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 提升素养 执行规范——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学报质量把关
2016-03-16周远成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 421002)
完善制度提升素养执行规范
——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学报质量把关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 421002)
摘要:学报,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它代表单位的学术水准、学者的学术水准、编辑的学术水准,因此必须走出“三不”困境,健全编校制度,提升学报编辑素养,严格学术出版规范。具体地说,在编辑方面,必须坚持“三审制”;在校对上,坚持“三校一读”制;在模式上,坚持“编校合一”与“编校分离”相结合;在素质上,要求编校人员“编校相长”,真诚合作,共同提升学报的综合学术水平和学报的出版质量。
关键词:制度·素养·质量;学术综合性刊物;高校学报;质量把关
高校学报,是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学报出版质量,一是编校,一是印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质量体现。编校,既是内质、学术水准,也是版面格式、编排规范,内涵文图、体例、规范等;印装,是外观或外相,要求装帧得体。对于这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的质量把关,除了学术出版标准规范外,在于一制度、二素养、三质量,关键在于编辑、校对、责任心,并建立和健全“编校三制”,即编辑制度、校对制度、栏目责任编辑制或执行编辑制等。这样,才能有效建构一套质量把关的内在与外在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现就学报问题谈些粗浅看法就教于同行和专家学者。
“三不”现象,制约学报内在质量
在高等院校,有不少学报编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三不”现象。所谓“三不”,一是顾问不顾,编委不编,已成为当今学报编辑的定规;二是有章不从,无制可依,基本形成定势;三是刊用文稿,很少送审,一般是不做学问的优先,做学问的则可发可不发。这种现象,在高校学报编辑中已见惯不怪,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报编辑的发展和内在质量。
一般来说,学报的质量离不开学报编辑部的编辑水平、校对质量和印装质量等。事实上,学报编辑无权、无职、无利,只有责任和辛苦,这主要是学报“三不”现象造成的。在大多数学报的扉页上都署有醒目的“学术顾问”、“编委会”等花样百出的头衔。在学报编辑上,大多数是学术顾问不顾、编委不编。然而,真正在做编辑、校对工作的人却为榜上无名的编者。相反,这些有头衔的,凭藉其名堂而皇之推荐一些非本专业领域或特长的、甚至连看都未看过的文稿来,害苦那些无名的而在第一线的编辑们,去挥汗如雨地在灯下精心删改,甚至大段大段重写。这样,把作者“文责自负”的责任,硬塞给辛苦的编辑们。在十五六年的学报编辑过程中,很少见编委推荐过有反响的文稿来。可以说,这就是“一不”现象造成的学报编辑质量困境。
制度规范,也是学报的质量保障之一。据笔者了解,不少高校学报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编辑制度”、“校对制度”、“审稿制度”,更不用说“组荐稿制度”和“改稿制度”了。即使有一些制度,也形同虚设,没有按章行事,仍是我行我素,随心所欲,喜欢怎样就怎样。而且,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大多因人因稿因境而异。这是“二不”现象造成学报质量困境的原因之一。如“审稿制度”,有的只“审稿系统”查下重复率或称不端检测,有的实行“专家审稿”,而“三审制”并未全面执行或坚持落实。事实上,一篇来稿的审查,一般是责任编辑审、专业领域的学者审、最后主编审,大约如此而已。如要撤稿,除作者一稿多投而重复发表外,其余都必须有撤稿理由,对有争议或争议较大的稿件,应另请同行专家或不同领域学者会审,论证后再经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审稿委员会”决定刊发或撤销,同时要存档备查。
学报的质量,取决于学报刊发文稿的质量和水准。作为综合性期刊的学报来说,首先决定内在质量的把关,即“三个必须”,即必须刊发学术类的文稿,必须各专业领域的学者们研究出来的,必须具有学术性、新颖性、科学性、价值性,甚至是开拓性的文稿。过去一段时期,学报并未坚持这一宗旨,有的倾向于行政人员而不是倾向于教师或学者。当然,对于那些专业水平高并对某个问题素有研究的,应同等对待。而对那些很少做研究的,写出的文章缺乏学术味,既不规范,又不规矩,如引文混乱、注释不清、参考文献误置等,其文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从未读原著,甚至注释、引文和参考文献不是从网上抄来,就是从别人文章的参考文献中录出的,所以应让作者反复修改才能发表。
以上是造成学报编辑质量“三不”现象的尴尬,即学报内在质量把关存在的一些干扰因素,学报的质量是内外统一的。学报的出版质量,取决于编校和印装,最终是编辑的把关、校对的把关、出版印装的把关。校对的质量,也是制约学报的本身质量的重要因素。不过,由于“三不”现象的干扰和危害,校对也显然无法落到实处。
