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目所及之处皆景观

2016-03-15王泽

现代园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方言景观土地

王泽

摘要:通过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对不断变化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客体景观的探索与研究,认为方言是一个可变主体,并与其得出辩证关系。阐述了景观的原始性、自然性、无设计性、地域性等特点,强调景观并非肆无忌惮地包装土地,而是尊重土地本身的表达。

关键词:景观;方言;土地;回归自然

1.与土地无关的景观

景观是容器外的生活,景观是自然与和谐,景观是改善人地关系的承载者。有人说景观是拿来主义的品牌营造,是庸俗消费主义的一部分,是所谓的地中海、夏威夷风情,是世界名师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洋景观的堆积。景观,是商人眼中的地皮、商品、金钱,充斥着铜臭的味道,是人的欲望,是被扭曲、被剥夺、被篡改的一颗棋子,是装饰中的一种装饰,完全与使用者无关,苍白的热闹,空洞着的纷繁。景观是自然物形成的过程,是沉淀着历史和文化的隧道,是社会与精神的桥梁。

景观已被扭曲成商业化的代名词,已经与土地没有太大的关系,已经成为被包装者。景观并非土地而是一种文化,是江、河、海岸自然形态的美;是湿地、湖泊呈现给我们的美;是城市生态廊道的美;是绿色建筑的美。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倡导人文关怀和保护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等思想贯穿于现代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极其重大的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现代景观所呈现的形象。以最简单的设计达到对环境的改造和保护,表达出最具美感和生态价值的文化景观。无限弱化设计与改造,不断关注生态自然与人文关怀,重视人的存在,建立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与联系,避免设计师对土地的过分包装,即形式美,更多的是思考人的体验和需要,借助自然的语言,以人亲近与自然的天性作为不同感知差异的融合点。

2.景观的语言

自然景观是大地的语言,而人为景观则是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是人类活动与大地之间的对话。早在其它信号和符号产生以前,景观就是人类最早的教科书——我国农民自古代就知道观天象而知天气,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形成了许多农谚以指导农业生产;水面上的涟漪和大海中潮汐暗示着水下的地表形态和生物种类;原始人懂得选择山洞作为栖身之地,依水而居使河流衍生了人类聚居地。甚至包括后来产生的文字语言、图式语言、数学语言,都可以说是由景观的语言衍生出来的。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引发出各种不同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在沿袭古典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开始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科学的角度出发,为现代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自然与人便是设计的手法与最终结果。

人作为景观表达的媒介,同时人还是感受者,只有身临其中才能正确的表达。跟方言一样具有地域性、历史传承性等,长期在一地生活的人是真正融人到景观之中的。一种景观文化的形成可以有多种,是内在者作用的结果,外在者创造的产物。内在者出于自身生活的需要,对所处自然环境进行影响改造,这便是内在者对景观形成的内在动力。景中人与景外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体验,前者是景观的表达,后者则是景观的印象。

3.何为景观

方言,是一个特定群体对其周遭的世界,对他们生活其中的山川物象和社会生活的独特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而当这些独特的思维认知和表达投影于大地,我们看到的是景观真正属于这个群体的景观。讲景观不能不谈到地域,讲地域,不能不讲到方言,方言正如同是语言当中的地域,它承载和言说地方性知识,容纳着地域的智慧。一种语言代表的是地域化的思维,而今天的地域设计,有形式、有画面,但没有的正是地域的思维。方言中的景观要求真实面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提倡日常的、当代的景观创造和表达。方言中的景观具有地域性,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它重视并尊重土地,包括地形、河流气候、植被、动物、出产遵重并属于人民本身风俗信仰、歌谣、传说、情欲、生老病死的一切。如同方言它传承时间凝聚记忆,它代表沟通又代表拒绝,并且谨守主客。方言景观就如同方言一样,承载和言说地方性知识、地方价值和精神。

4.结论

触目所处,到处皆景观,景观是一个综合客体,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的更替。景观作为一种方言,强调设计中注重本土文化,尊重自然,全面考虑地段的历史、社会和生态环境,保留和再利用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使它们发挥新的使用与审美功能。景观来源于土地并回归土地,重视人性,顺应自然过程,使人们对身边的景观文化产生认同,并偷晚地生活其中,并非通过打造不符合实际的设计而设计。

猜你喜欢

方言景观土地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