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2016-03-16

文化软实力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梅 荣 政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梅 荣 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宏伟瑰丽,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它是熔铸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文化根基,是当代中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和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内在动力。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的原则;要防止错误思潮的干扰。

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文明)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培育和形成的。它有三个主要部分: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此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整体。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不断发展壮大。它作为一种伟大的、不竭的民族精神力量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中华文化(文明)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价值,都可以著成若干卷辉煌史诗。本文就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谈些粗浅意见。

一 宏伟瑰丽 贡献卓著

在世界文明史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和独创性。它集中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话语系统、情感方式、价值体系、传统、信仰等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早在100多万年之前,就有被称为“元谋人”的猿人在中国大地上生息繁衍。在后来漫长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以其辛勤劳作、卓越智慧、不断开拓,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积累起丰富而巨大的知识宇宙,宏伟瑰丽。如编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孙武著的《孙子兵法》,老聃撰写的《道德经》,孔丘留下的修身治国言论集《论语》,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还有《黄帝内经》、《离骚》,两汉时期的重要农书《氾胜之书》、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历法《太阳历》,张仲景著的《伤寒论》和《全医药略》、司马迁的《史记》、王充的《论衡》,三国时期刘徽著的《九章算术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范缜的《神灭论》,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光耀千古的唐诗,远垂不朽的约两万首宋词,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的戏曲,特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概括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古代世界重要的科技发明来说,约有一半出自中国。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秦朝修建的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长城,隋朝修建的沟通南北水上交通的大运河等,均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千古绝唱!以先人创造的学术思想来说,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概括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M].人民出版社,2016:4-5.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创造中,当以莫大的民族自豪感,从全球化时代维护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权利、文明对话、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捍卫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宏伟瑰丽,充分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球文化发展的卓著贡献。

二 民族精神 文化支撑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神智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文化在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传承,其基本精神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一)熔铸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恰似其血脉和灵魂。它凝聚着这个民族对整个世界及其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日益丰富起来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熔铸着一个民族血脉之中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始终是其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构成要素,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的力量源泉。它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兴衰,更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索取未来的现实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著称于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非凡创造性的力量源泉。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乃至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一切传统美德都围绕着它展开。《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的都是为整体献身的精神。受这种整体主义精神的哺育,“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颜元力求‘富天下,治天下,安天下’;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显示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责任担当和英勇献身精神。中国传统道德也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个人对社会尽责,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群无私奉献的自觉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参见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编者的话)[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5-6.又如儒学所强调的一些精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博施爱人、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献身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等等,皆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塑造奠立了厚实的基础,是中华人民壮丽史诗中光彩夺目的篇章。

(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自我发展、历久弥新的血脉。世人所知,古老的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都曾辉煌一时,深刻影响过世界众多民族的文化,但它们在发展进程中,或发生断裂,或遭到外来文化的肢解未能延续,而中华文化却在与外来文化的长期交流中,始终奔流不息,绵延不绝,世代相传;而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文化根基。

古往今来,作为民族文化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究竟应该做出怎样的概括?学者们意见不一。有的将其归纳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基本观念。认为人本观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称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具有道德的自觉性,即人格的尊严和社会责任心;认为人生理想的最高原则是“和”。有的将其归纳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将其概括为爱国主义传统、注重和谐的传统、求真务实的传统,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民、爱民的民本主义传统。有的学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之概括为 “以仁义为基础的义与利的选择”;有的学者从道德教育角度将之概括为“重视教育精神”、“强调气节”、“注重人的道德完善、强调道德教育”等等。

这些不同的概括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没有原则的分歧,仅反映出不同学者占有的史料、研究的视野、关注的重点、把握的深浅度等等的不同。相比较而言,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似乎在学界有更多的共识。这就是:

“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形成曾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这种精神仍是我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

融合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中华文化具有注重学习、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使各种思想融会贯通,相互补充,兼容并举的博大胸怀。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有借鉴意义。

群体意识。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重视统一、和谐,反对分裂,注重发挥群体智慧与力量的传统;提倡“天下一家”,主张以安定和谐的原则来处理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传统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人的重视。重视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管子》中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道家对人的生命十分关怀,儒家注重人的理想、人的道德修养、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美实现等。

尊师重友的传统。这种传统对保存和传递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智慧、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都有重要意义。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任青,史革新.“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1991(01):78.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做出这几条概括是否全面准确,有待学界争鸣。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本身,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根基。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各个重要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如炎黄文化初立、西周易学诞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时期所产生的各家学说,所涌现出的大批思想大家,所留下的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思想精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思想资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当今中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确保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的灵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起到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合乎规律发展所起到的民族根基的作用表现。

