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盲点深层点拨
2016-03-16徐进胡维森
●徐进 胡维森
关注盲点深层点拨
●徐进胡维森
但凡课堂,学生总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为他们排除学习障碍,从而更主动地学习。所以,课堂上要更多关注学生理解中的盲点,拨疑为悟,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所谓理解中的“盲点”,就是学生由于机械理解而不明了作者的真实意图,由于浅表理解而不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由于片面理解而不进行相关联想,由于单一理解而不关注表达方式,从而使理解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这些课堂中不易被注意、容易被疏忽的地方,往往成为语文课堂中理解的盲点。关注盲点,由表及里,读出深意,需要一个杠杆,这个杠杆就是教师的点拨。
如何关注盲点,通过点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呢?现以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中的相关课文为例,试作说明。
紧扣矛盾点,对比式点拨。单凭字面机械理解,容易出现理解盲点。《泊船瓜洲》前两句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从字面来看,很容易理解其意思,在瓜州遥望京口,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交通发达,钟山离京口算不上遥远。但是这不是诗人要表达的本来意思。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条长江水,数座大山,可谓是山高水长,遥不可及。明明是非常遥远的地方,诗人却用“一水”“只隔”来写。这不是矛盾的吗?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这样落笔的真实想法,教师在此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来进行点拨:本来很远,却说很近,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学生在这样的点拨下,结合当时诗人离开家乡赴京任翰林学士的背景,可以找到钟山与诗人之间的关系,明白钟山是诗人的家乡所在地。家乡装在诗人心里,虽然人在赴京的路上,也走了很远,但心系家乡的人,感觉家乡是那么近,无论走在哪里,家乡总像自己的影子般萦绕在身边。所以,诗人借几个地名的关系更深层次地传达出内心恋家的情怀,思乡之情显得尤为真切和绵长。这种矛盾的叙述,突出了现实距离之远与心理距离咫尺之隔的巨大反差,正是诗人思乡之忧的含蓄委婉表达。教师通过矛盾点对比点拨,就使得理解作者真实想法的盲点得到关注。
挑起平常点,关联式点拨。在课文的平常处下功夫,可以破解只关注事物本身而不入作者描写意境的盲点。《秋思》前两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平平叙事,不事渲染。仅仅是说秋天到了,诗人想给家里写封信吗?秋风与诗人的情绪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学生不留意时,教师要进行点拨,引导他们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秋风虽不可见,却可闻可触可感,秋风一起,则秋叶纷纷,黄叶遍地。平淡而富有韵味的“见”字,给人眼前一片凄凉摇落之景,阵阵秋凉也逐渐弥散开来。置身此境,客居他乡的诗人不禁思绪万千,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自然而然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人。这岂是“秋天来了,想给家里写封信”就能解释得了的?关注诗人看似平平常常的叙事,教师加以点拨:“‘见秋风’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引起学生进入诗人描写的秋景满目、思绪纷扰、孤独落寞的思乡意境之中,用诗人浓浓而悠长的思乡意绪取代学生轻描淡写的直白翻译,学生的理解既深沉又绵密。挑起平常之笔,让感觉不相干的两者相互联系,引其留意,在点拨中进入事物所表现的意绪情怀,理解又更深了一步。
聚力承载点,联想式点拨。对于凝聚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承载着无穷的韵味,给人无尽的遐思。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中的“故园”就具“一词意缠绵”的愁思乡忧,悠远丰赡,情意切切。如果只把“故园”片面地理解为“故乡”,而不从这个词承载的丰富情感发散开去,就会干瘪乏味,没有嚼头。为激发学生联系前文弄懂“故园”二字丰厚的意蕴,避免学生只在句义上纠结,教师可围绕“故园”二字连续发问:“故园”指哪里?为什么诗人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教师通过点拨促进学生进行联想:在这样风雪交加的夜晚,露宿在远征的途中,风雪声聒噪不绝,难以入眠。想起家乡有舒适的房子、温暖的火炉、说笑的亲人、安静的环境……学生在联想中就如那诗人,内心汹涌翻卷的思乡之意便酣畅而来。比起只凭借“故园”二字粗知思乡恋家的理解,则显得更加充实和丰满,也更加委婉动人。
辨析不同点,比较式点拨。本单元课文围绕“思乡”主题选编课文,但语言风格不同,表达方式各异。如果只牵住主题这根线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就会落入单一死板的窠臼,其理解也“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就会厌倦疲惫,课堂很可能陷入死气沉沉的局面。以辨析不同点为切入口,在比较中揣摩表达方法的别具一格,领悟文章写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会更加灵动、深刻。本组课文中的《古诗词三首》虽同写思乡情怀,然各有千秋:《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同组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小桥流水人家》却又是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倾注在描写家乡美美的景色、叙述家乡趣趣的事情、勾勒家乡土土的老家、刻画家乡“守望相助”的人们之中。同时,这些融入作者血脉的一景一物,有时又被作者按捺不住的浓情所触发而直抒胸臆。抓不同点来突破,横向比较,适当点拨,一箭则双雕。
有理解的盲点,就显示学生的某些理解还处在漂浮状态,教师多加关注,并设法抓住这些盲点,恰当点拨,能减少课堂中过度、过频的点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更有深度。
(作者单位:徐进,长阳县榔坪镇秀峰桥小学;胡维森,宜昌市夷陵区天问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