。“现代汉语”课外作业,要尽量选取那些新鲜活泼、生动有趣的语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生活的各种小幽默、小笑话、小故事,是设计课外作业的理想原料。此外,那些耐人寻味的日常用语,如“别追了,本人已昏”(某电动车提示)、“不打不相识”(某打印店广告)、“食全食美”(某蛋糕店广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某理财产品广告)、“上上下下的享受”(某电梯广告)、“自讨苦吃”(某药店广告)等也可以酌情采用。
(2)角度新颖。“现代汉语”教材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心血和智慧,但是内容上还存在如下局限性:只讲解理论本身,不研究文化现象;只关注共同语,不涉及方言和外语;只反映共性,未顾及个性;只反映规律,不反映例外;只讲究规范,不重视变异。课外作业不妨换一个角度,将视野延伸到教材之外,引导学生关注一下汉语中的文化、共同语与外语的差异、共性之外的个性、规律之外的例外、规范之中的变异、语言应用的创新等。例如,讲授完“词的意义类型”,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请以“龙”“虎”“猫”等为例,比较一下这些动物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语义差异,并结合民族文化背景进行解释。这样的课外作业角度新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形式多样。“女人如花”是一个不错的比喻,但是反复使用,会出现审美疲劳。课外作业也是如此。如果训练形式始终如一,学生就失去了新鲜感。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不断调整课外作业的形式,尽量使其富有新意。如下几类作业值得尝试。第一,分析类作业。让学生跟踪书刊时文,进行社会调查,观察新现象,分析新语料,发现新问题。第二,鉴赏类作业。让学生选取名家名篇、经典作品进行品评鉴赏。第三,修改类作业。让学生对不合理的语言现象进行修改完善。第四,写作类作业。设置情景(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者给出语言现象,让学生以语义为线索撰写小论文。当然,教师还可以具体内容具体分析,设计出不拘一格的新形式,以增添课外作业的趣味性。
2.针对性原则。
(1)内容的针对性。首先,课外作业不能“跑题”,内容要与课堂教学“一脉相承”。否则,训练内容没有针对性,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作业的实践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例如,教师讲完“合作原则”,可以让学生观看沈腾、马丽等表演的小品《今天的幸福2》(2013年春晚小品),然后分析“合作原则”在这个小品中的巧妙运用。学生对号入座,很容易分析清楚。如果改为分析小品的语言艺术,学生会感觉茫然,因为语言艺术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不好把握。其次,内容的针对性要与灵活性相辅相成。课外作业既要检测课堂教学,又要指导实践;既要让人似曾相识,又要使人耳目一新。因此,其设计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在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求平衡。
(2)专业的针对性。目前,高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了“现代汉语”课程。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其设定为基础课,教育学、英语翻译、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也把它设为必选课。但是,不同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程,其教学侧重点往往不同。下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能”(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可以这样理解,该专业其实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语言研究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并重。[8]针对这一目标设计课外作业,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握好理论深度,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汉语、分析汉语、解释汉语的能力;二是把握好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
新闻学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二能”(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一熟悉”(熟悉国家有关通用语言文字的法规和规范)[9]。换言之,该专业要求以理论促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设计课外作业,一要为学生多提供听、说、读、写机会,二要结合新闻专业,多分析新闻语言,多熟悉语言文字政策法规。
四、结语
语义分析,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很多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基于语义分析设计“现代汉语”课外作业,需要把握好设计策略和设计原则,将各类语言知识巧妙整合,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互贯通,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研究如何总结点评,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教学铺路搭桥。只有全盘考虑,精心设计,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外作业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自学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546.
[3]邱庆山.基于句法-词义界面的现代汉语实词词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3-24.
[4]兰玉英.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34.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0-102.
[6]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67.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
[8]韩秀华.浅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62-163.
[9]丁健纯.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08-310.
(责任编辑:张晓军)
收稿日期:2015-11-24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3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1YJC740120)
作者简介:许艳平(1975-),女,湖北仙桃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2-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