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群己观的差异及中西文化交流断想

2016-03-16凌迎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多元文化集体主义

凌迎春

(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22)



中西文化群己观的差异及中西文化交流断想

凌迎春

(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22)

摘 要:从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在群己观方面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对比,得出结论:价值观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根本原因;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状作了分析,对如何促进文化交流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跨文化交际;多元文化

1 引言

一种文化对群己关系的定位是指在这种文化中人们怎样看待和理解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群己关系的定位属于价值体系的范畴。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Hofstede总结出了不同文化的四种价值观模式,其中四种模式之最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即:东西欧和北美的大多数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文化核心,亚洲、非洲、中东等国家以集体主义为文化核心。[1-2]

Triandis(1995)等对集体主义文化群体的特征作了如下的概括:即强调群体身份高于个体身份,群体权力高于个体权力,内群体(in-group)需求高于个体需求,注重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内群体的和谐,以及内群体相互合作的精神。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群体强调个体身份高于群体身份,个体权力高于群体权力,个体需求高于群体需求,注重自我效率,个体责任以及自主精神[2]。

2 中西文化在群己观方面的差异

人们在群体与个体价值取向上的基本差异决定了人们在对待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依存与自立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和态度。以下作者将从三个角度一一进行论述。

2.1 个人与群体关系

集体主义文化又被称为“we”文化,在这种群体文化意识中,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非个人,人们注重共性而非个性,保持群体的统一和谐是每个个体所应尽的义务,个人利益应融入集体利益,必要时可以忽略或牺牲。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习惯于接受和遵守来自官方的、权威性的观点和要求,不善于表达个人观点,不轻易当众表露情感。个体的独特性和过份宣扬自我等品质会被认为破坏群体的和谐而被加以制止和排斥。

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文化观对学生的影响因语言的因素而表现得尤其突出。

在国内教英语的外教经常抱怨:中国学生在课堂语言活动中表现得过于沉默,对老师的提问缺少反馈。

在从事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会发现:在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们习惯于说:“we think…”或是“we must/should do……”无意识中避免了表达个人观点,而这种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是不多见的;有时候,即使某些人愿意表达个人观点,也通常会以“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或是“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等进行总结概括,以保证自己的观点不过于偏激。

另外,不难看出,学生在发言时,通常会表达出为社会担当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强烈责任意识感,并将努力学习、工作的动机归结为为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正如W.N.Beechy(1982)在他的书《新中国》中写道的“The Chinese had long been oriented to the individual‘s duty in the achievement of society‘s goals rather than personal fulfillment.”[3]他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人的言行是以责任为基准的(duty-based)。

个人主义文化又被称为“I”文化,在这种文化群体模式中,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人们相信:每个人都是能够做出理性判断和理智选择的个体,在平等和互不干涉的前提下,有权利对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人们尊重和倡导个人独立性,保护自我利益;反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以任何方式干涉和阻挠个人的发展。因此,人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愿意公开表达自我的独特性、乐于挑战异已观点、并习惯通过辩论、反驳等形式来达成共识。

在西方社会,平民百姓对参与各种公众事物及活动抱有极大的兴趣。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及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决策人能够尊重他们的看法并据此做出决策。所以,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与公众互动的节目始终是最受欢迎的。而且,任何一个话题通常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反应。如当英国政府决定将传统的度量衡标准由英制统一改为公制时,受到了来自公众的极大阻碍,少数传统保守的公众甚至扬言要将当地政府告上法庭。为此,英国政府规定:在超市、商场等场所,英制与公制是共同存在的;而在一些自由市场上,不加限制,英制似乎更加盛行。这表明:在西方,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维护个人利益是完全正当的。

2.2 个人与他人关系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群己关系上的差异同样影响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模式。

贾玉新(1997)认为:“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4]。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崇尚一致、合作。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在主要以他人取向为主,即在交际中的会话与行为是以对方为主体,多考虑对方的目标,以此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并维持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过多地表现自己则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与此相反,西方人以自己的能力、特点和想法作为动机基础,通常不会被他人的思想、情感所左右。是一种自主取向的交际方式。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用英语交际中,对于陈述句以否定形式开头的反意疑问句,中国人往往不知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究其根源,中国人习惯于对问题的本身,也就是问话人的判断做出“是”或“否”的答复,而西方人则是基于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的观点,而不是直接回答问话人的问题。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思维逻辑,在对“You don’t like it,do you?”一句进行答复时,西方人的“yes”表示“不,我喜欢”,而中国人若说“yes”,则表示同意对方的判断:“对,我不喜欢”。

这种不同的交际模式同样表现在与陌生人初次交谈时获取信息的方式上。中国人一般不会首先讲述个人情况,而是主动询问对方的有关个人情况,比如“家里有几口人?”“小孩几岁了?”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注,让对方处于一种熟悉的谈话背景下,由此展开其它的话题。而西方人则习惯于首先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就此引出谈话的话题。所以,在彼此陌生的环境下,西方人会主动地与人打招呼,并很快让对方知道他的名字及职业等信息。而东方人则显得比较被动,或是一开口就不免会产生关注他人隐私之嫌。

