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有与传播:图书馆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角色定位

2016-03-16刘婷婷程秀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

刘婷婷, 程秀峰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9)



保有与传播:图书馆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角色定位

刘婷婷, 程秀峰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9)

摘要:世界各国文化博弈日趋激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图书馆作为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不仅需要提供良好的文化载体,也需要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本文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图书馆的地位、角色与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图书馆; 文化; 软实力竞争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1]。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衰,则国家衰。作为世界上的文化大国,中国应该彰显出独特的五千年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更胜一筹。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有必要发挥其保有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战略作用。

一、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含义与内容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2]。“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结合与拓展,其结构构成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持续力。文化正是以其特殊的“力”的构成,以软实力为形式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即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就是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统筹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持续力的过程。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作用

当代中国文化包含着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虚体部分指的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文化之“魂”,实体部分则是承载文化精神内涵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之“体”。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要为目的,以展览、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主体,以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为中心,以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相关社会组织为协同对象,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强大的普及性和教育性,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之“魂”植入人心,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点。

具体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促进文化生产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共财政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产品作为国家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二)刺激文化消费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于满足公民的精神需求,通过文化的内化过程,引导、集聚、激励公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公民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力也随之增长。

(三)增强文化传播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它包括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和已经建成的覆盖城乡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等,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如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这些基础设施不仅对内传播了文化知识,也对外扩展了本国文化的影响力。

(四)激发文化创新力。公共文化人才保障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人才,发展文化创意能力,激活民族的文化原创力,增强国家文化科技实力,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

(五)稳定文化持续力。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广,接触率高,服务形式喜闻乐见,通过文化公共服务宣传和传播丰富的民族文化,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延续、丰富和发展。同时,公共文化政策法规通过管理和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行为,改善文化生态环境,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2]。

由此可见,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部生长,巩固文化软实力的人本之源。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能够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华民族文化,扩大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枝叶伸长,彰显国家特色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图书馆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角色定位

图书馆作为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人类文化进行物化的物质形式,又是国家文化得以保存与传播的物质载体。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了关于图书馆功能的科学讨论会,明确指出了图书馆应具备的四大社会功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这四大社会功能正是目前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制胜的战略要义。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谁能准确定位与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化功能,谁就能更快地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一)图书馆是传统文化的保有者

现代的图书馆已不仅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科学技术,专业理论的机构,更充当着保存传统文化、多元文化的知识库。国际图书馆员协会和图书馆联合会(IFLA)在2006年发布《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中提出,保护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是多元文化图书馆的核心使命之一。作为文化中心,图书馆保护、促进、重视给不同的文化以发言权,包括其传统、风俗、文字、艺术和音乐。此做法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体验机会,也使了解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成为可能。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由此可见,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图书馆有必要担当起巩固传统文化之根的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图书馆是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我国不仅具有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有百花争鸣的多民族文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彰显了炎黄子孙的智慧与勤劳。后人对于前人文化的传承,一部分是通过口耳相传,从上辈人那里获得生产劳作的经验,另一方面则是文献上习得。据记载,早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由国家专门成立并有专人负责的保存古典文献的机构,这开启了我国图书馆的历史。在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洗涮和沉淀后,我国的图书馆中所保存的文献和各种信息的总量仍旧居于世界的前列。这些经历千年所积累下来的宝贵文献和典籍,代表着古代中国的蓬勃文化生产力,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稳固根基。

2.图书馆是历史记忆的保存者。历史与记忆之间的关系通过复杂的文化和社会过程得以构造。文化记忆是所有经历、信息、事件和社会记忆的积聚物,世代相传,它是一种“档案文件”,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媒体得以体现[4]。作为人类记忆的保存机构,图书馆已采用各种不同的信息载体,将文化遗产信息化记录,以保存文化遗产的原态性。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已启动中国记忆项目,中国记忆项目致力于整理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专题文献,采集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类型文献,收集手稿、信件、照片和实物等信息承载物,形成多载体、多种类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并通过在馆借阅、在线浏览、多媒体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文献资源建设与项目。文化记忆是中国文化持续力的力量之源,只有保存好过去的文化记忆,才能延续未来的文化发展。

3.图书馆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者。图书馆作为比较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充分的读者资源,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传统文化包含的传统知识、技能、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还有与之相关的手工制品、服饰、器具等,都是由民间而来。图书馆可以增强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反馈工作,不但可以对所需要保护的传统文化进行及时的更新,更有利于进行对社会的调查调研,在与不同人群的参与者、使用者交流的同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传统文化的保护理念和行动深入人心。

(二)图书馆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在广义文化概念的意义框架中,全部社会现象实质上都是文化现象,文化是贯穿于人类的社会性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制约、规范、引导人的活动的东西,它的核心内容是“怎么做”和“为什么”[5]。所以说,人的价值观即价值取向,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责任是组织及其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并实践的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图书馆的文化责任就是通过大众教育等传播手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协调人们的价值取向,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不和谐的因素[6]。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图书馆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深入人心。具体体现如下:

