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庚精神对“一带一路”的可能贡献

2016-03-16

文化软实力 2016年4期
关键词:嘉庚陈嘉庚南洋

王 琛 发

嘉庚精神对“一带一路”的可能贡献

王 琛 发

从陈嘉庚的生平来看,他深受儒家天下为公观念影响,兼具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双重理想。他的曲折经历塑造了他复杂的国家观念与国际视野,也即是既要坚持南洋华人的文化认同,又要维护当地华人在南洋的开拓主权。因此,对嘉庚精神要有一个整体性认识,不仅要重视他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情操,还应注意到他很早就主张跨族群支持泛亚洲反殖大业的国际视野。陈嘉庚的思想遗产,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同的外交资源与文化纽带。

陈嘉庚;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一带一路;公共外交

一 共同财富:嘉庚精神与南海格局

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逝世于1961年。在他有生之年,亲眼目睹了从近代列强纷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美苏冷战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南海地区局势的复杂变化。时至今日,我们要探寻嘉庚精神对“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不妨重温他在《南侨回忆录·弁言》中对二战后国际局势的警惕和呼吁:“此次胜利国诸大领袖,均有伟大善愿,欲措世界各国于长期和平之前途。然欲违此目的,必须监察既往,揣度未来,以公平道义为根据,消除不平及无理之旧状态,方能熄灭战争之导火线,而达到弭兵之期望。……此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诸领袖,既欲以道义造福人类,当然对于不平等苛政,不仁义权利,必须铲除或改善。”*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上册[M].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陈嘉庚国际学会,1993:5.然而,在他去世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仍然有不少仁人志士在为同样的理想而奋斗和牺牲着,而他理想中的“天下为公”从未真正实现。

陈嘉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爱国华侨领袖,“一带一路”则是中国近年才提出的国际合作新倡议,二者似乎关系不大。尤其是如果对陈嘉庚的历史认识不够完整深刻,片面地描绘他个人选择“落叶归根”的爱国主义倾向,就可能忽略他长期南洋生活塑造的国际主义倾向,也可能受上世纪南洋地区一些关于他的消极言论的误导,从而疑惑于今天宣扬嘉庚精神能否避免各国内部对华人效忠的质疑,担忧他的“落叶归根”会否加剧各国内部对华人“落地生根”的猜忌?*王琛发.林语堂的南洋大学恩怨:活在理想与政治纠缠之间[J].闽台文化研究,2015(3):68.

事实上,历史上更全面、更真实的陈嘉庚,他既是民族的、爱国主义的,也是跨越族群的、国际主义的。同一个陈嘉庚,除了拥有“爱国华侨”的一面,也曾经支持其他民族的独立斗争,为着泛亚洲反殖民运动奔走呼吁,坚持亚洲新兴国家的多元民族应有公平的在地权利,主张各族平等合作建国。从国际合作,以及各国华人定位的角度来看,嘉庚精神当中这个部分,能让大家更清楚认知,历史上除了“中国的陈嘉庚”,还有个“国际的陈嘉庚”。陈嘉庚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继承的天下观,使得他既自觉支持亚洲各民族解放、赞同南洋华人应联合当地各民族建国,又是他真诚选择回归中国的思想根源。

今天,当中国倡议以“一带一路”为框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之时,探寻嘉庚精神当中的这一组成部分,尤其是其思想渊源与历史表现,将有助于说明在陈嘉庚生活过的南洋地区,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所包括区域,陈嘉庚的国际主义精神应如何延续与发扬。

陈嘉庚的思想遗产,不是也不应该是中国所独有的,而是中国与南洋各国可以一道汲取、继承以及运用的共同文化资源。这份资源的共同开发将有利于构建各国的华人认识,也有利于各国华人更积极、更合理地在祖国与南洋各国的双边、多边关系中扮演促进各方沟通互信的重要角色。

二 国际视野:呼吁华人支持真反殖

陈嘉庚支持亚洲各国独立运动,在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研究。陈嘉庚既是英属殖民地最早通电支持印尼独立运动的华人领袖,也是战后南洋地区第一个公开支持印度独立的华人领袖,后世可以探寻的不单是其主张与行动本身,更在于支撑其主张与行动背后的思想渊源,亦如他在《南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以公平道义为根据,消除不平及无理之旧状态”。

