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6-03-16宋杰
宋 杰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宋 杰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就业市场中,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招工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通过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基本素养、业务素养和能力素养要求分析,对比高职院校现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从围绕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拓展理论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基础、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引进力度等方面,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用人单位和高等院校双赢。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原经济区
随着高校扩招和“财经热”的持续,“校校办财经”的局面逐渐形成,在整个就业环境不乐观的大背景下,会计专业毕业生过剩的“噪音”开始出现。而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和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联合提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2014年河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中,“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岗位数,均位列河南省就业量最大的职业类第二名,超过就业岗位的11%;财经大类的就业率也均超过全省平均就业率;财经大类毕业生收到的工作邀请份数也均远高于全省各专业三年的平均数;会计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也远远高于各专业的平均数,这些足以证明,在就业市场中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是比较大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过剩的“噪音”也将不攻自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又适逢国家取消公司注册最低资本金的限制,新增企业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将会增加。但同时报告也显示:三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会计岗位上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均没有超过50%。一边是用人单位急需会计人才,一边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我们不能排除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可能,但也不禁会让我们去思考,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
一、现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校毕业生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校期间就必须要掌握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基本素养,既取决于学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也取决于客观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结果。[1]但现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性较差,从招生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如此。人才培养不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完成政府下达的招生和培养计划为主导,培养方案缺乏广泛的调研和科学论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纷纷在口头上提出或承诺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并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确实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但迫于学校现有教学条件限制,计划没有得到很好执行。甚至有的学校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培养目标,而是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导向,有什么样的条件就确定什么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结果是换汤不换药,仍然在原地打转。
纵观现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还都停留在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老路上,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涌入需要的却恰恰是大量的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当数量的高校,只是在口号上喊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甚至已经写在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却没能严格执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急需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也落了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下场,理论学习的不深,实务操作不精;理论研究功底太薄做不成,业务操作流程一知半解上不了手。毕业生为了能找到对口工作,基本上都还要再单独花钱到财务公司等参加专业实习或培训。
(二)课程体系开设不合理 为扭转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现象,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实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部等七部门于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并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职高专各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低于总学时的50%。而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合理情况:一是实践教学课时数远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比例,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时数不足;二是实践教学计划被变相执行,实践教学缺斤少两的现象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以讲座、演示教学、参观考察、企业劳动等代替专业实践教学课,实践课变成了感性认识课,学生的动手能力仍然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更有甚者把实践课变成了与专业没有任务关系的社会活动课,以“三下乡”、“四进社区”和思想教育基地实践活动等代替专业实践课。
职业道德等课程,也很少在课程体系中见到,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无法保证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其他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正确面对竞争和发展的课程及教育内容,学校里也很少开设,这均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抗压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其他公共课程却占用了大量的课时比例。学校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授课方法中的讲授法经代代相传沿袭至今,被多数人认为这是不可挑战的,也是最佳的教学方法。[2]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也是最主要的授课方法,甚至是大多数课程授课的唯一方法。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网络课堂等更易被青年学生接受的授课形式,在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堂上并不多见,理论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完全以“灌输者”、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则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也很难形成互动。
部分学生不适应高校自主学习的方式,也没有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再加上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主动性缺乏和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心智得不到很好的启发,在课堂上除了学习知识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自然也就很难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大部分学生毕业时仍然一副书呆子样,对待工作不知所措、一脸茫然,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四)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巩固知识、加强直观认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高职会计专业不但存在实践课时比例过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普遍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就连最简单的手工会计实务等传统实验室都没有,现代的财务软件实验室等就更是奢望了,基本实验实训教学得不到保障。
有的学校虽然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工作等建立了实验室,但实验开出率和实验室利用率也没办法保证,实验室形同虚设。也有少部分学校为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与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或是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因财务工作的特殊敏感性,合作也很少得到真正的实质性实施。大部分学生为了在毕业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是为了能胜利会计工作,不得不自己找单位或培训机构进行会计实务实习,以弥补动手能力的不足。
