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者简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6-03-15张胜梅李文华
张胜梅 李文华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语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许多教师在设计了解课文的作者这一环节时,只叫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或看注解了事。记得三年前的一次集体备课中,本人叙述自己的备课思路,第一点就讲到了“作者简介”,但叙述完后,有位老师对此提出了质疑。说:“作者介绍在这一课有必要吗?”当时,本人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备课时抓不住重点,顾此失彼。但这次经历也促使我认真地思考了语文教学中作者简介的作用。
一、作者简介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知人论世”。如,柳永的《雨霖铃》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才使这首词的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再如,李煜的词《虞美人》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因为他25岁继位做了南唐国主,39岁时为宋所灭,次年押送至汴京,从此过着俘虏的生活。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如果不了解作者的这些身世遭遇,哪来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但学生手中的资料必定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只能依赖于注释,仅了解到简单的姓名、生卒年及重要著作,对其生平和重要思想却很难作详细的了解。因此,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尽量让学生贴近作者的生活,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主旨。
二、作者简介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必要因素
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我认为很多时候是需要借助作者介绍来完成的。课文作者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立身行事、为人处世等,大多具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地方,如,(1)毛泽东、鲁迅的关心国家,热爱祖国。(2)屈原、于谦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3)归有光的刻苦学习、严谨治学。
当然,选择材料时要注意,从实际观点出发,对作者做出中肯的评价,不要盲目地推崇、拔高,也不要以今代古,一概否定。毕竟作者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历史的局限性。
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作者生平经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很多学生听语文课时,往往比较喜欢听老师介绍作者。因为作者的生平经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未知的世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们可以把课文与作家作品、文学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先介绍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经历。他出身贵族世家,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态;晚年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这些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因为书中贾家与曹雪芹真实家族的事迹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发现,文中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经历和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生长在贵族之家,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爱读书,憎恨封建传统思想,厌恶束缚他的家庭,充满叛逆精神。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丽、单纯的侍女中间,而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饱含同情。由此,上世纪初胡适先生提出了自传说。此后大家逐渐接受了贾宝玉便是曹雪芹这种说法,这样曹雪芹和贾宝玉就分不清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又认为贾宝玉并不是曹雪芹,贾宝玉只是一个艺术形象。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书中我们能否找出曹雪芹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呢?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自然地把课文与作家作品、文学联系起来,在亦实亦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我认为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作者情感的流露。如果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则无法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和情感,继而也就无法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编辑 温雪莲