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真偏误和假偏误
2016-03-16欧苏婧
欧苏婧
(广西警察学院,南宁 530023)
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真偏误和假偏误
欧苏婧
(广西警察学院,南宁 530023)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收集《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中错把正确的句子判断为病句的语料,分析这些“假”偏误的形成,总结出假偏误出现的四大原因:拘泥于规则,忽视了语言事实;对汉语语言知识掌握不足;口语、方言的因素;过于强调用语的地道。
关键词:真偏误;假偏误;原因
一 引言
偏误的类别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偏误进行类别划分,我们可以系统地认识偏误,通过对症下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汉语。
但是,如果在学习汉语中,我们把一些不是偏误的句子列入偏误,这就会给留学生造成困扰。根据对外汉语教学法中的认知法提到的,“反对有错必纠,防止因纠错过多使学习者怕出错而影响到语言的运用甚至失去学习信心”[1]257,由此可见,纠错太多会影响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那么如果是假偏误呢?答案毋庸置疑,其恶劣影响将会更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区分出真偏误和假偏误。
“作为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病错句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成果之一”[1]192——由程美珍主编的《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从语法的各个方面(词法、句法)对偏误进行分类。这本书搜集了不少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出现的病句,这对于留学生正确掌握汉语是十分有好处的。但是在这本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是偏误的例句。本文将通过对书中一些假偏误语料的分析,找出出现假偏误的原因,从而更好达到地指导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
二 真偏误和假偏误的分析
以下是出自《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中的例子:
例1误:他想下星期又去一次友谊商店。
正:他想下星期再去一次友谊商店。(第106页)
例2误:他照了几张相后,再不照了,留下几张明天照。
正:他照了几张相后,不再照了,留下几张明天照。(第108页)
例3误:你去看他,他正在什么呢?
正:你去看他,他正在做什么呢?(第109页)
例4误:根据学校的规定,我们早上八点上课。
正:按照学校的规定,我们早上八点上课。(第113页)
例5误:那些画被他都卖了。
正:那些画都被他卖了。(第249页)
例6误:坐那么远,你能不能看得清楚?
正:坐那么远,你看得清楚吗?
正:坐那么远,你能不能看清楚?(第207页)
以上六个例句在《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中都被列为病句,并相应做出了订正。我们认为只有例2、例3是真偏误,而其他都是人为误认的假偏误。
很明显,例2与例3都存在着问题。例2 中混淆了“再不”和“不再”两个词。“再不”表示坚决或永远不会;“不再”表示某个动作不重复或继续下去。原句想表达的意思是“留下几张明天照”,这表明不是永远都不照相了,所以应该选择“不再”而不是“再不”。例3中“正在”是一个副词,整句话缺少了一个谓语动词,所以应该加上“做”这个动词。这两个句子都是真偏误,至于剩下的例句则不是真偏误。
首先看例1,《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中把它视为病句,理由是“想”说明重复的行为动作——去友谊商店并没有实现,而“又”却表示重复的行为动作已经成为事实,“再”才表示重复的动作行为尚未实现,所以要把“又”改为“再”。其实“又”有时候也可以表示尚未实现的动作行为,比如“他刚吃了一只烤鸭,现在又想吃了”一句,同样是“想”,表明还未实现的动作,但这里只能用“又”,不能用“再”,这就表明“又”也是可以用来表示尚未完成的动作的。“他想下星期又去一次友谊商店”同样可以表达“他想下星期再去一次友谊商店”的意思,虽然两句话有些细微的差别,但这却表明例1中的原句并不是病句,它不是真偏误。
至于例4,书中把“根据”改为“按照”,理由是“按照”强调以某事物为依据,不折不扣照着办。原句有照着办的意思,因此要把“根据”改成“按照”。