陈嘉庚对印尼独立运动的认识和支持,起源于日军投降以后。陈嘉庚从玛琅出发回新加坡,一行人从泗水乘火车到吧城途中,发现苏卡诺主动派出便衣卫士一路沿站保护。*黄丹季.陈嘉庚先生玛琅避难记[C]//《陈嘉庚先生纪念册》编辑委员会.陈嘉庚先生纪念册.北京:全国归侨联合会,1962:44.当时,陈嘉庚为着在新加坡的商业经营与自由出入,还是保持着英国公民身份。可是,他在登机离开吧城前夕,已经不太在乎英荷在印尼境内的军事同盟关系对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他以南洋华人领袖和厦门大学校主的身份,在欢送会上公开呼吁印尼校友“要为华侨教育事业努力,并帮助印尼争取独立”*黄丹季.疾风知劲草——陈嘉庚先生玛琅避难纪实[M]//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合编:回忆陈嘉庚.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95.,这就充分证明了其勇气与自信。而且,陈嘉庚安抵新加坡后,还通电感谢苏卡诺对华人的友好行为,坦诚告知苏卡诺自己意识到苏门答腊华人与本地其他民族存在若干矛盾,并已主动为印尼独立运动斡旋当地华人,他希望苏卡诺也呼吁各地印尼人与华人保持友好。*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下册[M].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嘉庚国际学会,1993:444.这封电报收录在1946年出版的《南侨回忆录》,其意义是指明南洋华人应持的立场,也足以说明他不怕英荷追究其“通叛”。而且,正当荷兰人谋划重新入侵革命首都日惹,印尼共和国派出庞大代表团秘密前往印度参加新德里亚洲会议(Inter-Asian Relations Conference),代表团成员没有一个身上有外币,他们也是上门联系陈嘉庚,陈嘉庚除了支持印尼代表团500元叻做路费,还主动提出献捐巨款。*萧玉灿著.黄书海等译.五个时代[M].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82:131.

如果深入了解陈嘉庚当时所处国际形势,再重读陈嘉庚在1947年2月14日所发《为荷兰惨杀华侨并夺船劫货封锁贸易事》通告,*陈嘉庚.陈嘉庚言论集[M].新加坡: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等,2004: 279-281.以及发表于2月16日的《新加坡侨民大会开会情形》,*同⑤281-285.就会发现,自新加坡 14 个华人社团成立“保障南洋华侨安全委员会”,推李光前为主席,向荷兰政府交涉,再到委员会公推陈嘉庚出面主持,陈嘉庚号召南洋华侨声讨荷兰政府的言论,已经是把“保护华侨”上升到以反殖最终解决全局问题的高度。正如《新加坡侨民大会开会情形》报道其演讲反复指责殖民主义那样,陈嘉庚意识到荷兰企图垄断海贸、乘机对独立运动进行经济封锁,于是他便主张南洋华人与荷兰断绝经贸关系,这在主客观上都相当于发动华人支援印尼独立运动。*同⑤,原刊于南侨日报[N].1947-02-18.也正因此,荷兰副总督派遣四人代表团到新加坡规劝,要他重新考虑印尼华人利害关系。而陈嘉庚除了重申南洋华人要求荷兰政府道歉、赔偿、退还货物船只、停止限制人口出入、以及保证不犯,*同①33,原刊于南侨日报[N].1947-02-18.也预言荷人终遭印尼人民驱逐出境。*杨进发著.李发沈译.陈嘉庚-华侨传奇人物[M]. 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0: 333-334.

同一时期,陈嘉庚所指的那些在“苏门答腊”骚扰独立军的华人,以及他们在印尼境内的支持者,却是受到了中国内外右翼势力影响,打着“护侨”旗号组织“华侨保安队”,接受荷军提供武器弹药,配合荷英军队作战。这不仅造成华人内部分裂,加深华人和印尼人民的感情误解,后来也成了别有用心者排华和反华的借口。从这点看,陈嘉庚要求华人支持苏卡诺,告诉苏卡诺期待“两民族间睦谊增进”*同③.,是较明智的表态。

