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论的高中教育发展之再审视
2016-03-16王晓男
●王晓男
基于目的论的高中教育发展之再审视
●王晓男
高中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枢纽环节,随着高考改革的大力推进,高中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说是高考,但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从教育目的论出发看高中教育
教育目的论所论述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古往今来,有许多大家都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发展;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虽然他们见解不同,但是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来看,分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应从个人出发,顺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出完满的人。在这里,完满的人绝不是高考分数高的人,他可以是表演天赋出众热爱表演之人,也可以是运动神经发达的篮球小将,也可以是喜欢发明钻研科学的小科学家等。完满之人不能用分数去概括,更不能用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完满之人是顺应自己天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其发展的顺序性发展其本性与本能。它从人出发,是人自身的提升。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求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社会需要会考试的人吗?不,社会需要能为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当前已经彰显了出来。首先是目前就业形势紧张,大多数企业都非常头疼新招聘的学生无法较快胜任岗位工作,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导致企业再培训的成本很高,他们宁愿招收有经验的工作人士。其次是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再就是职业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只是选择热门专业,缺少对所选专业的了解以及对自身兴趣的发现。他们在高中阶段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和学习,没有思考过未来职业规划,更不知道自己适合的专业以及自己的职业理想,不能在最合适的职位上创造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综上分析,不论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高考都不是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高中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发展其学习能力。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的几种典型类型
传统应试型。提起衡水中学,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被称作“超级中学”“高考训练营”,它以高考为目标运用“激情教育”收获了高考的好成绩。虽然高考的成绩很好,但“它的目的是让一个未成年人在高中三年‘万念归一’,只拼高考。”衡水中学的教育目的可以说仅是为了高考,由此制定出了严格的校规,比如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得入校,上课因为身体不适咳嗽可能会被请家长,上课转笔会遭到处罚等都是为了高考而铺路。虽然衡水中学只有一所,但以高考为风向标进行应试教育培养的学校绝不占少数。
探索迷茫型。黄冈中学一度是高考的神话,60多次夺得省、市的文理科状元,高考成果突出。但“黄高的衰落并不是没有出状元,而是在应试教育的亦步亦趋中逐渐丢掉了自己的风格。”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应试教育并不能真正培养有用的人才,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很多学校开始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在此发展阶段,学校是毅然改革投奔素质教育,还是继续为了高考实行应试教育,是它们迷茫的原因。
改革先锋型。提到教改的重大典型,大家都会想到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形态、班级组织形式、学生管理方式、学校组织结构,最终改变整个学校生态的全方位变革。其中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伤筋动骨’。”比如课程产品的改革。学校开设了300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依照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同类课程进行分层教学,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校通过考察,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高中教育发展改革的建议
加强与大学、初中的合作。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家认为,过分强调升学率,会使中等教育失去真正的意义。为了缓解升学与课程改革的矛盾,1930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如何协调中学与大学的关系问题,并于1933-1941年间展开了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八年研究”。研究肯定了中学课程独立发展的做法,提出了人才培育过程中全面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引起人们对中学与大学整体发展的普遍关注。在中国,第四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上,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道:“衔接是一个教育体制的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边界条件,特别是关系到创新人才出现和成长的重要体制性基础”。
所以,高中应如何发展,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若不考虑初中和大学,只就高中发展而探讨,很有可能走进“为了发展而发展”的误区。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高中教育的发展应当放眼至人的一生。目前我国一些学者提出采用建立中国大学先修体系来加强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笔者认为这是高中发展的一大进步。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大学和高中牵手进行试验。但是若每个高校都只与本地的高中进行合作,对其他地区的学子来说,就有失公平。所以,如何将这种形式扩大至全国,是以后高中教育发展需要探索的方向。
普通文化知识应受到重视。在美国“学什么,考什么。课程在先,考试在后。教学是主动的,学生也是主动的;教学引领着考试,考试自始至终为教学服务”。普通文化知识是日后生活中所必须的,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人文情怀的熏陶以及日常的交流沟通等必要的知识积淀。有的高中为了升学率,在高一的时候就采取了分科制度,导致培养出的文科学生不具备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理科学生缺乏文化底蕴,这种为了高考分数而硬性割裂知识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分层教学就显得颇为重要了。这里的分层教学是指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习不同层次的普通文化知识。例如,英语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若日后并不需要使用大量英语知识,就可以只学习最基本的A类课程;而立志于从事英语研究工作的学生,则可以学习最高级别的D类课程。
给予选择的权利与引导。北京十一学校在改革后,开设了社会职业考察课来帮助学生发现未知的自己,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指导应当贯穿整个教育阶段,高中应设置社会职业考察课,通过心理测试、职业倾向测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并由此激励其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成为想成为的人。
多样化评价方式。高中教育发展变革的根本在于评价方式的改革。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高中也在积极尝试改革,但只要高考选拔方式不进行根本性改革,那么分数就依然是评判学生的一把关键标尺,高中的应试教育就依然会大量存在,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高中就必然不会普及。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逐渐确立了这样的大学录取公式:大学录取=学术评估测验(SAT)或大学入学考试(ACT)成绩+高中成绩+综合评价。这一公式表明,美国大学录取是对考生的“高考”成绩和高中课程计划及成绩,参加课外活动、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征及社会化特性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决定的。
从美国的评价方式来看,它分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即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社会性和个性。知识技能的考察通过SAT或者ACT考试进行,主要测试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知识,这与我国现行高考类似。学习过程的考察是通过考察学生高中的课程学习规划和学业成绩,它能让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保持对专业的喜爱和专注,避免了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反而进入迷茫期,不清楚目标而荒废大学学习时光的现象。社会性和个性的考察是通过综合评价进行的,例如通过推荐信和面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考察。学校学习中的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也是很多大学录取时看中的一方面,他们认为通过这些活动的培养,学生不只是会读书,还会具备责任感,善于交际,有突出个性。这种多样化评价方式的组合,能够全面地评价学生,让更多的学校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