重申“三制”,学报质量的制度把关
学报质量的把关,离不开制度把关。重建编辑出版“三制”,即“编校制度”、“审稿制度”、“组荐发稿制”等,从而使学报走出“三不”现象的质量困境,不断提升学报的质量与学术水平。
(一) 编校制度
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重在坚持“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一般来说,高校学报编辑部人员都相对很少,有的仅1-2人,所以大多没有建立完备的编校制度,即编辑制度和校对制度等,这也是通常存在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凡是有3-7人的学报编辑部门,都应建立相应的编务制度、编辑制度、校对制度,以便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各行各职,不会内耗。
学报编辑活动,是生产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结晶的实践结合活动。精神活动方面,难以把握,就必须有制度、有规约、有公开、公正、公平的劳动竞争的条款。好的编辑制度的核心是编辑如何运作及其编辑职业伦理责任的范畴或规范;校对制度的宗旨,是校对实践如何操作及其校对的责任分工等。这就是编校制度的基本内涵要求。在编辑上,坚持编辑“三审制”;在校对上,坚持“三校一读制”,以及“编校合一”和“编校分离”结合的模式[1,4],是学报出版质量保证的最低而起码的要求。
学报质量的根本基础,在于建立和完善责任制。责任制,即责任编辑制,是编校制度的基本保障。一般来说,综合性学术刊物的学报,不宜主编负责制,只设栏目责编负责制;专业性期刊,可试行主编负责制,最好是建立和完善栏目责任编辑制。这样,有利于保障期刊的学术质量。不可能每个人对任何领域、任何专业、甚至一个专业的任何学科都很精通,所以一般不要提主编负责制,以免因其素养等因素的干扰,从而无形之中降低该刊的学术质量,要提也只是思想政治的责任把关而已。
(二)审稿制度
目前,不少高校学报在编校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审制”、“专家审稿制”、“匿名审稿制”以及“文献系统审稿”,查重复率等。有的还成立了“学报审稿委员会”等机构。这都是在审稿制度上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宗旨还是在于提高学报发表论文的内在质量和水平,的确有效保证了学报刊发稿件的学术质量。
1.坚持“三审制”,确保学报刊文学术质量
“三审制”,这是学报以及学术期刊所刊发文稿学术质量的最低限度的审稿。所谓“三审制”,一般指(栏目)责任编辑审稿、同行专家审稿、执行主编审稿。同时,“三审制”确保了编校的质量存真的含量和文化传承的品位。任何好的文章,一般都来自作者的内心灵感和真情的抒发或研究所得,有时编辑无法易动其文一字,更不需要编者没日没夜去增改,甚至编辑去想方设法改得圆满。编辑的责任,就是慧眼识稿,而非埋头改稿。
事实证明,一个学术刊物的内在质量打造,就看谁坚持了“三审制”,谁的刊物总体质量就高;所刊发文章就有学术分量,刊物也就有综合影响力,更能吸引学术读者们。
2.利用“文献审稿系统”,了解重复原因
当前,大部分高校学报,一般采用查重系统进行审稿(即“文献审稿系统”查重复率或不端检测等)。其实,这种审稿对“史学”、“文献学”、“古代汉语”、“古籍整理或校注”等稿件的重复率的审查,由于将引文等都包括在内,造成那些史料丰富或引文引证详细的文稿就很难面世。所以,“重复率”也会扼杀不少优质来稿。因此,必须根据学科专业或文化积累的不同需要,要结合专家审稿认定或行家鉴定,从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行家进行文稿的参考文献审查。可以说,在审稿中只有坚持“文献审稿系统”和“三审制”相结合,才能确保学报办刊内在质量。
(三)组荐发稿,有章可循
说实在的,学报的质量,关键在于有好的稿源,本质是所刊发文章有质量、有水平、有反响。一般说,学报稿源来自作者投稿、编辑组稿、重点约稿等,还有重点作者的信赖和关注自由来稿。而只靠作者自由投稿,是永远得不到优秀的稿源,关键在于编辑的有目的、有对象、有计划地组稿约稿和编委们荐稿,以及质量高的学术文稿优先发表制度。因此,建立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这样就会减少编辑行内矛盾的内耗,消解编辑之间、同行之间、同事之间的误解或伤害。
1.署名标识,组荐选稿责任到人
学报的组稿、约稿、荐稿和选稿,都应该有制度、有规范,并责任到人。所谓责任到人,就是稿件谁拿来的就在文尾署上谁的名字,以示负责。坚持谁组荐稿,谁负责的原则,是保证学报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就是说,谁组来的稿件,谁推荐的稿件,谁选用的稿件,在其文尾都应署上“某某组稿”、“某某推荐”、“某某责任编辑”、“某某校对”等字样,以示负责。执行主编制,就署上“某某执行主编”等。这样,职责分明,不仅可显示刊发稿件来源脉络,还可以杜绝伪劣、抄袭之作出台。
2.文责自负,编辑慎改
编辑的责任,是选稿、审稿、用稿,而不是全心身地投入改稿之中。任何稿件都会有时效性的。一个有水平的编辑,就是会不会选稿,能不能慧眼识稿,适不适时用好稿,但决不是靠改稿出身的。一般说来,改稿,是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最愚笨的作法。如果把改稿当作自己的职责或硬性责任,那就更是蠢到家了。然而,现实却把作者的责任硬推给了编辑,这是造成学术垃圾泛滥原由之一。