如果陈嘉庚鼓励南洋华人支持印尼反殖运动是以“护侨”为切入点,那么他对于同属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则是公开热烈地支持其独立运动。当印度尼赫鲁在1946年3月访问新加坡时,他亲自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身份出面,率领地方华人领袖到机场迎接对方,又在怡和轩俱乐部门口设起牌坊,高悬其亲撰对联:“真自由要向监狱争取,大领袖须从群众中做来”。*杨进发著.李发沈译.陈嘉庚-华侨传奇人物[M]. 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0: 333.当然,支持尼赫鲁比起支持苏卡诺,所承受的各方面压力相对较小。由于大英帝国早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许殖民地国家最终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英国已逐步放弃直接干预各属地内政和外交,并试图在原殖民地扶持未来可以合作确保英国利益的新政府;而印度国大党经过长达40年的反抗殖民主义斗争,尼赫鲁从1921年12月至1945年6月,先后9次被捕,坐了将近9年牢,在狱中撰写《自传》、《世界历史一瞥》和《印度的发现》等书,声名远播,卒之成为英政府在压力下考虑交托政权的对象。

陈嘉庚固然称誉尼赫鲁奔走于解放印度人民的努力,可当他说到“世界中有堂堂大国及一国中有权威之领袖,对诚信二字完全放弃”*陈嘉庚.陈嘉庚言论集[M].新加坡: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等,2004: 240.,却不免从欧美到蒋介石政府都被他不点名批判,说他们“许人独立,往往食言;又如开口屡言民主,实则行独裁专制。”*同②240-241.但陈嘉庚看来很能把握尺度,从通电支持苏卡诺到欢迎尼赫鲁,既控制在英国政府所能接受的限度内,又能阐明他的立场,继而引导大众。

翌年,陈嘉庚受邀出席尼赫鲁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一届亚洲会议,以及上文提及他资助印尼代表团秘密参与该会议之事,最能代表陈嘉庚的国际反殖立场(陈嘉庚其时与国民政府与会代表团一致,将会议译为“泛亚洲会议”)。虽然陈嘉庚最终没能出席这次从1947年3月22日至4月2日举行的会议,但是他以书面提出了《向泛亚洲会议提案订结亚洲公约促进亚洲文化》,证明他始终关心各国反殖运动,希望各国能团结一致探讨他的几个设想:“(一)建立亚洲民族联谊协会案;(二)向亚洲各国政府建议订结亚洲公约并建立亚洲区域安全机构案;(三)促进亚洲各族文化交换并共同努力提高亚洲人民文化水准案。”*陈嘉庚.向泛亚洲会议提案订结亚洲公约促进亚洲文化[J].集美校友,1947-04-20(30).

依当时国际形势来看,陈嘉庚的三个提案,显然是期待亚洲新生反殖力量在未来各自建国成功后依旧能团结一致,也希望新兴国家在今后的安全与和平方面继续互相支持。最后一道提案,还说明陈嘉庚一贯的重视民族教育与文教强国的理念。

此次亚洲会议在4月2日结束,印度“圣雄”甘地的闭幕演说至今仍在被宣扬和传播。会议翌年出版的文论集刊,也确如陈嘉庚所期待的那样,使用“泛亚组织”( Inter-Asian Relations Organization)的名称。可惜,以胡适和国民党秘书长吴铁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答应1948年由中国轮值,成了空话,*LEW Y T.The Best of Two Whorlds:Notes of My Spiritual Pilgrimage[M].New York:Universe,2008:32-33.一如陈嘉庚屡次对国民政府的预测与批评。

三 南洋主权:不忘祖本而落地生根

回顾陈嘉庚如何看待南洋华人的文化认同之内容,可以从中认识到他长期生活在南洋的思想演变过程。无论他的民族观或国际观,可以说都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陈嘉庚虽然选择了落叶归根,但是他也看到其他南洋同胞开拓新天地的牺牲与贡献,因此坚持南洋华人应该在自己付出血汗的土地上拥有落地生根的合理主权这一理念是颇为务实的,也是颇具前瞻性的。

正如上述新兴印尼共和国独立运动过程中,就有许多华人参与其中。在参加新德里亚洲会议的代表团当中,负责联系陈嘉庚的萧玉灿,*萧玉灿著.黄书海等译.五个时代[M].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82:131.便是在思考华人遭受的殖民主义压迫以后,认为华人只有与印尼各族人民一起奋斗一起生活,才是出路。*《萧玉灿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萧玉灿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2014:3.在这些印尼华人影响下,新生的印尼共和国的中央国民委员会主张,只要在国家独立之前出生的印尼华人,无须申请,都自动成为本国公民;而萧玉灿等人在政府内部也反对民族同化,主张保留华人特性、姓名、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同⑦5.在新马,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同样主张华人拥有马来亚国民权利,坚信华人落地生根的开拓主权的同时,也坚持多元文化,反对“强迫文化”。*新加坡星洲日报[N].1946-10-12.

