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磨课手记
2016-03-15张秀花
张秀花
曾经执教过人教版高中数学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本课的内容包括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以下是我在第一次磨课开头时的教学设计:
1.在等比数列{an}中,若公比q=1,则其前n项和Sn= 。
2.在等比数列{an}中,若公比q≠1,则其前n项和Sn= = 。
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函数有哪些关系?数列a,a2,a3,…,an,…一定是等比数列吗?
显然,这样的课堂设计无疑是以“平淡”收场的。尽管我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反复提醒:一定要知道“知三求二”,也就是要知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通项公式涉及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量;一定要经常使用整体代换的思想,一定要分别讨论q≠1与q=1两种情况,但是学生在练习中的错题仍然很多;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不够浓厚;课堂的“张力”不够,“磁力”不足,“延伸力”不强。
听课的老师告诉我:题型单一缺乏多变,所以孩子们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因为问题是“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模式,所以大部分孩子们无所事事。带着同事对我的“叮嘱”,我重新研读教材,深入文本,深入反思,经过反复的考量、诊断和筛选,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1.故事引导: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在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1个格子里放1千吨小麦,第2个格子里放2千吨,第3个格子里放4千吨,下一个格子放前一个格子二倍的麦子,以此类推,摆满64个格子,请给我这些小麦?
2.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以此引出等比数列。
3.基本题型练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基本运算(例题略);错位相减法求和(例题略);变式训练:求和:Sn=x+2x2+3x3+…+nxn(x≠0)。
4.类比联想,解决问题。如何将结论一般化,如何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
5.故事呼应:西萨的第二个要求需要大约7380亿吨小麦,比第一个要求更加苛刻,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事实上,让西萨自己去数他要的麦粒,所需时间竟然是5800亿年。
经过这样的调整,我发现孩子们心中的小火苗噼里啪啦地燃烧起来了:故事充分激活了学生曾经沉睡的想象、思维和记忆,更能促使孩子们萌发探究的意识;而由设计“2”和“4”,则体现了螺旋上升的思维规律,是训练学生思维极好的范例。
“幸运之神降临,往往只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麦家的这句话说的不仅仅是幸运,说的也是数学教育,的确,“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数学课堂必将精彩纷呈。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