凡是有功底和眼光的编辑,都会选出有反响的用稿和有阅读魅力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报的编辑质量,关键之一是编辑的选稿质量、组稿质量、用稿质量,还有校对的质量。学术刊物所刊发的稿件质量,是靠编辑的基本功底和远见、眼光。眼光,就是对学术前沿、学术动态的把握;功底,就是自身的基本功,包括语言文字基本功、编校基本功和心理自控基本功,以及广博的知识积累等[2]。
选稿是第一步工作,审稿是第二步工作,用稿是第三步工作。稿件的刊发,也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诸如以下情况可以缓发:一是学术文稿不规范,要素不全的,一般不予审稿,更不能刊载发表;二是没有新意的学术文稿,但属于综述性的可以选发;三是参考文献未注明出处或罗列一系列的参考文献,其实在文中根本就没有参考的一般不发,但确实是作者研究的心得体会可优先;四要规范学术评价,一视同仁。对于有争议或争议很大的学术文稿,可采取3-5人互审,再综合估价后决定其能否刊发。
明确学术分工,学报质量的专业把关
高校学报,不属于单一专业期刊,而是一个综合性学术刊物,内涵有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的学科等。因而,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人类社会、宇宙自然界关于学术的所有专业领域,这样的全才世所罕见。即使倒行逆施之,也有如鲁迅所说的,专门家所干不专门之事。故唐代韩愈告诫:“术业有专攻”。学报出版质量,就必须依赖专业编辑、专家学者把关,把好组稿、约稿、审稿关。因此,应赋予编辑的职权,并很好坚持“三审制”,规范“三审制”,运用“三审制”,落实“三审制”,从学术综合性视野出发,明确专业分工,并赋予编辑实权,挖掘编校潜力,办好综合性学报,提升学报这一学术刊物的学术含量和学术水准。真正做到在编辑修养上做文章,在学术载体上辟蹊径,在编校潜力上作贡献。编辑的修养,一是基本功的修为(基本功有语言文字基本功、编校基本功和心理自控基本功等),一是专业的修养(如文理浸透,专业内要“博”,专业外要“杂”)。
1.专业渗透,提升编辑自身修养[3]
编辑与校对要做到文史哲会通、数理化渗透、多能有专,这样就可左右逢源,如果能文理渗透,当然更有利于编校工作。但是,这样的编校人才十分难得。一般是:
(1)文史哲渗透,文科类编辑素质。一提到学报编辑的修养,就有人提出编辑要 “文理渗透”。事实上,这是比较难做到的。笔者以为,作为文科类(社科类)的专业编辑,在文史哲三个专业,至少要以一二专业为主,即精通一个专业,熟悉一个专业,了解一个专业,是不难做到文史哲渗透的。再加上如语言文字基本功,编校基本功和心理自控基本功,广博的知识积累等,这应是文科类编辑的起码素质要求或标识,也是为提升学报质量作好根本储备。
(2)数理化渗透,理科编辑素质。作为理科编辑,就应在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领域或学科有所研究,做到数理化渗透,或以数学专业为主,或以物理专业为主,或以化学专业为主,三者互为表里,再加上文科编辑所提到的三个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应是理科编辑必备的素质要求或标识。
(3)专能多样化,其他专业编辑素质。对于其他专业编辑,离不开一专多能,爱好多样化,如理工、农医、天文、地理,以及辞书、地图、美术、英语等类编辑,除了文史哲渗透、或数理化渗透外,就应有专业的知识修养,以适应多学科文稿编辑和专业水平高的书刊编辑。
2.载体拓展,电子+纸质相结合
载体的拓展,是办好综合性学报,提升学术质量的新途径。开办好网络电子期刊,如将初选稿先刊发在电子学报上,经过网上流播一段时间后,再选编并送作者修改加工,然后出版纸质学报,即:
电子→修改、加工→纸质
↖ ↑ ↗
学术期刊
这样一来,所刊文章在电子学报上经过检测、读者反馈、受众阅读、学者评价后,对于有问题的文章随时可以下架,或经作者修改后再重新上架,从而确保学术期刊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品味。
3.制订《编校规范手册》,确保编印质量
没有标准规范,就没有编辑校对,更没有学术出版。学报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就要遵循学术编校标准规范,应随时收集相关的学术规范、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标准,主要从学术出版规范出发,选择一些与学术相关的出版法律、法规、文件和行业标准、规范等,汇编成册,既要实用,又要适用,还要切用、有用,既有助于编辑有据可依,又有助于学术出版有章可循,诸如语言文字表达规范和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有文字规范、词语规范、语法规范、数字用法规范、量和单位规范、版面格式规范和学术出版规范等,从而有利于保证编校质量、印装质量,使学报的出版质量,从内质到外在统一起来,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报的综合性学术质量和厚重品味。