实际上,陈嘉庚也曾公开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持有相同的立场。1945 年 10 月至 1947 年初,英殖民政府多次和马来亚 9邦苏丹秘密商议,此后便提出了马来亚制宪建议书,准备派遣英国高官协助马来亚建立联邦;但建议书提出把新加坡从马来亚分离,成为英国直辖地区。陈嘉庚当时不顾这是秘密建议,亲自撰文指出,马来亚若是规定非马来人申请“公民权”,等于把一种额外的资格要求附加在原本应有的公民国籍上边,显失公允,且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双重国籍或双重效忠问题。陈嘉庚反过来点明,确保效忠的重点应该是实现全民民主。他向政府呼吁:“马来亚民主政治正在缔造中,因此使一切公民承认马来亚为其效忠之唯一对象,如此方可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吾华人都向来尊重其他民族应有之地位和权利,亦希望他民族尊重吾人的地位与权利”。*新加坡中南日报[N].1947-03-10.他也提到,要实现自治,首先应使人民有选举权,有参政机会,最少应有学习参政的机会,但英国的建议书中没有提及选举立法议员规则,令人不满。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马来亚各族各阶层人民,必须团结互助,共谋地方之建设与繁荣。马来亚经济应成为一体,而民族间之同情与友谊为其纽带。反之,如过分重视民族间之差别及分歧,引起互相倾轧,则实非建设新马来亚之道也!”*同①.

就南洋华人本身历史认知而言,陈嘉庚所处的那个时代,已有不少碑文与史籍记载着南洋华人自明代以来秉承祖先文化垦殖南洋各地的历史事实。在陈嘉庚看来,一个人甚至数代人依靠祖先文化在另一片土地上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同时热爱祖先文化以及现在生活的土地之间并不矛盾。按儒家观念,不忘本是美德,对祖先父母能有报本反始之心,才有可能以同理同情看待他人,确保对他人的诚与信。因此,各民族热爱祖先文化,把它在本土发扬,除了能丰富建设本土的精神资源,还能保障新兴国家与各族祖籍地增添友好与理解,这种双重效忠并不会影响各族人民对所属国家的效忠。更何况,只有落实各民族互相尊重、公道、仁义、民主,才能构成一个国家各民族共荣之基础。陈嘉庚思想中这样的理念是一贯的,亦如他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也曾寄望苏美英三国领袖会如他期待的那样:“以爱国之道义,推广兼爱世界”。*陈嘉庚.战后补辑[M]//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下册.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嘉庚国际学会,1993:461.

陈嘉庚本人就是其理念的实践践行者。英政府虽然佩服陈嘉庚的能耐,但是英殖历任总督对待陈嘉庚都不太友好,他们屡次遇到和陈嘉庚之间有立场矛盾时,就会考虑各种对付方法,包括驱逐出境、扣留、取消公民权利、阻止他从中国回到新加坡等等,也给他制造过各种软硬兼施的压力。*杨进发.陈嘉庚:为振兴中华而不悔[M]//林水檺主编.创业与护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儒商篇.吉隆坡: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2003:43.可是,这一切都阻止不了他的理想与信念,阻止不了他既选择效忠中国,又热爱南洋同胞,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将心比心,将此心推而广之,去同情南洋各民族的反殖运动。即使陈嘉庚最后选择“落叶归根”,选择了参与中国政治为整个民族做出更大贡献,但他依然关心南洋社会动向,关切从亲朋戚友到一般大众的南洋华人及其他各族人民的未来。