其实“根据”和“按照”是近义词,差别并不大。在“根据学校的规定,我们早上八点上课”中,它要表达的意思与“按照学校的规定,我们早上八点上课”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除非在特定的环境中,否则两句话是可以通用的。因此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原句不应视为病句,因此例4也不是真偏误。
再看例5,书中把“那些画被他都卖了”列为病句,理由是“被”字句中,修饰成分一般都放在“被”字前,而不是动词前。在原句中,“都”已经错位,应该提到“被”字前边。
其实根据语感,“那些画被他都卖了”并不是病句,它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被我们用到的,只是使用频率不及“那些画都被他卖了”的频率高;而且“那些画被他都卖了”与“那些画都被他卖了”两句话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它们强调的地方不同:第一句话强调的是画全都卖了,第二句话强调的是画是被他一个人卖的。由此可见,原句并不是病句,它也是合法的,因此例5也是假偏误。
至于例6,书中认为它是病句,理由是原句把并列的能愿动词“能”的肯定、 改成是非问;或者删去“得”,改可能补语为结果补语。
其实根据我们的语感,原句并不能视为病句,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西南方言中是存在的,例如桂林话。而且这样的表达只能说是有些繁琐罗嗦,倒还称不上是病句。因此在这里我们并不把原句列入病句,即例6也不是真偏误。
三 假偏误产生的原因
通过以上六个从《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中选出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例2和例3,其它都是假偏误。那么这些假偏误是怎样出现的呢?归纳起来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拘泥于规则,忽视了语言事实
由于拘泥于规则,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正确时,完全按照规则的条条框框去判断,忽视了语言事实的存在,因此产生了假偏误。譬如例4,由于过于强调“根据”和“按照”的区别,忽视了它们的相近之处,因此把“根据学校的规定,我们早上八点上课”列为病句,忽略了这个句子也是合法的语言事实。又如:
例7误:祥子没上大学,他对社会上的事情不感兴趣。
正:祥子没上过大学,他对社会上的事情不感兴趣。(第140页)
书中把原句判为病句,理由是祥子之所以对社会上的事情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大学的阅历,应当在动词“上”后加上“过”。“过”表示动作曾经发生并已完成,往往有强调的意思。虽然用了“过”有强调的意思,但不用“过”也同样是可取的。
由于拘泥于“过”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误认为原句是病句,忽略了它也是合法的语言事实,因而形成了假偏误。
这类的假偏误在我们日常的学习教学中也是常见的。比如有一些语法书认为“美丽姑娘”是不合法的,要么改为“漂亮姑娘”,要么改为“美丽的姑娘”,其理由是“美丽”是书面用语,需要在后面加“的”才能修饰名词,而“漂亮”是口语,所以可以直接修饰名词。通过搜查北京大学语料库,我们可以找到四十多条“美丽”后直接修饰名词的语料,比如“这是美丽姑娘走的路”,“不由泛起对中国工人金子般美丽心灵的一片感激的涟漪”等,这些语料恰恰说明了“美丽”这个书面语也是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的。由于某些语法书拘泥于规则,认为“美丽”是一个书面语,不能像“漂亮”这个多用于口语的形容词那样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忽略了语言事实,因此造成了假偏误。
除此以外,有些老师认为“大楼前面有两棵树”是正确的,而“大楼前面是两棵树”则不可取。其理由是,“有”表示领属,而“是”在这种表示某地有某物的句子里,只能用于表充满性的事物前做谓语动词。譬如我们可以说“大楼前面是一个广场”,因为“广场”是一个充满性的事物,而“两棵大树”并不像“广场”那样是充满的,所以“大楼前面是两棵树”不对。其实像“我家门前是一棵树”这样的句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因此,类似的“大楼前面是两棵树”同样也是可取的。由于拘泥于规则,导致不少可取的句子变成了不合法,使得假偏误不断出现,这无疑加重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导致他们对学习汉语失去了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常说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的原因之一。
(二)对汉语语言知识掌握不足
由于对汉语知识掌握得不够,对某个语言知识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把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句子误认为病句;或者没有注意到不同语境下采用的不同语句,因而造成了假偏误,这是假偏误出现的又一大原因。
