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力宝经营管理的若干思考——基于公司战略管理的视角
2016-03-16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刘弦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刘弦
关于健力宝经营管理的若干思考——基于公司战略管理的视角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刘弦
经营管理水平是决定现代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公司战略管理又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本文以经济管理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健力宝经营为分析案例,探究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由于非凡的产品、卓越的营销手段,健力宝曾经盛极一时,但是自1996年起,健力宝的发展节节倒退,龙欲抬头,却一蹶不振。本文回顾了健力宝的发展历程以及健力宝兴盛的原因,并基于公司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健力宝失败的原因。通过对健力宝经营决策进行分析,我们将健力宝的失败原因归结为盲目的多元化、管理的混乱、品牌的老化三个方面。最后,本文希望通过对健力宝失败原因的分析,能够对中国企业的经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健力宝 战略管理 盲目多元化 管理短板
经营管理水平是决定现代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公司战略管理又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本文以经济管理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健力宝经营为分析案例,探究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期给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提供政策参考,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实践意义。
1 健力宝曾经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饮料行业中,曾经有一个橙黄色的传说。它是中国民族饮料的奠基者,享有“中国魔水”的赞誉。它曾经连续十年蝉联“最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饮料"的榜首,更曾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国宴饮料。从公司建立至今,它创造了许多项“中国之最”,在国人心目中,它一度享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极好的口碑。这个传奇的企业就是健力宝。
健力宝的兴盛,看似神速,看似太过顺利,其实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首先,健力宝具备天时地利。1984年,被后人称为公司元年,因为在这一年里,伟大如万科、海尔等后来成为中国企业标杆的企业都陆续成立了。在这样的年份里,健力宝的成立占尽了天时地利。又因为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成功使得国人热情高涨,自豪感爆棚。借着奥运会这一场东风,健力宝势如破竹,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具知名度的饮料品牌。其次,健力宝的产品竞争力的确很强。作为国内首个含碱性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健力宝的研发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蓝海战略,它既填补了国内这类产品的空白,同时也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健力宝优良的产品品质,并不是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品牌影响力,带动国人的情感,是因为健力宝不仅有着非凡的产品,还有着卓越的营销手段。企业的营销与民族体育发展的紧密结合,对国家进步的深度关切,使自身成为民族情感的寄托,这些才是健力宝成功的关键所在。天时地利,优质的产品,卓越的营销,这些强劲的竞争优势让健力宝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辉煌。
2 健力宝面临的经营困境
健力宝诞生于1984年,自诞生以来,健力宝的发展一路顺风顺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到国人皆知的大公司,健力宝十多年的发展无疑是辉煌的。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健力宝的销售收入持续下滑,期间几次大的产权更替,更是让健力宝一度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口。它的销售额1997年最高的50多亿元,而到2005年末,欠下银行18.5亿元,一个又一个的打击表明健力宝的失败已成定局,复兴基本无望。
健力宝的衰退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内是不同性质的。1996年~2001年,健力宝发展势态强劲,由于公司高层的目光短浅,健力宝没有能够实现全国性的产能扩张。市场在成长,而企业却没有进步,这个阶段的健力宝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衰老性衰退;2002年~2005年,健力宝的经营缺乏战略性,企业的发展方向没有顺应市场的规律,导致健力宝全面崩盘,这个阶段的健力宝面临崩溃式衰退[1]。2002年,张海接手健力宝公司后,为了恢复品牌形象作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公司仍然存在战略迷失,公司发展也缺乏明确的规划,一系列与健力宝公司的主业——饮料行业关联度不密切的行业错误投资,导致健力宝公司资金链的紧张,使健力宝陷入困境。在此之后,健力宝一蹶不振。
饮料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式的市场向不断细分的市场过渡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健力宝的自我膨胀,以及战略的迷失,健力宝并未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老化的健力宝品牌的越来越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对于作为饮料行业消费者主力的青少年而言,他们无法体会到健力宝品牌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对于他们而言,健力宝显得缺乏个性,略显老派。健力宝的市场地位大不如前。
3 健力宝的战略迷失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融入全球竞争的浪潮席卷而来,外部环境的变化愈发急剧。企业不能仅凭直觉实现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只有靠战略驱动的公司经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而在健力宝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战略管理严重迷失,甚至是缺失,这是导致健力宝走向失败的关键原因。
