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

2016-03-16

文化软实力 2016年4期
关键词:定力马克思主义战略

韩 喜 平

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

韩 喜 平

理论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理论自信是推动实践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鲜活的力量。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是党领导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对世界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对中国发展现实的积极回应。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理论自信;战略定力;发展自信;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理论上足够自信、战略定力足够强劲,才能有足够的发展自信驾驭复杂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就是要求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刻也不能失掉理论自信,只有理论上足够自信,才能在实践中足够自信,才能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 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是对党领导发展的经验总结

“信心是定力的前提,定力是信心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同①.只有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足够自信,才能在实践中站稳脚跟、保持定力,从而行稳致远、推动发展,这是党领导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信。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是伟大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唯物史观看作是“给人以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并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仅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以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的多数人的共同运动。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理论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李大钊文集 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7.,并自信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同③246.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认定和坚持了这样的自信,才坚定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信心,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救中国的革命定力。在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的沉重打击后,中国共产党走出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内外交困局面,排除了长征期间的分裂危险,在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并在革命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最终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夺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深厚的理论自信。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西方世界的挑战,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信不疑,坚定地说:“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321.正是基于这样的自信,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得以自立自强,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使得“20世纪人类最大的遗产是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的荒唐预言不攻自破。据统计,1953-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0多倍,年均增长8%以上,GDP总量达到63.6万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理论不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使人民得到了实惠,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我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5年的4.9万元;居民消费的结构进一步改善,近几年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30.6%;在过去的2015年,中国经济仍然实现了6.9%的预期增长,这样的增长率和持续增长的潜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非常乐观的基础,也必将继续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二 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是对世界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在对德国发展实践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德国思想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回答之间有惊人的不一致”,所以,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也就是要求实践发展要保持对科学理论的笃信和追求。科学成熟的理论可以提升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增强政策执行的战略定力,这也被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所证明。理论的成熟度和理论逻辑的自信度决定了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以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为例,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让美国政府措手不及,罗斯福力排众议,采取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新的形式,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短期内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也为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凯恩斯主义在二战之后被更多的国家采用,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展现了理论的力量。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必须是最自信最坚定最持久的。关于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经给出了有力证明。同样,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中也有教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自信,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最终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道路的质疑与放弃。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快“改革”的过程中,在资本主义阵营的压迫和怂恿下,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新思维”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在思想上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任资产阶级思想观点滋长蔓延。这一改革思路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和国家的解体。

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看,“一些国家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实现了发展模式转换的平稳过渡,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成功的现代化转型案例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韩喜平,巩瑞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现代化探索[J].教学与研究,2016(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出访40多个国家,足迹遍布各大洲,提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形成了具体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经验需要总结,教训值得反思。世界各国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都说明了理论自信对战略方向的把握、战略布局的部署、战略定力的增强都至关重要。尤其当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是最需要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的时候,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都把对理性思维渴求和发展出路寻找的目光聚焦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原因所在。

三 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积极回应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运行速度出现局部回调和阶段性波动的现象,中国经济进入结构变革和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即一种新常态阶段。如党的十八大所分析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2).“三个没有变”是当前的基本国情也是经济发展的依据。在这个历史阶段往往既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此外,伴随着新常态的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也出现了很多暂时性的矛盾:国内各界不同程度对中国经济转向的信心不足、投身发展的动力不足、对发展前景的认识不足。国外也有人借机掀起又一波唱衰中国的风潮,导致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心产生动摇。可见,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增强发展战略的定力和自信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坚定地坚持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战略自信,保证发展战略得以很好地实施,就可能打开了通向现代化发展的大门。反之,就可能导致发展的徘徊甚至倒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中国实际,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运用改革和法治两种方式,着力推动国家治理和从严治党并进,创造性地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探索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形成以“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内核的治国理政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只有理论上足够自信,才能有足够的战略定力,才不惧怕任何挑战,有效破解发展难题。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紧迫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理论“循规律”的优势和特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抓住改革的“牛鼻子”,把中国理论融会贯通,既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探索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此,我们对理论的自信也必将得到理论的积极回应。

四 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理论自信既可以起到凝聚信心的作用,也能在引领发展中发挥作用。一方面理论自信能够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自信,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增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共建,促进社会协同,更好地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思想。理论自信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信。其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整合和协调经济生活中的复杂关系,为降低制度安排和交易成本提供正确指导,同时能激励和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可以作为一种隐性人力资本发挥其作用,从而在实践上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01).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坚持中国理论的一贯性和整体性,坚持对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既不厚此薄彼,也不要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如果一遇到挫折就慌不择路、摇摆不定,对中国道路、制度和理论失去信心,就会产生风险,就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和质量,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会越遥远。“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彻底性,首先就是要以广阔的视野审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和实践需要,正确对待理论与实践的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其次,就是要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以现实中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推进实践发展;再次,要聆听历史声音、时代声音、未来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释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和真理光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创造性地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坚信理论的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发挥理论的作用,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新的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新认识,才能准确地解读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编辑:燕霞)

韩喜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定力马克思主义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战略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战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