例如例1,虽然《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中认识到“再”表示重复的动作行为尚未实现,但它没有认识到“又”有时候也可以表示尚未实现的动作行为,因此它执意要把“他想下星期又去一次友谊商店”改成“他想下星期再去一次友谊商店”,并把原句列为病句,造成了假偏误。又如:
例8误:信被寄走了。
正:信已经寄走了。(第249页)
书中认为原句是错误的,理由是,被动句含有不满意的意思,而原句并不想表达不满意的意思,因此要进行修改。当然有不少被动句是表示不满意或不好的意思的,比如“他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他被骗去了两百块钱”等,都是表示不好的意思;但有些被动句却表示相反的意思,比如“他被上级领导表扬了”,这便不再是表示不满或不好的意思了。因此“信被寄走了”一句并不一定表达不满意的含义。由于对被字句了解不全面,所以书中认为原句是病句,这便造成了假偏误。
又如例5,其实根据语感,“那些画被他都卖了”并不是病句,只是使用频率不及“那些画都被他卖了”的频率高;而且“那些画被他都卖了”与“那些画都被他卖了”两句话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但由于书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因此把原句列为病句,形成了假偏误。
除了对语言点掌握不全面,把使用频率较低的句子误认为病句以外,没有注意到语境,把句子误判为病句,也是造成假偏误的原因。比如:
例9误:座位上放那位同学的衣服。
正:座位上放着那位同学的衣服。(第251页)
书中提到这么修改的理由是动词后必须加“着”,表示动作的状态。当然如果要表示座位上有那位同学的衣服,而且是通过“放”这个动作才使得座位上有了衣服,为了表示动作的状态,我们可以采用“座位上放着那位同学的衣服”这个句子的说法。但是原句未必就一定是错误的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下,原句是合法且必须的。比如,为了指定那位同学的衣服所放的地方,或者为了说明座位的用途,我们就得采用“座位上放那位同学的衣服”的说法了。又如:
例10误:明天你们还有课呢?
正:明天你们还有课吗?(第156页)
如果是用在回答问题时只需点头或摇头就可以了的问句里,很明显我们得用“明天你们还有课吗?”这个句子。但原句在一定语境下也是合法的。比如几位同学计划好明天出去旅游,这时候老师提醒并问他们说“明天你们还有课呢?”,在这样的语境下,原句也是正确的。又比如:
例11误:妈妈的病很快就会好。
正:妈妈的病很快就会好的。(第148页)
书中提到这么修改的原因是:“会”用来估计“妈妈的病”有很快痊愈的可能性,句尾加“的”,与之呼应。“的”在这里表示“一定如此”的意思。其实原句在此并不能列为病句,只不过它没有明确表示“一定如此”的意思,但它表示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肯定的态度,在这样的语境下这个句子是成立的。
由此可见,在某种语境下不合法的句子在另一种语境中是有可能变成合法的。如果不注意语境一棍子打死的话,就可能导致产生假偏误。
总之汉语知识的不足是形成假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汉语语法比较灵活,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的归纳并不是非常完善,而且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也是导致汉语知识掌握不足的原因之一。
(三)口语、方言的因素
口语和方言的因素也是形成假偏误的原因之一。例如:
例12误:你哪个国家来的?
正:你从哪个国家来的?(第114页)
例13误:您沿这条路一直往前走。
正:您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第127页)
根据书中的解释,例12要说明动作“来”以“哪个国家”做起点,一般须用介词“从”,应当在“哪个国家”的前边加上“从”字;例13中介词后通常带“着”,表示动作经过的地方兼表示遵循的方向,句中缺少了“着”,应在“沿”后加上“着”。其实在口语里,为了更方便、更快捷地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往往会说“你哪个国家来的”,省略了“从”,而且这种说法越来越来普遍,因为“从”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是缺一不可的;又如例13,其实在口语里我们也常常按原句那样去表达,省略了“着”,意义上也不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把“你哪个国家来的”、“您沿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划为病句,是否定了口语中常用句式这一语言事实,因而造成了假偏误。
例14误:我和你哥哥都是我们学校的篮球队员,他今年几岁了?