3.1盲目的多元化
健力宝的致命性战略失误是盲目的多元化。李经纬和张海作为健力宝最主要的两代领导人,所进行的投资决策都没有顺应饮料行业的发展规律。在李经纬时期,投资决策显得十分随心所欲,没有规划;而张海时期,则更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
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投资涉猎范围非常广,其中唯一与饮料行业关联度较大是饮料包装行业,而其他一些投资例如地产、快餐、医药、酒店等都与饮料行业关联度很小。李经纬的多元化投资让人摸不着头绪,这其实也反映了此时健力宝的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也没有很好地结合产业的发展规律,最终呈现出盲目的多元化。战略的模糊,决策的随意,换来的是健力宝负担起越来越沉重的债务,市场竞争力也日渐衰减。
张海接手健力宝之后,面对逐渐过时的健力宝品牌,僵化的公司机制,张海雷厉风行地进行了改革。这一系列的大动作,使得健力宝的经营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张海时代的健力宝仍旧存在着严重的战略迷失,盲目的多元化投资仍然存在。高价收购河南白酒公司,花费巨资进行广告营销,而最终资金并没有很好地回流,几乎可以说是血本无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相关的投资,这些投资都没能给健力宝带来可观的盈利,这也导致在体制改革后健力宝的资金链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健力宝的致命性战略失误是盲目的多元化。这些盲目的多元化战略,体现出了健力宝的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最终导致大量不相关投资的出现,资金流的紧张。
3.2混乱的管理
在这两任健力宝最主要领导人的在任期间,有一个很明显的共性,那就是管理的粗放。其在健力宝的业务流程、绩效、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都没有进行细化。
首先,由于管理思维的缺乏,健力宝没有从客户需求入手设置业务流程。其次,健力宝的绩效管理实际上是匮乏的,既没有系统的绩效计划,也没有及时进行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因此也就无法起到激励员工、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最后,健力宝的人才资源管理也是混乱的。健力宝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做到以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为前提条件,所做出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不适合公司的发展,更没有建立起合适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健力宝的人才资源是比较稀缺的。从以上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健力宝的管理极其混乱,这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3.3品牌的老化
事实上,面临主导业务的下滑,李经纬并不是没有采取措施。当时,李经纬已经意识到了市场认可度是最主要的问题,于是在20世纪末,李经纬重组了公司的营销体系,也推出了全新包装的健力宝,试图采用新品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然而,李经纬没有意识到,健力宝的老化并不是包装的老化,而是品牌的老化。饮料的消费主力是年轻人,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产品品牌必须做到投其所好,抓住年轻人的心。而健力宝的品牌内涵发展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潮流,换汤不换药的品牌创新,导致了健力宝这一品牌的老化。
相对李经纬,张海显然具有更加先进的现代竞争意识以及更加开放的经营思维。他对饮料行业品牌定位的认知水平明显高于李经纬。因此,接手健力宝后,面对逐渐过时的品牌,僵化的公司体制,张海雷厉风行地开展了改革。在此其中,新的组织运作机制的营建,新型组织架构的建立、人员的重组,品牌的改造、全新的品牌的推出,这一系列的手段都让健力宝的经营有所好转。然而,张海与李经纬在对健力宝的态度上,可谓是两个极端,李经纬是对健力宝盲目迷信,保守落后,最终招致了健力宝品牌的老化。而张海则是十分“唾弃”健力宝这个品牌,他嫌弃健力宝过于老土,他完全抛弃了健力宝,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牌——第五季。然而,健力宝的魔水效应是不可复制的,相比之于健力宝,第五季就像一个完全没有威胁力的新生儿,在饮料行业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根本难以存活。
我们都知道,在竞争日渐激烈的饮料市场上,故步自封,不愿创新是万万不可取的。健力宝曾经的辉煌让管理者们过于自我膨胀,没有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市场竞争,最终导致健力宝公司的失败。
4 结语
总而言之,经营管理水平是决定现代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公司战略管理又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本文以经济管理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健力宝经营为分析案例,探究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期给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提供政策参考,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时间意义。如前所述,通过对健力宝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其在发展中所采用的战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战略的迷失的确是“中国魔水”健力宝一步一步走向失败的关键原因。对于曾经的中国民族第一饮料品牌,健力宝承载了很多的民族情感。它的堕落我们深表遗憾。但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健力宝的分析,借鉴健力宝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能够得到一些对中国饮料行业以及中国其他行业发展的启示。
[1] 庞卓.健力宝集团的战略管理及营销策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0.
[2] 吴思建.健力宝的战略迷失[J].企业管理,2004(12).
[3] 吴屏.浅议健力宝的衰落与复兴之路[J].中国商界,2008(2).
[4] 李金友.我国饮料行业品牌竞争力弱化原因分析——以“健力宝”为例[D].东北财经大学,2010.
[5] 邹锡兰.从李经纬到李文杰健力宝的救赎[J].中国经济周刊,2009(8).
[6] 唐红娟.健力宝:塌陷的魔水传奇[N].检查日报,2011-12-01.
[7] 贾建忠.从“健力宝”被并购谈企业战略选择[J].经营与管理,2003(02).
[8] 侯沁.股权变动对健力宝公司营销策略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
F272
A
2096-0298(2016)09(b)-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