1.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信息中心。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文化需求的产物。我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对于图书馆的“文献”有此解释:“文,典籍;献,贤也。”典籍指国家重要的典籍和书籍,贤指贤人,即修养高的人。图书馆经过长期积淀,从古籍到现代著作,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百科,集中了中外各家的言论、思想和观点。同时,前往图书馆的读者也都是为了查找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人类的精神成就在这里得到汇聚、展示和延续。图书馆的责任就是收藏和传播一切先进思想和文化成果,创建百花齐放的文化集中地,用先进文化陶冶人、塑造人,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

2.图书馆是科学情报的前沿阵地。图书馆收集了国内外各学科、各专业、各学派、各种深度的文献及其线索,是重要的科学情报源。读者在进行学术信息的收集时,可通过图书馆的公开报纸、科技图书、公开或半公开期刊、专利文献、会议录、政府报告、研究报告等来进行研究。图书馆贮存传播科学成果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商业性的信息提供者无法取代的。图书馆还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特色,建有不同领域的特色馆藏,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全、最权威的知识信息。

3.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机构之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开发文献信息并向社会提供使用是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之一。它通过向读者提供各种收藏丰富知识的载体,改变读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同时,现代图书馆通过组织读者进行学术交流、专题讨论及其他活动,开阔读者的视野,培养读者的各种能力。较之学校,图书馆的教育范围覆盖到全体社会公民,它不受时间、空间、地点、年龄的限制,每个公民都可以在其中享受到公平而充裕的教育。图书馆能够为最广泛人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最理想场所,公民通过学习,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4.图书馆是人文休闲的栖息地。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个人的内心和谐。在物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精神的栖息越来越成为公民的人文需求。作为陶冶情操、释放身心的公益机构,图书馆不只是藏书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会文化休闲机构。休闲是介于劳动和休息之间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在窗明几净的读书环境里,公民可接触到工作和学习以外的其他知识,比如园艺、心理、旅游等让人快乐的知识。这样的“充电”能够获得内心的愉悦,能够提高个人的修养。同时,图书馆举办的大众娱乐活动也能够充实公民的业余生活,提升和谐社会的生活质量。随着个人的修养素质的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也会得到提升。

四、加强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

(一)加强文化意识,培养馆员能力

图书馆是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服务窗口,也是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馆员的文化意识与能力决定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建议案》中关于民间创作的保存强调“对收集人员、档案人员、资料人员以及其他专门人员进行从物质保存到分析工作方面保存民间创作的培训。”由此可见,图书馆要培养馆员相关能力,让馆员学习传统文化及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突破传统的文献借阅的思维,以历史的、社会的宏观角度来定位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的多元文化功能。

(二)保存传统文化,构建特色馆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效果显著。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为未来的文化内容市场竞争奠定新的基础,以促进国家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也已有部分图书馆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将传统文化进行电子化存储,构建特色馆藏。不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图书馆还未涉及到相关工作,而这些地区往往由于闭塞偏远,仍然保持着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

(三)普及传统文化,开展读者活动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中心,具有良好的群众优势。图书馆可结合自身的特色馆藏和当地的传统文化,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读者活动,例如讲座、比赛、展览等。例如杭州图书馆对“西湖传说”所展开的特色展览、沙龙活动,把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在西湖传说得到有效保存的同时,又使之转化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利用[7]。

(四)传承传统文化,建立合作网络

传统文化的保护涉及到不同领域的技能,图书馆需要与其他机构合作互助。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与其他记忆机构合作。例如档案馆、博物馆等。与其他记忆机构的合作,有利于完善图书馆的相关能力,例如传统文化的认定、保存等环节,拓展图书馆的多元文化功能。

2.与教育机构、艺术机构的合作。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是为后代进行保留保存,更是为了在开发利用中延续民族文化,通过与教育机构、艺术机构的合作,能够激活沉睡的文献资源,实现其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与社区组织的合作。通过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展示,把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回归到民间。

总之,图书馆因其自身的多元文化功能及较为普遍的群众基础,不仅能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有传统文化之根,稳固文化持续力,激发文化创新力,更能够在公民中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文化生产力,刺激文化消费力,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战略武器。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1980.

[2] JOSEPH S N.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1990,(80):153-171.

[3]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1):64-72.

[4]坎迪斯·古切尔.全球文明史[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3:342.

[5]郭湛.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24-31.

[6]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50.

[7]陶琳.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杭州图书馆对“西湖传说”的保护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03-107.

责任编辑:陶晖

Preservation and Spread:Library Role in the Competi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LIU Ting-ting, CHENG Xiu-f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in culture is increasingly fierce nowaday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our nation.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the library should not only provide a good cultural carrier, 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it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brary status, role and function in the competition of our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s:library; culture; soft power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129-04

作者简介:刘婷婷(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图书馆。

基金项目: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移动环境下图书馆用户行为发现与知识推荐研究”(14YJC870004)

收稿日期:2015-12-20

程秀峰(1981-),男,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组织与检索。

猜你喜欢

图书馆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谁远谁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