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安全现状及维护措施

2016-03-15王琳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安全现状及问题维护措施

王琳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加之近年来部分地区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又不够合理,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生态安全问题形式严峻。为了保证我国的生态安全,建构和谐社会,必须对生态安全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维护生态安全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生态安全;现状及问题;维护措施

引言

从广义来说,生态安全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基本权利、身体状况等等,当然也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社会和经济生态安全等。这些生态安全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生态安全系统;而从狭义范围来说,生态安全则主要指的是自然生态安全和人工的自然生态安全[1]。本文主要就自然生态安全和经济生态安全进行分析。生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但同时生态安全也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当的人类行为如大量开垦土地、工厂排放废气等都会严重威胁到生态的平衡。因此,要保障生态安全必须要综合考虑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使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活动相互协调。

1.我国生态安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1 自然生态安全

整体来看,我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总数较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导致地区自然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地区平均自然资源也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加上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导致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急速下降。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土地资源。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是土地人均量较少,土地资源仍然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2]。加上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的影响,导致我国土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不利于生态安全的维护。首先,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生态安全中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是全球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为水土流失损害的土地资源多达几十亿吨。其次,土地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主要发生的地区和西北地区及四川等地区,且近年来已经逐渐由北方向南开始推移。最后,土地退化问题。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实际上可用的土地较少,不少土地的土质难以符合种植的土壤标准,导致土地利用率较低。近年来我国土地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现象也在进一步加剧,严重威胁到土地资源的质量。除此之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加剧土地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水资源。水跟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缺少充足的水资源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甚至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我国河流海洋众多,但是水资源仍然短缺的厉害,部分地区缺水现象十分严重[3]。这主要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相关。我国目前水资源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东南部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降水量大,而西北地区水资源较少,且年降水量小。且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市用水和生活之间都出现了较大的用水矛盾,使得水资源更为紧张。此外,工厂排放的废水、废弃物进一步污染了水的质量,使得可用水进一步减少,水质受损;第三,生物环境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以及人们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对自然生物进行大量的捕杀,使得我国的生物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稀有的动物和植物种类共有10000种左右,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种类的动物和植物正面临绝迹的风险,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的威胁[4]。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生物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有可能带有毒理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潜伏期较长,一般难以被发现。且这种转基因技术应用于植物时有可能转移到其他动物身上,在一定环境下将会增加原有的特性如杂草化等,对生态系统具有毁坏作用,不利于生态安全。

1.2 经济生态安全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如煤炭资源和水能、太阳能、钢铁等。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消耗的煤炭能源总量为42.6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而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则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5]。能源消耗量大,对我国的经济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2. 生态安全的维护措施

2.1高度认识生态安全是国家乃至人类的大事,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态安全的维护过程,就是建设生态文明主要过程。它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在发展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强化生态执法和监督管理,着力解决生态保护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要划定明确的生态红线,严厉惩处“越线”行为,坚决反对脱离生态保护搞经济发展和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保护,确实保障在生态良好、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2守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底线,保持发展高效、环境可持续

除了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人类经济的不合理开发展是导致生态受到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维护生态安全首先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以之相互协调并相互制约的两条底线,不可碰触更不能逾越。经济发展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走节能、环保、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强调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中解决生态问题。应切实转化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并尽量减少对能源的浪费,坚持走精细化发展路线;同时减少对土地的开垦,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恢复。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要做好长期治理的准备[6],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整体防治和区域防治相结合,不同地区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不同,治理的措施也会有所不同。在对生态安全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合于本省、本地的维护措施进行治理。

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生态安全的损害

必须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发展,必须更深层次地转变增长方式。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有重点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生态安全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技术性、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将能够大幅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谓可持续发展指的是遵守自然环境的自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外来先进的高新科技进行技术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的能源数量,并减少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人类活动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安全主要包括我国的自然生态安全和经济生态安全,自然生态安全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受到严重的污染,经济生态安全也浪费了大量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生态安全系统存在严重的隐患。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为了更好的维护生态安全,在治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重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即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全民同步小康,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同步控制的发展路子。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把住绿色门槛、守住生态红线,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要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让天更蓝、水更清,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郑丙辉,王丽婧,李虹,李小宝. 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技术框架研究[J]. 湖泊科学,2014,02:169-176.

[2]徐卫华,栾雪菲,欧阳志云,张丽君. 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空间管理策略的思考[J]. 国土资源情报,2014,05:27-31.

[3]郭琴琴,马振兴,杜晋苗,孟伟庆. 基于TEF模型的天津市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09:54-58.

[4]刘德伦. 对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林业工作重要讲话及批示指示精神的体会[J]. 林业经济,2014,12:6-11.

[5]兰冬东,马明辉,梁斌,许妍,于春艳,鲍晨光.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02:59-64.

[6]姚佳,王敏,黄宇驰,白杨,黄沈发. 我国生态保护红线三维制度体系-以宁德市为例[J]. 生态学报,2015,20:6848-6856.

猜你喜欢

生态安全现状及问题维护措施
新常态下以生态和质量安全为导向的辽宁省农业政策的研究
光缆通信线路的维护措施探析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究
提升配网运行维护管理能力探讨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加强农机监理工作 确保农机使用安全
轧压钢铁机械设备的检查维修探讨
草皮防护在黄河防洪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关于环境法中的生态安全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