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现状及思考

2016-03-16阮红波韦丽秋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译英译民俗文化

阮红波, 韦丽秋

(河池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现状及思考

阮红波, 韦丽秋

(河池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极具民族魅力的地区,“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为广西民族民俗文化的外译提供了契机。广西民俗文化外译有助于展现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性,向外传播广西多彩文化,塑造广西的文化形象。基于此,广西应重视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传播渠道多样化,民俗文化英译系统化,以提升广西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本地区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现状;研究;重要性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给西部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窗口的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极具民族魅力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异彩纷呈,仅民族节日文化就令人目不暇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和蚂拐节、瑶族的盘王节和祝著节及白裤瑶的瑶年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多耶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京族的哈节等,鲜为广西区外及外国游客所了解;“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则为其民族民俗文化的外译提供了契机。本文认为,广西民俗文化外译有助于展现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性,向外传播广西多彩文化,塑造广西的文化形象。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广西应借助商贸活动、东盟博览会、旅游洽谈会等渠道,加强本地区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这对于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构建民族身份、增强西部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树立广西的多民族文化形象以及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研究现状

从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对民俗文化外译研究的成果不多,对广西民俗文化外译所进行的研究更少。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民俗”和“外译/翻译”为关键词高级检索1995-2015年间所有期刊及优秀博硕士论文,共搜到论文208篇,因为所收集到的论文主要以汉英、英汉翻译研究为主,且本文的主题是“中译外”,根据这两个标准精确筛选出有关民俗文化英译的论文120篇,其中关于广西民俗文化英译研究的仅10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一般期刊论文4篇,硕士论文4篇),如麦红宇、关熔珍分析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民俗文化词的英译原则与策略[1];杨琳、刘怀平基于广西民俗文化翻译现状不容乐观、民俗文化翻译在边疆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中仍是一种派生的语际转换活动的实情指出:为有效传播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信息,译者应坚持异化与归化、直译与意译的交替互补,以确保具有强烈地域色彩文化信息的高效传递,有利于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重塑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促进边疆民俗文化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与他者的良性互动[2];陈恒仕以桂林旅游资料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3];李晓滢基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以自建的民俗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为例,探讨了民俗节庆名称的翻译方法[4];安文婧、侯荣英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了侗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5];陆莲枝从Venuti的归化异化观出发探讨了百色旅游景区中壮族民俗文化的英译策略[6];李晓婵的硕士论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讨论了壮族民俗词语的翻译原则与策略[7];崔凯、蓝璇则分别以刘宓庆的文化翻译战略观、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对广西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8][9];张喆通过自己对广西马山县民俗文化展示馆解说词的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10]。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在国内学界有关民俗文化英译总体研究成果偏少的情况下(近20年共有120篇论文问世,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篇,一般期刊论文80篇,硕士论文21篇,博士论文0篇),广西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仅占8.33%(10篇),研究虽然包括了宏、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和翻译实践报告,但总体成果偏少,研究便谈不上系统、深入,且多限于对翻译策略与方法的探讨,更没有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及广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从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度对民俗文化的外译进行思考,因此,这方面的研究空间亟待挖掘与拓展。

二、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的意义及可行性

关于国际地位、文化软实力与翻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许均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在我们看来首先是一个翻译问题。”[11]由此可见,翻译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民俗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有学者对民俗文化的价值问题进行了研究,蔡志荣认为,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并受到极大重视,集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这一无形资产也受到极大关注,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其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12];咸春林从经济学视角解读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他指出: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对经济全球化的先导作用也越来越强[13]。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际战略,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广西这个有着十多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地区备受世界瞩目。如何利用广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升广西的文化软实力,向世人展示广西瑰丽多彩的多民族文化魅力,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推动广西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课题,值得学者们特别是翻译研究者深入探究。

三、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利用广西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和区位优势,发挥翻译的实际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民俗文化推介产业化

民俗旅游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民俗旅游,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暂时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社会文化环境,到异地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去,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它可能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14]237-238。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15]云南丽江之所以成为国际旅游名城,是旅游业与纳西族东巴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结合的成功例证。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及丽江的典型案例,说明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并使其产业化是宣扬民俗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拥有十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本地区开发民俗旅游的坚实资源保证。根据笔者在区内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广西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有些县市还成立了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定期举办民俗活动,致力于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但多针对广西区内和国内的游客,且民俗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与开发力度也不够。因此,区内民俗文化旅游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有待于各县市的旅发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选用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精心策划典型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深入挖掘本地区民俗文化的内涵,体现其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特征,打造优势文化产品,如河池地区独具特色的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和民俗风情园,完整地向外界展示了白裤瑶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民风民俗,是当地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极好的范例,也是河池市旅发委重点打造的特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正确认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重视和提高民俗文化英译的质量与可接受度,以便在适当的时机更有效地向海外游客宣扬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真正成为本地区旅游经济的助推力。这样既可以推动本地区民俗文化的外译研究,又能促进旅游经济的深度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此外,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也是低碳产业,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16]。从这两方面来说,民俗文化产业化无疑会成为21世纪民俗文化推介与传承的必由之路。