1956年10月,陈嘉庚在北京接见来访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高德根时,表达了其对新加坡华人争取公民权运动的关注,他说:“过去在殖民地政府统治下的新加坡人民,除了英籍民外,其余都被当做外国人看待,即使已在新加坡居住数十年,也享受不到丝毫的公民权利。虽然如此,但他们仍然热心公益慈善福利事业,对当地社会尽其应尽的责任”, “现在你们新加坡即将自治独立,你们既已把新加坡当做永久居住的家乡,就要争取成为新加坡的公民,效忠新加坡,并要比过去在殖民地统治下的我们一辈,更加努力为你们的新国家效力。”*高德根.悼一代伟人陈嘉庚先生[M]//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下册.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嘉庚国际学会,1993: 34-35.而陈嘉庚本人则在1957年去信其子陈国庆,表明其既在中国政府任职,就不愿再保留双重国籍。陈嘉庚随信寄了本身在集美区政府官员面前签字、加盖集美区公章的放弃英国国籍声明,请律师们通知新加坡当局,代办一切手续。*杨进发.战后的陈嘉庚与英国政权[M]//杨进发.陈嘉庚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 206.这样两件事例,足以反映陈嘉庚对待“国籍”与“效忠”的明确态度。他自己虽然选择依托故国去服务整个民族,却也不忘叮咛南洋同胞维护落地生根之主权,本身又做出拒绝双重国籍的榜样;而在整个过程其中,他并没有放弃两地亲情、信任与关怀,所以总会流露出对南洋华人的关心。1961年陈嘉庚去世,高德根旧事重提,高度评价陈嘉庚说:“那时,陈先生离开新加坡已多年,年纪已八十多岁,我真意料不到他仍然走在时代的最前头,认识得比我们当时一般人更彻底更清楚,实在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先知先觉者。”*高德根.悼一代伟人陈嘉庚先生[M]//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下册.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嘉庚国际学会,1993: 35.

正如陈嘉庚理解和支持南洋华人应拥有的国民权利,他也认为文化、亲情认同和国家效忠可以并行不悖,所以他认为选择回归祖国并不等于放弃南洋的一切。当南洋华人社会浩浩荡荡推动在新加坡建立南洋大学,期许提供全体华裔学生继续深造,陈嘉庚依然从遥远中国热心关心,甚至提醒校长人选的人格问题。*1954-07-02陈嘉庚函林崇鹤[M]//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下册.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嘉庚国际学会,1993: 23.这在冷战时代,当然也易于落人口实。那些有心人刻意忽略国籍差别不应否定民族血脉亲情,利用传媒散播,把陈嘉庚的关心扭曲为政治上的不怀好意。*王琛发.林语堂的南洋大学恩怨:活在理想与政治纠缠之间[J].闽台文化研究,2015(3):77.作家韩素音形容其时氛围,曾说:“人们总是要把文化认同混淆到政治”。*HAN S Y.My House Has Two Doors[M].London:Jonathan Cape,.1980:88.时至今日,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人们会比过去更能接受多元价值认同。而过去某些观念是构建在排华反华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实不应接受这种刻意混淆文化亲近与国籍效忠之看法,也不应一再与这类论述随风起舞。

四 嘉庚精神:海上丝绸之路与多边公共外交的思想资源

陈嘉庚一生既坚持民族气节,又注重跨越族群支持泛亚洲反殖大业,这是他国际主义精神最本质的写照。而陈嘉庚这种难能可贵理念的思想源于中华文化熏陶塑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点既表现在其本身的言行,也蕴含于他对孩子的二十条规劝。这其中最重要的规劝,是大家所熟悉又经常忽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厥祥.集美誌[M].香港:侨光印务有限公司,1963:77-178.儒家经典《论语·雍也》有云:“博施于民而济众……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能“博施于民而济众”,既要博施给自己民众,又要救济外国困苦大众,最终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落实到服膺《礼记·礼运》大同篇中的“天下为公”理想之中。因此,陈嘉庚思想的国际主义倾向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来自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和人生实践。身处亚洲各民族深受苦难的共同情境,他个人的命运与商业生涯都是直面各方列强势力,其思想上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既能够继承传统,将圣贤教导贯彻落实于追寻民族复兴与同情泛亚解放的实践之中,又能内化到自身以南洋社会历史作为运作脉络的人生观与国际观。