(三)“两个历史必然”的内在动力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两个历史必然”(当代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自信)的内在动力。关于前者,每个国家和民族独有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总体力量的汇聚,必定会深刻影响其民族走向、社会发展道路的走向,并使其获得内在动力,凝练民族特色。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在五千年文明历史演变中熔成的不朽思想文化总汇,成为凝聚中华人民之心和推动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磅礴力量,彰显出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古老的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不同,中华文化历经多次王朝兴衰、制度更替和内忧外患干扰不仅未能分解和消亡,反而总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现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转化,融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思想文化体系,深刻作用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彰显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关于后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不能不激起中华民族子孙的无比自豪、自信!不仅如此,文化软实力的积淀、创造会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按几何级数增加,业已创造了伟大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一定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基于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理所当然,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

三 转化发展 古为今用

有专家指出:“任何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能真正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否则,只能是一堆故纸、束之高阁,一派陈词、无人问津。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数千年风尘浸湿而不败,经几十个朝代变迁而不弃,关键是中华民族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时代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老而不衰,陈而不腐,依然活力充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宝贵的力量。”*徐光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01).笔者以为,这段很有见地的论断提出的问题是,对待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正确的方针。这就是:要以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以对当代中国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还是无益为准则,通过科学分析,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绝不搞厚古薄今,更不搞颂古非今。“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0.,以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为此,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运用历史辩证法,力避形而上学,废止孤立、静止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倡导立足中国古典经典文献,面对现实生活,从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下,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的历史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宝库进行发掘,寻找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民族珍宝;反对原封不动地照搬,倡导紧靠传统又突破传统,重视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对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进行改造、提炼、加工、创新,把它变成现时代人民自己的东西。这项科学研究,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分辨清糟粕与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分辨清优秀与腐朽,留存优秀,剔除腐朽;分辨清粗伪与精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什么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腐朽、粗伪?首先是针对它的整体而言。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还是易学、儒学、道学、佛学、经学、玄学、理学等具体思想文化形态,从总体上说都是反映中国两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表层构造,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血缘关系等级制度上的,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为根本理论基础的。其次是指它的一些封建的、迷信的、愚昧的、与现时代社会发展相冲突的思想道德观点,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再次,是一些落后的不良习俗、风尚。必须把这些东西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来,加以剔除。

什么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优秀、精真?概括地说,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能够与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相协调,于今、于民有用、有利的传统思想和美德。如开拓创新、以民为本、崇德弘道、法德相继、协和天下等思想观念,它创于炎黄文化初立时期,后一直浸润、蕴含于易学、儒学、道学、佛学、经学、玄学、理学等思想文化形态之中,其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臻完美,可谓精华。又如仁义道德,它贯穿于易学、儒学、道学、佛学、经学、玄学、理学等思想文化之中,其具体内涵、形式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亦可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真髓。这些思想精华,有助于我们今天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有助于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有助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能够让13亿人中的每一份子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面对世界文化的激荡能够站稳脚跟的文化根基。

当然,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也不能照搬照套,对它的吸取,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找到那些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中、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中、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中的精华、优秀、精真,找到它们并让它们“活起来”。

第二,要认真学习研究,掌握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民族特色,使之得到真正理解,以便为人“用起来”。

第三,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优良思想(如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宏大抱负(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壮烈情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加以深度挖掘,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话语、新范畴,使其潜在的生命力得到激活,并根据时代、人民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对内成为涵养、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对外成为同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平等友好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优势。一言以蔽之,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来,传播开去。

第四,要排除错误思潮的干扰。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又互相结合,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编者的话)[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04.所以整理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是一项巨大而浩繁的科学工程,要防止两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这种错误思潮把中国几千年封建时代的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的东西加以抛弃,忽视了其中的许多珍贵品。我们当保持十分清醒,即封建时代的文化中也有人民的东西,也有不封建的东西;就是封建的东西亦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注意区别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封建主义发展的时期不同,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亦不同。总之对封建主义的文化应当批判地加以利用。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99.二是复古倒退思潮的干扰。这种错误思潮主张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甚至把腐朽当神奇,颂古非今,蔑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儒化当代中国论”、革命造成传统文化“断裂论”, 就是这种错误思潮的典型。错误思潮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危害很大,又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需用专文来评论。这里提及,意在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不无关系的。

(编辑:燕霞)

梅荣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