(五)“双师型”教师不足 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首先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决定教学质量。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一线的生产和管理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有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等专业技术职务的技术技能课教师却严重不足,教师也基本上都没有在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经历,主要是从事理论教学。教师没有会计实务等相关经验,要培养出熟练掌握会计实务的学生,恐怕就勉为其难了。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面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为适应和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必须重新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围绕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对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再走闭门造车的老路,一切要让市场说话。高等院校应该把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素养要求和用人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着力从软件和硬件上努力,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高职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生产和管理一线培养的人才,务必实现由过去的“知识型”向如今的“技能型”转变,在更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要紧紧围绕“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主线,充分考虑快速发展时代特征。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真正体现“授之以渔”。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不但要毕业一时管用,还要一世受益。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好,也要广泛挖掘潜力,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校外两个方面的资源,切不可因局限于校内现有条件而束缚了改革思想,否则又将回到老路上去。
(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基于现行实践课比例偏低和公共课开设过多的现实,鉴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素养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调整,要充分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本素质要过关。基本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是成就事业的根基。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颇有微词,且对基本素质诟病最甚,具有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高校为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应愈加重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和教育。在课程设置体系中,除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职业道德教育、财经法规、心理健康教育等,也要在会计专业有所体现。基本素质培养和教育课内容,可以是理论课加实践课,也可以实践课为主。
二是业务素质要过硬。业务素质是指通过接受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学习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对稳定的能力品质,是决定职业活动能力的核心和保证,是职场人的饭碗。[3]虽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线人员也必须专业知识要“专”、相关知识要“宽”,否则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失去竞争力。会计专业除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要考虑开设写作、外语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相关课程,才能保证毕业生胜任工作需要。
会计专业是要求动手操作能力很强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按教育部的要求实践课原则上不能低于总课时的50%,确保学生切实熟练掌握会计实务操作。
三是能力素质要过强。21世纪注定是一个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融合的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将会随时让我们面临新情况,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更加激烈,这些特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将更加明显。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适应变化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善于沟通与交流,将素质拓展、抗压教育、挫折教育、交往与沟通等能力素质培养相关课程,固化在课程体系当中。
(三)拓展理论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好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4]好的教学方法既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也缘于学校的主导。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事物出现的频次必然加快,人们接受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也需不断翻新,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应随之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不断应发展的形势需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根据学生和不同课程的特点,不断拓展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组合。理论课教学,应大量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变化,大胆尝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的角色,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以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入慕课、微课等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网络课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互通共享。
(四)完善实践教学基础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5]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技术技能要求的提高,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务必要得到加强,完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一要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首先要建立手工会计实务、纳税申报、工商注册登记、审计等教学实验室,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实务操作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其次要建设立会计电算化等必要教学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操作办法,熟悉常见财务软件。
二要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会计人员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上岗操作机会,熟悉会计实务操作流程,真正掌握实战经验。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过程,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过程,利于学生自己对以往的学习进行查缺补漏,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三要加强实践课教材开发。教材是教师授课内容的主要依据,高职会计专业要紧密结合会计准则和培养目标,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新环境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和会计问题,积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案例要有代表性、综合性和典型性,以满足学生在不同会计岗位上的就业需要。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引进力度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专业知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也能胜任实践技能操作的教育者。[6]“双师型”教师的提出已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一要加大自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学校在新引进教师时,要优先招聘具备“双师型”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非“双师型”教师积极进行相关的进修学习,深入企业接受实践锻炼,逐渐成长并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将“双师型”教师身份与经济利益挂钩,纳入职务技术评定晋升的优先条件,鼓励和引导教师主动向“双师型”发展。
二要充分利用外部“双师型”教师资源作补充。“双师型”教师不足,是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可以从其他高校或企业招聘具备任职资格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关实践课的授课任务,弥补自有“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以保证教学质量。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7]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人才资源供需受市场决定因素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决定资源配置的模式,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高校也将清晰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必须要顺势而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高职会计专业,也将会围绕人才市场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相应地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高职院校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契合市场需要,最终实现高校与市场共赢。
[1]郝世绵,朱礼龙,奚雷.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4(1)209-211.
[2]韩立福.从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N].中国教育报,2012-08-11(4).
[3]陈杰,彭淑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养成教育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2-75.
[4]周国荣.论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2(12)237.
[5]张来斌,雷仕凤.对高校会计实践课教学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12中)87-88.
[6]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81-86.
[7]卫兴华.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厘清三个问题[J].人民论坛,2014(07上)32-35.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5-12-25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31
宋杰(1976-),男,辽宁建平人,郑州科技学院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生。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GH-420。
G648.4
A
1003-8078(2016)04-01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