正:我和你哥哥都是我们学校的篮球队员,他今年多大了?(第213页)
根据书里的解释,“几岁”作为谓语,只用于询问小孩的年龄。篮球队员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询问年龄时,要用“多大”或“十几”、“二十几”。其实在粤语方言区,问年龄一般只问“你几岁”,不管年龄大小;而且在这里问的是年轻人,问“几岁”也还是可行的。
又如例6中“坐那么远,你能不能看得清楚?”一句在方言中是存在的,而且这样的说法也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能理解并接受的。因此,如果完全忽略了方言的因素,把它们列为病句是不恰当的。由此可见,忽略了口语、方言等因素,也是会造成假偏误的。
(四)过于强调用语的地道
由于过于强调要用语地道,这也会造成假偏误。例如:
例15误:操场上站着运动员,等着比赛。
正:操场上站着一些(许多)运动员,等着比赛。(第251页)
例16误:他说的话,大家很感动。
正:他说的话使大家很感动。(第159页)
根据书中的解释,在存在句中,动词后边的名词往往用表示数量的词语作修饰成分,所以例15中的“运动员”的前边可以加“一些”或“许多”。至于例16,书中认为“他讲的话”是一个话题,“大家很感动”是另一个话题,这样前后不连贯,应该用“使”字把它们连接起来。其实例15和例16的原句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例15中,在“运动员”前加上“一些(许多)”,从韵律上说会使句子读起来更通顺;例16中的原句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是常见的,而修改后的句子则更书面语化,也就是说修改后的例15、例16的句子在某种程度上会显得更地道些,但是如果把它们认定为病句则太过于苛求,尤其是在外国人初学汉语时,因为按照原句的表达方法,是可以把意思说清楚的。
又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当遇到外国学生造出“他唱歌很好听”,“他说汉语很流利”这样的句子时,有些老师便根据在讲授“得”字补语句时常说的,动词后既有宾语又有结果补语时,要将动词重复一次,后边加“得”,于是便要求学生把它们改成“他唱歌唱得很好听”,“他说汉语说得很流利”这样的所谓的比较地道的句子。其实按照前面的表达也是符合汉语语法的,而且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也常常用到这样的句子,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改成用“得”、重复动词的句子以显地道;更何况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只能是苛求,如此一来,只会挫伤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而言,要想把第二语言运用得跟自己的第一语言一样是很难办到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强调用语的地道性,以免造成更多的假偏误。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不能拘泥于规则,忽视了语言事实;同时还要加强对汉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另外还应注意口语、方言的因素以及不能过于强调用语的地道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避免假偏误的出现,使留学生免于此困扰。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其智,周小兵.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3]翟艳.汉语词语偏误分析的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5(1).
[4]赵春利.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2).
[5]赵春利.初级阶段留学生偏误的规律性及成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3).
[6]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鲁海菊]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True Errors and False Errors
OU Su-jing
(Guangxi Police College, Nanning 53002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llets the sentences which are right but are wrongly judged from “the judge of 900 examples of Chinese wrong sentences” to analysis.And the thesis finds the reasons why the right sentences we call false mistakes are wrongly judged: follow close the rules but forget the language fact;do not master the language points;the influence of spoken language and dialect;emphasize the simon-pure language too much and so on.
Key words:Real mistakes;False mistakes;Reasons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6)03-0122-04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3.033
收稿日期:2015-06-23
作者简介:欧苏婧(1983-),女(瑶族),广西桂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