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天体运动中寻找“万有引力”的身影

2016-03-15张志荣

新课程·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万有引力天体牛顿

张志荣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那么,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去寻找“力”的身影、探索“力”的大小、获得“力”的感性认识呢?我认为,少一些单项灌注,多一些情境设置;少一些机械重复,多一些新颖个性,少一些空的理论,多一些建模过程,以此创设新颖、多元和高效的高中物理学习新时空。

一、少一些单项灌注,多一些情境设置

“万有引力”牵扯到地球、月球、太阳等多个天体运动,如何沿着牛顿的足迹,带领学生在现有知识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紧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紧靠教师的单项灌注是不够的。创设一些新颖、个性、具体的情境,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在“万有引力”的世界中尽情翱翔、尽情收获。

比如,在教学伊始,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画面3: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画面4: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在课堂中,通过PPT课件展示“第一个称量地球的卡文迪许”的事迹,通过“卡文迪许实验”,让学生通过“扭转角度由通过光标的移动”,直观地感受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以此跨过时间的长河,感受那个“开创了测量弱力的新时代”。

课末,动态演示“假如没有了万有引力,一切物质都将飞散到宇宙之中的科幻画面”。

二、少一些机械重复,多一些新颖个性

几乎每一节公开课都绕不开“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下来打在牛顿的头上”的故事,年年岁岁花相似。偏偏有一个教师舍弃“苹果故事”,从牛顿的“日记”开始: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样的“开头”比之“苹果故事”更有吸引力:原来牛顿竟是那么谦逊,但又是那么好奇;深感自己的渺小,但却又那么的自信,但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另一片更大的、更鲜活有力的世界,同时也成就了一个最精彩的自己。

三、删除一些“假大空”的理论,新添一些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

就“万有引力定律”而言,其中的理论多多,比如: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与其反复给学生阐述这些理论,不如多一些课件展示,动态演示卫星绕地球转动的画面,然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学生有可能提出下列方案:

(1)用天平(或秤)称量:因为地球的质量十分大,用天平(或秤)根本无法称量;

(2)根据公式m=pv计算地球的质量:地球的体积可以知道,但地球的密度不均匀,故此法也无法测出地球的质量;

(3)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在学生反复谈论的基础导航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公式求出地球质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路渐渐明晰: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前面学习的圆周运动的知识,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来解答。

不难发现,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物理建模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模型思想需要师生双方不断地用心感悟,不断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之过程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物理思维的习惯。

总之,只要教师引领得法,悉心创设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那么,学生的潜能、思维和能力必将得到最大的锻造和开发。但愿师生能够开启真正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大门,也但愿这扇门通向学生丰富的内心,通向物理学的广阔原野,通向丰富多彩的现实,也通向多彩多姿的未来。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万有引力天体牛顿
太阳系中的小天体
牛顿忘食
测量遥远天体的秘籍
一分钟认识深空天体
风中的牛顿
浅谈引力波在高中物理中的实验演示
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在解题中的关系研究
一种基于引力的合作克隆选择算法
失信的牛顿
新天体类型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