2.3 个人与家庭关系

家庭是一个小的社会。家庭关系同样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伦理以家庭为本位,孝道被视为道德之本。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t),父母倾注全部的心血将孩子抚养成人,甚至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与期待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而且在作了祖父母后,会主动承担起照看孙辈的任务。反过来,当父母年老体衰时,儿女们也会主动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家人就是这样靠亲情相互依赖、相互照顾而组成一个三代、四代同住的大家庭。赡养老人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不孝顺的子女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而在西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始至终体现着self-reliant,independent精神。婴儿自出生起即拥有自己的房间。而担心孩子安全的父母则宁愿在房间中安装监听器(monitor)也不会与孩子同睡一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孩子在18岁成人后,就要离开父母,自己独立门户。英语中的Empty-nest syndrome即是用来描述当成年子女离家之后父母所经历的伤感和失落感。但即使这样,父母照样会把那些不愿离家的孩子推出家门。有的子女因无法负担高额的房租或学费,而又重新回到父母身边,英语中称这些人为boomerang children,但他们不得不像普通租户一样,向父母支付水电费、电话费等。父母到了晚年,一般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与子女同住。当生活无法自理时,会雇人来家中帮忙,或是搬到养老院去住。一位英国朋友寡居多年,她还有位已达90高龄的老母独自一人生活。她多次邀请母亲与她同住以便照顾,但这位老母从来没有动过离家的念头。这位朋友无奈地说:她在最后保持自己的那份独立。

无独有偶,一位苏格兰社会福利官员曾义愤填膺地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情:他们打算在当地华人聚居区建一座为老人提供娱乐、消遣的养老院,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搬到养老院,接受专业人员的护理。为此,他们希望得到当地华人在财力上的支持。本是件好事,可大部分华人却反应冷淡,这位官员不得其解。问题很明显,这位官员不了解东方人的家庭生活观念。把年迈的老人送到养老院,在华人看来是不孝之举。

3 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学家胡文仲曾将文化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5]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始于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并逐渐向制度和观念文化渗透。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方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已逐渐变得模糊,并已相互交融。比如,圣诞老人的形象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人们甚至也学会了在圣诞节当天互送圣诞礼物。“龙”虽然在西方人眼中代表着凶残、邪恶的化身,喻意“凶恶的人”,但大多数西方人已知晓“龙”是中国十二生肖象征之一。春节期间,旅居英美的华人们用舞龙等民间活动来庆贺新春等习俗也已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个亮点。

但作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却是任何文化中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它代代相传,在不知不觉中已变成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它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左右了人们的行为,成为民族性格的基石。华人在英国居住已长达数年之久,但三代同居的传统家庭观念却是根深蒂固,始终无法被西方的家庭观念所同化。由此引起西方人的误解;再比如说,为了缓解了人口快速增长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这对于每对育龄夫妻来说,都是一项应尽的义务,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国策。但某些不了解内情的西方人却将其冠以侵犯人权的罪名而横加指责。归根结底,价值观的差异才是造成交流障碍、甚至引起误解、以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根本原因。

4 跨文化交际原则及现状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

Sitaram and Haapanen为我们提出了如下原则:

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条规则:双方在试图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就应首先去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因为交际双方所使用的不同的交际方式实际上就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规则之二,交际双方应以对方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交际行为,一是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二是以此表示对对方的价值体系的尊重。(Borden,1991:102-3)[6]

在当今社会,这种想法若想得到很好的实现是很难的。

从世界潮流来看,英语已逐渐演变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语言工具,这一点我们无可否认。正如语言学家Littlewood所指出的,当我们采用一种新的言语模式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放弃了原先的文化身份,而接纳另一种文化认知世界的方式[7]。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首先接纳西方的文化,并将自己放入了西方本土文化之中与西方人进行交际。这无形中将我们本土的东方文化置于了隐蔽、忽略的地位。

反过来考虑,西方人借助本土语言国际化的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文化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不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同样能够与不同文化人士进行正常的交际。另一重要因素即英语的语言帝国主义倾向。正如北大乐黛云女士所担心的,长期以来,某种依仗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处处强加于人,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文化霸权主义”也还实际存在[8]。

虽然“语言是学习文化最丰富的源泉”,[9](英国语言学家Byrnm,1989:39),在国外有一部分人出于了解东方文化的兴趣而学习中文,但这毕竟还不能成为潮流。作为东方文化载体的中文,还不能成为跨文化交际的语言工具。

5 结论

文化本无良莠之分,文化交流是促进各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在这种缺少语言载体优势的情况下将我们的东方文化精髓让世人皆知?

早在1934年,鲁迅在论述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时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0世纪80年代,季羡林又提出了“送去主义”,他指出:“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提倡‘送去主义’,而且应刻定为重点……我们要送给西方的是我们文化中的精华。”[10]

或许,我们更应该借助英语这个世界交际语言,把东方文化清晰、得体和准确地介绍给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们,将东方的文化精髓让世人去了解,促进世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相互理解,进而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世界的美丽就来源于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也正是这种多元文化才会推动这个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自我丰富。

参考文献:

[1-1]Gee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Beverly Hills,CA:Sage,1980.

[1-2]Geet 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London:McCraw-Hill,1991.

[2]Triandis,H.C.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M].Boulder,San Francisco and Oxford:Westview Press,1995.

[3]Beechy,W.N.The New China[M].P:Herald Press,198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Borden,George A. (1991)Cultural Orientation: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entice-Hall,Inc.

[7]Littlewood,W.T,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8]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0,17(1):70-74.

[9]Byrnm.The Culture of Education[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1996.

[10]刘烜.评季羡林先生的重要文化思想——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1(3): 55-57.

O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Its Communication

LING Ying-ch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2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in detai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ifference in value system is the essential reason for the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ulture.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we should make the eastern culture known to the world by the means of English language.

Key words: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简介:凌迎春(1971—),女,河北迁安人,讲师,从事语言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6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1-0141-04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多元文化集体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