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义务教育现代化的策略
2016-03-16任会兵
●任会兵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现代化的策略
●任会兵
“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引领国家和我省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必然也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目前,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已经跨入“后基本均衡”阶段,不均衡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义务教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如何实现过程公平和质量公平,这是我省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起点。基于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我省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全纳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提升,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把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笔者对发达地区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得出的结论是,发达地区在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发挥区县政府的统筹规划功能,在不同阶段聚焦在促进均衡发展、质量提升、教育公平和学校发展等某一方面重点发力;另一方面重视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坚守,不懈追求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内涵发展。因此,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实际,在现阶段,我省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和义务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市、区)建设为抓手,聚焦义务教育治理体系,以学校现代化为起点,带动县域义务教育的整体现代化。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内义务教育现代化的统筹规划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发展主要承担管理责任和经费统筹责任,这为县(市、区)政府对义务教育加强统筹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持。现代化作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高一级阶段,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因此,需要县(市、区)政府站在区域全局高度,对区域内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涉及到的人、财、物、事等进行统筹安排,对区域内义务教育整体现代化进行系统规划,制定区域义务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案,实施义务教育现代化工程,通过“义务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市、区)”的创建,提升县(市、区)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综合水平。
践行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
首先,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一体化发展角度看,义务教育现代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都达到现代化水平,任何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协调都会阻碍义务教育整体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义务教育获得了与城市义务教育同等甚至是更好的对待,不管是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还是教师资源配置等,都制定了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的政策。但是,目前我省农村义务教育落后、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必须继续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改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落后局面,使城乡义务教育获得共同发展。
其次,把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作为义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标准。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因此,各地区要重视对适合教育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大环境的创造,把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面的义务教育体系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引导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做到有教无类,也做到因材施教。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人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更多地表现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相关者在为大多数学生或者是少数优秀学生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也能为弱势地位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具体而言,主要是要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及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使他们不仅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关爱与照顾,不会受到歧视。因此,必须用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体制机制,重新评估政策措施,通过规则调整和制度创新,确保每一个适龄孩子上好学,接受适合的教育。
实施质量战略,把提高质量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核心。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根本追求。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建立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强化教育质量过程监控、重视专业共同体建设并发挥其引领作用,从而实现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首先,教育理念方面要大胆创新。学校教育必须摒弃工具理性,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从重分数转向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从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向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转变,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健康发展。
其次,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开发综合性、多样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结构,增设综合实践活动、科学、通用技术等课程,创建一种以启智减负为导向,整合多种学科特色,全面提升学习质量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空间。各级政府要建立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把周末和节假日还给学生。
再次,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发挥专业共同体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积极倡导快乐教学,强调学习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关注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努力创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求新创异的教育环境,形成师生间相互讨论与质疑的合作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重视制度创新,进一步均衡县域间、城乡间和学校间的办学条件。
一是建立城乡、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解决城乡、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发展,制度机制非常重要。要加快全省县域内学区学校统筹管理、开展捆绑式(或手拉手)联盟等联动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可以尝试建立根据各县(市、区)划分情况以名校统筹若干学校的“名校共管体系”,以优质学校整合带动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
二是继续实施城市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反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城乡学校、名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子,实施教师互动、课堂教学互动、学生互动、资源共享为内容的帮扶计划,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交流互动机制,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市学校“留学”,城区学校选拔学校领导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校长的经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可按一定比例和年限将基础较好的小学、初中的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到薄弱学校任教,指导、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等等。
三是科学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要有效解决城乡间、县域间、校际间的不均衡状况,关键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加强教师流动,确保教育经费等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流动。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的规范化标准进行校舍建设、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配置,保证同一县(市、区)的不同学校都具备符合办学且装备水平相差不大的教学设施,把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办成标准化学校,保证同一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孩子的学习条件相对一致。
(注:本文系湖北省2014年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专项课题《湖北省义务教育现代化评价及推进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