(二)民俗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

从上文可知,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研究成果偏少,视角比较单一,主要是从翻译理论或实践层面探讨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策略或方法。而我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除了通过翻译进行推介和传播外,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主体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其一,对目标读者进行研究,确定恰当的传播方式。结合广西旅游、经济发展的态势,从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教育水平、认知水平、阅读兴趣、阅读心理与习惯等方面对潜在的目标读者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更有效地传播广西民俗文化。

其二,传播渠道上,除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进行宣传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如区人民政府网站、旅游或商务等对外宣传网站,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旅游推介会、旅游电子商务合作交流大会、国内大型博览会等场合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推介广西各县市典型的民俗文化,激起国外游客的好奇心与旅游欲望。

其三,传播主体除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外,可以扩展到有志于传播中华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海外华人及热爱中华文化的外籍人士,他们都是推介我国民族民俗文化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外,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可以了解国外游客的心理与需求,获得有关文化传播与外译的中肯建议,利于完善我们传播的方式方法,以便使我国民族民俗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三)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系统化

从上文可知,广西民俗文化翻译研究成果偏少,翻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仅有的10篇论文中,有7篇是主要对民俗文化翻译方法或技巧的探讨,另有3篇从民俗文化英译的现状入手探讨了其翻译原则、策略及可译性问题,研究成果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尚无从译介或传播策略、目标市场及目标读者的选择、读者接受及跨学科等角度所做的专项研究。

鉴于此,有必要在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对广西民俗文化文本进行分类分析,再针对不同的民俗文化文本类型将其英译原则或标准、策略或方法等进行细化、深化及系统化,从而构建民俗文化英译研究体系,使其具备可描述性、可操作性、可阐释性、可印证性,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提高广西民俗文化的英译质量,使其真正成为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力,提升广西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广西独特的文化名片。如上文提到的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和民俗风情园,若能在国际旅游展、旅游推介会、商贸洽谈会等时机利用英译资料进行宣传,无疑会提高该地的知名度,获得更好的推介效果;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思路与借鉴,促进本地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

四、结语

鉴于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广西民俗文化的研究现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籍此向外推介广西民俗文化,其外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系统、有效地译介广西民俗文化,向世界完美地展示广西独特的多民族文化形象,传播其多民族多彩文化与传统,并通过译介活动促进本地区旅游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打造广西在国际上独特的文化名片,使其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并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挖掘和探究的课题。

[1]麦红宇,关熔珍.广西民俗文化词英译案例评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2(1): 93-96.

[2]杨琳,刘怀平.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民族身份认同与翻译策略互补[J].广西社会科学, 2013(12): 46-50.

[3]陈恒仕.认知语境与桂林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111-112.

[4]李晓滢.少数民族民俗节庆名称英译与文化输出[J].前沿, 2014(Z2): 181-182.

[5]安文婧,侯荣英.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侗族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6): 53-56.

[6]陆莲枝.百色旅游景区中的壮族民俗文化元素及其英译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22-23.

[7]李晓婵.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壮族民俗词语的英译[D].南宁:广西大学, 2012.

[8]崔凯.文化视角下《文化南宁》之《民间记忆》翻译报告[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3.

[9]蓝璇.《广西历史文化简明读本》第五章翻译报告[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0]张喆.广西马山县民俗展示馆解说词翻译的项目报告[D].南宁:广西大学,2015.

[11]许均.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 2012(1): 5-12.

[12]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 2012(1): 208-211.

[13]咸春林.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J].西北民族研究, 2004(2): 206-210.

[14]张士闪.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5]杨祎,梁修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15(3): 147-151.

[16]何树红,刘玉请.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5): 72-75.

[责任编辑 韦志巧]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over C-E Translation of Guangxi Folkloric Cultures

RUAN Hongbo, WEI Liqi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Folkloric culture is both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one of the valuable intangible resources of a country or region.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ASEAN information port and the global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vide good opportunities for C-E translation of folkloric culture in Guangxi, a province with more than ten ethnic minorities. The paper holds that Guangxi promotes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folkloric culture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mmerce and trade as well as tourism publicity,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esenting the history,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the ethnic groups in Guangxi, spreading their brilliant folkloric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building up the cultural image of Guangxi. In view of this, Guangxi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ic culture industry, diversifying the communication ways, and systematizing C-E translation of folkloric cult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thus giving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in Guangxi.

Guangxi folkloric cultures; C-E translation;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importance

G124

A

1672-9021(2016)06-0031-04

阮红波(1970- ),女,湖北天门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教学。

2014年河池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项目(2014ZD-H002);2015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KY2015YB263);2016年河池学院校级科研“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译介协同创新中心”。

2016-09-20

猜你喜欢

外译英译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