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16-03-16韩永进

文化软实力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韩永进,葛 伟

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韩永进,葛 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有延续几千年的汉字系统;有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作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为思想的力量、历史的智慧和文学艺术的滋养。当代中国所走的道路也烙上了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深深烙印。这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软实力;传统文化;典籍

在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热情洋溢地说:“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N].新民丛报,1902(1).回顾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越是古老悠久的文明,其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容易随着岁月渐渐流逝消亡,而古代建筑、历史文物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则易因风蚀雨浸、地震洪水、战祸离乱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而损毁消失。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有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碑铭石经一直到书写在简帛、纸张上的汉字系统;有“易代修史”和整理典籍的文化传承。这些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

作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我们的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国,自古以来习用文字记载历史,创造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记述了历朝历代人们在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成就,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底气和自信来源。

(一)思想的力量

作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表现为思想的力量。这种思想的力量以丰富的哲学思辨、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形式,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轴心理论”的提出者、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创造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N].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7.在这一时期,儒家的醇厚端正,道家的清静超逸,墨家的谨严兼爱,法家的因势严峻,兵家的深谋远虑,名家的周密善辩,各家学说在社会变革中不断锤炼,创造出中国思想学术文化的高峰,形成了文化灿烂辉煌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士”人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提倡经世致用,注重修身养性,讲究道德文章,孔子“和而不同”*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935.的文化观,荀子“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394.,学派之间相互辩驳但又非全盘否定,相互吸收但又非生硬拼接,为后世形成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格局奠定了基础。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以仁”、“以礼”,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①110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同①353-354.等主张,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0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M].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卷七.等理想信念,在讲求个人价值自觉的基础上,强调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这与我们今天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主张从全社会的进步、公正、和谐中追求和获得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异曲同工。两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北宋中期周敦颐、邵雍、张载提出理学的基本范畴;南宋时期朱熹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建立完整的理学体系。宋代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伦理体系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并在中国民族心理和中国实践理性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家国天下、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主流价值取向。《礼记·大学》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杨天宇撰.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01.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今天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正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相结合的思想精髓。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虽历经内忧外患仍能自立自强、昂首前进的内在动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其深远影响波及整个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尚书·泰誓》中就有设君利群政治观念的萌芽。《管子·任法》提出“任公而不任私”*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中华书局,2004:900.。《吕氏春秋》提出“贵公”、“利群”的政治主张。《贞观政要·公平》中记载了唐太宗“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吴兢.贞观政要[M].四部丛刊续编影明成化刻本,卷五.的政治理念。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倡导“一谋一虑,必以天下之利存于心”*胡瑗.周易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主张“虽旁行于天下之间,亦无私邪淫过流荡之事,所以然者,盖至公至正而致然也”*胡瑗.周易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一.,描绘了“以正性制之耳,不私于己而于天下同也”*同.的政治理想;张载则从方法上提出“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朱熹注.朱栻,段志熙校.张子全书[M].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187.。南宋朱熹也有“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卷五十六.的观念。清初思想家赓续前代“天下为公”的思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主张“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清指海本,《原君》篇.王夫之提出“勿任意见之私”*王夫之.噩梦[M].清光绪刻王船山先生四种本.,在《读通鉴论》中标举“社稷者,天下之公也”*王夫之.读通鉴论[M].清船山遗书本,卷五.。近代孙中山,则终其一生践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二)道路的必然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当代中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在我国浩瀚的历史文化典籍中,完整记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能够帮助我们历史地认识中国,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思考今天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回首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探寻求索的发展道路,不断走向团结统一的艰辛历程,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这正是我们历经岁月淬炼而形成的强大文化自信。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正史、万余种存世方志和公私收藏数以万计的家谱,是华夏民族国史、地方史和家史的历史记忆。正史记王朝兴替,方志为郡县资政,家谱载家族繁衍,这些官私并修的历史典籍,从中央朝廷到地方郡县,从天潢贵胄到闾阎百姓,把国家、社会、家族乃至个人的兴衰荣辱紧紧串连在一起,构成华夏民族共有的家国记忆,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为我们今天选择和坚持适合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理想信念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石。从《三国志》到《晋书》,再到《南史》、《北史》,记录了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对峙;《旧唐书》、《新唐书》再现了唐代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新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展现了五代十国的乱象和宋、辽、金的分立,之后的《元史》、《明史》、《清史稿》则有力地揭示了大分裂之后必然是更为长久的国家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典籍的记载反映出即使在分裂时期,天下一统依然是历朝历代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国家统一是两千多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命脉的重要思想纽带,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演进的主旋律,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两千多年前,《礼记》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孙希旦.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1989:582.然后在“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同①583.的现实条件下,提出“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同②.的政治主张。我们今天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治国理念与这一政治主张一脉相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上古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众多部族,这些部族不断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华夏族与周边其他部族在后世演变为汉族与其他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团结互依、共同发展的历史。从西汉的和亲政策、唐朝的蕃亲政策、宋朝的互市政策到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松赞干布与唐公主的通婚、耶律阿保机仿制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元昊仿唐宋建立科举制,典籍完整地记载了各民族融合发展、团结友好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字典籍所记述的材料,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忠实记载了各民族数千年来交流交往、融合统一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崇尚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的历史见证。例如,新疆和田、吐鲁番等地区发现的唐人临写的王羲之《兰亭序》,童蒙写本《千字文》、《论语》、《孝经解》等汉文古籍,反映了西域各少数民族对中原汉族基本人伦观念的接受与传播情况;西夏仁宗年间,曾专门编制西夏文与汉文双语对照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极力倡导党项民族与汉民族互相学习,体现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在语言风俗方面的彼此理解、互相尊重;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馆藏的满文《资治通鉴纲目》,展示了清初统治者对汉族经国纬世制度的学习热情。在政治思想和国家制度上,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荀子》明确提出了“四海一家”和“一统”的思想。秦统一六国以后,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大一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并希望达成社会思想的统一。《山海经》较系统地反映出大一统的自然地理观,《尚书·禹贡》则较清晰地体现出大一统的社会经济观和政治地理观。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进一步发展了“大一统”的思想。他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62:2523.“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钟肇鹏主编.春秋繁露校释(校补本)[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421.经过董仲舒的解释,“大一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秦汉时代所奠定的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得到强化与充实,形成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观念。