4. 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坚持“学术出版规范”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出版物,就要按照国家有关编辑出版标准,国家标准如已经颁布的新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_T_15835-2011)、《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和《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外,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播总局发布了一系列“学术出版规范”国家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 如《学术出版规范 古籍整理》(CY/T124-2015)、《学术出版规范 一般要求》(CY/T118-2015)、《学术出版规范 科学技术名词》(CY/T119-2015)、《学术出版规范 图书版式》(CY/T120-2015)、《学术出版规范 注释》(CY/T121-2015)、《学术出版规范 引文》(CY/T122-2015)、《学术出版规范 中文译著》(CY/T123-2015),等等。这些国家行业标准,是学术刊物,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要求。
总而言之,编校质量和印装质量,这是综合性学报真正意义上的内外质量要求。任何刊物的质量,最终都会体现在内质的编校质量,学术期刊如此,综合性学报更是如此。学术编辑的专业水平,一般决定综合性学报的学术水准。专业的明确分工和专业编辑素养,是确保综合性学报质量的本质把关。不同学术层次的编辑,就会办出不同的学术等次期刊,这是不可否认的并存在的客观事实。
参考文献:
[1]周远成.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管理[M]//大成管理学导论与老子老子衍今译.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90-132.
[2]周远成. 现代校对人才内涵及其修养——出版质量把关的本质[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34.
[3]周远成.现代校对管理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44,186.
[4]周远成. 编校“合一·分离·合一” ——现代校对管理规律的基本模式[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125-127.
责任编辑:彭雷生
System, Attainment and Standard:Quality Assurance of Comprehensive Academic Journals
ZHOU Yuan-cheng
(Journal Editorial Offi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Abstract:As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journal, the journal represents the standards of academy, scholar and editor of the work unit. Therefore, the predicament of the “three no” phenomenon should be extricated, the editing system perfected and the editing quality standardized. Specifically, editing should insist on the “three-examination system” and proofreading should stick to the “three-proofreading and one-reading” system. Meanwhile the mode should combine “the integration of editor and proofreader” with “the separation of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Thus editors and proofreaders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cooperate sincerely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cademic standard and quality of the journal.
Key words:system-attainment-quality; comprehensive academic journ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journals; quality assurance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118-05
作者简介:周远成,男,湖南衡山人,教授,注册责任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校对管理和大成管理哲学与老子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