回顾历史,嘉庚精神应当形成于历史上那个令他痛心疾首的悲壮年代。《南侨回忆录·弁言》曾这样叙述:“我国各业既落后,洋货复自由入口,满清时每年已入超数万万元,民国光复至七七事变廿余年中,入超近百万万元。我国既不能出产金银,其所以免致破产者,端赖海外华侨逐年外汇输入现款二三万万元,故能抵塞漏卮。外国人以货品出口换金钱,而我国则以华侨人身代之也。”*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上册[M].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嘉庚国际学会,1993: 2.当陈嘉庚撰写《我国“行”的问题”》时,他更是悲愤地指出:“自中外交通以来,政治腐败,主权丧失,舶来品日来侵蚀,不但衣食住之物品源源输入,而行所需要之舟车,竟完全倚靠外来物,或操于外人之手。”*陈嘉庚.我国“行”的问题[M].香港:嘉庚风出版社,1946:1.

进入21世纪,嘉庚精神终于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性变局。中华民族终于以现实的国际建设,回应了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和《我国“行”的问题”》中的忧患意识。自陈嘉庚到印尼躲避日寇迫害70年以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0月正式访问印尼,当代中国终于向着陈嘉庚生前念念不忘的“南洋”,提出共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多边合作战略构想。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2015年,在东北亚、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各国,已决定联合修建公路通道13条、铁路8条;另外,中国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和自贸区建设,已签署涉及20个国家以及地区的14项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的8项自贸协定又涉及22个国家;而到了2015年4月,中国倡建的亚投行已经拥有57个会员国。*王绍森, 杨哲, 赵亚敏. “一带一路”战略下海上丝绸之路规划思考[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16-19.陈嘉庚生前设想过的、未见实现的“泛亚洲”共同体,终于迎来了即将被后人全方位超越的历史性机遇。

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看,公共外交有别于传统外交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虽是以国策为主导,却是通过国与国之间互相信赖的“第三方”作为沟通各方的载体。尤其伴随着国际政治学界长期反思霸权政治和强权外交的潮流,当代国际外交深受“新公共外交理论”(New Public Diplomacy)影响,从传统政府外交转变到多领域与多层次外交。而各国因此会更关注当代涉及外交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愈加重视运用其中有利情势,以国家文化历史形象,配合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发挥恰当的外交作用。*Melissen J Ed."Introduction"[M]//Melissen J Ed.The New Public Diplomacy: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asingstoke,UK:Palgrave Macmillan,2006.正如该学科的倡导者梅里森(Jan Melissen)所述,传统外交更倾向于向他人宣扬某种内容,而公共外交最大的不同在于“聆听”,从多方角度去持续“聆听”对象国家,构成整体外交运作基础。*Melissen J Ed.The New Public Diplomacy: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M]//Melissen J Ed.The New Public Diplomacy: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6:18.

基于南海各国公共外交层面的考量,且从南海到印度洋地区的思想文化交流始终是发展变化的。在昔日陈嘉庚发挥过影响力的南洋地区,如何认识与说明“嘉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南洋地区的社会记忆中,“陈嘉庚”三个字曾经为各方所熟知,不论是列强殖民政权、英美冷战势力、不同时代的各国政府,甚至华人社会不同政见阵营,都各自构建过不同的“陈嘉庚”的历史形象。自2015年10月以来,在海上丝绸之路涵盖的区域,中国继续阐释“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而东盟十国也在2015年底签署协议构建“东盟区域一体化”。2016年2月4日,美国和日本等12国联合签署TPP协议。美国奥巴马政府原来的设想,是要通过一系列新协议把全球重新纳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作为其中最重要一环的TPP协议当中就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在多边互动的形势下,历史上的南洋地区局势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日益凸显。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谈论当地华人和其他民族曾经熟悉的陈嘉庚,不管涉及其历史定位还是其时代价值,必然会联系到南海各国对族群关系与国际关系的认知。