(三)历史的智慧

作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为历史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坚定信念。《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中华书局,1991:3.,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62:2735.,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坚强刚毅、奋斗不息的优良传统;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故事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通过《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代典籍完整地记载和保留下来,并且通过历代诗词歌赋、戏曲小品等文学作品不断演绎、发展,也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今天,无论是国家、社会的发展,还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成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中华民族血液中所流淌的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勇气与智慧,必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新的辉煌成就提供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锐意变革、开拓创新的民族禀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是一个锐意变革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明。古代贤君商汤王即追求“作新民”*《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28.,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80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同④.北宋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程颐进一步认为:“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颐,程颢撰.杨时订定.张栻编次.二程全书[M].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488.这与《增广贤文》中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样,都阐述了进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硕果累累,并通过典籍的记载而流传。明清时期,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影响深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农学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秉承这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将为我们的事业带来新的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与宽厚品格。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日益走向繁荣兴盛,正是因为其能够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精髓。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西域瓜果蔬菜的引进丰富了汉人的物质生活;绚丽动听的歌舞启发了汉人的艺术思维;来自印度的佛教,中亚的袄教、摩尼教,欧洲的景教渐次传入中国,充实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生动描述了两位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经历,展现了自汉末至唐中叶,中国僧人翻译、释讲等传播佛教思想的行为。《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则反映了中国文化在老庄思想、魏晋玄学的基础上,融合佛教思想并进而形成了具有独特智慧的中国禅宗思想。《二程集》、《张载集》等典籍则反映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吸收了佛教思想,进而发展出“性即理”“心即理”“内省”“明心见性”“事理圆融”等观念的宋明理学。随着近代西学东渐之风,《明史·四国传》中不乏中华文化吸收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记载。到了清初,西方教士协助清廷绘制《皇舆全览图》,成为此后中国各种地图之重要根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智慧,为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儒家思想中强调为政以仁、以德,包含着深刻的廉政思想智慧。《尚书·吕刑》记载了“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的“五过之疵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42.,其中就蕴含着廉政思想。《周礼》提出考察官吏的“六廉”标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同①72.,将“廉”作为官员行为的基本要求。《墨子·修身》将“廉、义、爱、哀”*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闲诂[M].中华书局,2001:9.视为人的四种基本道德规范。《孟子·离娄下》将不取身外之物和不义之财视为廉,提出“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0.。《管子·牧民》将为政之廉提升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中华书局,2004:3.;《韩非子·六反》认为实现廉政的根本途径在于法治,提出“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中华书局,2003:418.宋代司马光则认为廉政是关乎治国理政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62:263.从历史典籍中考察历朝历代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四)文化的滋养

作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为文学与艺术对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到戏曲戏剧、曲艺杂技,源远流长,高潮迭起,万古长青。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唱出盛世元音,描绘华彩乐章,引领百代风骚。

唐朝就是诗的时代。《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五万余首。李白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气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万丈豪情,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英气勃发……都使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唐代艺术更是光耀千古。“颠张狂素”将草书艺术推向高峰,欧、虞、颜、柳的楷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更是举足轻重。唐人张彦远用“灿烂而求备”概括唐代绘画气派: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艺术,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雕刻艺术,熔南北技艺、集中外文化于一体的《十部乐》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宋代上层文化与市民文化都各具其美。宋代文学既有载道之古文,也有勾栏瓦舍的傀儡戏、参军戏,宋词更是成为与唐诗并列的“一代之文学”。宋画既有李公麟之人物,米芾父子之山水,又有生动再现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小说经过“魏晋志怪志人、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历程,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不仅出现了“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集,还产生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而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代表的剧作则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借鉴历史。更重要的是,这种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编辑:燕霞)

韩永进: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葛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