由此可见,不论从正确理解历史的角度, 还是从客观审视陈嘉庚的定位如何影响中国、东盟和东盟内部华人公民等三个层面关系的角度,从陈嘉庚人物研究到阐释其精神影响,都不仅是其“落叶归根”的中国故事,还可以是南洋各国华人支持参与反殖独立进程的本土故事。不论是各国、各地区关于陈嘉庚研究的各种议题、与陈嘉庚发生过历史关系的组织、抑或是陈嘉庚历史遗产的管理、研究与纪念单位,甚至包括批评反对陈嘉庚的组织及其言论,都可能形成各方的公共外交载体。亦即说,要从整体上关注这些研究、评价陈嘉庚的各种组织和个人以及他们的言论,因为他们都可能扮演正面或反面的“第三方”角色。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公共外交不等同于单纯的跨国社团联谊或者民间交流,其内容的背后时常会有国策在主导,当然也包括以大众熟悉的历史文化议题去加强国与国的沟通,以赢得对象国家民众的欣赏、理解与支持。走入陈嘉庚生前生活过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发掘嘉庚精神之中的国际主义内涵,将可能有助于阐释中华传统中如何看待世界的人文理念。正如嘉庚精神中所蕴含的他自小从祖先文化中传承的民族观与国际观,包括他主动由“推己及人”与“修己安人”到追求“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既体现在他主张同胞落地生根融入当地建设,也体现在他义无反顾支持各国反殖建国。这样便足以通过典型人物为证:凡像陈嘉庚那样诚心继承和服膺祖先传统的中华后裔,必定信仰世界大同,诚意与当地民族成就命运共同体。因此,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重新完整认识在他们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陈嘉庚,会有利于构建国与国、民与民、族与族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荣辱与共的新历史观。

按照信息论的原理,信息之所在即实力之所在。各国之间的公共外交,如何于“我方”与“对象国家”之间布置与发展有效的交流载体是其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方能通畅的发放信息和接收反馈。陈嘉庚作为一个在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均有影响力的共同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各国对其评价各有不同。而陈嘉庚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其实质是从中国到南洋华人,乃至于其他民族,所共有的跨国、跨族群认识。由此而言,不同国家涉及纪念或研究陈嘉庚的组织或者个人,一旦发展成为常态的、长期的多边交流,无形中自会形成中国与南海周边各国的公共外交载体之一,成为各国政府和民间均可善加利用的沟通平台。尤其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华人更是意义非凡。一方面,各国华人拥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另一方面,各国华人又在数代以来把血汗和记忆深耕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对各自所在的国家有着深厚的主权意识与感情归属。所以,各国华人会自然而然的对中国和所在国拥有双重的归属感,也就更衷心地寄望于中国与其所在国实现友好共赢,也更能胜任中国与各国交往过程当中双方均信任的协调者、说明者、聆听者和转述者。

各国对陈嘉庚的不同描述与定位,实际上也是各方互相沟通的载体。不论是为了拨乱反正错误的历史,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外交,陈嘉庚生平历史、思想与定位,固然不应在他生前活动和影响过的各国被淡忘或淡化,更应当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南洋各国对中国和本国华人的再认识。不管各方原来抱着什么目的讨论和研究陈嘉庚,陈嘉庚三个字一旦涉及他在中国以外的历史论述,客观上也就有了影响公共外交的可能。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陈嘉庚作为全体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又是南海诸国现代史中无法回避的评价对象,嘉庚精神确有可能也应该发展成为各国所共享的文化资源,使之有利于多边公共外交向好发展。而嘉庚精神毕竟是源自中华传统思想落实在当年南洋情境的本土实践,所以才会表达了民族观相契于国际观之“天下为公”的理念,也正是这一理念指引和推动着陈嘉庚曾经跨越国界、跨越族群地去支持亚洲各国的反殖运动,也才会使之提出“泛亚共同体”这一高瞻远瞩的倡议。时至今日,当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并下定决心将其付诸于国际实践的时候,就更有必要关注嘉庚精神中的这份思想遗产,继续发掘、解读、阐释和学习其中的历史内涵并以之启示当下,以期进一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更积极地看待华人之思想传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对各国已经、正在和必将做出的贡献。

(编辑:孙国伟)

王琛发:马来西亚亚太研究会会长,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孝恩文化基金会执行长。

猜你喜欢

嘉庚陈嘉庚南洋
陈嘉庚选采办
在线教学法在大学健身健美俱乐部的运用研究——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陈嘉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汽车手绘作品选登
“金鸡”璀璨嘉庚故里“华语电影展望”高峰论坛在集美大学举行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